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虛使人進步,誇獎使人噌噌地進步

有時候,好像關係越親密,給予對方積極反饋似乎就越困難。

男友可以說是一位教科書級別的直男。大學時候我的論文終於在一個比較權威的雜誌上發表了,他也知道這個消息,可是我左等右等也沒有等他對這件事的反應。

我終於忍不住去問他:「你為什麼不誇我呀?」 他居然面露難色地說:「我們這種關係就不搞那一套了吧!」

……哪一套了?!

在男友眼裡,誇獎是不熟的人之間出於客套才會說的話。而真正的親人,只會在你期盼讚美的渴望眼神中,丟給你一句「你這才哪兒到哪兒啊」、「我是跟你好才說實話的」。

很多時候,我們只是想要他們的一句鼓勵或讚揚的話語,但他們偏偏金口難開。

可是我們不是明明說好了要做對方的寶寶嗎?誇我一句會怎麼樣嘛!

不被讚許的讚許

似乎在我們的文化里,想要聽見讚許和誇獎,這件事本身就是不被讚許的。

我們從小在「謙虛使人進步」這樣的方針教導下長大。在還沒有弄清楚驕傲和自滿是究竟是什麼情緒的時候,就已經知道被誇獎的時候要低著頭,要說「哪裡哪裡」。因此人們有時候會覺得,「需要讚許」這種心情是不應該提倡的,甚至是需要被改正的。

但在這種「謙虛文化」里長大的人們,往往會混淆「虛榮」和「需要支持」兩者之間的區別。

就拿讚許這件事來舉例,虛榮是指希望得到那些並非自己努力應得、與自己的實力不相符的讚許,這是一種負面的、甚至有害的心態。而需要支持的人尋求的讚許,更像是希望在讚許中獲得能繼續支持前進的動力和信心。

換言之,與其說「讚許」、「誇獎」,不如說我們只是想要更多的積極反饋(positive feedback)。「忠言逆耳利於行」當然沒有錯,但想要得到別人的積極反饋更沒有錯。

被忽視的積極反饋

積極反饋主要是指在交流中一種主動、正面的反饋。言語上的積極反饋主要體現為讚許、褒獎、正面的點評等。我們都知道積極反饋「很好用」教師對學生合適的積極反饋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信心,上下級和同事之間及時的積極反饋能顯著提高工作熱情。

但正因為如此,人們常常就誤以為積極反饋只是一種工具。他們會覺得在親密關係中,輕易說出口的讚許和鼓勵毫無價值,因此他們會拒絕使用這樣的反饋,或是不好意思,覺得它們「矯情」。

他們經常不會意識到,那些他們以為在親密關係中毫無價值的讚許和鼓勵,有人正在小心翼翼地期待。

我們想要聽到喜歡的人們一句讚揚和鼓勵,明明是最天經地義的事情才對啊。

關係強,誇獎的力量也強

我們和戀人、密友和親人之間,有深厚的情感和過去,或是有血緣、有共鳴、有共同的未來,因此這是一種高度排外的、封閉的、強有力的感情聯繫,被稱作強關係(strongties)。

強關係能夠為個體提供濃厚的情感或實質支持,它能在較強的程度上對個體產生諸多積極作用:它使我們不那麼孤獨,使我們在主觀上更幸福,使我們有更高的自尊和成就感,甚至還有助於提高健康。

我們和他們之間之所以會被稱為「強」關係,是因為他們的一切在我們這裡都是「強效」的,而我們每天都在切身地體驗這種「強效」。

他們的悲傷和喜悅能引起我們的共鳴,因為距離太近,他們對我們說的話和做的事情也會有最強的效果。這些強有力的情感體驗,我們是無法從別人身上體會到的。

換句話說,世界上的人們有千千萬,可我真的最想要你的支持嘛!

獲得積極反饋的小tips

我們在意識到自己需要來自親密對象的積極反饋時,不妨也推己及人地想一想,他們同樣需要我們的積極反饋。積極地向親密關係對象表達自己對他們的讚許和肯定,用不著為此覺得不好意思。

當然我們不能其它什麼也不做,只坐等他們抱著讚許和肯定來找我們。他們不來,我們就大膽地同他們提要求,不需要擔心向他們表露自己需要鼓勵和支持是不合適的。

在表達對積極反饋的需求的時候,有幾點誤區一定要避免:

1. 過多的埋怨和指責

當然不能用消極反饋去換取積極反饋。「你說的話真糟糕」,「你已經徹底傷了我的心啦」,這樣的表述可能會使對方更加封閉。

2.命令的語氣

「你要是想說xxx,那你就閉嘴吧」,「你要是再說xxx,我就xxx」。命令和威脅只可能達到相反的效果。

3.設置障礙

「你看著辦吧」,「你什麼也意識不到,告訴你又有什麼用呢」。這樣說話就像在設置謎題暗示對方破譯,他們即使想要支持你也無從開口。

誇我不要停~

我們希望喜歡的人經常給我們積極反饋,這當然不是在說我們追求的親密關係是虛假的「塑料花情誼」。

這當然不是說親愛的人們不能一針見血地給對方建議和批評,只是在給出這些建議和批評之前,不妨先在行動或言語上,給對方一顆「蜜糖」。

不需要對向對方索取積極反饋這件事感到害羞,更不需要對開口誇獎對方感到不好意思。那些在我們心中重逾千斤的人,他們的讚許和肯定,同樣也是重逾千斤吶。

所以請大膽地誇我,我受得住!因為到頭來,這些事情都只會讓我們更好地相愛。

參考文獻

Forsman, A. K., Nyqvist, F., Schirenbeck, I., Gustafson, Y., &Wahlbeck, K. (2012). Structural and cognitive social capital and depressionamong older adults in two Nordic regions. Aging& Mental Health. 16(6), 771-779.

↓↓↓

只提供有態度、有溫度的心理學科普內容。你不用太懂心理學,讓我們來懂你。

歡迎關注公眾號:簡單心理(janelee1231)

原文發佈於:謙虛使人進步,誇獎使人噌噌地進步

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幫助請戳:簡單心理


推薦閱讀:

小愛,大愛
投稿和私信喵大師的同學,請看看這裡
邊緣人的世界:動蕩不安,危機四伏
犯錯者的自我修養與借車這件小事
論請客與AA制的適應場景

TAG:進步 | 人際交往 | 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