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種關係都應該有個邊界

北大最近又火了。

一則名為「北大留美學生萬字數落父母,12年不歸拉黑父母6年」的報道闖入大眾視野,有媒體甚至打出「高考狀元」的字眼吸引眼球。

新聞一出,各路網友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有為當事人秋岸(即媒體所稱王猛)父母說話的,認為秋岸脆弱、敏感的個性是造成他目前境況的原因,根本怨不得父母,他與父母絕交是不孝、沒有良心的表現;有為秋岸說話的,認為秋岸父母不尊重自己的孩子,從沒有把秋岸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

可是什麼才算是孝順,怎樣才算是把子女當作了獨立的個體呢?

社會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心理邊界」,它像一道城牆,將自我與他人分隔開來。個體根據這道城牆,來判斷他人做出的行為哪些是合理的、可接受的,哪些是越界的、不能接受的。

這道城牆的高度和厚度因人而異,同樣一件事情,是否越界,不同的人看法自然不一樣。這道牆不止在工作關係、朋友關係中存在,在家庭關係中,更是不可或缺。

但是中國的家庭是普遍缺乏邊界的

中國社會受到「三綱五常」文化的浸潤已經有數千年之久,以至於雖然大清亡了一百多年,但是我們依然被教育要聽父母的話、做父母的乖寶寶。高考志願、婚姻選擇,父母意志的影響依然不容忽視。更有甚者,在成年之後依然無法自主決定穿什麼衣服、幾點睡覺、幾點回家。子女更像是父母的附屬品而不是獨立個體。

畢竟,「忤逆父母的意思,怎麼能談得上孝順?」是很多人對於孝道的理解。

一年級或二年級初秋的一天全班文藝表演,前一天班主任讓大家穿及膝短褲來,而我母親不由分說地讓我穿長褲,我提出帶上短褲備用也不准許。結果班主任看見我穿長褲到場很不滿。我抱著最後的希望提出把褲腿捲起來,被當眾怒斥。

在秋岸的描述中,母親怕他冷,於是不顧老師的要求,堅決讓他穿長褲表演,結果秋岸受到班主任的責備;升高中之前,父母以「太小不能騎車」、「受不了名校競爭」為由,將秋岸安排進了一所教育質量堪憂的子弟高中,絲毫不尊重他自主擇校的權利;等到秋岸出國的時候,父母又想讓秋岸跟自己的老朋友多聯繫,而不管這個老朋友本人是否靠得住。

有人認為,父母又不會害你,聽父母的話不好嗎?父母畢竟是過來人,他們有經驗啊!

是的,父母是過來人,他們看問題可能會更全面。但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思考、判斷的能力,父母並不是當事人,他們可以提出建議,但應當尊重當事人的決定權。

孝順絕對不是聽父母的話那麼簡單。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訴求與想法,家人之間更應當互相理解和尊重

可是,很多人並不明白這個道理。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夫妻過不下去要離婚,卻被父母百般阻攔,因為父母丟不起這個人;婆婆擔心兒子睡不安穩,夜裡到兒子兒媳房間給兒子蓋被子;丈母娘控制欲爆棚,女婿被逼無奈只得離婚等等讓人覺得可笑的新聞。

一個成年人,在自己的婚姻問題上居然都不能做主。

不過,生活中也不乏子女一方分不清邊界的案例。留日學生因為不滿母親提供的生活費,將刀口對準自己母親捅了下去;36歲男子向父母要錢遭拒,於是肆意毆打辱罵父母。諸如此類的事情屢見不鮮。

誠然,啃老有社會原因,房價居高不下、年輕人生活壓力大都是客觀存在的。但但更多的是身體健全卻好吃懶做、不懂感恩與回報的巨嬰們不願意長大,不願意離開可以為他遮風擋雨的父母,不願意承擔作為一個成年人的責任。

獨立不是只在嘴上說說的,作為成年人,有自己的想法,不盲從父母意見,卻在經濟上依賴父母的接濟不算是獨立;能夠自己養活自己,但卻依靠父母在大事上給自己做決定,也不算是獨立。

只有做到了經濟上和精神上都不依賴於他人,才是真正的獨立。

父母子女之間相處,不依賴、不控制是基本的底線

北大留學生跟父母決裂這件事情上,我不站隊任何一方,尋求網友的支持也不是作者秋岸的本意。只是看完他的長文之後,我內心總不是那麼平靜。我很難去說某一方錯了,這本來就是因為觀念、認知不同而在兩代人身上造成的悲劇。只是,希望以後這樣的悲劇不要再發生了。

最後,建議即將當父母、或者有計劃成為父母的人都讀一讀《發展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當父母前還是先考個試吧

P.S. 感謝 @千君獄 和@Eyes 的電影截圖!


推薦閱讀:

這裡是廣告·《情不自禁》的初次邂逅
和自己的較量,絕不是斗個魚死網破
如何贏得他人的信任?
一切從接納自己開始 by Zo? (????)
心理學個案——性變態

TAG:心理學 | 社會心理學 | 人際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