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花是怎麼煉成的
魯花的崛起,拯救了一個產業。沒有它,中國的花生極有可能重演大豆的歷史,被進口產品替代。而魯花的崛起,靠了一個人:孫孟全。
文 / 華商韜略 張靜波
曾經,中國的食用油市場由益海嘉里和中糧兩大巨頭把持,它們身世顯赫,一個外資,一個央企,挾金龍魚和福臨門兩大招牌號令天下。
直到90年代末魯花的出現,打破了這一格局。這個山溝里走出的民營企業,短短數年便崛起為食用油市場的第三極,雄踞花生油第一品牌,令對手側目。
魯花的崛起,還拯救了一個產業。沒有它,中國的花生極有可能重演大豆的歷史,被進口產品替代。
而魯花的崛起,靠了一個人:孫孟全。
【為人民服務】
魯花的前身,是山東萊陽姜疃(tuǎn)鎮物資站。
1983年,孫孟全被任命為站長時,物資站只有五六人,平房四間,由於經營不善,連年虧損,每半年換一任站長。
碰上這種爛攤子,別人避之唯恐不及,孫孟全卻迎難而上,他是個從不服輸的人。
孫孟全早年曾到東北扛木頭,上班頭一天,別人就給他臉色看,排最重的活兒,想把他嚇走,但他咬牙堅持下來。每天忙完回到營地,累得床都上不去,兩手使勁摁著床邊,才慢慢躺下去,第二天一大早又接著干。
接手物資站後,孫孟全做的第一件事是集中精力辦大事。他砍掉水泥、建材等項目,把精力放在農產品上。理由是,物資站背靠黃土地,應該紮根農村,服務農民,而服務農民最好辦法就是做好農產品。
這種「寧農勿工」的思路,一度被上級領導斥為不務正業,卻給物資站帶來了生機。上任第一年,孫孟全就扭虧為盈。
更重要的是,紮根農村,為農民服務,讓孫孟全悟出了通過幫助他人來成就自己的經營哲學,也發現了幫助他人成就自己的商機。
有一年,地瓜大豐收,很多老百姓家中的地瓜干賣不出去,堆到沒地兒放,眼看就要生蟲壞掉之際,他們找到孫孟全幫忙。
孫孟全一看都是街坊鄰居,沒想著賺錢就應承下來。他四處打探,終於在青島找到一家急需地瓜乾的酒精廠。一番磨合,敲定了生意:物資站按每斤一毛錢的價格把地瓜干收上來,加點運費和人工費,再賣給酒精廠。
有了銷路,大家幹勁十足,有的裝包,有的封袋,有的記賬,熱火朝天幹了三個月。最後一算賬,竟然賺了3萬元,老百姓也都很感激,握著他的手說:要不是你,我們的地瓜干都爛掉了!
本來只是單純想幫忙,最後不但幫了老百姓,自己還賺了錢。這讓孫孟全大受啟發:做生意,不能耍心眼、玩計謀,把別人服務好,賺錢就會水到渠成。後來,他把這總結為兩句話:
「為他人就是為自己,為自己必須利他人;有自己必須有別人,有別人才能有自己。」
經過幾年的發展,當物資站變身為生產花生油的魯花植物油廠時,孫孟全決定把他的這個想法總結為一句話刻到工廠的高牆上,作為辦廠的指導思想。
想來想去,熟讀毛主席著作和語錄的他,想到一句話:
「為人民服務」。
而他創辦魯花植物油廠的構想,也是從這句話中來。
世界花生在中國,中國花生在山東,山東花生在膠東。但當時的膠東,花生種出來賣不出去,能賣也賣不上好價錢,原因是沒有配套的深加工廠。
沒有怎麼辦?孫孟全決定,做一個出來,帶動並引領農民通過種花生來致富。
到今天,魯花集團已經帶動山東、河北、河南、江蘇等地發展花生種植基地100萬畝,油葵種植基地30萬畝。
這些基地每年為農民創造收入50多億元,帶動1000多萬農民增收致富,並吸納7000多名農民到企業務工,帶動當地及周邊地區運輸業、餐飲業等第三產業吸納從業人員1萬多人。
