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從博士退學?

又叫Quit PhD


我來湊一下熱鬧吧。

自己之前是碩博連讀,做有機合成的。對化學有點認識的人都知道這是一門很苦逼的專業。自己堅持了兩年年半(大四一年,研究生一年半),後面自己退出那個研究組,也可以說是被趕出來的。

被趕之後,自己想著這樣直接退學有點不負責任,於是找了一個年輕老師作為導師,繼續把碩士念完。但是我現在卻是一個北美的博士研究生。

我個人情況就是這樣。也許你會問,為什麼quit然後又讀博士了?實際上,很多時候不是讀博士不好,而是那個氛圍。(澄清一下:我並不是說國外一定好,下面我會詳談。)

之前實驗室一周工作六天半,只有周天下午和晚上可以休息。完全沒有自己的時間。現在很多人說讀博士沒有尊嚴。只有在那樣的實驗室才會明白尊嚴根本不重要。實際上,在剛開始的時候,我就想過退出,但是想著很多事應該忍,而且現在社會上都說我們年輕人(儘管我已經不再年輕)現在太浮躁。但是後面越來越無法讓自己平衡。經過再三思考,才做出做決定。這個決定肯定很讓痛苦,因為在外面看來肯定是你這個學生的問題,會被當成話題或者笑談。但是當時的我已經想明白了,有種破釜沉舟的意思。因為堅持幾年,也許你拿到了一個博士學位,也許你找到了一個還不錯的工作,但是這幾年對一個人心理的畸形發展和對自己信念的磨滅,可能是一輩子的事。

首先,老闆對學生壓榨是沒有休止,現在還注重對研究生培養的老師太少了。因為一個老闆一個實驗室好幾十號人,他根本沒有那麼多時間管學生,就算有時間,他們也會用去搞關係。如果把罵學生也算培養的話,有很多老闆還是做的不錯的。接觸過科研的人都知道,科研大部分時間是不順利的。當實驗不順的時候,如果老闆還對你惡語想向,你會怎麼辦?我是一個有理想的人,但是我必須是一個完整的人,應該得到最起碼尊重的個體。

其次,由於整體的科研氛圍,科研不是一個興趣,甚至都不是一種意願。這點學生整個過程很痛苦。很多人選擇科研,都會有種錯覺——能夠跟著導師學。有很少一部分成功,但是絕大多數卻很痛苦。我不知道我的興趣是啥,但是我不希望有這樣一個讓我去討厭它的氛圍

再者,生活。我們應該work hard,但是我們是一個社會人。也應該有自己的生活。因為只有生活好了,你的科研思維才會相當地活躍。國內很多高校的研究生的補助不足以讓他們生活的「體面」。儘管有很多國獎之類,獎金很可觀,但是我一直弄不明白,為什麼我們老喜歡製造這種貧富差距呢?為什麼不能讓每個人研究生都生活得稍微好一些呢?我的意思並不是說一定殺富濟貧。我這裡講個我在北美的體會吧,我們系裡面每個研究生的獎學金都差不多(由一些基礎的獎學金和RA,TA組成),如果某一些學生拿到一些大獎學金,他們基礎的獎學金就學少一些,這樣既讓拿拿大獎學金的人滿意,也不至於讓其他人生活得很慘。畢竟,能不能發文章很多時候是由很多因素決定的。

現在稍微講講自己的博士生活。現在的獎學金不是很多,但是可以讓自己可以「體面」地生活,偶爾可以買個大件獎勵一下自己。由於我們實驗室的人數不像國內動則幾十人,我們實驗室就十來個成員,在這邊就已經是大組了。這樣保證了每個成員和導師的交流時間。而且如果學生遇到不公對待,有專門的組織出面解決,這些組織還經常給大家發郵件問我們有沒有遇到不公。我不敢說這裡一定比國內好,我只是對比了我生活的兩個研究組而已。在這裡,我至少是一個受到尊重的科研者,做著自己還是算喜歡的科研。


謝邀。

話題經驗:2008年8月進入康奈爾大學攻讀博士學位;2012年名義上休學,實際在工作之餘繼續科研;2013年8月正式退學。

先說結論:有了新的人生目標,而科研工作或取得博士學位本身對這個目標已沒有太大的幫助。

============================分割線============================

首先,鄙人運氣很好,遇到了學術和人品都十分優秀的導師,在科研上給予了我很多幫助,並且在我一段時間沒有任何成果的情況下也保持耐心。2013年通過郵件表達了不再繼續博士相關工作後,我特意開車往返8小時回到學校,只為了和他吃頓午飯當面道別並表達感謝。

導致我最終決心退學的原因有幾個,但究其根本是由於科研工作本身的不順利。因此,我想先小結一下自己博士期間本可以做得更好的幾方面。以下其實也是造成退學的更深層原因,所以不算跑題。

  • 對科研的過高預期

身邊不少朋友都出現過類似癥狀。本科階段對某一領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繼而決心投身科研事業。進入博士階段後,發現科研工作和自己的想像相去甚遠,研究的課題似乎無足輕重,長期付出後卻沒有成果時更是深受打擊。

  • 沒有憑興趣選擇科研方向

選校時在Caltech數學系和Cornell運籌學系兩者間猶豫。當時的人生目標是成為數學家,但最後迫於家人的壓力選擇了後者。(後來得知他們沒有試圖了解過前者是神馬學校,只是認為後者是常春藤就一定牛B。)

  • 沒有明確的學術目標

沒有選擇自己擅長的領域,直接後果是基礎不紮實,並且對新領域一無所知。本科時選課集中在純數學和組合優化,但博士第一年抱著不學數學了學什麼都一樣的想法,以及家人希望我涉足應用領域畢業好找工作的影響,選擇了幾乎沒有接觸過的概率統計方向。憑著紮實的數學功底和應試技巧,在第一學期的4門專業課上(正常3門)拿到了2門A和2門A+。不明真相的導師就這樣天真地高高興興收下了我。

