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自然 阿思翠平頭塞旗艦LYRA CLASSIC評測

前言:

接觸阿思翠耳機有點年頭,最初是在IMP3論壇單純觀察它的企業動態,後來是參與其在廣州電音網的巡迴寫貼活動(2012年冬季),當時AM800也是剛上市不久。因我個人太過喜歡,那篇文章寫的簡直……我現在仍認為當年那篇評測是我寫的耳機文章中最最認真的一篇。後來獲得一等獎,贏取了阿思翠的雙動鐵入耳AX7,調音很激進,素質很高。如下圖

(當年存的AX7官方圖,現在官網的圖不顯示了)

再然後,我發現我那篇AM800評測文被可能不止一家淘寶/天貓店用在了寶貝描述頁面上 ,所以,AM800從2013年春開始,先期銷量上肯定也有我的一番功勞。當然,還有雅馬哈旗艦級便攜頭戴HPH-200的評測,六年了至今還掛在淘寶/天貓店鋪上。。。

(2012年12月底Xperia arc拍攝的AM800)

阿思翠的AM800,當年的對比型號是售價1500元左右的索尼7550,就是EX800ST(錄音室監聽入耳式)的國際版,前端就是SONY X1050,我是在中關村E世界自家的店裡聽的(當年和家人賣音箱)。也不知怎麼回事,就覺得AM800怎麼和7550區別不大(主要是聲場),交替幾個來回沒有明顯落差感,甚至AM800這種較為空靈且潤澤的人聲還要比索尼7550更動人,那是我第一次被國產耳機給鎮住,感嘆良久。另一個讓我震驚的是OSTRY KC06A。而AM800和KC06A也成了2012到2015年間,我認為的國產最值得買的兩個入耳式耳機。我眼光一向挺准,沒想到這倆型號也真的大賣多年。

再後來,報道了2015年阿思翠的新品發布會(自己寫著玩,並未被邀請),當時阿思翠正準備他們的HIFI+,會上提到極昂貴的入耳式(一隻沒有上市),以及準備衝擊民用消費級的中低端耳機(型號現在已經記不清)。總之那次發布會似乎預示了阿思翠準備脫離「HIFI圈」,並擁抱大眾市場。隨後的兩三年里,我發現阿思翠不那麼酷了。甚至走起了blingbling的時尚耳塞路線……銷售業績不知怎樣,但冥冥中感覺不如AM800賣的好。此外,阿思翠還在運動藍牙耳塞上發力,樣子不算成熟,但能感到有非常用心的設計。2015到2016年國內比較出名的一些HIFI耳機品牌,甚至很多消費級耳機品牌都鮮有做藍牙的,現在看來,阿思翠算是先行者了。事實上,它們在圈鐵耳機研發上,也是提前做準備,盡量先人一步,總之,阿思翠高層對產品的研發方向總體是對的。

阿思翠的產品大多都是金屬材質,尤其早期,印象中全是金屬,加之外形相當個性,在那個國產耳機普遍較丑的年代裡,可謂顏值擔當。

2014年我接觸到了LYRA(高端型號),當時的LYRA也是在做巡迴。我拍了些圖存在自己的相冊里。抽出一張,

看到那金屬稜柱銳利的邊兒沒?即便不戴上,也知道它有危險,起碼直插入耳是很痛苦的,總之第一款LYRA給我的印象確實不好。包括後來達音科的ALPHA1也悲劇,都是想法美好,但缺乏好的佩戴舒適度。LYRA因硌耳朵,也很難佩戴嚴實,導致無法談音質,記得當時巡迴的樣機也是夠簡樸,沒什麼配件,也沒有提示可以繞耳戴。

多年過去,沒想到LYRA已經改版三次(官方網店描述),從2014到2017,LYRA歷經三年,三次改版,終於蛻變為LYRA CLASSIC由此也可見廠商對做好平頭塞的決心。

(官網截圖)

