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伯通是怎樣做到「打臉」王重陽的?
王重陽說周伯通終究難到絕頂之境,但老頑童最終以「中頑童」領袖新五絕,成功打了師兄的臉。他是怎麼做到的?
我的結論是:王重陽確實是打臉了,但是這個臉打的情有可原。因為他犯了一個很多人都會犯的錯誤:用靜止的眼光看待問題。
一.
為什麼說他情有可原呢?我們看周伯通在王重陽死之前的狀態:1.
「只我獨自守在師哥靈前,突然觀外有人喝道:『快把《九陰真經》交出來,否則一把火燒了你的全真道觀。』我向外張去,不由得倒抽了一口涼氣,只見一個人站在樹枝上,順著樹枝起伏搖晃,那一身輕功,可當真了不起,當時我就想:『這門輕功我可不會,他若肯教,我不妨拜他為師。』但轉念一想:『不對,不對,此人要來搶《九陰真經》,不但拜不得師,這一架還非打不可。』明知不敵,也只好和他斗一鬥了。我縱身出去,跟他在樹頂上拆了三四十招,越打越是膽寒,敵人年紀比我小著好幾歲,但出手狠辣之極,我硬接硬架,終於技遜一籌,肩頭上被他打了一掌,跌下樹來。」
周伯通在王重陽死時只能和西毒拆三四十招,而他的年齡比西毒大著好幾歲了。只怕周這時的功力還不及裘千仞,要知道裘千仞可比歐陽鋒年輕啊。
2.
王重陽對周伯通的評價是「學武的天資聰明,又是樂此而不疲,可是一來過於著迷,二來少了一副救世濟人的胸懷,就算畢生勤修苦練,終究達不到絕頂之境。」
私以為直到周離開桃花島之前,都是適用的,例如他無法抵抗簫聲。直到出了桃花島,這一點才有所改變,後面會說到境界問題。
二.
那麼周為什麼晚年逆襲,成功打臉王重陽呢?無非是三點1.奇遇2.九陰真經3.心境胸懷變化。1.奇遇
周伯通道:「我在桃花島上耗了一十五年,時光可沒白費。我在這洞里沒事分心,所練的功夫若在別處練,總得二十五年時光。只是一人悶練,雖然自知大有進境,苦在沒人拆招,只好左手和右手打架。」
在桃花島的囚禁生活可以說是金庸給周的奇遇,空明拳和雙手互搏都是在這段時間悟到的。
2.九陰真經
想到得意之處,順手揮出,喀喇一聲,打折了路旁一株小樹,驀地驚覺:
「怎麼我功力精進如此?這可與雙手互搏的功夫無關。」手扶花樹,獃獃想了一陣,兩手連揮,喀喀喀喀,一連打斷了七八株樹,不由得心中大震:「這是《九陰真經》中的功夫啊,我……我……我幾時練過了?」霎時間只驚得全身冷汗,連叫:「有鬼,有鬼!」五絕都受過九陰真經的恩惠,其中以周和郭為最。
3.胸懷變化
"他(郭靖)天性純樸,正所謂無欲則剛,乃是不失赤子之心的人。我這麼一大把年紀,怎麼還在苦思復仇?如此心地狹窄,想想也真好笑!」
他雖然不是全真道士,但自來深受全真教清靜無為、淡泊玄默教旨的陶冶,這時豁然貫通,一聲長笑,站起身來。只見洞外晴空萬里,白雲在天,心中一片空明,黃藥師對他十五年的折磨,登時成為雞蟲之爭般的小事,再也無所縈懷。"這個時候的周伯通才開始逃脫王重陽的論斷,開啟了新的武學生涯。須知金庸的武俠中,一個人的胸懷對其能否成為絕頂高手起重要作用。直到神鵰最後,華山之巔周的表現,在境界和修為上已是遠超餘人了:
哪知道周伯通天真爛漫,胸中更無半點機心,雖然天性好武,卻從無爭雄揚名的念頭,決沒想到自己是否該算五絕之一。
黃藥師笑道:「老頑童啊老頑童,你當真了不起。我黃老邪對『名』淡泊,一燈大師視『名』為虛幻,只有你,卻是心中空空蕩蕩,本來便不存『名』之一念,可又比我們高出一籌了。東邪、西狂、南僧、北俠、中頑童,五絕之中,以你居首!」
三.綜上,王重陽在生前只看到了周伯通年齡大,只痴迷武功而「沒有胸懷」以及初期武功不足的表象,而對周伯通下了「到不了決頂之境」的斷言,最後被打臉,雖說可以理解,但也是活該。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三歲看到老」的說法,某些有「知人之明」的家長和老師彼此八卦時也熱衷於說某某小孩今後會如何如何。金庸創造周伯通和王重陽這方面衝突也是為了提醒我們:永遠不要自我設限,不論你是孩童還是老翁。糾結打臉不打臉,這是細枝末節。成就武功的是人,而人可以變。王重陽終究並非全知全能,他對數十年後的周伯通能變成什麼樣,無法預料。
那麼在王重陽眼裡,周伯通是什麼樣的人?