2003年12月14日,我國國家領導人視察魯花時,拉著孫孟全的手對他說:「由於你們的努力,使消費者和農民都得到了好處,好,做得很好,希望你們做得更好,讓更多的農民富裕起來。」
【5S獨門絕技】
1986年,剛剛創辦魯花植物油廠,孫孟全就碰到一個世界級的難題。
當時,食用油主要有兩種加工方式:
一種是傳統的土法榨油,工藝簡陋,衛生條件差,加熱時容易起沫冒煙,而且黃曲霉素經常超標。
另一種是化學浸出法,用溶劑對原料進行浸提,然後高溫精鍊,經過「六脫」後煉出來的油,香味和營養卻流失了。
總而言之,兩種工藝都不是好辦法,也生產不出真正的好油。這些油吃多了,很多人慢慢患上「三高」等疾病,而殘留的溶劑也會影響到人體健康。
如何去除黃曲霉素,又留住花生的濃香和營養,是個世界難題。孫孟全決心解決這個難題,因為他有一個樸素的願望——絕不讓消費者食用一滴不健康的油。解決的辦法是,自己發明一套新的加工技術。
大家被這個想法嚇壞了,反對聲一片,說這難度太大,連老外都搞不定。孫孟全不信邪,他說:「外國人解決不了的難題,中國人不一定不行!」
帶著這股子勁兒,孫孟全在廠房下挖了個地下室,披星戴月像搞核武器一樣研究起來。很多人見面就問:「孫孟全,你一天到晚在地下室幹嗎?像瘋了一樣。」
得知他的雄心後,這些人嘲諷道:這窮山溝里,難不成還能飛出金鳳凰?
這更激發了孫孟全的鬥志。他廣發「英雄帖」,誠邀全國各地專家,只要有技術,能降低黃曲霉素,就請他們來指導,並安排公司的技術人員跟著學習、研究,遺憾的是,孫孟全領著大家嘗試了各種各樣的解決方案,結果,還是沒達到預定的目標。
這些專家走後,他仍然沒有放棄,把技術人員召集起來,告訴他們:你們繼續去研究,有問題直接向我彙報。
長達六年的攻堅克難,無數次的挫敗後,付出終於有了回報。
一天,技術人員跑到孫孟全辦公室,興奮地說:「我們發現問題在哪裡了!」樣品出來後,一檢測,黃曲霉素含量達到了未檢出,而國家標準是≤20ppb。
ppb是一個濃度單位,相當於每千克含百萬分之一克。創造這一奇蹟的,是如今載入史冊,被魯花人稱為「5S物理壓榨工藝」的獨門絕技。
該工藝由焙炒生香技術、純物理壓榨技術、無水脫磷技術、去除黃曲霉素技術、恆溫儲存技術五大環節組成,全程無化學添加,也不存在溶劑殘留,既去除了黃曲霉素,又留住了花生固有的濃香。
「5S物理壓榨工藝」橫空出世後,國家有關部門多次組織專家組進行科技成果論證,結論是,該工藝科技含量高,是世界領先的食用油製造工藝,填補了國內外空白,引領了我國食用油工藝發展的方向。
當魯花向外界宣布這一科研成果時,世界專家都震驚了,他們沒想到,這個困擾行業多年的難題,竟被中國一家民營企業攻克了。
2013年,魯花憑藉這一核心工藝,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這是食用油行業獲得的最高榮耀,再創中國食用油行業的技術新高。
【做花生油專家】
有了5S,孫孟全信心十足,拉上幾大箱油,就到一家糧油店推銷。
幾個人吭哧吭哧把油抬到對方老闆的辦公室。橫說豎說,對方就是不要。沒辦法,只好搬出來。搬到大廳時,有人不小心手一滑,箱子墜落在地,油流了出來,香氣四溢。
「哪來的油,這麼香!」人群沸騰了。老闆走了出來。
「這是你的油?」老闆問。孫孟全點了點頭。「抬進來吧!」
幾個人又吭哧吭哧搬進去。老闆很滿意,定下了所有的油。
因為這個小插曲,魯花的油很快火遍齊魯大地。濟南、煙台等地都出現了搶購潮。
就在魯花征戰山東期間,中國食用油市場發生了一場革命,給孫孟全帶來了壓力。
