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佛法是否應該像佛陀那樣,先學瑜伽再學苦行最後再學佛法?


我本人不修佛。不過我有很多朋友是虔誠的佛教徒(貌似還都是屬於不同流派的...),整天被他們灌耳,多少知道一點了。

那個時期的瑜伽跟現在差別很大,像如今流行的哈他瑜伽那個時候完全不入流。那個時代像佛陀這麼高貴的人流行練的是勝王瑜伽(主要是冥想一類的),還有就是在那個時代帶有神秘氣息的苦行瑜伽。

貌似佛陀當年苦行完了發現這玩意就是折騰自己完全無意義啊!所以才放棄了。後來在瑜伽的內容里拿出來一部分,開始加上自己的理解,創造出新的修行方法,這就是佛教的雛形了。

持戒

打坐

冥想

唱頌

(好像還有別的,我不懂了)

然後佛陀在菩提樹下7天7夜沒吃沒喝差點餓死,這個過程中參透了生死,後來被路過的樵夫救了。之後形成了佛教的理論體系——唯心主義無神論,不承認神鬼之說,認為世間萬物是因果論: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不要說當時,就是在現在也算很先進的思想了。唯一不同的就是這屬於唯心主義,現在的科學基礎是唯物主義。

當然隨著佛教傳入中國後的本土化發展,很多跟剛開始的也不一樣了,佛教到今天流派數量比起瑜伽的流派也不少,而且相互之間差別也挺大的,所以對於佛陀的傳說也是眾說紛紜。我是個外人,所以更尊重史實一些,不太相信一些很玄乎的說法。

不過我倒是覺得,跳出感情因素來思考這些問題,會更容易。就像我,雖然不修佛(但整天聽人念叨),比起一部分每天吃齋念佛的人對佛理的理解上(僅限於理解上)可能還更清晰一些。因為越虔誠的人,越對自己的第一印象深信不疑,而大部分第一印象都是自己想像出來的,不一定是真實的。

比如,我看過一個知名老法師解釋「開光」的一段視頻,知道了原來「開光」只是一個洗滌心靈的儀式,並不會給被「開光」的物件賦予什麼功能。不是「開光」了就靈,不「開光」就不靈了。

天天修佛的人怎麼會想不清楚這麼簡單的道理呢?佛像、佛珠之類的物件,是否開過光根本沒有區別,因為本人當時也沒在現場參與儀式,可是很多人就是追求這個,認為開過光的就靈了。第一印象太重要了。

我夫人以前每逢考試就去拜佛求保佑考好一點。我就跟她說:大家都在求佛,佛要是都保佑了,等於都沒有保佑。我要是佛,看你在這求我肯定納悶了——你想考好就好好複習啊,求我幹什麼,難道讓我幫你作弊不成?

所以,你覺得佛看你在這拜,是高興還是不高興?

我不修佛,也不能給什麼建議。

說一點拙見,可能不對,僅供參考。


苦行有兩說,一是世尊為破外道故,一是為償殘緣故。

六年苦行

  佛言:往昔波羅柰城邊,有婆羅門子,名火鬘;復有瓦師之子,名護喜。二子少小心相敬念。護喜謂火鬘曰:共見迦葉如來。火鬘答曰:何用見此髡道人。如是至三後日,護喜復曰:可共暫見。答曰:何用見此髡頭道人。何有佛道。於是護喜捉火鬘頭曰:為汝共見如來。火鬘驚怖,心念此非小緣,必有好事耳。即曰:今放我頭,我共汝去。既至佛所,禮迦葉足。護喜白佛:火鬘不識三寶,願佛開化。火鬘睹佛相好,心生歡喜,出家學道。時火鬘者,即我身是。護喜者,我為太子逾城出家時,作瓶天子導我者是。我往昔以惡言道迦葉佛,故受諸苦報。由此餘殃,今欲臨成佛時,復受六年苦行也。(梵語波羅柰,華言江繞城。梵語婆羅門,華言凈行。梵語迦葉,華言飲光。三寶者,佛寶、法寶、僧寶也。作瓶天子,即色界凈居天也。)

FROM:【三藏法數(明·一如等 撰)】

下面引用《大智度論》裡面對苦行的開示:

問曰:

若為諮問佛事故在佛前者,何以故釋迦[20]文佛作菩薩時,在迦葉佛前,惡口毀呰?

答曰:

是事先已說,法身菩薩種種變化身以度眾生。或時行人法,有飢渴、寒熱、老病,憎愛、瞋喜、讚歎、呵罵等,除諸重罪,餘者皆行。

是釋迦文菩薩,爾時為迦葉佛弟,名欝多羅。兄智慧熟,不好多語;弟智慧未備故,多好論議,時人謂弟為勝。兄後出家,得成佛道,號名迦葉;弟為閻浮提王訖梨機師,有五百弟子,以婆羅門書,教授諸婆羅門,諸婆羅門等不好佛法。爾時,有一陶師,名難陀婆羅,迦葉佛五戒弟子,得三道,與王師欝多羅為善友,以其心善淨信故。爾時,欝多羅乘金車,駕四白馬,與弟子俱出城門;難提婆[1]羅於路相逢,欝多羅問言:「從何所來?」答言:「汝兄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供養還,汝可共行覲見於佛,故來相迎!」欝多羅作是念:「若我徑到佛所,我諸弟子當生疑怪:『汝本論[2]議、智[3]慧恆勝,今往供養,將是親屬愛故?』必不隨我。」恐破其見佛因緣故,住諸法實相智中,入無上方便慧,度眾弟子故,口出惡言:「此禿頭人,何能得菩提道!」

