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使項羽名震天下的破釜沉舟都發生了什麼?怎麼打的這千古傳奇之戰

公元前207年,秦始皇去世的第三個年頭,本來已經奄奄一息的秦王朝好像又要迴光返照了。這一年李由守住了三川郡,使吳廣、田臧無法西向支援關中周文軍。周文無法集中兵力被章邯擊敗自殺,吳廣被田臧火併身死,田臧又被章邯攻滅。陳勝親帥楚軍在陳西同章邯決戰,戰敗逃走時被車夫庄賈殺死,拿陳王人頭做了自己的投名狀。王離納降李良合力擊潰趙軍打下趙國都城邯鄲,進而圍趙王歇、趙相張耳於鉅鹿城(河北廣宗)。章邯雖然小敗項梁一陣,但旋即大破楚軍主力,並斬殺武信君項梁。章邯旋即北上趙國,與王離合兵一處共同圍鉅鹿城打援。

此時強盛一時的張楚王國已然亡國,各路造反的諸侯個個戰戰兢兢朝不保夕,楚懷王將楚國僅剩的10多萬部隊收攏在彭城周圍,以備章邯隨時攻打;齊國田榮剛趕跑了田假、田角、田間,忙於整頓內部民心自顧不暇;燕王韓廣兵力弱小,更不敢造次;魏王魏咎已經兵敗自燒殺,堂兄弟魏豹正在亡命江湖;剩下這個趙國,已經被章邯重兵圍困苟延殘喘。歷史並未放棄秦朝,平叛戰爭進行到這裡,義軍的主力部隊都已經全部被殲,只剩下偏師或新招募的新兵,諸侯們幾乎敗局已定。

但,因為一個人,歷史翻轉了。

項羽藝術形象

被圍在鉅鹿城的趙王歇四處派人求救,楚國也收到了求救信,並派兵由大將軍宋義率領10萬人北上救趙。宋義帥軍行至距離鉅鹿城尚有200多公里的安陽(今山東曹縣),止壁不前。此時諸侯救趙的軍隊或遠或近,都在鉅鹿城周圍紮下營寨,不敢向前(楚軍大營扎得最遠)。宋義天天置酒高會,停留四十六天根本不談進軍的安排。項羽氣不過問宋義為什麼不前進,宋義說這是戰略,等秦趙相攻兩敗俱傷好收漁翁之利。項羽大怒尋機早起步入中軍大帳,把宋義腦袋砍了下來,以人頭號令諸將說宋義要謀反,楚王命令我處決了他。諸將忌憚項羽武功高強,都說楚王就是你叔叔擁立的,這楚國還不是你家說了算啊,我們都聽你的。於是英布、蒲將軍等人都奉項羽為上將,聽從他的指揮,拔營北上。

這裡很多事不可思議,宋義本身很有軍事造詣,坐山觀虎鬥也要靠鉅鹿城近一些才能辦到。安陽距離鉅鹿250公里左右,按照古代行軍15公里一天(30華里一舍),要走半個多月,等走到了勝利的一方早已經恢復了戰鬥力,還怎麼「乘其敝」?這麼不合常理的安排停留了四十五天,每天什麼事都不幹,楚王就不派人責問他?要知道多逗留一天就要多耗費一天的糧草,這對於剛建立沒什麼經濟基礎的楚國來講,可是很要命的。

合理的解釋就是,宋義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停留在安陽就是楚王的主意。結合楚懷王熊心在項梁死後迅速收攏兵權,我們可以看出他意在從根本上清除項家的勢力。楚懷王熊心在項梁找到他立他為楚懷王時,他正在給人家放羊,沒有一丁點自己的勢力,完全就是個傀儡。項梁死後這傀儡等來了自己掌權的機會,「楚兵已破於定陶,懷王恐,從盱台之彭城,並項羽、呂臣軍自將之。以呂臣為司徒,以其父呂青為令尹。以沛公為碭郡長」。什麼意思呢?奪了項家的權利,分化瓦解項梁盟友,並培養自己的勢力。這幾句話很能顯示出熊心的手腕,呂臣軍是陳勝軍余部,項羽軍是楚軍前鋒,首先把僅剩的兩支有戰鬥力的部隊收為自己的親兵。針對這兩支軍隊的將領採取的方法也不同,對解除兵權的呂臣採用安撫手段,提升為副國級的最高法院院長,並封他爸爸為楚國的總理。針對項羽就是純粹打擊,一擼到底直接賦閑了。同時用一個碭郡長收買了握有另一支部隊的非嫡系的劉邦。另外,「懷王恐」,這恐的怕不是懷王,而是懷王利用大家恐懼沒有回過神來的機會,直接到前線奪了將領的兵權。