王重陽說,你學武的天資聰明,又是樂此而不疲,可是一來過於著迷,二來少了一副救世濟人的胸懷,就算畢生勤修苦練,終究達不到絕頂之境。」
這裡通盤都著眼於武字。
然而拋去武字。當時的周伯通是資歷忠心毫無問題,卻只能是全真俗家弟子。生性天真爛漫,卻和劉貴妃搞出了大事情。此後又不認賬,一跑了之。南帝、瑛姑的一生,都因此而巨變。
這當然不儘是周伯通的責任。但也不能說因為周天真爛漫,所以他就沒責任。熊孩子也不是這種慣法。
所以王重陽的評判,只著眼武字,而不論其他。實際上是對武字以外的周伯通的不做聲的評價。
一個人練武的過程,其實是重塑自身的過程。這要胡說一點內功。內功到相當境界,會生出魔頭。而魔頭必然是根源此人自己內心的弱點。在這個關口,挺得住便罷,挺不過去,不是退回重練那麼簡單,弄不好就走火入魔。這個關口,高強如歐陽鋒,都是戰戰兢兢。
【 黃蓉聽他言中之意,仍是將信將疑,又道:「我看了之 後,現下還記得幾句,不妨背給你聽聽。」當下念道:「或身搔動,或時身重如物鎮壓,或時身輕欲飛,或時如縛,或時奇寒壯熱,或時歡喜躁動,或時如有惡物相觸,身毛驚豎,或時大樂昏醉。凡此種種,須以下法導入神通。」
這幾句經文只把歐陽鋒聽得心癢難搔。原來黃蓉所念的,正是一燈大師所譯《九陰真
經》總綱中的一段。這諸般怪異境界,原是修習上乘內功之人常所經歷,只是修士每當遭逢
此境,總是戰戰兢兢的鎮懾心神,以防走火入魔,豈知竟有妙法將心魔導化而為神通,那真
是無上寶訣了。 】
所以絕頂高手盡有奸惡之輩,也能壓服心魔,但必然都是極堅忍果決,甚至自己能有一套歪理的人。比方血刀老祖,固然邪極壞極,但他恐怕畢生沒什麼懺悔之心。
周伯通截然不同。周伯通一躲瑛姑數十年,就是因為,他確實知道自己做錯了。卻找不出法子彌補。所以這個魔頭一旦侵襲,周靠自身之力,絕過不去。
【這時簫聲愈來愈急,那人身子不由自主的向上一跳一跳,數次身子已伸起尺許,終於還是以極大定力坐了下來。郭靖見他寧靜與歡躍之間的間歇越來越短,知道事情要糟,暗暗代他著急,只聽得簫聲輕輕細細的耍了兩個花腔,那人叫道:「算了,算了!就要一躍而起」。 】
這還只是黃藥師以簫聲誘導的外魔,較之內功心魔,還不在一級。
這個心魔,直到後來數般機緣巧合,在眾人努力之下,神鵰中周伯通見了瑛姑,問了一句話,以後三人結廬而居,才真正破去。
所以,並不是周伯通成功打臉。倘王重陽在世, 能看到周伯通終於放下平生最大一重心事,也當為之欣喜。
——————————————————————————
又:王的」絕頂「標準和讀者認知不同,也是有的。周在沒被囚禁桃花島之前,已被黃藥師評為五絕之下第一人。但在桃花島苦練十五年,自己說頂的上平常二十五年進境,不算九陰真經和左右互搏,仍在五絕之下,和裘千仞相若。這些人之間,是一個紅桃皇后困境。各人都突飛猛進,但相對和幾十年前基本無差。
這當然說不上絕頂。
後來到了神鵰時代,老五絕先後突破界限,研習到九陰,還有不止一個【武功大進】的描述。可見射鵰時代,越發不是絕頂。
周伯通又道:「你師父洪七公的功夫是外家中的頂兒尖兒,我雖懂得一些全真派的內家功夫訣竅,想來還不是他的敵手。只是外家功夫練到像他那樣,只怕已到了盡處,而全真派的武功卻是沒有止境,像做哥哥的那樣,只可說是初窺門徑而已。當年我師哥贏得『武功天下第一』的尊號,決不是碰運氣碰上的,若他今日尚在,加上這十多年的進境,再與東邪西毒他們比武,決不須再比七日七夜,我瞧半日之間,就能將他們折服了。」
王重陽心目中的絕頂,可能並不只到「五絕第一」為止。甚至他自己生前有沒有到達,也很難說……
懶得寫長文
首先,《神鵰》
周伯通鼓掌笑道:「妙極,妙極!你甚麼黃老邪、郭大俠,老實說我都不心服,只有黃蓉這女娃娃精靈古怪,老頑童見了她便縛手縛腳,動彈不得。將她列為五絕之一,真是再好也沒有了。」
各人聽了,都是一怔,說到武功之強,黃藥師、一燈等都自知尚遜周伯通三分,所以一直不提他的名字,只是和他開開玩笑,想逗得他發起急來,引為一樂。哪知道周伯通天真爛漫,胸中更無半點機心,雖然天性好武,卻從無爭雄揚名的念頭,決沒想到自己是否該算五絕之一。
黃藥師笑道:「老頑童啊老頑童,你當真了不起。我黃老邪對『名』淡泊,一燈大師視『名』為虛幻,只有你,卻是心中空空蕩蕩,本來便不存『名』之一念,可又比我們高出一籌了。東邪、西狂、南僧、北俠、中頑童,五絕之中,以你居首!」