由於科研方向選擇時的盲目性和對專業領域的不了解,我當時完全不清楚甚至沒有思考過自己博士期間應該達到怎樣的目標。其結果是:不知道自己需要掌握哪些專業知識,浪費了大量時間閱讀和學習不相關的課程和論文;研究時沒有主題沒有方向性,最終無法形成自己的論點;不了解當前熱點,取得的成果實際無關緊要。

  • 沒有主動性

某次和導師見面討論過程中,他提到要讓我在博士畢業前成為這個領域研究者中的頭號人物,今後人們只要提到這個領域就會想到我。當時以為這簡直是天方夜譚。

後來漸漸發現這種目標並非全無道理。在專業分工如此細化的今天,每個科研領域——尤其是每個特定課題或方法——活躍的研究人員往往只是很小的一個圈子,甚至只有1-2個研究組的寥寥幾個人。博士的培養目標就是通過導師的引導,幫助學生掌握本領域的必備技能和相關方法,了解前人的成果和當今的熱點,融入科研圈子,在畢業走向教職前有能力獨立進行研究。因此,博士生期間逐漸脫離導師的攙扶,發揮主動性,提出自己的課題,甚至有根據地反駁導師,都是非常重要的。

  • 拖延症

本科時養成的壞習慣,平時不學習,等到第二天交作業或期中期末考試了,在教室熬夜到凌晨,再倚仗自己的小聰明,照樣取得不錯的成績。

在科研中再採取同樣的戰術就行不通了。一周7天,其中6天都在拖延,最後1天要見導師了,才奮發圖強在辦公室熬通宵,苦思冥想試圖解決上周被布置的問題,或是絞盡腦汁擠一點所謂創新爭取次日矇混過關。可是和作業考試不同的是,期末考試一旦結束就再不必擔心(除非掛科重修或需要選修同科目更高年級的課程),而科研的成果和拖延則是累積的:每周只在見導師前突擊數小時,幾年下來實際工作量少得可憐,不能按期畢業是自然的。

============================分割線============================

拖延症的答主滾回來更新了。( .-. ) ( :l ) (._.) ( l: )( .-. ) ( :l ) (._.) ( l: )( .-. ) ( :l ) (._.) ( l: )( .-. ) ( :l ) (._.) ( l: )( .-. ) ( :l ) (._.) ( l: )( .-. ) ( :l ) (._.) ( l: )( .-. ) ( :l ) (._.) ( l: )( .-. ) ( :l )

惡意賣萌結束,下面說說退學經過。為方便閱讀,依然按退學原因分段:

  • 心理預期

博士第3年時,導師在某次見面過程中提到把目標定在4年畢業。本人天真地相信了自己能夠4年畢業,並以此為預期計划了未來,於2011年暑假在BlackRock做了一份實習。儘管當時沒有取得return offer,但開學後開始找工作,在2012年初獲得了目前的職位。(沒有拿到return offer的原因恰恰有關畢業時間:Managing Director和Director本人都花了5年取得博士學位,因此相當質疑我4年畢業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導師在我第3年下學期時sabbatical(學術休假)了,那段時間科研進度放慢,結果到第4年時並沒有足夠成果可以畢業。

這裡有個小插曲:導師在後來某次見面中詢問我的意向,即傾向於繼續學術路線在某大學工程學院任教職,還是去業界尋求非學術工作。當時一陣欣喜,心想自己如此學渣竟然還沒有被導師放棄還有希望做學術,立刻表忠心將來想做教授。結果導師表示走學術路線則需5年畢業,因為助理教授第1年十分繁忙,既要被分配繁重的教學任務,又要保證科研質量為評終身教授做準備,因此在博士期間應多出科研成果,以便之後更快發表論文。慫B如我只好立刻回應您還是讓我早畢業吧,學術不做了T_T

  • 經濟壓力

這可能是不少人選擇退學的原因,尤其是看到同齡人已經工作幾年有了不錯的經濟基礎。

我倒沒有太在意其他人掙多少錢。但由於之前的預期是4年畢業,並且非常想儘快和女友結婚,當時確實需要穩定的經濟來源。因此,儘管進度上已經落後,導師也表示當年畢業希望不大,還是非常努力地做科研並以4年畢業為目標,同時每周遊說導師。導師為人嚴謹,自然不可能允許我水過沒有足夠成果混到博士文憑,但最後終於有所讓步,同意我按時在公司入職,同時在業餘時間繼續完成博士論文。

現在回想起來,沒能取得博士學位雖然有所遺憾,但切身體會到做事拖拉的後果,以及導師在為人和善基礎上的獎懲分明,在今後的工作中絕對是利大於弊的。(香噴噴的雞湯。稍等,去給你們拿幾把勺子。)

  • 工作壓力

離開學校並在公司入職後,繼續利用業餘時間進行博士論文相關科研工作。這裡簡述一下當時的作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 5:00AM 起床
  2. 5:00AM - 7:00AM 做科研
  3. 7:00AM - 8:00AM 早餐
  4. 8:00AM - 8:30AM 洗漱
  5. 8:30AM - 9:00AM 開車抵達公司
  6. 7:00PM - 7:30PM 下班回到家中
  7. 7:30PM - 9:00PM 晚餐,洗碗
  8. 9:00PM - 11:00PM 自由時間
  9. 11:00PM 睡覺