兵權雖奪,但項梁的影響還在,項家的勢力還在。項羽殺宋義一聲號令諸將均無異議,就說明這支由項梁建立起來的軍隊,骨子裡還是傾向於項家的。所以懷王想樹立自己的權威,那麼代價就是項家人都不能活。在都城彭城動手影響太大,而且投鼠忌器,萬一項家人攻打王宮呢?這次派已經被解除了兵權的項羽再次任次將隨軍出征,怕就是安排宋義在路上,以軍法解決掉這個隱患。這就是宋義不想靠近前線太近的主要原因,靠太近了秦國軍事壓力太大,反而不好解決內部問題。宋義出台一系列軍法,「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者,皆斬之」,這些條款所針對的只有一個人——項羽。宋義如懷王安排已經把屠刀舉起,就等著項羽犯軍法,但項羽提前一步殺了他。

項羽擊殺宋義,名聞諸侯、威震楚國,諸將慴服,懷王面對既成事實,不得已任命項羽為上將(大將軍)。已經奪得軍權的項羽手握10萬雄兵,即時拔寨進軍趙國鉅鹿城。至趙國後先派英布和蒲將軍統兵兩萬渡河,對秦軍做試探性攻擊。「戰少利」,打了一場小勝仗,起到了一個先聲奪人的效果。

這裡說的渡河,很多學者說是渡過河北邯鄲市的漳河。個人對此有很大的疑問,因為我從小就是漳河岸邊長大的,騎自行車到漳河邊也就半個小時,對漳河還算比較了解。漳河發源於山西長治(秦朝上黨郡),自西向東流入河北後至館陶縣,分為濁漳河(爛漳河)、清漳河,折向北合併為衛運河後流入海河,自海河入海。歷史上的漳河由於流域短,水量一直都不太大,尤其是河北館陶段(鉅鹿城南50公里)水量偏小,河道最寬處也不到300米(水面只有3、40米),游泳都能過去,起不到破釜甑、斷自己後路的作用。並且在此處渡河距離鉅鹿城還有3天的行軍路程,也不可能渡河就開戰,更不會渡河就破釜甑,砸了做飯的傢伙這三天吃什麼?所以項羽渡的不可能是漳河。

我是邯鄲邱縣(縣城在鉅鹿城南20公里)人,從小長大的祖居之地距離鉅鹿之戰的鉅鹿城大約也就30公里多點。跟邱縣相鄰的曲周縣秦漢以前叫「巨橋」,但也沒有大河,這個巨橋是架在哪裡的?商紂王在這一帶建鹿台,趙武靈王、秦始皇在這裡建沙丘宮,可這裡沒山、沒水,沒有景色,連像樣的植被都沒有,為什麼在這裡建行樂的行宮?縣境之內歷經千年很多村名都還保留下黃河的痕迹,多如「黃河套」、「大河套」、「前河套」、「沙心庄」、「塢頭」、「錨寨」、「魚市庄」等跟黃河、跟水相關的名稱。現在的邱縣境內沒有大河,叫這些跟黃河、跟水相關的名字的村邊也大多沒有水,那這些村名是哪裡來的?

