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傳國術】為什麼練拳多年功夫少有長進?成就一門功夫到底需要多久?
選擇一門功夫,並不是看有多少招,所謂招,就是基礎動作的組合。功夫出在基本功上,基本功的差異就看如何開發人體的潛能,開發程度越高,體現出來的功力就越深。
人體開發的最大限度就是筋骨、關節、內髒的改變,所以如何使骨縫脫開,使大筋崩起,讓內臟成為這張弓上的彈丸,才是最最核心的!
我們都知道功夫出在單式上,千萬遍的累積,由量變到質變是不變的原則,但一味地追求量而不注重質,則會使關節過度操勞而出現勞損,就得不償失了!
練傳統武術的修道者如牛毛,得道者如鳳毛麟角,為什麼會是這樣一種現象呢?因為習練者往往不知道自己在練什麼。首先不要練稀奇古怪的東西,神而又神的東西往往靠不住,初學者,不要過多的去考慮什麼意念、呼吸、氣血的運行,練好基本功最重要。好的基本功法要長期堅持不懈,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枯燥,三五個月後,功效特別明顯,自會受益無窮。其實神奇往往來源於簡單,所以初學也好長練也罷,不要怕簡單和單調,要做到「多練功,少練拳」。
【通俗易懂,簡潔明了才是硬道理】
很多練拳的朋友講「腰勁」,「腰馬合一」才能發勁,其實從生理學的角度來講,人體的脊柱類似於「筷子」,有縱向的支撐力,但是缺乏橫向的勁力,可以挑起幾百斤的重擔,但是卻很容易在彎腰一瞬間,將腰「折了」,引起「椎間盤突出」之類的問題。這也就反應出脊柱橫向的支撐擰轉不是很強,主要是「腰椎」比較細的緣故。人體最寬的關節除了「肩」就是「胯」,胯跟腿離得更近,更加擅長於發勁,我們通常所說的「腰馬合一」是胯跟腿的結合。我們都知道,練身法要練就龍身,龍是虛構的,我們以蛇為例,就是「蛇身」,有朋友問,為什不是「蛇腰」,那如果給蛇系一條皮帶,我們應該系在哪個地方呢?所以練拳用身,而不用腰!我們在練習「撥胯」的過程當中,為什麼要固定「脊柱」,合肩夾肘,目的就是使「胯」的勁力直接到「手」,整個身體發勁,而非某個部位!
練拳多年 ,您的胯大筋能彈抖嗎?
開胯的檢驗標準:
第三階段(自動回彈)
註:勁力,無蓄力,手臂無小幅度的抖顫。
無蓄力,手臂從起點到終點,一氣呵成,無二次發力。
無小幅度的抖顫,正確的胯的回彈勁力是:從起點打到終點,會自動再返回到起點。(這樣才更有利於快速的連續打擊)
很多朋友在打拳時,手臂會有小幅度抖顫,這說明勁力還不夠整,不利於更好的連擊。
有句話講「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各人」這句話的核心是一個「領」字,領得好,出功夫快,少走或者不走歪路。成就一門功夫並不需要多長時間,三五年足矣,關鍵要練到點子上!
比方講,我們第一步是「撐筋拔骨」,就是開關節,要打開的關節無非「肩、肘、肋、胯、背、膝」,每個關節用兩個月開發的話也就一年多時間,然後就是整合關節,再花一年時間,同時盤練內臟,使內臟與筋骨結合,又是一年,加在一起,也花不了幾年時間,所以成功並不遙遠!找一個能說到,做到,練到的師父,比什麼都重要!(陸功翰)
武友來信我是一位功夫愛好者,痴迷者,跟師父練習太極拳已有二十餘年,說實在的,師父功夫很好,在國際上也非常有名,桃李滿天下。雖然今年已經70多歲了,但是發力依然虎虎生威,塵空振動,能發出很大「嘭嘭嘭」的聲音,讓大家都感到很震驚,不由讚歎「師父太厲害了」,有幾次問師父,這聲音是怎麼出來的?怎麼才能練出來這種發力和聲音?師父只是回答了一句「就這樣練,早晚會練出來的!」,一次偶然的機會,在一個朋友的朋友圈看到典傳國術公開課陸老師講解的拳理和功夫展示,讓我頓時感覺眼前一亮,這不正是我師父身上體現的「大筋崩彈」和「筋骨齊鳴」嗎?並且,陸老師用內臟,橫隔膜的位移把我一直沒有弄明白的「丹田」講解的如此透徹,實在太好了,實乃公德無量!懷著很迫切,很激動的心情加了管理員的微信,經過詳細了解,典傳不持門派之見,不談師承,有各門各派的功夫愛好者,還有很多是在海外的,首先,我覺得這點非常好,不管練任何功夫,都離不開我們的身體結構,具體地講,離不開關節,筋骨,內臟,其核心都是一樣的。其次,典傳採用微課程結合實體館的教學模式,解決了平時無法在老師身邊,導致沒有人學習指導的問題,這是非常先進的理念,任何事物都應是與時俱進的,武術也不能例外,固步自封,最後只能自取毀滅!另外,在報名體驗群看到每周二有公開體驗課,記得那次公開課,下班後來本公司有應酬,為了聽課,找了個理由推掉了, 八點鐘課程準時開始,陸老師用語音結合他自身的動作展示,把武術的起源,構成,筋骨,關節,內臟等傳統武術的核心講解展示的近乎完美,聽完課便果斷加入了系統學習班。感謝典傳國術,感謝陸老師和典傳的團隊!希望更多的武友一起來了解典傳,在武術愛好,健身養生這條路上少走彎路,少花冤枉錢!在此,衷心希望祝福典傳國術越辦越好,走出中國,走向世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