這樣安排的主要考慮是,在公司進行的也是腦力勞動,回到家中已精疲力竭,不可能再有任何腦力做出有意義的科研成果。但負作用是每天下午3點在公司就會開始犯困。

另一方面,由於全職工作和平時在家中科研的雙重壓力,這段日子完全沒有時間和精力參加任何社交活動。當時在這個城市居住了近半年還沒有非常熟悉經常一起活動的朋友,甚至幾乎沒有去看望異地女友。=( 我相信嚴格堅持這樣的作息,在全職工作的同時完成博士論文時可以想像的,但其對精神心理上施加的壓力和對生活中其他方面造成的不成比例的損害是我最終決定放棄學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施工中。請繞行。


我會來回答這個 先佔個坑

——————————————————

來答。

當初我為何會博士退學

作者:NN

11年9月去ETH開始讀phd,飛機抵達瑞士那天是我生日。坦白來說,ETH是個好地方,瑞士更是美得一塌糊塗。那裡的phd生活也很幸福,每天朝九晚五的生活,7點後完全沒人,周末更是如此。每天結束了去個gym,各種免費健身課健身設施,不錯的工資。一年除了公休假之外還有5周假期,可以用來周遊列國。

12年3月萌生了退學的念頭。主要理由有兩個,第一,做的東西我不喜歡。從讀本科開始就想著以後不會做生物,但是還是讀了碩士,目的很明確,為了一個title好找工作。雖然地處瑞士,做著藥學的方向,守著羅氏諾華大藥廠,但是我還是沒法從那些有些機械重複的實驗中收穫我想要的成就感。不過說來ETH的實驗條件比在國內時候好不知道要多少,但是不愛就是不愛。

第二個理由是家庭。我們當時也算是一家三口了,位於三大洲,亞洲,歐洲,北美。三個時區,zz晚上6點時,我夜裡12點了,而娃是早上6點。想著phd的四年時光,如何利用每年5周的有限時光去陪伴兩個生命中重要的男人時候就頭大。簽證問題也是不得不考慮的。如果像現在一樣簽一次有效十年可能會妥協吧。

自己想了好久,也和zz同學討論過好多次,終究下定了決心。我是典型的糾結型選手,天秤的本性。但是我只是自己糾結,我在糾結時候不會去問別人的意見,因為我知道別人的想法不適合我,知道了別人的想法改變不了我的現狀。所以有時候看到知乎上很多人問意見建議,我都不知道該怎麼說。別人可能會努力理解你,但他們不是你。還是把自己的未來交給自己來決定。後來終於下定了決心。

想好了後和當時最好的小夥伴談了下,我記得她當時說的很直接,她說,你要想好,你放棄這裡就沒有任何退路了。因為此刻你將沒學可上,回到美國去重新申請,你不知道未來你是否能成功轉專業,就算轉了也不知道你是不是能和你家zz在一個城市,你去了美國你家娃也不可能到身邊,就算一起都順利,你畢業了找工作也要考慮。等到你那邊碩士畢業時候,這邊phd也拿到了。你真的確定你要這樣毫無退路的退學嗎?

她說的再對沒有了。所有這些都是不確定的。我們的關係好到她可以毫不忌諱的說出所有我的顧慮我的擔憂。但是我雖糾結,但決定了就不會輕易動搖。我感謝我爸媽,我本來最大的顧慮是來自他們,擔心自己讓他們失望,擔心他們會擔心我。但是當我和我媽說我要退學,以後可能要花錢讀書時,我媽雖然不懂我讀phd做的啥也不知道我到底想學啥,但是她只是說只要你考慮好了就行,那是你的人生。

決定後給老闆發了郵件約談,那是5月初。告訴他我退學的理由,現在我所做的不是我興趣所在,我會把手頭工作結束,然後6月走人。感謝老闆,他還是給了我支持,也沒有惱火,甚至說如果我想再回來隨時歡迎我,我想這是他能做到的最高級了。

和一起來實驗室的小夥伴談了,她震驚之餘也是祝福。前兩天她也剛剛博士答辯了,祝福。我當時還有一刻的失落,想著如果堅持走那條路,如今也是有Dr傍身的人了。

和室友說了,室友瞬間就哭了。說來有趣,我們倆差了23歲,她是近乎我媽媽年齡的人,但是性格如我一樣,還是個孩子。我想那是我離開瑞士最難的一部分了,離開前我們一起去旅行,她帶我轉了瑞士那些迷人的外人所知和所不知的地方,我們背著巨大的登山包走在伯爾尼的街頭,我們在少女峰上坐在雪地里啃麵包喝茶,我們到如今還保持著聯繫。前兩天收到她寄到pit查無此人又被退回到瑞士再寄給我的明信片,封面是她喜歡的farm house里的牛,後面是她說的see you soon,瞬間就想哭。

和總是一起吃飯一起玩耍一起登台的小夥伴們說了,他們震驚有餘。因為我之前沒有任何動靜,突然之間就到了離開的時候了。12年6月6日清晨,我帶著我的全部家當,2個158的箱子,1個小箱子,一個書包踏上了離開的飛機,和我當初來瑞士時候帶的一樣多。那天清晨,大家送我去了機場,我清晰的記得Dodo的眼淚,記得因為超重我不得不把和我輾轉在各地的豬抱在懷裡,記得和小夥伴依依惜別。就那樣離開了。

我一直喜歡記錄生活,但是想想都是在人生沒有起伏的時候。那時候我把校內關了,不想大家知道後或者好奇或者擔心的詢問,解釋太累。自己的生活,幹嘛要解釋給別人聽呢,不想成為別人茶餘飯後的談資。真正需要解釋的人都是不會問的,都會等到你要說的時候。

