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幼小銜接,該銜接的到底是什麼?

今年下午年,我們園裡也有小朋友要上小學了。我在網上查閱幼小銜接的內容,尋找幼小銜接的書,普遍的說法都是提前讓幼兒學習一部分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如認拼音、做數學題等。幼小銜接的相關圖書也是練習寫字、做題等內容。

如此看來,家長們、教育工作者們似乎以為這樣就可以使小朋友們快速地適應小學學習。

傳統的幼兒園在學前班大量學習拼音,認字和算術。崇尚自由的小型家庭園的幼小銜接則加一個內容:能堅持坐上45分鐘,遵守紀律——強調自律的家庭園的孩子紀律意識都這麼渙散嗎?

這些內容不能說服我。

依我的觀察,孩子不能適應小學生活,學習困難的原因應該在別處。

從2014年起到現如今,我們進行了2年多的實踐,經過觀察、思考、討論。

我們分析,決定小學生學業水平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方面:

一、安全感。

跟成年人一樣,孩子們也必須嘗試將他們每一次新的認知和體驗,與已有的經驗聯繫起來。可是,任何一種形式的不確定性、恐懼和壓力都會在孩子的大腦中產生不安全刺激,這會導致大腦被徹底封鎖,使那些來自感官渠道的認知模式根本無法與已有的經驗作比較。這樣就無法學習新的東西,也不可能將其固定在大腦之中。這種刺激和由其引發的頭腦混亂是巨大的,以至於那些己經學會的東西也無法被想起和運用。比如:在考試或者面臨壓力時會出現「大腦一片空白」的狀態。當大腦無法正常運轉時,唯一還能起作用的就是那些很早就發育完成的,深深根植於大腦中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當沒有其他辦法時,這些模式就會被激活,比如,攻擊(叫喊、打人),自我封閉(不想聽任何東西,不想看任何東西,不想感覺任何東西,只是獃獃的,尋求同盟者)或者退卻(屈服、隱藏自己或者中斷聯繫)。

如果一個孩子的心不定,他是沒心思學習的。

二、聽的能力

我們注意到園裡有一個孩子,只能接收單個條件的指令。

比如:小明有一隻周身長著黑點,尾巴很短的白貓,請在下面圖片中找出來。

她會選擇黑點白毛的那隻貓,而不管它的尾巴長還是短;要麼就選尾巴短短的那隻,而不管他的皮毛花色。

這個孩子如果現在上小學,她會因為聽漏老師的講課、看不懂題意,而學習困難。這個問題絕不是提前習字、做題能解決的問題。

三、視覺跟蹤及手眼腦協調能力

舉例說明吧。上學一段時間後,小朋友需要從黑板上記錄家庭作業內容。這個能力跟識字和寫字有一定關聯,但還與手眼協調性和視覺跟蹤能力有關。作業要抬頭看一眼黑板再低頭看作業本,同時還得寫,是個手眼腦協調的一個動作。如果沒有較好的手眼協調性和視覺跟蹤能力,抬頭看黑板尋找字的速度慢,低頭寫字的速度慢,整個作業抄下來速度自然就慢了。

另外,我在【嬰幼兒動作協調技巧發展的重要性 】一文中提過動作協調性的重要性。

其實「協調性」的含義可以更廣泛些,它包括大腦內部各個神經系統之間的協調,大腦綜合處理不同感覺器官傳來的信息時的協調性,大腦指揮軀體行動時的協調性,具體表現為腦、眼、耳、四肢、軀幹等的協調性。

如果協調性發展不足,會影響孩子許多方面的發展。例如,注意力不集中,動作遲緩、磨蹭,粗心大意,動手能力差,運動時笨拙、不平衡,膽小、敏感、易緊張,情緒不穩定,自信心不足,語言能力發育遲緩,寫字出格,偏旁部首顛倒,計算粗心,閱讀多字、少字、串列等,這些問題對孩子的學習影響自不必多說。

四、動作能力及其發展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

動作能力的狹義解釋:例如,寫字,是一個需要手臂、手腕、手指共同配合才能完成的動作。寫字的快慢、輕鬆度由「精細動作」發展水平決定。關於動作能力的廣義解釋,15年下半年我做過一次【從動作到思維】的講座。我摘一段內容大家看看。

幼兒的思維發展歷程:

運動水平:純動作,由簡單、單一到複雜,在此過程,主要進行素材、經驗的收集,並命名。2歲以前的孩子基本在進行這一步,他們的生活準則就是:行動——這些行為在成人看來無聊透頂。

比如:喜歡扔球、炒菜、玩水,玩飯,把湯湯水水往臉上,頭上抹,開小汽車,來來回回的開,拿著小汽車圍著桌子轉圈開。反反覆復爬滑梯,喜歡往洞里扔石頭……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在積累經驗,並且將動作或物品和語言對應。扔、炒、抹、開,轉,爬,滑,扔等等動詞都必須孩子反覆進行過動作,才能將這詞內化至心。他們也因此感知到空間、方位、時間……