1988年,新加坡嘉里糧油與中糧集團共同出資,組建南海油脂。經此牽手,馬來西亞糧油大亨郭鶴年如願進入他覬覦多年的內地糧油市場。
三年後,南海油脂推出金龍魚食用油,開啟了中國糧油的小包裝時代。此前,內地老百姓一直食用散裝油。金龍魚名義上是合資,實際掌控在郭氏手中。中糧不得不另立山頭,推出福臨門食用油。
至此,中國食用油市場兩大寡頭壟斷的格局初步形成。
當嘉里和中糧上演兩強爭霸時,魯花還是偏安一隅的地方企業,儘管練成了5S獨門絕技,但影響還局限在山東本地,無力與兩大寡頭抗衡。
為了壯大實力,孫孟全決定跟一家外商合作。雙方約定,魯花只提供散裝油,不負責市場銷售。但後來孫孟全發現,對方在魯花油中添加其他的油,儘管這在當時是行業慣例,但孫孟全接受不了。
原因是,這樣做,生意是大了,卻違背了他的初衷。他的初心是,為消費者提供純正的花生油。
在一次會議上,孫孟全據理力爭,希望對方改變做法,怎奈勢單力薄,他失敗了。不過,作為折中,對方允許魯花獨立生產自己的小包裝花生油。
這對魯花來講,是一個新的開始。孫孟全躊躇滿志,但他很快就嘗到苦頭。由於魯花的花生油成本高,定價不菲,消費者並不買賬。
「摻兌」的油賣得好,純正的花生油卻銷售慘淡,這讓孫孟全大為光火。他很快意識到問題出在品牌上,「不就是因為人家的牌子硬,而我們魯花的牌子不如人家嗎?」
於是,孫孟全開始研究起品牌的事。
怎樣建立品牌呢?定位是關鍵!當時,市場上的食用油種類很多,魯花的油雖然好,但完全被淹沒了。要想走出紅海,就必須找到差異化的定位。
孫孟全認為,魯花的優勢是花生油,而這個細分市場還沒有領導品牌。他決定將魯花的確定為做花生油的第一品牌。
為落實這一戰略,魯花無論在包裝設計還是廣告訴求上,都刻意彰顯自己作為花生油的品牌屬性,讓消費者看到花生油,首先就想到魯花。
在一則經典的廣告中,豐收後的農民用手剝開一粒飽滿的花生,一滴油自上而下滴入油桶,濺起油花。伴隨這一畫面,魯花花生油的形象深入人心。
而「人民大會堂宴會用油」的標識,更是將魯花品牌和權威捆綁在一起,儘管這一標識後來被禁用,但它無疑為魯花積累了聲譽,使之成為家喻戶曉的品牌。
事實上,這一標識也並非孫孟全虛張聲勢。
2009年6月,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濟南主持召開企業家座談會時,當場稱讚孫孟全:
「魯花有名啊,孫孟全!我們每天都吃魯花油!」
2016年,魯花的銷售收入超過230億元,連續多年雄踞花生油第一品牌,實現了一個地方企業到行業領軍者的蛻變。
【為上帝釀一瓶好醬油】
做企業要有愛心,有了愛心,就有創新的衝動。
這是孫孟全經營魯花的哲學。在此基礎上,他還自創了一套德才兼備的理論。「愛心是德,是不變的,創新是才,是變化的。愛心和創新兼備,企業就會生生不息」。
他說,這是魯花不斷發展的根源。
當初做花生油,孫孟全的初衷是讓老百姓吃上健康油;後來做醬油,他心裡裝的還是老百姓。
醬油是中國人的發明,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周朝,人們就在制醬時發現了醬油。但真正把醬油發揚光大的,卻是日本。
公元755年,醬油技術隨鑒真傳入日本。後者在近代融入工業技術,並培育出獨特的米麴黴菌種,最終超越自己的老師,成為東方醬油的代表。
2002年,孫孟全到日本參觀,發現日本醬油的質量遠高於國內。當時他就想:醬油明明是老祖宗發明的東西,為什麼我們就釀不出更好的?然後,他開始了自己的創新衝動。
魯花要擔起這個責任!