我一直算是乖乖的,至少表面如此。所以每當聽到別人說誰退學時,我都會忍不住讚歎,驚呼「太帥了。」不想有一天自己終於也成為了自己覺得帥的那種人。當時還是背負著很大的壓力的,只是沒人催我,沒人壓迫我,讓我能夠喘息。那時想,25歲,我還可以折騰折騰,再不折騰就折騰不動了。

後來的我幸運的開始了在卡梅的生活,雖然累的如狗一般,但是那些個充實的日子給了我無盡的美好回憶,也讓我知道人的潛力無限。和zz終於不再異地異國,雖然常常各自奔忙見不到面或者累的連話都說不動了,但是當凌晨五點推開家門看到他坐在那裡趕paper的時候還是覺得很幸福。

有時候看到瑞士的小夥伴又去周遊列國了,而我還在苦逼的趕作業連吃飯都是一種奢侈,有時收到dodo的明信片講起樓下一起喝酒的大爺說想念我了或是邀請我去參加她的生日party,而我卻只能苦笑笑繼續為了自己的未來奔忙。也有同學問過我後悔不,我突然想到在瑞士時春晚在台上我的那句台詞,「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甭管是在自行車後面,還是在寶馬上,我都願意。」

我想之於愛情,之於夢想,都是一樣的。愛那個人,就別計較你做了什麼。你不單單是為他做的,你更是為了自己做的。你可能需要20或30年甚至更久去找一個對的人,但是你不需要那麼久去找一份工作。想做一件事,就別在乎自己是不是太大了,此刻永遠是你這輩子最年輕的時候。我想如果你真的考慮好了,清楚了,最後如果付諸行動了的話,哪怕戀愛失敗了,哪怕沒有發現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你至少還收穫了經驗,而這些比反覆的糾結和抱怨都對人生更有幫助。


作為清華大學12年12月退學的8人之一,應邀回答一下。

要回答為什麼博士退學,我覺得有必要先解釋一下為什麼要讀博。

我12年從清華大學水利系本科畢業,保送本系直博,河流泥沙方向。選擇讀博一方面有自己的打算,另一方面其實也受到了其他方面的引導。

先說其他方面的引導:

一、父母

我的父母非常傳統,認為兒子在清華大學讀博是一件非常牛逼的事情。所以雖然他們官方說法是尊重我的選擇,但是言論中常常夾雜有他們的想法,譬如總跟我講那個某某某讀博了以後多麼厲害,那個某某某大公司非博士不要。

二、校園氛圍

清華的保研率非常之高,水利系我們那一屆基本做到了只要想繼續讀書就一定可以保研的程度。除了出國黨以外,其他人的差異在於:成績好的優先選專業,優先選碩士還是博士;成績一般的選那些別人選剩下的項目;成績差一些的保送去其他學校或者研究所讀研。

當時全系都沒有幾個人找工作,信息相對閉塞,大家都對本科畢業工作的待遇等信息不太了解。在這種情況下,對科研並不排斥的我不可避免的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而我作為成績一般的,在專業和項目選擇上沒有什麼優勢,恰巧那一年讀博不是很搶手,所以我順勢選擇了博士項目。

三、信息閉塞

剛才提到了周圍沒什麼人找工作,信息相對閉塞的問題,我覺得有必要進一步說一下。我是在大四下半學期才逐步意識到可以聽一聽各類招聘宣講,了解一下就業情況。而了解到的情況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很多公司對於本科和碩士甚至博士沒有偏好,甚至有些公司偏好本科生,同實驗室剛剛畢業的博士師姐只簽了年薪8萬的offer(這個待遇之低當時令我非常震驚,不過現在想想可能還會有一些項目上的收入之類的吧)。而我當時比較感興趣的幾個就業方向都在大量招收本科生,且待遇相對不錯。但是當時已經是12年春季,比較牛的公司大都在秋季就結束了招聘。

以上說的是「其他方面的引導」,下面說一下自己當時的打算:

我在大四接觸了某互聯網創業項目,跟著幾個師兄一起搞社交網路,並逐步對創業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對當時活躍在清華周邊的「清華創業圈」也有了一定的接觸。這個圈子中活躍的人、活躍的團隊、以及豐富的資源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吸引。博士意味著未來五年能夠以極低的成本,繼續混在這個圈子裡,而五年時間,也足夠醞釀很多東西。所以,打一開始,我就並沒有把讀博士看成是一種專業性的教育和訓練,而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平台。

下面步入正題,為什麼退學:

一、長期考察風險

2012年夏天,我被導師安排前往青藏高原進行考察,為期一個月。在考察過程中我發生了一次危險,雖然沒有產生嚴重後果,但是當時確實嚇到了我。而我之後的主攻方向也在這次考察中基本確定在了青藏高原。這意味著我未來很可能會有很大一部分時間花在出差考察上,留給自己的自由時間非常有限。

二、金錢誘惑

剛才說到,大四臨近畢業的時候我逐步發現貌似本科就業待遇也還不錯。因此想到了在北京先工作,一邊工作一邊繼續自己的業餘探索。

三、創業項目

從12年下半年開始,我逐步不再參加之前的SNS項目,開始想自己來做。但因為諸多原因,各方面推進困難重重。也是自己資歷太淺,很多東西hold不住。因此想到先工作看看。

最後,經過一系列糾結和波折,我意外遠赴廣州 - -|||。請廣州的小夥伴們多多支持啊!

-----------------gegegegegegegege-------------------

2015.7 更新

前兩個月換工作了,重返帝都懷抱!有霾大家一起吸!

雖然沒有選擇創業,不過加入了VC行業,每天和各種創業者扯來扯去^_^

請帝都的小夥伴們多多支持啊!


