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經歷:兒子在馬來西亞讀國際學校

2014年我們從中國深圳舉家搬遷至馬來西亞,開始了嶄新的生活。

很多人對馬來西亞國際學校的真實情況很感興趣,今天,我就在此分享一下我兒子從3歲半起在國際學校的經歷。

兒子入學的國際學校是馬來西亞本土的一家著名教育集團旗下的一所分校,吉隆坡滿家樂地區歷史最久、最有名的國際學校就是這個教育集團旗下的。

學校的教學語言為英文,選用的是英國教材,老師也大多來自英聯邦國家: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

中文也是馬來西亞的通用語言,是這個學校的必選課程之一(包括日韓歐美國家孩子),所以,不用擔心孩子變成像新加坡那樣的ABC香蕉人。

學校校園很大總共有四棟大樓連在一起,其中兩棟是小學和中學,另外一棟是宿舍,還有一棟樓是體育館和劇院。

幼兒園和小學都歸小學管理,最小的孩子3歲可以入學,其實就是一貫制的,跟中國的教育年級比較起來是這樣的:

幼兒園是混齡制,意思是孩子最小3歲就可以上了,但需要上兩遍Early Year 1,到5歲才可以進Early Year 2。如果你家孩子4歲入學也要上Early Year 1,但只需上1年就可進Early Year 2。

正式入學

2014年8月下旬正式開學,我家3歲的兒子開始了人生的新階段。跟國內的小朋友入幼兒園一樣,頭一天去學校,我一離開兒子也哇哇大哭。

但老師安慰我說,前三天為孩子的適應期,每天只需上半天課,以後就會適應。於是中午12點我們就把他接回家。

不得不說老師算的真准,到了第三天,我們還是12點去學校接,老師說不用了,你們按正常下課時間3:15再來吧,你看你兒子和其他小朋友正玩著呢。

學校日常生活

國際學校內有咖啡廳、食堂、圖書館。咖啡廳隨時開放,有沙發、圓桌、方桌,點個咖啡和茶點就跟在星巴克似的。家長也可以在食堂買飯吃,味道很不錯,還挺便宜的。另外還專門留了一間辦公室給路遠的家長休息、看書、玩電腦。

兒子上的Early Year 1雖然是幼兒園,但和小學(Year1~6)的作息時間一樣,早上8:45開課,下午3:15放學,中午半個小時吃飯,半個小時躺在墊子上聽音樂(quiet time),沒有午覺。

班裡2個老師常任的,其中1個負責教學,1個負責協助和生活照顧,另外每天都會有專業老師來教課,比如有專門教跳舞的老師,有專門教體育的老師,有專門教游泳的老師,有專門教畫畫的老師等等。

每周一有游泳課,周二有借書時間(library time),周三是體育課(PE)、周四畫畫課、周五手工課等等。

所以說其實這裡幼兒園的教學和小學是一樣的,因為國際學校的小學生上學其實也是玩,或者說都是玩中學、學中玩,哪裡像我們國內的小學生一本正經的坐在教室上課,他們國際學校里小學就沒有課桌,學生有時就隨意坐在地上聽老師講話。

第一個學期結束於聖誕節之前,令人驚奇的是,3歲半的兒子在中國1句英語沒學過,入學1個月後已經開始聽說簡單的英語了,老師上課教的英文兒歌也可以溜出來了,3個多月下來英語已基本上可以和其他小朋友對話了。語言這個東西真怪,真的是越小開始學越容易學。

兒子本來就是比較謹慎的性格,加上開始對學校不熟悉,別的小孩瘋玩的時候顯得有些拘束。比如學校里有個很大的沙堆,小朋友們就在裡面玩沙子泥巴,有的還在裡面打滾,兒子不敢去玩沙子泥巴,因為怕身上衣服搞臟之後不知道怎麼辦,其實老師就是安排小朋友在學校里瘋玩,身上或者衣服臟點也沒關係。

