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營銷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Marketing Science
「你做營銷有沒有快感?」
我覺得任何從事營銷行業超過5年的朋友都可以思考這個問題。
我對營銷的「快感」理解有兩層:
第一層是解決問題的快感。遇到企業發展、產品賣貨、品牌增長的直接問題,如果能解決當然有成就感;如果是幫客戶解決問題,雖然可能是間接的,但一樣獲得成就、獲取回報。
第二層是探索營銷客觀規律的快感。探索營銷,實際上就是在探索人、社會、技術等各個要素,它們的交互關係,它們的因果關係等等...這當然屬於探索世界客觀規律的一部分。
我想真正喜歡市場營銷的人,往往都逐漸會在第二層找到自己的快樂,而且它是可以實實在在去影響我們解決第一層所遇到的問題。
錯綜複雜的營銷難題
事實上,探索營銷的客觀規律是非常難的事情。
IBM曾創造出一個模型叫「Cynefin framework」,本是用來描述職業經理人們遇到的企業管理問題的,但這裡可以被用來恰如其分的描述當前「市場營銷」所處的環境本質。這個模型在socialbeta上@文科生 曾進行了翻譯,在此引用:
複雜 (Complicated)——因果之間的關係有連接,但是之間的步驟很多
錯綜複雜 (Complex)——因和果之間有關聯,但混合在一起,很難把對應關係單獨找出來混亂 (Chaotic)——幾乎難以發現因和果之間的清晰關係如何理解複雜和錯綜複雜之間的關係呢?—— 作者David Sonwden舉了一個例子。法拉利很複雜:它有很多零部件,需要用精確地方式把這些零部件錯綜複雜的組裝起來。在每次保養和維修中,你需要一個法拉利機械專家才能找到因果關係。作為對比,一個雨林就叫做錯綜複雜:動植物的生態系統彼此動態關聯。任何一個行動,一個原因,都可能產生新的漣漪效應,前後循環,很難預測。營銷過去很複雜(complicates),但是現在是錯綜複雜(complex),它現在是一個巨大的生態系統,更像一個雨林而不是一輛法拉利。在這個環境中,探索性的數據分析和實驗,能夠幫助人們在系統中發現有效的模式( patterns),但未必有一個菜譜( 在這裡指真正的捷徑)。
在這樣錯綜複雜的市場營銷環境中,我們到底要如何摸索規律呢?
答案可能是藉助Marketing Science的力量。
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就是建議朋友們主動了解和學習Marketing Science(勉強翻譯成營銷科學,以下簡稱MS),主動擁抱第二層次的問題。
來認識Marketing science
那marketing science(以下簡稱MS)是什麼?
過去,大多數人使用的是傳統方法。傳統方法是基於人本經驗的,最常見的是焦點小組、個人訪談這些調研手法,它的特徵是樣本量小,而且極容易主觀和篡改,結論往往被用來支持做法。
現在,科學能力的進步致使我們可以進行marketing science研究。
Wikipedia對MS的定義大致是:「MS是基於科學途徑,而不是單純人文或經驗的理解消費者需求、發展營銷策略的營銷方法。」
這當然是比較粗略的一種說法,啥是科學的?啥是不科學的?所以我又以自己淺薄的知識儲備給出我的理解,並建議從這條路開始走:
如果把MS不當做一門學科,而是一種思路,那它大概是:「怎樣基於實證方法研究進行更有效率的市場營銷活動」。在這裡,我們把科學落地到一個概念上,實證方法,在《HowBrandsGrow》中對應的是「evidence-based approach」。
這麼說好像還是太抽象、太複雜了。所以我就把自己的抽象理解進行了分類,簡單的說MS有兩個研究方向:
一個是以數據、人工智慧(所謂的)為核心的匹配探究,通過相關關係拯救世界;
一個是以認知和行為科學實驗為核心的對人性、大腦及行為的探究,通過因果關係拯救世界。