回國後,他立即組織技術人員,籌建醬油研發中心。
醬油好不好,首先看菌種。為此,魯花潛心十年,從日本引進珍稀菌種,經過反覆改良和實驗,最終培育出獨有的魯花醬香菌。
發酵是又一重要環節。為了杜絕傳統日晒的污染,魯花建起凈釀倉,模擬春、夏、秋、冬四季交替,讓醬醪(láo,成曲和鹽水混合物)在密閉環境中,聽著音樂發酵。
發酵完了,需要取油。傳統水淋法稀釋了醬香味,而魯花利用獨有的物理壓榨技術,直接將發酵原漿中的醬汁壓榨出來,不添加一滴鹽水,全面保留了醬油的原汁原味。
通過上述三大技術生產出來的醬油,口味自然鮮美,不含任何防腐劑,魯花人自豪地將它稱為「自然鮮醬香醬油」。
自然鮮出來後,調味品中心負責人問:「孫總,您看廠區標牌上寫句什麼話好?」孫孟全沉思片刻,脫口道:「為上帝釀一瓶好醬油!」
在孫孟全心中,這個上帝就是消費者。
看似靈光閃現的一句話,背後暗藏著魯花的感恩文化。魯花人從內心裡謝天謝地,並將它寫在企業的感恩詞里。
因為感恩,所以敬畏。
在孫孟全看來,一個企業如果缺乏敬畏心,就會幹出摻假勾兌等坑害百姓的事來。他反覆告誡下屬:我們是為上帝釀醬油的,敬上帝,敬消費者,你就憑良心釀吧!
這種敬畏心在生產中轉化為對品質的極致追求,最終轉化為消費者的好評。
自然鮮剛上市時,魯花做過一次免費試吃活動。大瓶上掛一小瓶,消費者買回家後,先試吃小瓶,如果覺得口感不好,可將大瓶原價退回,一些人認為這樣做有風險,但孫孟全堅持做,他相信自己,也相信消費者。
結果,不但沒有人退,很多人還推薦給了親朋好友。
世界品質評鑒大會是國際權威的質量評鑒機構,素有食品界的「諾貝爾獎」之稱。2017年,有眾多醬油廠家參評,競爭很激烈。
南方一大廠獲得銀牌,引以為傲;日本醬油蜚聲世界,卻在此次大獎上空手而歸。只有魯花拿到了金獎,創造了中國醬油的歷史。
【這樣的油料魯花不要】
產品好不好,質量是關鍵。
孫孟全在創業之初,就把品質放在第一位。當年做物資站時,魯花和很多企業一起往歐洲出口花生,大多數企業都只想著多賺錢,沒把質量當回事。
孫孟全卻小心翼翼,每次都挑最好的花生。別人要求破損率不超過3%,他一個壞的都不許有;別人要求含水量不超過9%,他嚴格控制在8%以內。
到後來,歐洲人點名要他的貨,有多少要多少!而其他企業都是有配額的。
那一年,他們賺了幾百萬。
這件事更加堅定了孫孟全對品質的追求。
創辦魯花後,他向全廠下達了一道死命令——「絕不讓消費者食用一滴不利於健康的油」,並將它落實到每一個生產環節中。
為了管控品質,魯花從源頭抓起,在各地設置原料信息員,深入田間地頭,跟蹤花生的長勢。他們還斥巨資,引進全球最先進的花生綜合檢測儀,這種儀器全球只有五家企業在用,在中國,魯花獨此一家。
進入魯花的原料,加工時都有詳細的跟蹤記錄,以確保每一個批次都可以溯源。在生產過程中,魯花只榨取第一道花生原汁。生產出來的油還要經過嚴格檢測,每批必檢。
在魯花,大家都知道,孫孟全是個「很隨和的老頭」,但這個老頭有時候也會發火,而他發的火基本上都是為了質量。
有一次,某大型糧庫低價處理陳年油料,一採購員看到後很心動,向公司打報告要投標,結果被孫孟全駁回:這樣的油料魯花不要!
