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田「氣囊門」,一個商業帝國的崩塌
2017年6月26日,高田公司(TAKATA)向東京地方法院提交了「啟用民事再生法的申請」。
直接點說就是,高田破產了。高田破產時負債約1萬億日元(100億美元),創出了日本製造業企業破產時的最高紀錄。
這家全球排名第二的汽車安全零部件製造商、日本製造業最大的個體戶,因為此前的「氣囊門」事件被拖垮了,最終走到破產的境地。
接手高田的,是寧波均勝電子在美國的子公司百利得KSS。均勝電子2017年6月26日的公告顯示:均勝電子子公司KSS與高田簽訂《諒解備忘錄》,出資15.88億美元,收購高田旗下除氣體發生器以外的資產。
倘若均勝電子順利完成收購,這將是日本製造業最大規模的併購交易,可與2010年8月2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團18億美元從福特汽車拿下沃爾沃相提並論,是中國汽車行業又一次漂亮的海外收購。
高田怎麼走到的今天,我們來簡單回顧一下。
高田是一家老牌家族企業,總部位於東京。創建於1933年,原來以紡織業為主,戰後高田開始生產安全帶等汽車配件。1987年,高田開始大量生產安全氣囊,並逐漸在汽車安全氣囊的開發製造上佔據了行業的最高地位,我們熟知的日本品牌的汽車用的都是高田的產品。高田在高峰時期是全球第二大氣囊生產商,僅次於瑞典的奧托立夫,高田還生產全球三分之一的汽車座椅安全帶,以及兒童安全座椅、方向盤系統及其他汽車零部件。高田公司在全球20個國家擁有56個生產基地,全球員工接近5萬人。
高田的安全氣囊挽救了多少人的性命,這無從查考。但高田的安全氣囊產品有缺陷,會傷害到人甚至危及生命,卻是高田必須認真對待的。
早在2004年5月的時候,高田的安全氣囊就爆出了有質量缺陷。氣囊的打開是通過硝酸銨火藥爆炸的方式打開的,消費者發現,在氣囊打開的過程中,會發生金屬碎片讓駕駛員或乘車人受傷的情況。但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情況,高田一直沒有正面解釋。
2009年的5月,在美國,第一次爆出了高田安全氣囊打開時,炸開的碎片直接導致一名美國18歲女孩埃希利帕海姆死亡。至於到底是何種原因在氣囊爆出來時會造成人員的死亡,高田也做過相關的調查,但後來不了了之。
此後,接連發生死亡事故,輿論為之嘩然。安全氣囊不安全,本來是挽救生命的最後依靠,卻成為奪命的無情殺手。
時至2014年,美國方面能明確斷定氣囊炸開時造成人員死亡的事件共11起。2014年12月,又是高田的一個重要節點,高田的上層高田家族認為事故責任不明,事故責任不在自己,拒絕了美國當局的全美召回要求,從而得罪了美國當局和廣大消費者。
本田等汽車組裝生產商,卻不能完全無視高田的安全氣囊,並根據美國政府的要求,開始在全美召回使用高田氣囊的汽車。中國市場也沒有躲過高田問題氣囊的侵害,最早的一起因高田氣囊召回是在2010年7月1日,本田召回部分進口版2001及2002年款思域(Civic)和時韻(Stream)轎車。隨後在2014年8月~12月,日產、本田、豐田、寶馬相繼向國家質檢總局遞交了召回報告,召回飛度、艾力紳、雅閣、帕拉丁、途樂、瑪馳、奇駿、威馳、寶馬3系等車型,共涉及581443輛。根據中國質檢總局統計,2015年我國汽車總共召回554.85萬輛,其中因高田氣囊召回的日系車就超過253萬輛。
目前權威機構已經認定,高田氣囊產品中的充氣泵存在缺陷,全球各地發生的車禍事故中,至少有17人死亡和180人的受傷與該缺陷問題有直接關聯。終於,多紙訴狀將高田公司送上了法庭。由於隱瞞數百萬個安全氣囊有缺陷的問題,高田公司受到了刑事欺詐罪的指控。
在鐵證之下,2017年2月,高田才在聯邦法院上正式認罪,承認自己故意隱瞞「生產的安全氣囊的氣體發生器可能會爆炸,爆炸時滾燙的金屬碎片會進入司機身體」這個事實。據美國司法部稱,在過去的10多年裡,高田公司一直持續系統性地篡改與產品安全相關的關鍵檢測數據。《紐約時報》報道稱,高田公司在2004年進行產品測試時就已經發現了氣囊產品缺陷,但當時上層管理者未對缺陷產品作出處理。
龐大的受害者賠償、罰款,一系列的召回開始了,曾經光芒萬丈的高田商業帝國,破產了,最終不得不被出售以支付巨大的召回成本。
如果在2004年發現問題起,直至以後的十年時間裡,高田有那麼一點認真負責的精神,能站在消費者角度去處理相關問題,情況該會比現在好很多。不論其生產的氣囊拯救過多少人的性命,只要發生了安全事件,就必須嚴肅處理對待,不要讓同樣的事故再發生,但顯然高田對於安全問題實在太不夠重視了。
高田能夠以均勝電子孫公司的方式繼續從事生產與銷售,估計不會再使用「高田」這個品牌了。風靡一世的日本高田,在這十多年來對「氣囊門」事件相關問題的拖延處理,讓小事變大事,最終讓八十多年的企業黯然走完了旅程。
2017年7月27日,高田股票在東京證券交易所退市,高田股票成為一張廢紙。高田家族未來也不再是公司股東,管理層也將下台。
想不到,信譽真的可以使一家久負盛名的大廠轟然倒塌。一家有著84年悠久歷史的高田,如今才發現,想要生存竟然只能依靠年僅13歲,卻充滿生機的中國新貴——均勝電子。
而均勝電子們,收購只是一個開始,如何消化吸收,如何避免重蹈覆轍,做成基業長青的企業,我想,大家都在思考,都在路上。
推薦閱讀:
TAG:體驗營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