第一次家長見面會

老師會先發郵件給家長,在網上約好見面時間,然後去學校會面。

會面後老師表揚了兒子的適應能力很強。兒子現在的主要問題還是交流溝通,老師囑咐家長在家裡不要自己教孩子英語。這讓我們不太理解。

後來跟老師又有了幾次接觸後,我明白了,這個就是國際學校與國內學校的差別。

學校經常給家長免費培訓, 這堂課講的是兒童網路安全,桌子上的蘋果筆記本都是學校借給家長上課用的

國際學校的老師不希望孩子在課外學課堂內的內容,因為他們認為兒子是中國人,不會說英語太正常不過了,兒子從最低年級Early Year 1入學,所以英語學習的責任就是老師的責任,兒子的英語好不好就是老師的任務。

而且國際學校的教學也是有步驟的,比如說幼兒園階段,老師培養小孩的英語是Babytalk English,沒有什麼時態、人稱、單複數、動詞人稱變化等要求,錯了也不必糾正,不管孩子的母語是不是英語,孩子們都是這麼說的,漸漸就會形成自然的語感。

認識自我 Im different

馬來西亞每個國際學校的學期安排都不太一樣。我們入學的學校一年有三個學期(terms),8月中到12月初是第一學期,1月初到4月初是第二學期,4月底至6月底是第三學期,中間的假期都不長,就6月底的那個假期比較長,有1個半月。

這個學校的每個學期會有一個主題,Early Year 1的第二學期的主題叫I am different。老師帶領每個孩子認識自我,班上小朋友基本都找出了自己的difference,很快就學會了用這個difference來介紹自己。I am a boy. I come from China. I got black hair. I like car.

老師介紹說,通過帶領每個孩子認識自我,才會明白自己與其他人的關係,明白什麼是責任,什麼是自我與他人的權力,才會proud of yourself。正因為不同孩子有不同特點,所以學校不能早早地給孩子貼上某種標籤,比如笨、懶、膽怯、淘氣、不聽話等等,應該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培養。

在學校過「國際日」和聖誕節

兒子的班級真的很國際化,15個學生基本上每個孩子都來自不同的國家,我所知道的就有:美國、英國、法國、荷蘭、澳大利亞、韓國、馬來西亞、印度、阿根廷、智利、汶萊、印度......

聖誕節,製作小蛋糕Cupcake,平時在家裡超級淘氣的孩子們像模像樣地倒麵粉、打雞蛋、攪拌麵糰,澆築蛋糕模子,送到烤箱烘烤,忙得不亦樂乎,看起來相當專業。

蛋糕做好後,老師領著孩子們在學校走廊里義賣,蛋糕賣2令吉1個,印象深刻的是那個小小收銀員,動作十分熟練麻利,兒子那個班的蛋糕竟然買了300多個,賺了600多令吉。

學校環境

足球場、籃球場、網球場、體育館、游泳池,應有盡有,最後一張就是我之前說的學校給小孩玩沙子泥巴的地方。

中西教育的差異

我曾經擔心西方那种放羊式的教育方式,學校里玩的那麼多,上課那麼少,孩子的基礎肯定會不牢;西方總是強調孩子的個性,會不會讓孩子變得不愛聽家長的話;西方重視培養孩子交往能力是好事,但會不會讓不愛學習的孩子影響到愛學習的孩子;還有中國人強調的孝順和尊重長輩等理念,跟西方的平等和批判精神好像不太兼容。

但後來通過我在學校里和家裡的觀察和自己感受,發現原來西方和東方在這些價值觀方面其實是殊途同歸的。

其實,中國人與西方人對孩子教育的所有目標全都一樣,不管是中國人還是西方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樂、有能力、有知識、有特殊才藝、有禮貌、人際交往能力強、關心他人、家庭觀念強等。

中西方差別主要在思維方式的不同,我總結了一下,主要是正向思維和逆向思維的拿捏,中西方有很大不同。

什麼是正向思維?西方人往往自信心比咱們強,認定只要按照要求做了,就一定能做到,而且結果會是好的,根本不要擔心。如果按方法做出了問題,這個是過程或方法出了問題,而不是你的問題,下次對這個過程進行逐步改進就好了。這個就是正向思維模式。

比如西方人喜歡排隊,循規蹈矩、按部就班。在教育方面,西方同樣講究紀律,講究凡事應該有一定的規矩和程序,但如果你按要求做了,你就應該會得到好的成績和結果;如果你按要求做了,成績仍然不好,這往往說明是學校或老師的問題,而不是你學生的問題。