在我看來,營銷科學正通過這兩個方向的齊頭並進,迫近客觀規律。
下面我來具體解釋:
數據營銷科學:數據、相關性、匹配
先說第一種,也是更廣為人知和應用的一種。伴隨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發展,幾乎一切行為都可以數據化,品牌企業掌握消費者的購買數據、媒體廣告投放獲取的行為數據以及社交、電商等其他網站擁有的更大了的數據,共同構建了一個資料庫。也就是大家口中常說的第一方、第二方、第三方數據:
source:華揚聯眾公眾號
用戶形象和行為的數據化,使得基於數據的匹配(高相關度的推送)和實驗(A廣告不看,換B廣告)成為可能。這當然也是現在最火爆的Martech、Adtech相關技術的基礎。
因為終端呈現的數據實際上僅僅只是用戶某一個行為,是種結果(而不是其起因,也無法判斷起因)。而這些數據量是很龐大的,公司也必須對效率負責,所以這個領域的思路正是 —— 基於相關性的匹配。
例如:①目標人群奶爸,在購買了尿不濕後常會購買啤酒。那麼營銷人員可以不用考慮背後的原因,而直接根據cookie數據為前者TA推送啤酒廣告,大幅提高成交。②淘寶的千人千面,在人群相同banner內容不同的A/Btest里,只要groupA的點擊率比groupB高,我們就直接換成A banner,不用考慮為什麼Abanner效率更高。
source:socialbeta
Martech這個領域的現狀是:第一方數據大公司開始廣泛運用、小公司剛剛意識到;而第二方數據大公司開始關注;第三方數據在中國還有很嚴重的不透明、無法聯結的問題,需要很長時間去解決。但總體來說,它是互聯網技術的風口ing,正站在舞台中央。
舞台邊緣,還有另外一個分支亟待入場。
認知營銷科學:實驗、因果關係、內容
MS的另外一個分支,即基於發現因果關係,目的是「改變認知」的領域。
相對於看上去非常科技的「匹配」,還有一半營銷人怎麼辦呢?他們是被稱為手藝人的創意人、策略人、新媒體人、KOL、編劇、導演們,他們主要任務是不斷創造內容。而內容的直接目的,是改變看內容者的認知。我把大家統稱為「內容人」。
人們對「創造內容、改變認知」這個領域的誤解有很多。例如像喬治·路易斯這樣的一代一代的大師們會把這個過程看做藝術ART、認為是純粹天賦。實際上,它可能比數據科學更加學術,也異常複雜。
你一定聽過這些相關的學科概念:心理學、認知科學、腦科學、行為科學、行為經濟學、神經營銷學blabla....由此可見學術界的概念並不比營銷業少嘛,但這些概念對大多數人沒啥價值。
你只要知道它跟marketing的關係 —— 通俗的說,它也是用科學方法,例如對大腦和神經元的研究、抓一群普通人做雙盲實驗等,去建立不同環境、信息、場景等(統稱為內容)與人類認知/行為(attention&memory)之間的因果關係。
事實上從上個世紀7、80年代開始,很多心理學研究者就已經出版相關著作(如《影響力》),並發現這些規律早就被普遍應用在生活中。我們來看一些基本運用:
場景1,我經常被菜市場大媽「錨定」.....買幾斤牛肉,我問價錢,大媽笑嘻嘻:「一斤80,那不會收你那麼貴的..」,這個80可是遠超實際價格的嚇人數值...
場景2,你可能有被銷售小哥端茶倒水,噓寒問暖...這是「互惠」,多多少少願意坐下來聽小哥說幾句。
場景3,在去年的敘利亞問題上有個小故事:特朗普不愛聽報告,愛看視頻圖片。所以國家安全顧問就做了一個很有衝擊力的PPT,展示了敘利亞難民小姑娘的悲慘照片....結果就是川普被打動了,下令空襲敘利亞。
以上是我們都非常容易感知到的場景,我們都知道錨定效應、互惠效應、人們更喜歡具體的圖片、故事而非抽象表述等等....那麼在更新的研究中,這個領域的科學家們正在發現更多:
例如我們都知道性和暴力相關的要素,能夠有效吸引人類注意力。
(Levis是綁定性與武力的專家)
那麼這個發現除了變成與性&暴力有關的廣告內容,還可以怎樣促進品牌好感呢?
