國內第一顆私人衛星發射成功,它的主人是誰?
2018年 2 月 2 日 15 點 51 分,據馮侖風馬牛公眾號透露,「風馬牛一號」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搭載長征二號丁火箭順利升空,並精準進入到距離地表約 500 公里高度的太陽同步軌道。
「風馬牛一號」外形尺寸為 300 mm* 100 mm* 100 mm,與鞋盒大小相仿,重量 4 公斤,功耗 8 W。這是國內第一顆發射成功的私人衛星,也是全世界第一顆全景衛星,「風馬牛一號」配備了 4K 高清全景攝像頭,可以呈現 360 度太空高清照片。
那麼,它的主人是誰?他又為何想到發射衛星的呢?
.
馮侖。
1959年出生於陝西西安,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畢業,曾在牟其中的公司干過一段時間(有興趣的童鞋可以分別看二人關於這段交集的回憶文章,很有意思)。1991年,馮侖和潘石屹、王功權、易小迪、劉軍、王啟富共同創立海南萬通,人稱「萬通六君子」。2015年擔任馬雲發起的湖畔大學的首批校董會成員。在2014年退出萬通後,馮侖開始專註於內容創作和投資領域,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特別是其打造的「馮侖風馬牛」公眾號,業已成為自媒體領域的頭部內容之一。
因此,馮侖廣為人知的身份主要有兩個:地產商人(馮侖曾自稱是個「買賣人」)和內容創作者。更有江湖綽號「地產界思想家」。
至於衛星,老方在2017年7月15日《地產大佬的新玩具:中國第一個私人衛星將在8月份發射!》一文中予以介紹。
.
馮侖的衛星本來計劃是在去年的8月15日發射,但好事多磨,由於各種不確定性的原因,這一時間又推遲了半年,好在事情終於成了。
馮侖最初的設想是在衛星上安裝4K高清攝像頭,地面接收者就可以看見來自太空的影像,這樣就算1元錢/分鐘的話,「當時想如果有1000萬人看,那我們就賺錢了。」馮侖說,「畢竟是企業,我不是拿著錢打水漂玩的。」。
世上從來沒有完美無憾的事情,特別是作為國內第一顆私人衛星,其中最讓人惋惜的就是衛星直播的審批未走完流程,但時間上來不及了。「審批方面,需要跟有關部門慢慢討論。比如說要直播,要很多地面站配合,要批專門的頻道、波段。另外直播本身要牌照,至少有三四個地方要批。而此次「一箭七星」的發射,有點像車上一共帶七個人,六個人都坐好了,「你要不上車就沒你事了」,等下班車還不知道啥時候,所以我們趕緊上去,「風馬牛一號」先發了再說。」
據了解,「風馬牛一號」衛星從研發到最後發射升空的成本,約在100萬美元左右。除了衛星直播獲得收入,馮侖計划過的商業模式還包括:將逝者的DNA信息存入衛星發射到太空中;發射一個智能機器人到月球上,畫一個中國地圖圈地,取回月球上的土壤等。對此,老方只能感嘆,是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像力。
.
為什麼想到發射衛星?
源自兩年前馮侖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訓練,在體驗了宇航員訓練和見識過 3500 萬個零件構成的太空梭之後,令人驚嘆的科技體驗讓馮侖產生了在國內發射衛星的想法。
馮侖說,「我對未來一直充滿了期待,雖然我不是一個科學家,但很關注科技,因為科學打破了我的思維框架,所以無論是火星上的經濟適用房,還是人工智慧,我都願意去嘗試。風馬牛一號就是這樣一次打破邊界的嘗試,也是對於媒體的新探索,我希望這次嘗試對於探索未來媒體的新形式有所啟發。」
想到就做,於是馮侖找到了國內一個年輕的衛星技術團隊作為合作夥伴,展開了第一個吃螃蟹的嘗試。
.
這顆衛星可以做什麼?
「用技術帶動驅動,創造獨特內容」,通過衛星創造獨特內容,技術是很高的關鍵門檻,這個獨特的競爭力,也會成為風馬牛內容創作的護城河。在媒體的應用和探索之外,「風馬牛一號」衛星還將在公益和航天教育領域進行推廣。
馮侖在衛星里主要放了兩個部分的內容,一是自己公司創作並請羽泉演唱的《大風歌》,還有請作曲家作曲後演唱版的《千字文》,「衛星進入軌道後,配合地面的接收設備,孩子及全球的無線電愛好者皆會聽到從太空傳來的朗朗《千字文》」;另外就是馮侖徵集的一千個關於未來的想像。在地面可以通過衛星接收設備和手機聽到這些來自太空的聲音。
傳播學者麥克盧漢認為,媒介是人的感覺能力的延伸,而在互聯網時代,媒介已經悄然地發生了劇烈的變化。當衛星作為媒介,已經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障礙,通過科學技術,衛星作為媒介也沒有降低人的參與度,而是讓大眾對於新的介質產生了積極互動的心理。以後,首次將衛星作為媒介的「風馬牛一號」將每天過境中國三次,實現與地球的實時傳輸。
「有夢想一定要敢於說出來,無論是否實現,敢於追夢本身就是對自己的勇敢,說出來才可以檢驗到底靠不靠譜。」馮侖在其《理想豐滿》一書中曾說。
.
隨著國內第一顆私人衛星的升空,馮侖都給我們帶來了一次有益的嘗試。
「如果我們新的內容生產和商業模式,最後判斷在經濟上有價值,能收回成本或者有一部分盈利。這種情況下我們馬上就可以再發。」,無論如何,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事實上成為後來者的經驗積累。老方認為,風馬牛衛星是第一顆私人衛星,但絕對不會是最後一個。
只是去年,全球近120家風投就為商業航天公司提供了39億美元的投資,創下了歷史記錄。包括日本軟銀集團孫正義、SpaceX創始人馬斯克、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等商業大佬。其中大多數小型衛星公司,多是以小衛星組網建設全球通信網路、物聯網星座等為方向,孫正義在去年的演講中就曾大力提及衛星聯網的概念。
有人問馮侖,「你們會希望成為這樣的衛星公司嗎?」,馮侖搖了搖頭,「不會。我在衛星領域創業,我也不融資,我們只是把它用在媒體這個板塊,盡量用衛星創造獨特內容和傳播壁壘。」
.
既利他,也利己,提高獨特內容的競爭力和行業壁壘,激發年輕人的創造力,這是馮侖想要打造的一個多贏局面。儘管衛星商業化應用之路必然會有一個探索的過程,但相信這條路未必會有多漫長。
風馬牛的一大步,「大航天時代」的一小步。
地球的邊界早已打破,我們的想像力也需要解開枷鎖了。「人到底能走多遠?其實自己並不知道,誰知道呢?心知道,腳知道。」人類的征途,一定會走向星辰大海。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