但是反過來,中國人往往在該用正向思維時錯誤的運用了逆向思維。中國老師一定會要求學生把課文要記得滾瓜爛熟才行,往往學生其實已經學的很好了、記得很牢了,但仍然會時常感到焦慮,擔心考試時會不會又忘記了,學習過程就是老師和學生不斷重複、重複、再重複。這樣培養出的學生就會非常不自信,總焦慮的是結果,而不是過程,幹什麼都喜歡檢查、檢查再檢查,最後成了強迫症。

很多中國人不喜歡排隊,也是這逆向思維搗的鬼,總是怕擠不上車怎麼辦,而不運用正向思維去考慮,如果你正常的排隊最終總是會排到你的,而且這個上車的過程我們是要講文明禮貌的,擠來擠去多不好看啊。

在另一方面,就是創新方面,這個方面就是應該運用逆向思維的方式,往往正向思維是達不到目的的。

西方的老師會布置給學生一個任務,並不告訴學生這個具體的步驟該怎樣搞,讓學生自己去查資料,看課外書,要學生鍛煉獨立思考能力,就是要有逆向的能力:你自己想個過程(辦法)來達到這個目的。

西方老師喜歡培養孩子的興趣,總是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也是個逆向思維,孩子有了求知慾,就會想知道為什麼是這樣,反過來就會去學。

中國以前的應試教育又把這個應該逆向思維的地方,搞成了正向思維,凡事都是老師教給或者說是灌輸給學生,而不是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學生很快就迷茫了,覺得學這麼多有啥用,很快就產生了厭學情緒,學的很熟的知識沒幾年就還給了老師。

其實我上面所說的西方和中國,這個說法也不太對,中國現在很多人包括老師家長和學生也都認識到了這個正向和逆向思維的問題,很多中國人這方面比西方人做的還好。

國際學校的教育理念

兒子所在的國際學校在教育方面非常有改革意識,據說採用了世界最新的、最先進的、也是最符合未來需要的教育理念。

學校認為,孩子思想的成長跟身體的成長一樣,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孩子的意識和能力在不斷進步的過程,是孩子不斷吸收和總結經驗教訓開創未來的過程。

這個過程當中都會有一個個的階段(milepost),每一個階段的教育方法都會有每一個階段的特點,比如幼兒園和小學就應該保護孩子的天性,以玩耍為主,這樣才能鍛煉想像力和發散性思維,樹立勇氣和自信心。

到了初中開始,正式學習課本知識,學會把發散出去的思維再收斂回來,把知識系統化和結構化,學會了歸納和總結,高中要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並且把分散的知識立體化、熟能生巧並且融會貫通,然後直接去衝刺IB課程申請世界名校,再到世界上去跟同齡人競爭。

雖然每個階段都會有每個階段的challenge(挑戰),但只要按照這個journey的路線(roadmap)來前進,在老師的幫助下這些challenges都會被一一克服的;然後,教育必須是「個人」(personal) 的,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different)。

對比中國原來傳統的教育模式,雖然國內小學、中學不管是課堂還是課後學習都抓得很緊,但是上課不讓講話,下課一大堆作業,孩子的天性和童真全都壓制住了。

兒童的記憶模式其實最好的是聯想記憶模式,但老師填鴨式的授課方法和課後重複性的抄寫練習只是運用了簡單的重複記憶方法即大腦的強調記憶模式,反而最好的記憶模式即聯想記憶模式運用的很少、很差,這樣學到的東西是學得快,忘得也快。

然後高中生拼了三年終於考上大學,就像闖關成功一樣,由於遠離父母,加上沒有獨立能力,很多大學生的生活就像放羊似的,大部分時間用來逛街、玩手機、打遊戲和談朋友,終究一事無成只能啃老。人家國外的孩子反而在大學的時候是最用功的階段。

這個就是錯誤的教育理念導致的嚴重後果。沒有按照孩子不同的成長階段來設計不同的學習方法,小小的孩子進了小學就一本正經的坐著聽課,回家作業晚上10點也做不完,看似老師學生家長都很拼,其實是在不正確的時間做了不正確的事情,就會產生這樣的結果。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2016年清華特獎候選人?
第十名現象是否普遍?
現在的年輕人是否帶有文革思維呢?
論在大連外國語大學學習阿拉伯語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如何有效科普自己的專業知識?

TAG:馬來西亞 | 留學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