老頑童位居五絕之首,不僅僅是武功,甚至說絕不是因為武功最高。雖然的確武功很高。但是真正讓黃老邪等人服了的是無一物的心胸。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然後再看王喆的評論,《射鵰》中
周伯通眉飛色舞,說道:「是啊。我和王師哥交情大得很,他沒出家時我們已經是好朋友,後來他傳我武藝。他說我學武學得發了痴,過於執著,不是道家清靜無為的道理,因此我雖是全真派的,我師哥卻叫我不可做道士。我這正是求之不得。我那七個師侄之中,丘處機功夫最高,我師哥卻最不喜歡他,說他耽於鑽研武學,荒廢了道家的功夫。說甚麼學武的要猛進苦練,學道的卻要淡泊率性,這兩者是頗不相容的。馬鈺得了我師哥的法統,但他武功卻是不及丘處機和王處一了。」
個人的理解,王喆說這話的意思是指年輕時周伯通過分追求武學的形,功力高強、招數精妙之類的,沒有道家所信奉的無為之感,更不能淡泊修道,養性修身。所以他評價老頑童不能絕頂,本質上還是因為老頑童沒有濟世之心。
事實上我個人覺得,年輕時候的周伯通不是無為,而是無知,做事不分對錯只看個人好惡,老頑童之名不須。王喆是一個上過疆場見過天下疾苦之人,老頑童這種小我和王喆的大我,有些本質區別。當然心無惡念在王喆看來這也不容易了,不然兩人關係也不會這麼好。
但是老頑童本人也是在變化
郭靖漲紅了臉,答道:「我想,王真人的武功既已天下第一,他再練得更強,仍也不過是天下第一。我還想,他到華山論劍,倒不是為了爭天下第一的名頭,而是要得這部《九陰真經》。他要得到經書,也不是為了要練其中的功夫,卻是相救普天下的英雄豪傑,教他們免得互相斫殺,大家不得好死。」 周伯通抬頭向天,出了一會神,半晌不語。郭靖很是擔心,只怕說錯了話,得罪了這位脾氣古怪的把兄。 周伯通嘆了一口氣,說道:「你怎能想到這番道理?」郭靖搔頭道:「我也不知道啊。我只想這部經書既然害死了這許多人,就算它再寶貴,也該毀去才是。」
周伯通道:「這道理本來是明白不過的,可是我總想不通。師哥當年說我學武的天資聰明,又是樂此而不疲,可是一來過於著迷,二來少了一副救世濟人的胸懷,就算畢生勤修苦練,終究達不到絕頂之境。當時我聽了不信,心想學武自管學武,那是拳腳兵刃上的功夫,跟氣度識見又有甚麼干係?這十多年來,卻不由得我不信了。兄弟,你心地忠厚,胸襟博大,只可惜我師哥已經逝世,否則他見到你一定喜歡,他那一身蓋世武功,必定可以盡數傳給你了。師哥若是不死,豈不是好?」
在遇見郭靖時候,老頑童已經能夠明白師兄所說的心地忠厚,胸襟博大得本質, 雖然他自己並沒有打算走這條路,但多少明白這種道理。至於後面學《九陰真經》是後話
修道之路,或許是一個圈,一步不走在原點,走了一圈也在原點。但這一圈走下來,會和開始時一樣嗎?
老頑童年輕時和年老時的行為差異不大,是都在原點。但年輕是不知天地的無,年老是有過一生奔波依舊保持無惡的心,所以年輕時不能達到絕頂,年老了卻天下五絕之首。
其實,我覺得金書中對武學的追求就是心胸的境界而不是武學本身,所以像為國為民的郭靖,心懷百姓的蕭峰,單純的以武論都不是書中最高,但作者在神鵰和天龍中,沒有給兩人安排在單打情況下的任何失敗。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此為金書中武學的本質。
最後抖個機靈
郭靖道:「那麼全真教主王真人自己,為甚麼既是道家真人,又是武學大師?」周伯通道:「他是天生的了不起,許多武學中的道理自然而然就懂了,並非如我這般勤修苦練的。」
一個理工大的學霸說:你這輩子考不到最好的學校。
多年以後你拿著清華的錄取通知書,去麻省門口找人家去。。。
王重陽當年評價周伯通的時候,是沒有考慮九陰真經因素的,甚至他臨死前還囑咐周伯通別練到手的九陰真經。
但後來陰差陽錯周伯通還是練了。
所以周伯通超越了王重陽對他的預判,並不能說明王重陽錯了,不存在打臉的問題。
文以載道,武以安邦
就中國文化來說,就算你妙筆生花,寫出來的文章不能濟世救人,不能於聖人之道有所增益,也不值一文。柳三變作詞風靡一時冠絕天下,可文人有幾個看得上他的?