還有一次,一大型商超跟魯花合作,定製一款超市自有品牌的調和油,前提是魯花降低花生油配比,但被孫孟全拒絕了,他從來不幹降標準的事。
魯花不僅抓花生油的質量,連瓶蓋、紙箱等都要自己做,用的都是最好的料。有人提議可從外部訂購,孫孟全斷然否決,理由是:交給別人做不放心。
為了質量,孫孟全也沒少干「傻事」。
在食品行業,大家習慣將產品分成不同等級,按等級定價,而魯花卻堅持分類不分級,全部一個標準。對此,孫孟全很「倔強」:魯花只做最好的。
調和油市場魚目混珠,很多產品只含10%的花生油,卻標上花生調和油,國家也沒有強制標準。魯花頂著壓力,全面公布旗下調和油產品的配方比,業內一片嘩然。
在這種「倔強」的堅持中,魯花花生油創造了一個不小的奇蹟。自1992年問世以來,從未在相關部門的抽檢中出過質量問題,被評為「國家級放心油」。
【不對農民打白條】
孫孟全出生在農村,成長在農村,做企業背靠的也是農村。因此,他對農民感情很深,視農民為衣食父母,小心維護他們的利益。
2004年,花生大豐收,前來送貨的農民排起十幾里長隊,蔚為壯觀。有人看銷售這麼火爆,建議公司把收購價往下壓一壓。
孫孟全一聽就火了,對大家說:做人不能忘本,魯花的原料都是農民種的,沒有農民的支持,就沒有魯花的今天。愛農民就等於愛自己,農民好了,魯花才能一直好下去。
從此,再沒有人敢提降價的事。
隨行就市,這本是企業經營的基本法則,但在孫孟全那裡就是行不通。他把農民的利益看得比什麼都重要。
在魯花30年的歷史上,從不對農民打白條,所有收購都是現款現結,從不拖欠。
為了提高農民種花生的積極性,孫孟全通過各種途徑,為他們爭取利益。2009年6月,時任總理溫家寶視察山東時,孫孟全提出「一增一減」的建議。
「一增」是指通過培育花生良種,提高花生產量,帶動農民再增收;「一減」是指通過5S壓榨工藝,提高油的香度,讓人們少吃油。
孫孟全之所以提這個建議,一方面是給農民增收,另一方面也是對國產花生的擔憂,畢竟幾年前國內大豆市場被外資「洗劫」的慘劇還歷歷在目。
2004年前後,國際大豆價格飆升。在追高情緒的籠罩下,國內大豆壓榨企業紛紛與國外供應商簽下大單。幾個月後,大豆價格暴跌,上千家企業走上絕路,被外資收購。
事後,有外資背景的企業控制了國內80%以上的大豆加工量,而我國大豆種植業也遭受滅頂之災,至今大豆自給率不足15%。
孫孟全見證了這段歷史,他小心翼翼地呵護著國內花生種植業。
作為國內花生油第一品牌,魯花每年採購數百萬噸花生,對市場的影響舉足輕重。
而從性價比來看,進口花生不但價格更低,品質也不次於國產花生,但凡一家營利性企業都難以拒絕。但孫孟全堅持用國產花生,因為魯花的企業宗旨是「產業報國,惠利民生」。
很多人說,你一個農民企業家,低頭掙錢就行了,喊這種口號幹嗎?對此,孫孟全回應道:「企業小了是自己的,大了就是國家的、老百姓的,這是我們的責任。」
(1)魯花的球體核心論
在魯花,每天早上七點半,所有員工無論在總部,還是各地工廠,都會準時參加一個例行的晨讀會。會上,孫孟全和員工一起讀經典,讀魯花文化。
這一雷打不動的制度,已經堅持了十幾年,每天風雨無阻。
很多企業搞文化建設,形式多過實質,而魯花文化的每一個字,都是孫孟全在經營中一點點悟出來的。
魯花的文化,總結起來,就是一個球體核心論。
在這套體系里,孫孟全把人生成功分成三步走:
第一步:處理我們和自己的關係
人生要成功,一定要追求最高點,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崇高的奮鬥目標。一個人如果沒有人生目標,註定要在空虛和痛苦中度過餘生。
在魯花,歸納起來就兩句話:愛心是魯花的向心凝聚力,創新是魯花的發展提升力。它同時也是魯花人的行動綱領。