這是一個我很不願意去面對的問題。

我碩士論文寫完,導師直接希望讀博。課題大綱初稿全部搞好,還有助教獎學金。同時我實習單位直接希望我就職。當年還是想工作,後來導師妥協了,我申請了三年的Part Time。即使這樣,他還幫我申請了全獎。

我的體會是讀碩士是可以靠小聰明的,讀博士沒有任何捷徑可走。我記得第一次Google參考文獻居然只有一頁,感覺好悲涼。平時需要大量的閱讀整理,有次需要的書居然要從皇家圖書館調入。第一次覺得無法下筆,每一個段落自己都看不下去。

第一年勉強交完大綱和彙報,收到答覆,超過20多個地方需要答疑。收到信後的半年都覺得天是灰的。一年後,導師離開到新的大學,聯繫了我。面臨兩個選擇,換導師還是繼續課題重新申請。我放棄了,在研究投入的時間越來越少,真的很難。心已經靜不下來了,很遺憾。

很對不起我的導師,辜負了他的信任和寬容。雖然事業上一直很順利,我的學術之路一直是充滿荊棘。父親是學霸,最大的特質就是堅持。很遺憾我遺傳到母親的小聰明,卻失去了他的大智慧。

希望每一個讀博的可以堅持下去。但是,確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讀博的。有時候,我們要面對自己的失敗,不需要任何借口。


讀博五年,認識的人里有3個退學的~原因各不相同,不過好像都差不多。

第一個是一個漂亮妹子,因為老公出國了,所以就退學投奔老公去歪國繼續讀了。

第二個是一個,嗯,很高的妹子,因為失戀了,有點抑鬱,就休學了一年,第二年又肥來了,而且真的是肥來了。不過現在貌似過的不錯,而且瘦回來了。果然搬磚是減肥利器。

第三個也是個漂亮妹子,我也不造什麼原因,應該不是因為男銀,因為很多人追她

而我認識的男生裡面只有本科小朋友@小斑馬同學 從哈工大退學了~~然後當我們排隊發去賀電以為他要放棄學業專心搞音樂走上高曉松的道路時,他老人家跟我們鎖:他回家高考去啦!!!!!!!!!!!!!!!!!!!!!

什麼鬼!!

20160330更新

無意中翻到這個問題,突然想到去年@李翰潼師弟從P大退學啦,因為妹子去了香港,所以拋頭顱灑熱血打算奔去大香港呢……

是我認識的為了另一半退學的唯一一個男生,感人呢

嗯,也有可能是因為他妹子是@毛小毛MM

不過他走了之後目測實驗室的平均顏值將有極大的下跌。。。。

科科


我是我老闆在我校招的第一個人,算是大濕兄,生物類,情況類似於雲海所說的

是Euclidean所說的相反方向,我覺得這個問題不在於你學問的態度,在於你遇到不是很有學問的導師的時候,你才需要考慮要不要退學的問題。

Euclidean 遇到的都是好人,然後有更好的去處,這種和沒有退學沒有差別,你畢業也是為了更好的去處啊,你有更好的結果了,所有經歷都是曬命好啊。

關鍵是Euclidean所說的,前提都是,名校名導,實實在在做學問的。即使是做天體物理學,我也一門心思干啊

我想說的是,如果你遇到我的這樣的情況,名校是名校,但導師沒平台沒基礎,關鍵是做行政的,學問不在所招專業,但畢業證還是名校的,才糾結退學不退學啊。

我是大師兄,之前沒有人給我說這個坑。那麼我先介紹一下這個坑的情況。我導師是省級的領導,一直在二線學校做導師,我所在的學校是當地名校,想和此領導更多交流,領導覺得在名校招人也是好事,就成了。專業方向方面,導師開的專業是比較隨意,名校當然沒有計較。結果是第一年當然招不到人,我考得高分,因為關係原因被差額了,名校隨即抓住我送給你這個領導做調劑。

進去之後才發現真相,然後中間經歷三千字後就畢業了,中間我無數次想退學,都不是我想講的。關鍵是,我想說說我作為大師兄,對後面兩屆的影響。

我進去之後,導師還接著招,先來一個妹子,好漂漂啊,後來又來一個妹子,導師你是照顧我的么?後來打聽不同校同導師的師兄師姐,還真聽說老闆見我失戀了,給我招的師妹。好感動啊~~~然後,然並卵。

我的師妹一樣有了掉坑裡的感覺,然後對我一點興趣都沒有,只是一直在和我商量,要不要退學和怎麼退學的問題。

我當時,和她們聊了很多,總結一下就是,退學有好去處,如Euclidean所說那樣的,快快的退,一點都不留戀,想想都美。關鍵是,我們都沒有好去處。那麼退學對於我們三個來說,一點用都沒有。還不如繼續發獃拿補貼,對的,現在是十幾年前了,我們有全免的學費,而且還有導師的單位還每月給我們發工資,而我可以一個早上的呆在圖書館。不走,但要繼續找更好的去處。

結果,我們三個,一個去美國了,一個做了老闆,我是最沒出息的。後來見面,說起當時,都覺得,無論你所在怎麼糟糕,總有可以利用的地方。我那個地方現在看看已經算不錯,看這題目的朋友,可能遇到更糟糕的地方。但無論如何,都請你好好想想你所在總有你可以利用的東西,例如,我的導師學問不在這邊,但有權啊,我跑去學校搞到個好宿舍和免住宿費(大家笑我吧,我就這出息),我學妹可以開家公司專業做相關的耗材,我的學妹可以通過我導師認識到美國的同行,然後轉到另外一個導師於其中有江湖地位的專業繼續研究。

真的,你所在看起來可以沒有前途,但總有你可以利用的地方,好好去想這個地方還有什麼可以用的,而不是怨嘆這裡前途如何渺茫。前途是未知的,我們三個現在的工作都和原來專業沒有任何關係,但當年的事情還是對現在很有幫助的。