武也一樣。
金老爺子早就借著郭靖的嘴說過: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否則就算你是萬人敵,那又如何?
偏離了這個方向,則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用佛家的話說則是因地不真,果必迂曲。
在中國,無論學文學武,若不能幾近於道,就談不上什麼絕頂,技術上無比精湛,往往卻是近道的障礙。
這是從形而上說。
若從形而下說,格局眼界決定結果。
什麼意思呢?以笑傲為例,若令狐沖得到葵花寶典,他會不會去練?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但追求技術層面實力的東方不敗、岳不群、林平之、左冷禪等人呢?毫不猶豫的就開練了。
任我行不練是因為任我行已經習有吸星大法,對他來說當時的格局讓他一看到葵花寶典的壞處,就能明智的把鍋甩給東方,但任我行的格局眼界還是不行,可能是受制於師承,明知吸星大法最後的惡果,他也為了追求技術層面的實力毫不猶豫的去練了,惡果。。。等惡果來了再說好了。
而令狐沖除了華山派的功夫是真心實意去練的,其餘的功夫幾乎都是沒辦法的情況去練的,他從來就沒把技術層面的實力當回事,對他來說比武功高重要的事情多了,所以最後的結果是只追求技術層面實力的那一竿子人,全數玩完。
玩完了還談什麼絕頂?
轉回來說王重陽的預判:
王重陽說老頑童
一來過於著迷,二來少了一副救世濟人的胸懷,就算畢生勤修苦練,終究達不到絕頂之境
前者說的是眼界,只著眼於技術層面並沉迷其中,眼界就被窄化了。中國人講功夫一直都說功夫在詩外,講觸類旁通,正如張旭見公孫大娘舞劍而頓悟,沒有這樣觸類旁通的頓悟,功夫想長進是不可能的,路會越走越窄。練武也是這樣,層面技術最後只會淪落到匠人的層面,不會有升華,更別說絕頂,王重陽的絕頂可不是說稱雄於當世,王的絕頂是指幾近於道的水準。
後者說的就是格局,沒有格局,做事終不入大成。格局這個詞聽起來虛,但歷史上這樣的對比人物比比皆是,比如曹操和孫權,比如崑崙和常凱申。以武功論,當時無論是內力還是兵器,崑崙哪裡是常凱申的對手?常凱申走上人生巔峰的時候,實力幾乎是崑崙的幾十上百倍,那還不是被崑崙一點點一點點的給滅了嗎?所以能不能達到絕頂之境,格局非常重要。
而周伯通在和郭靖說出王真人的這個預判的時候,可不就是這個情況?眼界和格局跟幾大高手幾乎都不能比,一直到後來,老頑童終不以武功為唯一目的,而暗合道家無為的時候,老頑童的境界才真正的上去了。
但即便周伯通最後晉陞五絕,他就達到了王重陽說的絕頂了嗎?
未必,書中借著郭靖的嘴說
郭靖漲紅了臉,答道:「我想,王真人的武功既已天下第一,他再練得更強,仍也不過是天下第一。我還想,他到華山論劍,倒不是為了爭天下第一的名頭,而是要得這部《九陰真經》。他要得到經書,也不是為了要練其中的功夫,卻是相救普天下的英雄豪傑,教他們免得互相斫殺,大家不得好死。」
王重陽再去華山論劍已經不把五絕當絕頂了,而是從另一個高度去看待這事的,所以老頑童也未必就打臉了。。。
想好從17年始就不再回答金庸問題,把心放在天下,蒼生.............