研究人員採用了人類演化視角去看待性與暴力:
在碰見危險或對抗時,人類渴求組成團體來獲取安全感,而在遇到可能的性機會時,人類則又更傾向拋棄群體,獲得個人追求浪漫的機會。這被稱為「融入」和「脫離」兩種情景。而這兩種情景實際上正與兩類經典的商業廣告主張對應:
①鼓勵大家從眾(e.g.地球人都知道)
②鼓勵人們特立獨行(e.g. 不走尋常路)
他們隨後以在電影院進行了一場實驗,他們為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製作了兩種廣告。第一條的廣告語是「每年有超過100萬人次參觀」,把這支片子投放給正在觀看驚悚電影的受眾看時,強烈引發了好感,而對愛情片受眾播放時則降低了對博物館的好感....第二條片子的廣告語是「從人群中脫穎而出」,這條片子面對兩群消費者時,取得了完全相反的成果。(Griskevicius et al., 2009)
為了證實這條規律的可行性,研究人員後續幾年還進行了多次試驗,結果都非常好。(Deval et al., 2013;Zhu & Argo,2013)
進一步的,類似下面這種的,直接基於廣告/傳播效果的檢測研究也越來越多了。
研究人員建立了所謂COMMAP Model來檢測消費者對廣告的likeability(好感度/魅力),結果顯示那些過於熟悉的、難以理解的、和過於不熟悉的廣告的表現最差。
在之前我給大家推薦的品牌策略模型一文中弄懂這張圖,重新理解Branding,我曾提到企業的品牌構建實際上就是要關注消費者的attention 和 構建 memory structure,認知科學通過實驗和大腦研究給我們提供了一些通路。
總之,我們能欣喜的看到,在認知科學與市場營銷學交叉的領域,能夠大幅幫助我們提高效率的研究和見解越來越多的出現了。這是我為什麼推薦大家去學習和閱讀相關內容。
希望你在Marketing這茂密叢林中,帶著上面這兩把手電筒去探索樂趣。
帶著偏見推薦些書
在以上兩個領域,我對數據領域僅僅是關注邏輯和應用方法,個人更喜歡關注認知科學領域。這兩年我讀了幾本相關的書籍,推薦給大家作為入門和興趣讀物。
《影響力》
《Pitchanything》《思考,快與慢》
《蜥蜴腦》《先發影響力》《神經科學:探索腦》(Neuroscience: Exploring the Brain)
這些書里我會推薦《影響力》、《思考,快與慢》、《Pitchanything》這三本給剛剛感興趣的大家。
《影響力》作為此領域最經典的著作之一,解釋了目前被廣泛認可和運用的6個影響行為的方法;而《思考》則真正從行為科學領域,通過一場場實驗、探究解釋了人為什麼這麼容易被影響的根本原因;《pitch》這本書更像是小說,卻從更微觀的「個人說服」層面,用案例(甚至是視頻,作者在youtube有大量視頻)講述了我們怎麼運用說服力手段。
如果你特別喜歡這個領域,則推薦繼續閱讀《先發影響力》和《探索腦》,尤其是後者,實際上是一本讓人趣味盎然的教科書,探索個人大腦世界的絕佳入門讀物。
結尾
李銀河說:「年輕人應該追求真相!」。我深以為然。
Marketing Science及其各個領域就是致力於挖掘市場營銷的真相,這確實是值得每個營銷人學習或至少是了解的事情。這篇文章目的僅在於做一些推動和簡單介紹,作為該領域的初學者我接下來會將其儘可能運用到實踐工作中,嘗試真正落實到品牌科學增長過程中。
謝謝閱讀。
///////////////////////////
*中國目前還沒有大規模的、偏向於實踐的marketing science相關組織,如果有企業和代理商公司感興趣可以找到我一起討論如何推動它、利用它。
*本文中有一些不嚴謹的表達,例如匹配性、相關性、改變認知等,皆為個人語言體系,不建議參考。
*寫作初衷:因為內容營銷概念一度非常火且被泛用、濫用,所以之前曾詳細解釋過「內容營銷」是什麼。但marketing science或有不同。MS難以成為大火特火的炒作型概念,它不具備簡化思考、引發情緒和跟風的能力,相反它更需要客戶和代理商們進行複雜化的研究和投入。我想寫它僅僅是因為我覺得MS很重要。
*當然,持續關注我,我也會繼續更新MS的相關知識。
相關文章:
衡量品牌傳播最完美的KPI是什麼?
用玄學理解「番茄炒蛋」
寫給深度思考者:廣告人面臨的終極問題是什麼?
打磨內容的「基調與風格」,讓「創意策略」更上一步
*本文同步更新在百聞不如怡見公眾號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