查閱縣誌後才知道,我們這裡商周、秦漢時期一直都是黃河河道。黃河自南向流經今天的塢頭、前河套、後河套、黃河套、沙心庄、波流固等村莊轄區,漳河只是那時候黃河的一條小支流。後經幾次改道,南宋時期黃河再次改道向東流入山東後,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大體狀態,但這些村名保留了下來。小時候騎自行車自家中去邱城鎮(邱縣老縣城),一路上很多土路都是十幾厘米的沙土,需要下車推行,當時就想哪裡里來的這麼多沙土?至今縣境內很多地方,向下挖幾十米都是黃沙、鵝卵石。邱縣故名「丘縣」,就是因為境內多黃沙丘。

所以項羽渡河渡的是秦漢時期流經邱縣的黃河,這才能起到渡河自斷後路置死地而後生的效果。商紂王、趙武靈王、秦始皇在這裡建行宮是因為黃河的水景,才能解釋通。這也是張耳、趙王歇為什麼要走保鉅鹿城,因為這裡有可以依靠的黃河天險!

英布、蒲將軍偷渡黃河打了幾場勝仗後控制了渡河點,為楚軍大部隊過河創造了基礎條件。項羽趁機率軍渡過黃河天險,於河西岸紮下營寨,遙相呼應齊、燕、魏等諸侯壁壘。

當時諸侯救趙的軍隊在鉅鹿城周圍10公里範圍內有十幾座軍營,其中就包括困守城中張耳的刎頸之交陳餘,還有張耳的親生兒子張敖,兩人率領的趙軍兵力大約有4、5萬人。另外燕將臧荼;魏王豹;韓王成;齊將田都、田安;趙將司馬卬、申陽等人各率領數萬人堅壁自守,無一人敢對秦軍發動攻擊,坐觀王離日夜攻城。

秦軍的部署是王離、蘇角、涉間三將帥20萬長城守備軍團,對鉅鹿採取圍城打援戰術,困趙王歇、張耳於城中,吸引諸侯主力集中在城下。諸侯救兵築壁壘於秦軍之外,採取守勢將王離秦軍夾在中間。章邯率軍30萬,駐紮在救趙諸侯外圍,大營安在鉅鹿城南棘原(今天邯鄲曲周縣南部),在黃河邊修築一條甬道(兩邊有高牆護衛的道路)策應王離。源源不斷的將通過水路運來的糧食,供給圍城大軍食用,「餉王離」(漳河水量不足以漕運,且漳河與秦地不通,更能說明渡的是黃河)。這就像一個四層的夾心餅乾,最內層是張耳,一層是王離,二層是諸侯,最外層是章邯。

諸侯名為救趙,實則不敢出手,大舉派兵攻打王離勢必遭章邯背後偷襲。小規模騷擾,王離有20萬大軍,這無疑是自取死路。陳餘曾派張黶、陳澤率5千人進攻,結果「皆沒」。

諸侯在等王離秦軍與鉅鹿守軍拼個兩敗俱傷,待秦兵力竭時與趙軍裡應外合擊潰王離。王離軍即破,合力南向與章邯決戰。但王離看似兇險,實則可以毫無顧慮的進攻鉅鹿。一旦鉅鹿城破,即可回首與章邯夾擊諸侯救兵,一舉畢全功。雙方都想做螳螂後邊的那隻黃雀,尤其諸侯兵不敢輕舉妄動,因為只要王離軍隊還保持戰鬥力,那隻黃雀就是章邯,主動權就掌握在秦軍手中。

就在大家相持不下的時候項羽來了。天才就是天才,項羽第一時間就發現秦軍看似無懈可擊的兵力部署的弱點。

這弱點就是秦軍的甬道。

如果甬道一直發揮作用,王離軍20萬輪番攻城,根本不會失去戰鬥力,最終耗死的是鉅鹿城內「食盡兵少」的張耳。切斷秦軍糧道才是削弱王離秦軍戰鬥力的最佳辦法,待王離戰鬥力下降,才可能實現擊潰王離,集中兵力南向尋章邯決戰的目標。所以項羽派黥布(英布)、蒲將軍渡河有兩個戰術指標,一是佔據渡河點策應大軍渡河,以防被章邯擊敵於半渡,二是掐斷王離軍糧道(甬道)。王離軍將被迫從鉅鹿城下的壁壘中衝出來收復糧道,這樣就可以與被引誘出來的王離進行決戰。以避免大軍坉於親壁前,像各路諸侯一樣前不得戰、後不得退的尷尬。

英布、蒲將軍不愧是秦漢間的悍將,短時間內以兩萬人的兵力幾次同秦軍交戰獲勝,完成了斷秦甬道,佔據渡河點的任務。項羽帥主力大軍10萬渡河,紮下營寨數日後,王離軍團「乏食」,果然派蘇角帶領秦軍前來奪取甬道。項羽敏銳的感到戰機出現,於是燒掉軍營「燒廬舍」、砸破飯鍋「破釜甑」、鑿沉渡船「皆沉船」,破釜沉舟「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聯合前來接應的趙將申陽與秦軍決一死戰!

