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義「習慣」,新增定義「遺慣」

特別注意,本專欄里的習慣並不是傳統的日常語境里的「習慣」,而是內涵和外延都做了重新定義的新名詞。

什麼是習慣?

習慣就是後天習得的、自動化的思維和行為。

「習」是指後天習得,「慣」就是可以自動保持原有狀態的性質。

這個定義源自慣性的定義。

慣性即物體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性質

習慣是生物從環境中後天訓練和習得的,而不是生來就具備的。

習慣的本質是長期記憶,是大腦中形成的神經迴路,可以自動化的做出決策和行動。

習慣是一種無意識的快進程,而不是需要意識參與的慢進程。

習慣即能力。

例如:

掌握一門語言,學會一個技能,理解一個理論。

沒有後天環境的塑造,這些思維和行為不會自然形成。

新的習慣定義,他的內涵是兩個性質「後天習得」和「自動化」,他的外延是大腦中的各種長期記憶,包括陳述性記憶(知識)和非陳述性記憶(技能)。

記憶時間短暫的工作記憶和感覺記憶不是習慣。

記憶在基因里的先天思維和行為也不是習慣,而是「遺慣」。

什麼是遺慣?

先天具備的、自動化的思維和行為是遺慣。

「遺」是指遺傳基因先天決定的。

例如:情緒、慾望、各種感覺和生理機能,看到食物流口水、男人看到裸女會有生理反應……等等。

遺慣本質上是由基因塑造的思維和行為,生來就能自然形成,無需後天環境的塑造。

什麼是自動化?

習慣和遺慣這兩個定義的關鍵詞是自動化。

自動化是指無需意識參與,就可以快速、自主執行的重複思維和行為,無需或很少消耗注意力資源。

例如:母語的理解是輕鬆的,因為不需要消耗太多注意力,能快速而自動化的理解。

與自動化相對應的概念是受控化。

什麼是受控化?

受控化是指需要意識參與,不能快速、自主的執行的思維和行為,需要消耗注意力進行控制才能完成。

例如:外語的理解是困難的,需要控制大量注意力資源,理解的速度緩慢,而且不一定能準確的理解。

版權聲明

  • 本文來自微信公共帳號:張英鋒

  • 版本:Alpha版 (內部測試版)

  • 本文還在完善中,將來會有大範圍的修改,所以禁止轉載

推薦閱讀:

眼動指標與選擇

TAG:習慣 | 認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