但,關注@葉鶯鶯 就註定無法逃離,這問題跳上時間線,不吐不快。
先看原著中怎麼說:
郭靖漲紅了臉,答道:「我想,王真人的武功既已天下第一,他再練得更強,仍也不過是天下第一。我還想,他到華山論劍,倒不是為了爭天下第一的名頭,而是要得這部《九陰真經》。他要得到經書,也不是為了要練其中的功夫,卻是相救普天下的英雄豪傑,教他們免得互相斫殺,大家不得好死。」
周伯通抬頭向天,出了一會神,半晌不語。郭靖很是擔心,只怕說錯了話,得罪了這位脾氣古怪的把兄。周伯通嘆了一口氣,說道:「你怎能想到這番道理?」郭靖搔頭道:「我也不知道啊。我只想這部經書既然害死了這許多人,就算它再寶貴,也該毀去才是。」 周伯通道:「這道理本來明白不過,可是我總想不通。師哥當年說,我學武的天資聰明,又是樂此而不疲,但一來過於著迷,二來少了一副救世濟人的胸懷,就算畢生勤修苦練,終究達不到絕頂之境。當時我聽了不信,心想學武自管學武,那是拳腳兵刃上的功夫,跟氣度識見又有甚麼干係?這十多年來,卻不由得我不信了。兄弟,你心地忠厚,胸襟博大,只可惜我師哥已經逝世,否則他見到你一定喜歡,他那一身蓋世武功,必可盡數傳給你了。師哥若是不死,豈不是好?唉,師哥本領再高,也總躲不開那場大難臨頭的瘟疫。」想起師兄,忽然伏在石上哀哀痛哭起來
過於沉迷武術,少了一副救世濟人的胸懷,所以達不到絕頂之境。
周伯通終其一生,活到百歲開外,見了三輪五絕自己還得了第三任中位,揍過《射鵰》《神鵰》所有大反派,偷過三個皇帝的東西(蒙皇的旗、宋皇的菜,大理皇的妞),跟兩代主角夫婦都是知交,但也沒有突破王重陽預言的境界。
縱觀各武俠語境,「以武入哲」是高手必經之路。你在山上精研武功,下山自然以為,以手中利劍可解天下煩憂。於是仗劍殺出重圍,爭了個區級八強,隨後市級、省級、副國級,若能有極好天賦與運氣,終有一日盪盡天下喧囂,自然會面對一個問題,武俠的終極問題:
明天老子砍誰去?
想不明白這事,便如黃裳、獨孤求敗,達摩堂深閨寂寞。
若武功蓋世,當如王重陽,率義軍抗金,救民於水火;當如陽頂天,建明教,「憐我世人,憂患實多。」便是陳近南、蕭大王,心懷蒼生死於非命,也好過埋劍遺書,鬱鬱而終。
哪怕老饕洪七,沒什麼大局觀,但:
洪七公道:「不錯。老叫化一生殺過二百三十一人,這二百三十一人個個都是惡徒,若非貪官污吏、土豪惡霸,就是大奸巨惡、負義薄倖之輩。我們丐幫查得清清楚楚,證據確實,一人查過,二人再查,決無冤枉,老叫化這才殺他。老叫化貪飲貪食,小事糊塗,可是生平從來沒錯殺過一個好人。裘千仞,你是第二百三十二人!」
這番話大義凜然,裘千仞聽了不禁氣為之奪 。
周伯通出場時,已從 《道德經》 中化出空明拳。細究這事,可以判定他的道學造詣不低。然眾人以武入哲,老頑童卻以哲入武。《道德經》可稱萬經之祖,我自28歲初讀,至今不敢說參透,但多年來不斷將之與生活印證,收益良多。周伯通少年師從大思想家王重陽,中年由黃老邪管吃管住,在桃花島某洞歷25年,從《道德經》就得出這麼句話:
空朦洞松、風通容夢、沖窮中弄、童庸弓蟲
所以,周伯通打沒打王重陽臉我們可以再議,題主,我是來打你臉的。看了金庸武俠,仍以「書里誰武功最厲害啊?」為關注點的,那連周伯通讀《道德經》都不如,境界也就《一人~我飲酒醉》那樣。
PS:關於周伯通更完整的剖析,我寫在這裡: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254533/answer/123924604
王重陽一點都沒說錯,周伯通遠遠沒有達到武的高級境界。
如果只是狹隘的把武理解成武術,那麼周伯通基本能打過當時豪傑了。 這個武就是武術,往粗俗了講就是打架技巧。 論個人打架技能,周伯通無疑是頂尖高手,但是會打架,能打架,善打架就到了武的巔峰了嗎?還差的遠啊。
王重陽說的武,武學,已經遠遠不是這個層面了。
先引用一段莊子論劍:
(莊子)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劍,唯王所用。請先言而後試。」
王曰:「願聞三劍。」
曰:「有天子劍,有諸侯劍,有庶人劍。」
王 曰:「天子之劍何如?」
曰:「天子之劍,以燕溪石城為鋒,齊岱為鍔,晉衛為脊,周宋為鐔,韓魏為夾,包以四 夷,裹以四時,繞以渤海,帶以常山,制以五行,論以刑德,開以陰 陽,持以春夏,行以秋冬。此劍直之無前,舉之無上,案之無下,運 之無旁。上決浮雲,下絕地紀。此劍一用,匡諸侯,天下服矣。此天 子之劍也。」