這次決戰分為三次戰鬥進行,第一次是與前來爭奪甬道控制權的前鋒——蘇角的5萬騎兵進行的戰鬥。項羽兵力佔優,先以步射弓弩手殺傷秦軍,然後車騎兵對沖。雙方騎兵呈膠著狀時,步兵隨後掩殺,秦軍大敗,潰兵逃入涉間軍,蘇角陣亡。

擊殺蘇角軍

第二次戰鬥是針對涉間的10萬步、騎、車混合軍團。項羽擊潰蘇角軍後,進軍到鉅鹿城南涉間營壘前。涉間因軍隊沒有糧食,半飢餓狀態下的的士兵戰鬥力開始下降,也急於奪取糧道,在營壘前布陣迎戰楚軍。此戰才是楚軍打出威風的惡仗,自此「楚軍冠諸侯」。

涉間10萬人與項羽基本相當,楚軍劣勢在於剛經歷了與蘇角的惡戰,戰鬥減員約在兩萬人左右,其他士兵也處於半疲勞狀態,還會有很多帶輕傷的士兵,已是強弩之末。所以諸侯並不看好項羽,都不敢出兵援助,皆作壁上觀。孤立無援的項羽此時在其他諸侯眼中就是個異類,一個不會打仗、沒有謀略的愣頭青,都在幸災樂禍的看這個20多歲的後生,是如何身首異處的。

項羽擺出了令他日後獲得了無數榮譽的戰陣,正是由於它巨大的威力,直到黥布造反面對劉邦的討逆軍時依然採用此陣。陣列是一反常規的把騎兵布在陣前,車兵次之,重裝步兵在後,弓弩手兩翼策應,以備敵軍攻擊側翼。此陣是以攻為守,將防守置於次要位置,或者根本不給對手進攻的機會。

首先輕騎兵發動進攻,沖至敵陣前以弓箭對敵軍進行壓制、擾亂,起到效果後分開向兩側迂迴,將敵軍注意力吸引至側後。待敵陣防禦重點由正面轉移到側面之後,車兵混合重騎兵對敵陣發動衝鋒,一舉將正面防禦減弱的敵軍一線陣地突破。然後趁敵軍陣腳混亂,來不及組織新的防禦之時,藉助馬匹的衝擊力,直接洞穿敵人戰陣。此時輕騎兵從兩側迂迴至敵陣背後,加入洞穿敵軍的車騎兵戰隊,一同再殺個回馬槍,二次洞穿敵軍。敵陣前面的重裝步兵此時已沖至敵軍陣前,隨同車騎兵一起對敵軍進行掩殺。此戰術用車騎兵擾亂敵人,趁敵人混亂之際以重裝步兵給對手造成重大傷亡,「楚戰士無不以一當十,楚兵呼聲動天」。接下來就是騎兵追殺潰兵了,戰鬥至此已經結束。

項羽擊敗涉間示意圖

涉間在此戰鬥中潰不成軍,僅能率領少數騎兵,敗亡至王離軍營。諸侯此時見到項羽取勝,才敢開門同楚軍一起追殺涉間潰兵至王離軍。王離孤軍面對楚、齊、趙、燕、韓諸侯聯軍的合圍,加上糧道斷絕的飢餓困擾,軍心大亂、敗局已定。諸侯們在項羽的統一指揮下,乘勝攻下王離軍營,俘虜了王離,涉間不願意投降,放火燒死了自己。鉅鹿之戰項羽完勝。