直到評測當日,我發現LYRA竟然有多達五個型號……看來阿思翠真是跟平頭塞幹上了。

官方文案摘錄:「Lyra是天琴座,也是阿思翠高端平耳耳塞系列。這個系列取名Lyra就是取其有如天籟般聲音的含義。這系列的耳機採用了有別於一般動圈耳機的獨特腔體設計,做工精緻,聲音均衡大氣自然,被認為是平耳耳塞里的代表作。」

事實上,2015年往後,我就基本接觸不到阿思翠的產品了,新品動態也並未很關心,只是偶爾見到有同行撰寫的阿思翠藍牙耳機稿子。像本文這個LYRA CLASSIC,也是借到。

史上最長前言終於寫完了。

開箱談:

LYRA CLASSIC有塑封。包裝風格比較文藝,不是黑白那種極簡的國際化風格。右下角有個貼上去的HI-RES logo,只是視覺上顯得有些過大了,否則整體設計美會更好些也說不準。緊鄰HI-RES金標的是適合搭配前端示意,如筆記本電腦、MP4、平板、手機等。

這幾年HIFI圈子裡L打頭的命名似乎有點多,LAYLA LYRA……有時都把我弄蒙了。

背面參數:32歐、15mm直徑驅動單元、15-40kHz頻響範圍,108dB/1mW,約1.2m線,無線控3.5mm常規立體聲鍍金插頭,此外還有個最大功率,額定功率,最大功率20mW,可見並不是特別適合較大輸出功率的播放設備。通常監聽型耳機的最大功率會幾百甚至上千mW。

此外,還有幾段文字,我決定也有必要說下:

1、採用嵌入式微波孔模塊技術,確保通透和寬闊聲場。這個微波孔估計就是後腔體那個由一堆小珠子壓鑄成的遮蓋層。

2、鍍銀纖芯確保高解析和大動態的穩定

3、自主研發的15mm動圈單元,確保三頻均衡。

4、適合喜歡真實自然的音樂愛好者。這句話挺值得玩味,真實自然意味著沒有動人心魄的低頻和犀利至極的高頻,而是趨近於現實中裸耳聽到的聲音效果。這意味著它是追求平衡和輕鬆的耳機,口味重的需謹慎。

裡面的盒子挺漂亮。高級。

掀開外殼,是一段英文,大意是「感謝選擇阿思翠,我們的專註會給你帶來最體貼的關懷」。

裡面一個近10cm寬、4cm厚的較大型耳機盒,四四方方的,上面有縫線,檔次感很高。只是顏色有些淺,一時間不大適應。盒子掀蓋開啟,並可自動原位,內部空間也夠大,能裝不少小玩意兒。

光線下,這個後腔體尾端會有迷人的光澤,非常有「珠寶」的感覺,加之黑色海面固定成心形,真的很像買了個高貴的首飾。

所有配件如上。感覺飛機插頭是沒必要送的,因為LYRA CLASSIC隔音不好,在飛機上佩戴,我是不敢想像的。而海綿套和硅膠支架還是很有必要的,儘管我是沒用上支架,但也覺得還是有支架更踏實,更有穩定感。

另外,送的耳掛也是可以用到的,至於原因,主要是LYRA CLASSIC腔體的「手柄」位置比較突出,耳孔附近位置(耳甲腔)如果不夠大,可能會有撐耳的脹感,如果加上耳掛使用,耳塞腔體也隨之旋轉180°,那這個凸出的「手柄」就會露在耳屏外側,這樣佩戴就舒服多了。