孫孟全將這個過程歸納為一個正三角形,頂點代表追求人生最高點。
第二步:處理我們和別人的關係
生活中,很多人處理不好和別人的關係。在孫孟全看來,這主要是對人對事的認識上出了偏差,凡事總想當第一。
爭當第一是好的,但怎樣對待別人呢?答案是,擺正自己的位置,學會一分為二、合二為一的辯證思維。
具體來講,要求別人時,一定要把自己放在倒三角的低點,謙虛謹慎、尊重別人;要求自己時,一定要把自己放在正三角的高點,自信並充滿激情。
因此,在魯花,孫孟全經常講,有自己必須有別人,有別人才能有自己。有了這樣的定位,才能處理好各方面的關係,才能使自己形成一個核心。
第三步:處理我們和社會的關係
人是社會性動物,無論做什麼事,都離不開自然、社會和環境的支持。一個人的能力再強,單槍匹馬也只能是孤膽英雄。
人最怕的就是獨。因此,在孫孟全看來,一個人要想成大事,就必須融入團隊,形成球體,做成核心,整合社會資源。
這是人與人在能力上的最大區別。
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團隊的力量是無限的。當你融入了團隊,你為人人服務,人人也為你服務時,你就能整合更多的資源,從英雄變成領袖。
在這一過程中,你的核心會演化成一個球體。在孫孟全看來,能力有多大,球體就有多大,輻射力就有多大。
(2)先愛,利他,孫氏成功學
球體核心論,歸根結底,強調的是兩個字——道德,核心是先愛、利他。
這並非孫孟全另闢蹊徑,老祖宗早就教導我們,要講道德。例如,孔子講仁愛,墨子講兼愛,孫中山講博愛。
很多人覺得,這些東西太虛,是騙人的。孫孟全卻認為,這裡面有大智慧。老祖宗不是讓我們吃虧,也不是教我們做聖人,而是讓我們過上好日子。
因此,在魯花,孫孟全強調:明道多德,行道有神。只要明道了,行道就會有如神助。「富從德來,世界一切獲得都是道德的結果。」他說。
用到企業經營上,就是「消費者不是傻子,你對消費者厚道,消費者就用錢給你投票,你的生意才能基業長青。反之,你偷奸耍滑,賺得了人家第一次,賺不到人家第二次,自然也就自絕於市場」。
這就是孫孟全強調的,「明道多德,利人為公,先愛他人,以德取得」。道德不是讓你做聖人,不是讓你不成功。相反,道德是讓你「得道者多助」,你幫助大家,大家幫助你,就能「以德取得」,厚道多得。
如果你懷疑在今天這個物慾橫飛,甚至爾虞我詐的世界,講道德是否還能成功?那麼,孫孟全三十年一路走來,就是一個答案。
當年經營物資站,一年扭虧,兩年大賺,大家都說這人有能力。孫孟全卻說:這不是因為能力,首先是因為道德。誰不會為人民服務?誰不會抓好質量?但很多人會做,卻不做,或者做得不夠好。
孫孟全去做了,而且死心塌地地做好,於是他成功了。
為什麼會成功?一開始,孫孟全也沒明白,只是自覺不自覺地按規律去辦。後來,他在老子的《道德經》中找到了答案。
「反者道之動」,這是《道德經》中的一句話,充滿了辯證思維。它告訴我們,道是朝相反方向走的。天天想著賺錢的人,是永遠賺不到大錢的。
反過來,不怕吃虧,心裡總是裝著別人,總想著為社會做貢獻的人,最後卻賺到了錢。從這個意義上講,德有多高,財有多厚。
基於這個邏輯,孫孟全提出了「先愛」思想。這後來成為魯花文化的核心。走進魯花的工廠和辦公區,隨處可見「利人為公」「先愛他人,以德取得」這樣的標語。
當你有了愛心,你就不會弄虛作假;當你有了愛心,你就會關心消費者的健康,就有了創新的衝動。在孫孟全看來,做企業,只要有這兩句話就夠了。
做5S壓榨油時,孫孟全六年磨一劍,一心只想讓老百姓吃上好油。結果,魯花不但沒吃虧,反而從老百姓的好口碑中賺得缽滿盆滿。
有一年,某工廠過年發福利,以前都發魯花,那年突然換成其他油。結果,全廠幾千號員工質問工會主席:你為什麼不發魯花,是收禮了吧?