諸侯將領看到楚軍把一場不太可能打勝的戰鬥,打的如此出人意料的精彩,並且戰鬥中楚人那種悍不畏死的精神,都深深地震撼到了靈魂深處。應該都把自己放到涉間的位置上,掂量了一下自己的分量,於是才有了「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這「莫敢仰視」裡面除了對楚軍戰鬥力的恐懼之外,應該還有對自己「皆從壁上觀」看楚軍笑話的慚愧。

「項羽由是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諸侯對項羽的軍事才能心服口服,在擊敗秦軍這個共同的目標下,心甘情願的做了項羽的部屬。正式由項羽統一指揮各路人馬,與章邯30萬秦軍主力決戰。

鉅鹿之戰擊敗蘇角、涉間階段,章邯看到諸侯大軍未動,他跟諸侯的觀點基本一致,認為項羽一支孤軍被殲的可能性大,也就沒有採取行動。他在等諸侯主力出戰,然後在混戰之中從背後掩殺,沒想到項羽就像一個出手極快的刀客,沒等章邯反應過來,已經手起刀落一擊要了王離、涉間秦軍的性命。

章邯算錯賬了。

面對項羽率領的諸侯聯軍,兵力較弱的章邯見無戰機可尋,一再向南退卻,希望能在運動中發現項羽的漏洞。可是以項羽的軍事造詣,不可能在對峙的過程中給對手機會,一直都沒有任何破綻留給章邯。秦軍向西南撤退了100公里,行至今天邯鄲磁縣南部,與項羽諸侯聯軍隔漳河對峙。

陝西咸陽的秦庭聽說王離20萬部隊全軍覆沒,開始對章邯這位之前的常勝將軍多方指責。章邯恐懼之餘派大將軍長史司馬欣,赴咸陽彙報打敗仗的具體原因,但秦丞相趙高出於責備,對他進行了冷處理,「留司馬門三日不見」。司馬欣逃了回來,面見章邯說了很多趙高的壞話,大意是咱們打勝、打敗都是個死。趙將陳餘打仗稀鬆,但搞統一戰線很有兩把刷子,也送信給章邯勸降。章邯向項羽約降,具體條款怕是比較苛刻,談判未能成功。

項羽見不肯就範,派蒲將軍率領騎兵在三戶偷渡(今天邯鄲磁縣西南)漳河,擊潰一部秦軍,控制了渡口,項羽率領大部隊渡過漳河。章邯見聯軍渡過漳河,面臨無險可守的平原再次向南退卻。至於章邯為什麼不退入滏口陘,倚山險阻止項羽進攻?我的解釋是,章邯退到磁縣來應該就是本來計劃退入滏口陘,但撤到磁縣後發現,該地已經被魏軍或趙軍佔領,無法按照原計劃退向山區,所以才採取利用水量不太大的漳河對峙的策略。在向南撤退要渡過漳河支流汙水(有學者認為此水在漳河之北,發源於武安市,我認為這應該是一條漳河南部的支流。河流兩千年變化極大,不能用今天的地貌揣測,困住陳餘的汦水今天就是條幹涸的小河溝)時,被項羽趕上。項羽全軍擺出鉅鹿城下的騎兵陣,對章邯部隊發動總攻,「項羽悉引兵擊秦軍汙水上,大破之」,擊潰了章邯未渡河的後衛部隊。

章邯兵敗後帥軍向殷墟(今天河南安陽)逃跑,一路上收攏潰兵,至殷墟南部穩住陣腳。此時章邯主力並未受到太大損失,約有20萬人尚有戰鬥力,但軍心、士氣已經跌到了冰點。

面對士氣全無的部隊,再戰依然是失敗的結局,於是章邯再次求和。此時的項羽因糧少,也無力再戰,雙方在殷墟歃血為盟,受降20萬秦軍。

強盛一時的秦王朝,失去了最後一支在中原戰鬥的主力軍,已經名存實亡了。

所以然者 丁酉初冬


推薦閱讀:

這個人救了大秦帝王,最後下場卻這麼悲催
秦末名將章邯在巨鹿之戰後投降楚軍,但在劉邦出漢中,攻入關中之後,卻死守孤城,不願投降的原因是什麼?
秦時明月羅網六劍奴地位卑微,同樣是羅網的驚倪為何地位堪比章邯?

TAG:項羽 | 章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