文王芒然自失,曰:「諸侯之劍何如?」
曰:「諸侯之 劍,以知勇士為鋒,以清廉士為鍔,以賢良士為脊,以忠聖士為鐔, 以豪桀士為夾。此劍直之亦無前,舉之亦無上,案之亦無下,運之亦 無旁。上法圓天,以順三光;下法方地,以順四時;中和民意,以安 四鄉。此劍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四封之內,無不賓服而聽從君命者 矣。此諸侯之劍也。」
王曰:「庶人之劍何如?」
曰:「庶人之劍, 蓬頭突鬢,垂冠,曼胡之纓,短後之衣,瞋目 而語難,相擊於前,上斬頸領,下決肝肺。此庶人之劍,無異於鬥雞 ,一旦命已絕矣,無所用於國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劍, 臣竊為大王薄之。」
周伯通窮一生之心力,不斷磨練自己的武術技巧,最終也不過是庶人之劍而已。 在整個金庸的武俠體系里,實在算不上是絕頂高手,反而郭靖的境界要比周伯通高很多。
項籍(項羽,名籍字羽)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
萬人敵就是兵法韜略,帥萬眾決戰殺場,攻城拔寨,進而開疆裂土,退而守城安民。在金庸的武俠世界裡,只有郭靖學了武穆遺書做到了。
反過來再看王重陽,王重陽是個武學天才,用周伯通的話說,叫不學而明,很多本事是從娘胎裡帶來的。 頗有佛門六祖慧能的慧根。 作為王重陽,華山論劍以後得到了九陰真經,但是王重陽並沒有去學,而且不許自己的師弟和徒弟們去學,想一把火燒了,最終是捨不得前人的心血。 王重陽畢生致力於抗金大業,在他心裡,什麼天罡北斗陣,什麼先天一陽指,什麼九陰真經,都不過是庶人之劍,一人敵的打架技巧而已,他已經不屑於去學九陰真經了。 而且想燒掉九陰真經,真正目的並不一定是王重陽怕江湖口舌,說他有私心,而是怕周伯通和他的徒弟們玩物喪志,沉迷於打架技巧里,而忘了為國為民的大道。
周伯通最終也沒有領悟到王重陽的境界,孜孜以求武術上的技巧,學了全真派的功夫,又得了九陰真經,創出了七十二路空明拳,雙手互博之術,終於可以號稱打遍天下無敵手了。 可是終究不過是庶人之劍。所以周伯通在射鵰,神鵰里只是一個沒啥戲份,插科打諢的配角。
王重陽的境界,大概只有郭靖懂了吧。
周伯通對郭靖道:「只可惜我師哥已經逝世,否則他見到你一定喜歡,他那一身蓋世武功,必定可以盡數傳給你了。師哥若是不死,豈不是好?」想起師兄,忽然伏在石上哀哀痛哭起來。
按照金庸的設定,涉及佛道的武功,都需要宗教思想引導或者化解,佛法或者道法越高,練功的上限也越高。老頑童的天性看上去與道教清靜無為沾不上邊,但是他的武功是王重陽所教,純粹的道家功夫,所以王重陽人不但不讓他成為道家弟子,同時也認為他修鍊全真武功難以達到道家武功的上限。另外,書中周伯通道:「當年我若不是失了童子之身,不能練師兄的幾門厲害功夫,黃老邪又怎能因禁我在這鬼島之上?根據這句話,我們可以推斷出,王重陽有幾門厲害功夫練到一定程度,可以戰勝黃藥師。周伯通練練可以強於四絕,王重陽自己更是強不少了。華山論劍四絕一致佩服王重陽不是沒有道理。由此推斷,即使周伯通正如王重陽所說,難以練到絕頂之境,但如果周伯通保持童子身,連王重陽那幾門厲害功夫,也是可以達到高於四絕「中頑童」的境界。但,問題是...談到這裡,順便說一下王重陽的林朝英為什麼沒成的事情。林朝英上趕著嫁王重陽,王重陽卻沒答應。我想其中一個原因,在於王重陽練的幾門厲害武功是童子功。一結婚,就前功盡棄了。周伯通名為師弟實為王重陽弟子,兩人認識的時間非常長,這些厲害的童子功應該一早就教了周伯通。但是,周伯通因為被瑛姑破身,所以這些功夫無法練下去了,非常可惜!要是周伯通還是童子身,功夫早就在四絕之上。這樣看來,周伯通註定成就有限?但是王重陽看走眼的是,周伯通只不過看起來與清靜無為不沾邊,而實際上他的根子里更勝於清靜無為!正如一燈所說,他自己把名視為虛幻,而周伯通心中根本沒有名的概念。和全真追求清靜無為相比,周伯通的心性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和「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的境界差別。這種心性結合道家《道德經》,周伯通自創了空明拳;也因為這種心性,周伯通前無古人地創造了雙手互搏之術。從這個境界上說,周伯通自創了道家的一片新天地,其地位之高,已經可以和王重陽平起平坐。王重陽如果地下有知,知曉周伯通達到了如此成就,我想一定會收回當初武斷的推論吧。
