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口腔癌,不再致命——防治口腔癌的健康行為策略

口腔癌是發生在口腔的惡性腫瘤總稱,可出現在唇、舌、口底、頰、牙齦、硬齶、磨牙後區等部位。

發生口腔癌的確切病因不明,推測與很多因素有關;其中最重要的危險因素是吸煙、飲酒、咀嚼檳榔。在我國湖南、廣東、台灣等地,嚼檳榔盛行。如同時有飲酒、吸煙或咀嚼檳榔等習慣者,患口腔癌的危險性將明顯增加。發生口腔癌的其它可能危險因素有:家族遺傳因素;病毒感染;過度的陽光照射(唇癌);口腔衛生不良;尖銳的牙齒邊緣以及製作不當或破損或老舊的義齒,刺激舌、牙齦或頰黏膜造成慢性傷害;長期營養缺陷或失衡等等。

口腔癌如能早期診斷,及時治療,不僅治癒率非常高(原位癌、部分早期癌治癒率可高達95%以上),而且治療的併發症稀罕、後遺症微小,費用低廉。因此建議一般民眾,知曉以下防治口腔癌的健康行為策略:

一、遠離煙草、不要酗酒、勿嚼檳榔。不要長期直接曝露於強烈的陽光下。

二、正常飲食,均衡營養。少吃肉食,多進果蔬。

三、 出現在口腔內與面頸部的任何變化,如果超過兩星期沒有好轉,務必請醫師檢查,萬不可自以為是地認為是「上火」、「發炎」。這些變化包括:感覺改變(疼痛、麻木等)、外形改變(潰瘍、腫塊、贅肉等)、顏色改變(白色、紅色、黑色、藍色)、質地改變(軟組織變硬、硬組織變軟)、功能改變(張口受限、伸舌困難等)。

多數口腔癌的這些臨床表現,不是口腔惡性腫瘤所特有;單純出現這些癥狀或表現,也未必是口腔癌;但是,口腔癌患者延誤診治,錯失治療時機,最終成為致命性疾病,往往就是忽視了這些癥狀或表現。以下枚舉了口腔癌的各種臨床表現:

1. 口腔內經久不愈的潰瘍,兩周以上不見好轉。口腔癌潰瘍的疼痛程度不等,有的疼痛比較明顯,有的僅在進食、說話時稍感疼痛,有的甚至沒有不舒服的感覺。

2. 腫物、硬結、贅肉等增生物。典型的口腔癌為「菜花狀」增生物。通常癥狀輕微,當癌瘤發展比較大的時候,才被注意。發現病變後,患者又因癥狀輕微,不予重視而耽擱疾病的治療。

3. 疼痛。有的口腔癌可以僅表現為疼痛,找不到明顯的潰瘍或增生物。多數早期、中期口腔癌的「癌痛」與「牙痛」不太一樣,程度一般較輕,可以忍受,持續性,進食時略加重,冷熱溫度變化刺激不加重疼痛。

4. 唇、舌麻木。持續性的、單純性的唇、舌麻木,幾乎是惡性腫瘤的特徵性表現,務必要重視、就診。

5. 牙齒鬆動。單個牙或範圍局限的牙齒鬆動,經口腔科醫師檢查後,排除了牙周病等疾病。

6. 口腔黏膜顏色改變。白色,紅色、黑色或淡藍色的口腔黏膜斑塊,無論是否有癥狀,要診治;有的可能是口腔惡性腫瘤。

7. 頸部淋巴結腫大。頜下淋巴結位於下頜骨下緣,常常可以被觸及,單個或雙側各一個,最大徑約0.5-1.0cm,這是正常的淋巴結,不必擔心;除此以外,如有可觸及的頸部淋巴結,或者較大的、多個的淋巴結,應該找醫師諮詢、診查。

8. 張口受限。正常人最大張口時,上下門牙之間的距離約4.0cm左右。智齒引發的炎症和顳下頜關節紊亂病是張口受限最常見的原因,因此,需請醫生排除這兩種情況。惡性腫瘤引起的張口受限,從輕到重逐漸發展。

9. 口腔出血,已經排除了牙齦炎、牙周病等所致。

10. 唇舌運動障礙,例如伸舌困難、歪斜,說話或吞咽困難,應及時就診。

11. 長期佩戴的義齒,出現義齒不合適,也應該找醫生診查。

四、認識癌前病變:口腔內的癌前病變包括黏膜白斑、紅斑、黑斑、黏膜下纖維化、疣狀增生及慢性潰瘍等。癌前病變本身不是癌,但有可能發展成癌。單發的、局限性的癌前病變,可以考慮手術切除,以絕後患;多發和/或大面積的癌前病變,要嚴密監測。

五、養成正確的口腔衛生習慣(漱口、刷牙、使用牙線),至少每半年請口腔醫師檢查口腔,每年一次口腔潔治。定期口腔檢查,不僅可以早發現早治療齲病、牙周病等口腔常見病,也有望早發現口腔癌和癌前病變。臨床上不少癥狀輕微的早期口腔癌,就是在牙科治療中,由口腔醫師發現的。對於老年患者,如果有製作不當、破損或老舊的假牙,一旦鬆動不合適、摩擦、損傷周圍組織,應該請牙科醫師及時調磨修改重製,不可遷就。

本文首發於王佃燦醫師好大夫在線個人網站。

推薦閱讀:

請看描述。口臭怎麼辦?
牙線棒比牙線更好用么?
如何避免早上起床時的口臭?
椰子油漱口真的對牙齒有好處嗎?
牙杯應該多久換一次呢?

TAG:口腔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