魔都,生物,三分之一退學,主要集中在男生。

因為生物博士工資低,尤其是起點工資低,大多數無房男博士畢業了也是做金融的,有些偏工程的去做IT也行。

前幾年基本沒有留在本行的,這幾年退學大潮來了。一樣畢業後轉行不如休學或者跟導師請假去金融實習,能留下工作就退學了…

所以現在招生考過gt的,怕你過來把國內博士當預科讀,一年就去美國了

還有心思活絡的,怕聽了師兄的大實話退學

還有找個怕啥老鼠的名義,找到學習心理諮詢,好事的心裡老師干預下轉到金融系

很少通過校內轉專業搞定的

博士人數一個導師0.9個,外加院內鬥爭,面試的時候抱團打分,高分反而進不來。博士名額這麼緊張,讀了一年就走老闆很胸悶的。

當然還有三分之二讀下來然後出國薄厚或者找工作的。薄厚學校差沒有cns不是白讀嗎,美金也不再是當年做4年苦力就是上海首付的年代了…

找工作的大部分還是金融,真不懂金融怎麼這麼缺人啊…

博士後點稅後15萬招人,怕沒人來點被取消…工資比青年教師都高…


因為有幸遇見一個讓我奮不顧身的人,必須和他一起並肩探索更廣闊壯美的世界!

彼時我剛落腳歐洲的一個精緻寧靜的小鎮,才開始我的PhD沒多久就很神奇的遇到了TA~我先森那時在大洋彼岸讀著他的PhD,是我入行後就久仰大名的神牛一隻。機緣巧合見過幾面,之後一直在網上交流,從學術慢慢聊到生活,從我的學術路線規劃討論到他的創業夢,突然出乎意料的發現隔著半個地球的我們好像相當合拍呀~了解的越多就越覺得志同道合,接觸的越深就越覺得眼前光芒四射的人就是我想要的Soulmate~當今後的人生都想要有對方的參與,所有的努力與奮鬥都想一起完成時,我們便一起摩拳擦掌開始策劃從歐洲到美國的遷徙計划了~

聯繫相關方向的教授,辭職,申簽證,來美,有驚無險的搞定重重關卡,勝利會師~之後一年,砍檔重練,閉關修鍊,邊做research邊重新考GT,陶瓷寫文書,結婚~再然後,我回歸博士僧行列,開始升級版PhD;他PhD成就達成,開始創業屠龍記。現在我們共同生活在西海岸的一座安靜的小城裡,細水長流的每一天都是我想要擁抱的美好~


去年這個時候一直在參考這個問題下面的回答,很有收穫,現在退學快一年了,來分享一下自己的經歷吧。

top25美本,到藤校讀文科博士,拿到碩士後回國,在體制內媒體工作。不是讀不出來被迫退學的,而是在各方面成績都不錯的情況下自己做出的決定。這樣的職業道路,在外人看來可能像腦子被開了一槍吧……但僅就目前來說,自己總體還比較滿意的。

先說說為什麼不讀博士。

1. 不希望自己的全部人生都在校園裡度過。

決定退學是在研二的寒假,基本敲定了博士論文的題目,開始參加各種學術會議、申請向全美國博士生開放的獎學金,無論和資深的還是和年輕的教授都相處融洽,可以說是最意氣風發的時候。

但就是在這時意識到,自己從小學開始讀書,本科期間也始終在準備讀博,不是當助教就是做研究,沒好好在外面的企業里做過實習,本科畢業後又立刻進了博士項目。如果一切都像我計劃得那麼順利,那我博士畢業後也會繼續在學校工作,直到做不動為止。這樣一來,我幾乎全部的人生都會在學校度過。

必須承認,我很喜歡學校的生活,之前決心考博士,也是懷著一種「既然自己擅長學習,為什麼不以此為生」的想法。學校有非常清晰的激勵機制,只要你足夠努力,就可以得到高分、表揚、獎勵,不像社會上那麼模糊而複雜。

但當我身邊的同齡朋友都開始踏上工作崗位時,我開始擔心自己是不是錯失了很多人生的體驗。我想知道學校之外的人是如何生活、工作,想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如何運轉的。尤其是我在學術研究中討論社會機制、人之本性的時候,社會經驗的缺乏、社交圈子的狹隘都會使我永遠在紙上談兵、隔靴搔癢。所以不管是個人閱歷還是思維深度,我覺得自己必須去學校外面看看。

這裡要給想讀/在讀博士的同學一個建議,特別是人文學科這種就業方向比較有限的專業,最好在讀博前工作幾年,積累一點外面的經驗。從本科直接考進博士是很光榮的一件事,聽上去像一條捷徑,但就長遠來看這可能弊大於利。

2. 上升通道的狹窄。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種口號可能是很多像我一樣從小認真學習的同學的信條。但殘酷的現實是,如果說本科、碩士學歷確實能提高人的生活質量,那這種優勢到博士階段就不再明顯了。

小時候還常聽到一個段子,說同學聚會的時候,過去的優等生往往非常平庸,而事業成功的往往是那些調皮的差生,有種「風水輪流轉」的感覺。這個段子隱含的反智主義自然不可取,但它確實反映出那些去讀博士的優等生的焦慮:為什麼我賺不過那些成績沒我好的人?