因為王重陽隨便立了FLAG……
BTW:生活中這種隨便給人上斷語的,有幾個不被打臉的……
周伯通並未打臉王重陽。1.評上5絕不一定達到了王重陽所言的絕頂境界。當頂尖選手只能考85-90分時,你考95分就是第一了;而你導師給出的絕頂境界,可能只有99-100分;2.引用原文:「周伯通道:「這道理本來是明白不過的,可是我總想不通。師哥當年說我學武的天資聰明,又是樂此而不疲,可是一來過於著迷,二來少了一副救世濟人的胸懷,就算畢生勤修苦練,終究達不到絕頂之境。當時我聽了不信,心想學武自管學武,那是拳腳兵刃上的功夫,跟氣度識見又有甚麼干係?這十多年來,卻不由得我不信了。兄弟,你心地忠厚,胸襟博大,只可惜我師哥已經逝世,否則他見到你一定喜歡,他那一身蓋世武功,必定可以盡數傳給你了。師哥若是不死,豈不是好?」」在射鵰初期,考試可以考90分的選手承認,自己暫時沒有達到絕頂境界。3.在下戰5渣,不知道絕頂境界到底是什麼。但我認為,周伯通最終成就,和王重陽定義的決定境界,是不一樣的。
一
《射鵰英雄傳》的成功之處在於創造了一個嶄新的武林體系。不過這本書里的武術教育體系,簡直是一塌糊塗。
洪七公從不收徒,只把傳授武藝當作獎勵手段,如果不是機緣巧合碰上郭靖這個傻小子,降龍十八掌這等絕技恐怕終成廣陵散。果然,到了《倚天屠龍記》,這個擔憂成為現實,時任丐幫幫主史火龍只學到十二掌。
黃藥師的弟子中以黑風雙煞武功最高,但那多半是九陰真經的功勞,黃老邪棍棒底下只出瘸子。
一燈坐下漁樵耕讀與其說是徒弟,不如說是家臣。
西毒把私生子調教成了個十足的紈絝,不過很多女性讀者對他頗有好感,可能因為高手多半性冷淡,歐陽克在這方面倒比較正常。
教徒弟最失敗的,還得數全真教主王重陽。老王武功天下第一,但他的七個弟子最多算二流,碰上東邪西毒這樣的大高手,必須聚齊七顆龍珠,否則只能溜之大吉。
不僅如此,七子沒學到師傅的兩成功夫,倒將他不會授徒的缺點發揚光大,全真門下一蟹不如一蟹,尹志平趙志敬等第三代弟子,連祖師爺的後腳跟都夠不著。
只有一個異類,沒被滿是大坑的王重陽教育體系誤人子弟,最終成長為大高手。他就是王重陽的師弟,老頑童周伯通。
周伯通武功強到了什麼程度?《神鵰俠侶》蓋棺定論:
「說到武力之強,黃藥師、一燈大師都自知尚遜周伯通三分……黃藥師笑道:『老頑童啊老頑童,你當真了不起,我黃老邪對『名』淡薄,一燈大師視『名』為虛幻,只有你,卻是心中空空蕩蕩,本來便不存『名』之一念,可又比我們高出一籌了。東邪、西狂、南僧、北俠、中頑童五絕之中,以你居首!』」
五絕之首,厲害吧?不過,想想丘處機等全真門下與周伯通的天淵之別,就更加讓人好奇,都是一個師傅教出來的——周伯通曾自言「我的武藝全是師兄所傳」——何以成就差別如此之大?
不單讀者覺得詫異,王重陽倘若復生,也會跌破眼鏡,因為他早就斷言,周伯通「學武的天資聰明,又是樂此而不疲,可是一來過於著迷,二來少了一副救世濟人的胸懷,就算畢生勤修苦練,終究達不到絕頂之境。」
這就像一個老師指著學生的鼻子說:「你這麼笨,再怎麼努力也就上個三本!」結果高考結果出來後,學生啪一下把一張清華熱門專業錄取通知書拍在了他臉上。
二
不靠「五年高考三年模擬」,周伯通是怎麼做到的?
首先,周伯通鼓勵學武者保持自己的個性獨立。周伯通入了全真派,但王重陽嫌他學武成痴,違反道家清靜無為的道理,不讓他當道士。周伯通自己當然求之不得。要是當了道士,就得守許多清規戒律,周伯通天馬行空的性格就會大受壓抑。
沒當道士,意味著周伯通至少在這一點上不曾追隨師兄,正是這一點不同,讓周伯通和王重陽拉開了距離,逃脫了成為師兄副本的命運。而他的那些師侄,無疑是畢生都在努力往王重陽這個至善至美的模子里套的。
齊白石曾言:似我者死,學我者生。想成為小王重陽的結果,多半是畫虎不成反類犬,還不如自由生長,說不定能別開生面。馬鈺最像王重陽,武功就不如同儕;王重陽不喜歡的丘處機,倒在七子中功夫第一。
從另一個角度考慮一下:如果丘處機從王重陽那裡得到的不是批評,而是表揚和鼓勵,是不是會取得更高的成就?