爾時,難提婆羅善友,為如瞋狀,捉頭挽言:「汝不得止?」欝多羅語弟子言:「其事如是,吾不得止!」即時師徒俱行詣佛;見佛光相,心即清淨,前禮佛足,在一面坐。佛為隨意說法,欝多羅得無量陀羅尼門,諸三昧門皆開;五百弟子還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欝多羅從坐起,白佛言:「願佛聽我出家作比丘!」佛言:「善來!」即成沙門。

以是方便故,現出惡言,非是實也。虛空可破,水可作火,火可作水,[4]三生菩薩於凡[5]夫中瞋心叵得,何況於佛!

問曰:

若爾者,佛何以受第八罪報六年苦行?

答曰:

小乘法與大乘法異,若無異者,不應有大、小。

小乘法中,不說「法身菩薩祕奧深法、無量不可思議神力」;多說「斷結使、直取涅槃法」。

複次,若佛不受[6]是第八罪報,有諸天、神、仙、龍、鬼諸長壽者,見有此惡業而不受罪報,謂為無業報因緣;以是故,雖現[7]在[8]無惡業,亦受罪報。

又有今世因緣:諸外道等信著苦行,若佛不六年苦行,則人不信,言「是王子[9]串樂,不能苦行」,以是故佛六年苦行。有外道苦行者,或三月、半歲、一歲,無能六年日食一麻一米者;諸外道謂此為苦行之極,是人若[10]言無道,真無道也。於是信受,皆入正道。

以是二因緣故六年苦行,非實罪也。何以故?諸佛斷一切不善[11]法、成就一切善法故;佛若實受罪報,不[12]得言「成一切善法,斷一切不善法」。

複次,小乘法中,佛為小心眾生故,說[13]二生菩薩猶惡口毀佛。[*]二生菩薩,尚不罵小兒,云何實毀佛?皆是方便為眾生故。何以知之?是釋迦[*]文佛,毘婆屍佛時作大婆羅門,見佛眾僧食疾而發是言:「如是[14]人輩,應食馬麥!」因此罪故,墮黑繩等地獄,受無量世苦已;餘罪因緣,雖成佛道,而三月食馬麥。

又聲聞法中說:「佛過三阿僧祇劫,常為男子,常生貴處,常不失諸根,常識宿命,常不墮三惡道中。」

從毘婆屍佛來,九十一劫。如汝法,九[15]十劫中,不應墮惡道,何況末後一劫!以是故知非[16]是實也,方便故[17]說。


《大般涅盤經》

仁者,若受苦行便得道者,一切畜生悉應得道。是故先當調伏其心,不調伏身。以是因緣,我經中說,斫伐此林,莫斫伐樹。何以故?從林生怖,不從樹生。欲調伏身,先當調心。心喻於林,身喻於樹。』」


爾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頭面作禮。卻住一面白佛言。

如世尊說法次法向。云何法次法向

佛告比丘。

善哉善哉。汝今欲知法次法向耶。

比丘白佛。

唯然世尊。

佛告比丘。

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比丘。於色向厭 離欲 滅盡。是名法次法向。

如是受想行識於識。向厭 離欲 滅盡。是名法次法向。


幸好你不信基督啊


佛祖明確告訴你他老人家當年這條路是錯的,為啥還要再走一遍


集諦是愛,離苦實際就是離愛,所以佛教的宗旨是無欲無求,那麼離欲是否需要苦行?我覺得多少還是需要點的,你不可能讓一個沒受過苦的人離欲


很多得道者確實是經歷了苦行的。只不過人家是因緣際會,而非無厘頭地自己找罪受。


從瑜伽的歷史來看,印度的各種宗教各種思想流派的修行,其實是瑜伽這個主幹的不同分支,佛教本身其實就是其中的一個分支。


釋迦牟尼已經幫你把岔路探過一遍了。可以換個路再探探?


看你適合什麼了,有什麼病就開什麼葯唄。

佛陀的修行不一定適合你,你遇到什麼問題就修什麼樣的法。


知非即舍 知非即舍 知非即舍 知非即舍 知非即舍 知非即舍 知非即舍 知非即舍 知非即舍 知非即舍 知非即舍 知非即舍 知非即舍 知非即舍


畫虎畫皮難畫骨,修心。。。。。。


推薦閱讀:

你真的會「呼吸」嗎?5套瑜伽呼吸訓練法教你健康「呼吸」
瘦腿的極限是多少?
瑜伽教練是否可作為追隨一生的職業?
瑜伽入門——有氧運動和無氧運動
學瑜伽時如何讓手掌均勻受力支撐身體,而不是手腕支撐?

TAG:佛教 | 瑜伽 | 佛法 | 印度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