為了解決賣花生難的問題,魯花把工廠建到農民家門口。農民們都說:「魯花的工廠就是我們自己的工廠。」
地方政府也很高興,不但無償送土地,還把廠房蓋好。因為魯花不管在哪裡,都是創收大戶,不僅帶動農民增產致富,還為當地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為政府貢獻稅收。
孫孟全對員工也很有愛心。在魯花,他經常講,多換思想少換人。很多人離開又回來,有的甚至六進五齣,魯花也不嫌棄。
孫孟全高度重視思想的力量。他有一個有形和無形的理論。「世界萬事萬物都是由無和有兩個方面組成的,人也是由思想和形體組成的。」他認為,無形的比有形還重要,因為有形都是無形創造出來的。比如,世上本沒有魯花,但因為有了要創辦一個魯花這個「無形」,於是,有形的魯花就出來了。
也正是把這無形和有形參悟得好,貫徹有方,孫孟全才不斷「無」中生「有」,一生二,二生三,「生」出一個生生不息的魯花。
對老員工,孫孟全更是關懷備至。他曾親自交代,不能讓他們下崗,也不能讓他們乾重活。有人不理解,他卻反問:「幹了大半輩子,咋能讓他下崗?」
在他的帶動下,魯花的員工個個一身正氣。雖然待遇不算高,但當地人都喜歡把孩子送到魯花,理由是:「魯花有正勁,不教孩子歪毛病。」
孫孟全還是個重情義的人。他每年給老家60歲以上的老人發紅包。在他辦公室里,養著一盆花,跟了他三十多年,每次搬家,都不捨得扔掉。
【魯花還要大變樣】
從小物資站到行業巨頭,孫孟全自信找到了一條成功之道。
但食用油市場瞬息萬變,稍有懈怠就會落伍。因此,他始終強調四個意識:超前意識、危機意識、機遇意識、創新意識。
在他看來,魯花這三十年之所以成功,就是時時處處首先預料到失敗,才避免了失敗。
這幾年,一個新的重大工程又被他提出來,像當年搞「5S物理壓榨工藝」一樣進行攻克,而且這一次難度更大,也更加系統化,一旦成功,其意義也同樣重大。
花生油,魯花已經做到行業第一。但孫孟全並不滿足,因為花生油的油酸還有提升的空間。
油酸是一種不飽和脂肪酸,具有天然的抗氧化作用,可有效降低膽固醇,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等,對人體健康非常有益。
目前,油酸較高的橄欖油基本上靠進口。為了讓中國老百姓吃上更加健康而且美味的好油,孫孟全決定給花生油再來一次創新與變革,讓它的油酸含量提上來。
這次創新與變革需從花生種子開始,而且已經進行了四五年。
2012年,魯花開始培育油酸含量更高的花生新品種,目前已經種植了十幾萬畝。
從試種情況來看,魯花高油酸花生的油酸含量已達80%,而且產量也提高了30%以上。
2017年9月,魯花嶄新的高油酸花生油已投入生產並銷往市場。因其香味濃郁,營養價值更高,深受消費者青睞。
這對花生產業來說,是一個革命性的巨變。對中國乃至世界食用油而言,也是一個革命性的變化,一旦普及,極有可能改變未來中國的食用油格局。
對此,孫孟全信心滿滿:「你看著吧,不出五年,魯花又會有個大變化。」
——END——
圖片均來自網路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推薦閱讀:
※【乾貨】高盛合伙人制度和激勵機制!
※房價真的跌了!香港「內房股」卻暴漲,恆大H一天漲了100億!
※那些年醜聞纏身的上市公司
※從入門到精通:通往「財務自由」終極書單!
※冷眼:萬達們突然蜂擁甩賣海外資產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