個性獨立之所以寶貴,蓋因為獨立的個性是產生創造力的源泉。射鵰里全真七子未曾自創一招半式,而周伯通先是自創道家絕學空明拳,後來更悟得雙手互搏這種匪夷所思的神技,這創新能力比師侄們不知強到哪裡去了。
除了創新能力,周伯通可資借鑒的另一點,是沒有門戶之見,博採眾家之長,特別能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在這方面,他又和師侄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還記得射鵰的開頭么?丘處機經過牛家村,引發了蝴蝶效應。楊鐵心好心邀請丘處機喝酒,牛鼻子老道卻報以敵意,結果打了一架。後來丘處機跟江南七怪約架,也是沒有調查清楚,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
這說明什麼?說明阿丘多半小時候缺愛啊,他對陌生人的敵意,或許正是師傅不喜他勤練武功的潛意識反應喲。不管怎麼說,丘處機在待人接物上有心理問題,在博採眾家之長這點上,更是做得不夠。
反觀周伯通,他幾乎跟任何人都能自來熟。剛剛認識郭靖,立刻拉著他拜了把子。聽說郭兄弟會降龍十八掌,立刻要拜這個新交的義弟為師。後來在《神鵰俠侶》中,金輪法王被當世數位高手合圍,自殺前慨嘆龍象般若功自他而絕,周伯通馬上拉住金輪法王,請他把龍象功傳給自己再死……傳給自己再死……再死……
總之,周伯通就是有這個本事,再惡劣的環境都會被他轉化成舒適領域。黃蓉給他買了幾個小鬼面具,他就戴著這些面具戲弄了完顏洪烈手下那幫高手;在絕情谷,他攪黃了公孫止的好事;被歐陽鋒趕下船,他就在大海中騎鯊遨遊……這種適應複雜形勢,與時俱進的能力,讓人不得不服。
因為王重陽年紀輕輕就死了,他估計老頑童到他那個壽命肯定到不了絕頂,沒想到老頑童活那麼久啊
金庸小說里有時候會吹一吹思想境界,像是周伯通對王重陽的吹捧,但實際寫起來又是另一回事,最終就會造成這種事實與對白相矛盾。
反映在射鵰里,就是王重陽的這段話本來就不可靠。原話:
師哥當年說,我學武的天資聰明,又是樂此而不疲,但一來過於著迷,二來少了一副救世濟人的胸懷,就算畢生勤修苦練,終究達不到絕頂之境
實際上,王重陽說這話是有他自己的喜好在內的,要聯繫前後文來看,理解他的意思:
我那七個師侄之中,丘處機功夫最高,我師哥卻最不喜歡他,說他耽於鑽研武學,荒廢了道家的功夫。說甚麼學武的要猛進苦練,學道的卻要淡泊率性,這兩者是頗不相容的。馬鈺得了我師哥的法統,但他武功卻是不及丘處機和王處一了
這一段內容說的就是王重陽認為學道和學武之間是矛盾的。
但射鵰里就有這麼一個人,一來對武功著迷,二來沒見有什麼救世濟人的胸懷,但就靠著勤修苦練,最後武功比王重陽還強,留下的武功旁白說是最高境界。這個人就是黃裳。
黃裳家人被殺之後,
原來他獨自躲在深山之中鑽研武功,日思夜想的就只是武功,別的甚麼也不想,不知不覺竟已過了四十多年
躲在深山苦練四十多年,就為了報仇。
那黃裳逃到了一處窮荒絕地,躲了起來。那數十名敵手的武功招數,他一招一式都記在心裡,於是苦苦思索如何才能破解,他要想通破解的方法,然後去殺了他們報仇。也不知過了多少時候,終於對每一個敵人所使過的招數,他都想通了破解的法子。他十分高興,料想這些敵人就算再一擁而上,他獨個兒也對付得了。於是出得山來,去報仇雪恨。
就這麼一個人,創出了九陰真經,還要把這武功用來報仇雪恨 ,殺光所有仇人。
這是僅從射鵰里的內容來看。結合神鵰的內容來看的話,更是可以大大黑一把王重陽。
但見玉女心經中所述武功精微奧妙,每一招都是全真武功的剋星,不由得臉如死灰,當即退了出來。
他獨入深山,結了一間茅蘆,一連三年足不出山,精研這玉女心經的破法,雖然小處也有成就,但始終組不成一套包蘊內外、融會貫串的武學。
當然,射鵰是射鵰,神鵰是神鵰,相互衝突的內容不可過於認真。
絕頂之境寫的是武理啊,又不是武功,王重陽這個境界,他看的早就是不是武功了
王重陽是怎麼說周伯通的
學武的天資聰明,又是樂此而不疲,可是一來過於著迷,二來少了一副救世濟人的胸懷,就算畢生勤修苦練,終究達不到絕頂之境。
最後周伯通略勝東邪一燈,成為新五絕之首。貌似是打臉了。
可問題是,五絕之首就是絕頂之境嗎?對我們普通人當然是,在王重陽心中恐怕未必。
也許王重陽是想說
當此武學末世,你就算畢生勤修苦練,終究達不到絕頂之境,最多也不過和我一般而已。
就好像王健林怒斥王思聰,你這麼不爭氣,啥時能成為有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