在高度專業化的學術界,博士已經不再意味著知識淵博、智商過人,它代表的僅僅是你在某個專門領域有著突出的成績,但不代表你了解其他領域,更不代表你知識面有多廣、綜合能力有多強、在社會上有多成功。

以金錢為例。如果說理工科學者還能在外面接大項目賺點錢,那研究文史哲的文科學者就要做好清貧一生的準備。畢竟學校里的工資就這麼點,文科研究項目的經費也不會多到哪裡去。國內青椒的處境大家都聽說過,國外也很辛苦,首先是終身教職稀缺導致許多博士只能輾轉於博士後項目或者adjunct這種臨時工一樣的教職,就算找到tenure position說不定是在偏僻的山區,就算找到大城市的穩定教職,工資也很難和那些投行、律所的人相比。

當然,學術成就高的大牛教授生活水平不會差。但就像我在第一條說的,文科學術道路比較狹窄,成功途徑通常是兩條,一是成為本領域頂尖的學者,二是轉行政當校領導。而在外面的世界,你可以跳槽,可以轉行,可以在同一個單位勤勤懇懇干一輩子,也可以出去探索不同的道路,總之會有更寬泛的選擇餘地、更多成功的可能。

這裡給想讀博士的文科生的建議是,想清楚搞學術意味著放棄金錢,不是說一定賺不到錢,而是至少要做好清貧生活的思想準備。你的學術熱情足以戰勝你的物質需求嗎?如果能,那社會非常需要你這樣的學者。如果不能,那記住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沒什麼丟臉的。

3. 對自己的研究領域不夠熱情。

其實我不讀博士不完全是為了錢(我現在的工資沒有高到哪裡去,要是我想發財的話本來也不會去讀博士)。如果我足夠熱愛一樣東西,那我也不是很介意自己至少在短期內賺不到錢。但問題是,我對自己的研究領域沒有足夠的熱愛。

這其實和我缺乏社會經驗有關。因為不知道社會需要什麼,也不知道自己最在乎什麼,所以我很功利地選擇了最熱門/新銳、最容易出成果找工作的研究方向,儘管我對它沒有多少深刻的理解。我可以讀遍該領域的書、寫出有新見解的論文,但我對它沒有多少情感投入。

讀博之路漫長、枯燥而寂寞,沒有情感支撐,僅憑功利的計算,很難支撐下來。足夠熱愛一個題目,可以讓人不顧物質生活的清貧,克服惰性,堅持去做一些可能不被外人理解的事情。找到一個好題目深挖下去,是一種非常美好的體驗。

但如果是強行拉過來一個題目,一研究就是好幾年,讓它成為自己學術身份的一部分,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時時被人提起,就跟陷入一場無愛的包辦婚姻一樣痛苦吧。

4. 學習能力不斷提高,其他能力不斷退化。

給我敲響警鐘的是研二上半學期參加一次社交活動,和一些其他專業的同學一起吃飯,我不耐煩地感到自己是在浪費時間,沒興趣聊那些和學術無關的八卦、社會類話題。

不知道是不是我自己不注意勞逸結合,讀博的兩年感覺自己在研究中越陷越深,對研究之外的東西越來越不感興趣,幾乎不看新聞,因為我覺得自己沒那麼多時間,想早點寫完論文畢業,早點找到好工作,不敢浪費一分一秒。

我有一位學江戶日本史的美國朋友,日語說得非常好,但她不看日本動漫,因為和研究無關;學中國史時也只關注清史之類和江戶史直接相關的內容,對其他時段的中國史沒有興趣。她非常勤奮、聰明,但和我一樣,她明白自己時間有限,不能把精力花在無關內容上。

我在讀博時嘗試了一些會議組織之類的工作,有教授提醒我不要為活動耽誤了寫論文這個首要任務。這時我意識到,有很多能力是博士訓練中鍛煉得比較少的,比如活動組織、公眾演講(和開會做presentation是不一樣的)、溝通談判、大眾寫作等等,這些能力恰恰在「現實世界」里至關重要。說得簡單粗暴一點,學術成功是不太需要情商的。

但我認為情商是不可或缺的,擔心博士畢業後自己的情商已退化得不可逆轉,所以覺得趁自己年輕,需要到國內職場上歷練歷練……

5. 心理疾病。

剛入學的時候就有學長學姐說,我們學校博士生里有一半的人去看過心理醫生。從此以後,我就陷入了「我是不是屬於有心理疾病的那一半」的心理暗示中。

其實我心理一直挺健康的,但當我開始想到自己可能一輩子要呆在學校、上升渠道狹窄、不喜歡自己的研究、還越來越不喜歡社交,我不可避免地開始抑鬱了。我發現自己開始後悔過去做過的人生選擇,不喜歡自己可以預見的未來,但又無法做出任何改變。

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心態,而且隨著年齡繼續增長、人生選擇繼續減少,這種心態可能會越來越嚴重。所以為身心健康考慮,我必須進行自我干預:既然不喜歡這條道路,那為什麼不趕快換一條道路呢?

總之,我當初選擇讀博士,主要是因為這是對我來說最便捷的一條職業道路。最後選擇退出,則是因為自己還年輕,覺得盲目追求所謂的「捷徑」可能不利於自己的成長,想再多探索一下,更深入地了解社會也了解自己,哪怕是做一點自己本來不擅長的事、受一點挫折。

唯一覺得遺憾的,還是愧對了給了我無限信任和幫助、對我寄予許多期望的師友。他們成了我探索自我的道路上的受害者,相信他們現在已經找到了比我更適合學術道路的學生和同事,希望他們能忘記我這頭愛折騰的「黑綿羊」吧……