表徵階段:此階段仍舊擴充經驗、收集素材。這一階段的主要表現形式是表演和畫畫。比如過家家,用替代物將過往的經驗表演出來。轟隆隆表示汽車起動;趴在地板上,划動雙臂,假裝在游泳;畫一幅畫,表示火箭起飛……

概念利用階段:比如用凳子墊高,爬上去拿高櫃里的零食,這是孩子對過往經驗的利用。

思維水平:比如我的兒子UU擺弄了他的「高登」小火車後,發現新大陸的歡呼:「媽媽,4+4=8唉(當時他只能這樣說,但並不能將這個概念轉換為寫在紙上的數學算式)!」——他開始將實物關係用語言的形式數字元號化。

參觀完飛機博物館後,回來後告訴媽媽:「有一些飛機是不能去坐的,用繩子圍起來、隔開了,有警察叔叔守著……法拉利跑的最快最快,他的發動機在後面,所以,他的後備箱在前面,叫作前箱。很顯然,他開始試圖在思維水平上,在三維空間里組織他所熟悉的動作,然後用語言表達出來。

他花了近五年的時間,終於可以用純語言將概念抽象化。不再需要像過往一樣,擺弄實物、跳大神似的演示動作。

「幼小銜接」(國家教委「八五」重點科研課題)研究結果表明:

幼兒入學後學習感到困難的真正原因是幼兒能力發展水平低,即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差,表現為學生對小學的學習內容──符號學習(文字,拼音、數字均為符號)感到聽不懂、不理解、沒掌握。

我們有過經驗,5歲左右的小朋友對符號化的數字是沒感覺的,大家可以試試。

比如,你問他5個蘋果,吃掉1個,還剩幾個?三歲的小朋友都能答出剩4個。這個問題給孩子留下的全方位感覺可能有:擁有5個蘋果的豐盛、吃掉1個蘋果的飽脹和唇齒留香,剩下4個蘋果的果香、散發著光的果皮的潤澤,有剛剛經歷的美味的回味及對肚子餓了再吃蘋果的希翼……

可是5歲的小朋友依然不能因此抽象出5-1=4的算式。訓練過算術的小朋友能給出5-1=4的答案,但這個算式對孩子來說是個冷冰冰的不知所云的怪東西,在他年幼的心裡不會泛起一點漣漪,他不過機械的記住了它。在不合適的時機去教孩子算術,除了浪費孩子的自主探索時間,消滅孩子對學習的興趣之外,還會在上小學初始養成許多壞的學習習慣。可謂說百害無一利。

而被等待著成長的小朋友們,有機會在反覆的實物操作的過程中,全方位的感知它們。這樣,才能在以後的學習過程中,那些數學符號、文字像老朋友似的跳出來和他對話交流——這是才是真正的能力。這個能力,過了相應的年齡,都沒辦法補!而算術,不過是加以練習就可熟能生巧的技藝,用不著那麼急切的花時間訓練!

【一個人問一位朋友,現在5歲的女兒將來該學鋼琴、還是小提琴,朋友說,建議11點下班的他多抱抱女兒比較重要。

因為所有的藝術講的都是人的故事,一個孩子如果不記得父親的體溫,她將來看畫、聽音樂都沒有感動。如果沒有人的記憶,所有藝術對她而言都只是賣弄而已~】

同樣的,沒有對物質世界的全方位感知,所有文字、數字和符號,不過是你眼前胡亂飛舞的黑蚊子。

五:社會適應能力發展得差,即幼兒的主動性、獨立性、規則意識、任務意識發展水平低,這直接導致一部分幼兒入學後不能主動、獨立完成學習任務,不能按老師的要求完成作業等。這是另一個「幼小銜接」(國家教委「八五」重點科研課題)研究結果

我希望孩子在他的人生中得到至高的快樂——享受學習、工作、生活,而這些領域的成就又激勵他向著更完善的自己這一目標而努力(是不是很繞?)。

我們看過小朋友經過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他原本認為不能做到的事的時候,那種真正的快樂。也看到過,一片喧囂熱鬧,歡聲笑語散盡之後的落寞孩子。

所以,我們需要搞清楚即將入學的孩子們,到底因為什麼原因不能適應小學生活,然後想辦法解決問題,讓他們有更順利,更有成就感,有極至快樂的小學生活。

接下來的時候可能會介紹一下我們的幼小銜接的一些具體做法。
推薦閱讀:

我5歲兒子評選去年最好聽的12首歌!高能預警:無兒歌
聆聽幼兒的教育

TAG:幼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