PS:由於耳機線較細軟,不用耳掛輔助,也是可以較穩定的「耷拉」在耳朵後面的。

此外,這個「手柄」的外形相比2014年第一款LYRA也變得圓潤不少,直插入耳也不會再硌耳朵。

線材差不多和初版的區別不算大。阿思翠的AM800、AX30、AX35、AX7等等吧,幾乎都是這種樣式的手感有些乾澀的線。稍硬,但夠順。

官方送的海綿套,有三對,似乎是根據厚度區分的,個人也是更傾向於戴上海綿套聽。

插頭也做得很漂亮。並有防氧化、污漬的保護套。

束線器部分。和插頭保護殼一樣都有倒角光環。顯貴氣。

微距

重量還是不錯的,較輕。佩戴也夠穩固。金屬網罩很漂亮,並覆蓋有大量精密布局的如忍者飛鏢一般的交叉網眼兒,這也算是阿思翠LYRA的一個特色了。迄今那麼多平頭塞,我是沒見過這麼細膩的網罩。

音質:

搭配前端:索尼Z3+、堅果pro、F886、ZX300A、XK、D100

響度沒問題,各種前端搭配都有較好的出聲力度,這方面和創新的AIR基本差不多。

以下聽感都基於搭配中空耳塞棉的前提下。

整體上聽著確實夠自然,中頻沒有一些入耳式耳機常見的擠壓感(聲音過厚或過細的根源之一),也因此,在妖艷、雄壯之間取得了某種平衡,像人聲。因單元緊貼耳孔發出,更接近自然狀況下的聲音,這與入耳式耳機的確是明顯的不同,入耳式要隔著一段導音管,聲音約束後再釋放,結像面相對偏小,似乎是有距離感的,也由此更易產生悶感,對於追求人聲真實感,明亮感,以及喜歡超近距聽人聲的人(顱內高潮~),LYRA CLASSIC是很合適的選擇。

低頻量感符合預期,不多不少,但相對不少入耳式耳機,這確實不是它的強項,只是在平頭塞里,低頻量感還是較為不錯的,和創新AIR(配海綿套)沒有明顯差異。如果是喜歡EDM這類較為猛烈的音樂,它不一定能帶來過癮的感受。它的低頻烘托基本的流行音樂是剛剛好,像聆聽陳慧嫻、張學友等較早期的錄音,都有很好聽的樂感。而對日系流行,除非過於強調衝擊感的音樂,大多也有著很好的氛圍感,比如宇多田光的一些歌曲。低頻解析力隨著煲機時間的增長也會有相應的提升。

解析分離。相比創新AIR,對器樂的極高頻延伸有著更為明晰的展現,垂直和縱深聲場表現相對更好一些。不過,並不是每一部播放前端都能體驗到這一差異,D100下,F886下,相對更能體驗到LYRA CLASSIC解析力的強勢。估計國磚也是沒問題。

此外AIR的人聲結像面較大,有相對更明顯的側重,LYRA CLASSIC對各聲音元素的處理更為「一視同仁」,也因此相對AIR顯得聲場更大一些。同時也有了相對AIR更為明確的「定位感」。

面對高解析度音頻文件時,LYRA CLASSIC相比AIR的控制力更好一點,這似乎也得益於它不那麼側重人聲的調音,因此不太會有「噪」或「吵」的不良心理感應。

平頭塞往往是「懷舊派」、「退燒黨」的心頭好,市場上每每出現新的平頭塞,很快就會吸引一大波人圍觀,在入耳式耳機已佔據大半個江山的今天,這也真可謂是一種奇異現象。

除了佩戴輕鬆,平頭塞所特有的如潺潺流水般的唯美音色才是它的終極誘惑之源,LYRA CLASSIC整體表現符合包裝盒上「清新自然」這四個字的表現,搭配常規配置的手機就可以有很不錯的聲音,但如果你是個急脾氣,經不住較漫長的煲機,或是習慣了入耳式,那還是要做好相應的心理準備。

推薦閱讀:

全能-SONY WI-1000X無線降噪入耳耳機測評 外觀篇
姨夫卸任索尼CEO,音頻領域留下多少經典!
Hi-Res認證電競耳機,冰豹 (ROCCAT)Khan Pro綜合體驗
視頻評測的泛濫並不是好事
受不了好多發燒友誤解泛音的概念了,寫了個文章

TAG:耳機 | 耳機選購 | 入耳式耳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