另外,本文不是勸退的意思,就像我不適合讀博一樣,也有不少耐得住寂寞、穩重成熟的同學,不做學問就太可惜了。分享自己的體驗,主要是提醒大家,讀博不適合所有人,不要為了逃避社會而躲在校園裡,想清楚自己到底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再想一想讀博是否能幫助自己實現這個目標。做做看其他工作,衡量一下自己在社會上的位置。多接觸學術界之外的人,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態,不要躲在小圈子裡互相吹捧。如果覺得讀博是最好的選擇,那就不要猶豫地好好讀。如果覺得自己不適合,那即使是已經在讀博士了,也寧可快刀斬亂麻,不要在一條自己不想走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為什麼回國做媒體,主要還是和我個人興趣和規劃有關吧,沒有很大的參考價值,這裡就不展開了。至於海歸的體驗,以後再專門回答相關問題吧。

最後插播硬廣告,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

http://weixin.qq.com/r/Q0hdReDEsr3NraQm9x1R (二維碼自動識別)


愛上了同校的本科學弟,年紀差9歲,各方壓力,精神崩潰,退學。


發現跟我一樣的人好多。導師開公司,讓我去他公司打工,發很低的工資,沒有任何科研指導,然後又有變態的論文要求。我只怪自己沒長眼,實驗室的師兄要麼延期兩三年,頭都禿了還沒畢業,要麼就像我一樣提前轉碩走人。我們實驗室年年有退學/轉碩的博士。

這還是大名鼎鼎的ZJU哦。


我是碩士退學,嚴格說來沒資格答這個題,但見到各位覺得很親切,來湊個熱鬧。

退學原因有如下幾點:

1、報考時候就偏盲目,沒有足夠了解讀研意味著什麼,個人興趣,就業前景等等。

2、聰明人太多,雖說不上智商被碾壓,但總有一種很努力了卻什麼也做不好的趕腳。

3、氣氛壓抑,生活拮据,導師不能體諒學生的困難,常被鄙視。

4、難以就業,用人單位對碩士生的期待和要求都比本科生高得多,研究生專業細分,特別是學術型很難找到對口,寧可招本科生。

5、很多人會通過對研究生的敵視來尋找優越感,實際上研究生剛出社會只能算弱勢群體。

一把淚,不說了。


一直喜歡看長文章,但是自從上了知乎以後,我發現自己寫的時候最好還是簡練一點,因為我覺得把一個問題解釋的太詳細不是什麼好事情,如果是學習知識就另當別論了。

========================割

做為一個博轉碩來回答問題。

首先,本科開始本專業大牛就不停的介紹國內外各種先進知識,於是乎我的目標當時就是自己設計一個台內燃機把效率提高5%之類的。。。然後為了這個目標開始準備寄託考試。那時的心理容不下其他的學科,覺得都是旁門左道。。。現在想想真的是一葉障目,在所在專業里被隨大流,而忽視了周圍其它知識。

然後,很小白的到了米國後發現選課可以不用選本專業的課,哪怕是本專業的課也有外專業的人來旁聽,於是乎美國的教育為我打開了窗戶,拿掉了遮蔽眼前的葉子。 於是,什麼機器人,cs,量子物理,quantitative等辭彙不停地衝擊著我,然後我再回頭看看,發現神馬內燃機,神馬空調都是浮雲了,都是滄海一粟。我為什麼要在一片小地方駐足不前呢?於是,果斷拿掉master畢業走人。

最後,學習是終身的事情,需要再在獵廣泛和精專之間找平衡,最後找到適合自己,自己也喜歡的事情去從事。讀學歷的時間,只是人生獲取知識的一小段時間而已,重要的是之後的人生選擇和學習。


突然看到自己的介紹還是謝菲爾德圖形的PHD,有點感慨,讀了3年多,年初退學了,回國在一個初創開荒。非常贊同Euclidean觀點,首先就是對於人生目標的預期,家裡很多人搞學術,非常了解整個宏觀的過程,明確的感覺那不是我想要的人生。其他小點更是全中,

完美主義。

對於科研有著不切實際的幻想,老想著做好做大,但是實際能力又做不到。

科研方向因為是拿獎學金的項目,完全沒有選,導師指定了一個十分艱苦的,並且不算有趣的項目,從數據收集到實驗設計最後到測試數據都要自己收集的方向,結果沒有條件收集驗證數據導致一拖再拖。

最後獎學金用完,項目進展也遙遙無期,退了。


今年6月份quit掉第一個phd,正在糾結要不要讀第二個中。。。

碩士的時候在ETH本來是讀機械,由於各種坑爹的原因(語言,課程設置,自己沒法給自己做主),我畢業時無論是大小論文還是課程上的都是CS的。因為畢業那年瑞士工簽非常難辦,家裡又想買新房子,我急於尋求經濟獨立,於是就拿了一個沒有申請就拿到的offer,去比利時魯汶大學讀博。

去的時候其實就十分不甘心,因為在ETH工資將近魯汶3倍,而且在蘇黎世生活已經很習慣對比利時人的懶散和不靠譜很難以接受,外加開始讀博時正值暑假,魯汶的城市環境很糟糕(垃圾遍地),而在我剛到魯汶時,ETH的排名就進了全球前十,有一種賣了股票就開始長的感覺。

到入職後三個月的時候我的心裡不平衡達到了頂峰,因為以前在ETH的中國同學在畢業後晃悠了幾個月也都博士坑工作想找的都找到了,我當時覺得如果我不是急著要開始掙錢,那個時候肯定也開始掙瑞士工資了。

當有心理不平衡時,科研就很難繼續。加之教授的養豬模式,完全對我科研進展不聞不問,而且和組裡很多人認識以後,發現大部分人水平一般,讓我有種自己掉了檔次的感覺。這些心理活動都大大影響我的科研進展。直到一個希臘同事畢業,工作非常難找,最後去了西雅圖一個不知名的學校做了博後,我明白再在這個組呆下去我結果會一樣慘:

這裡解釋一下,很多做視覺方向的人都不是學CS出身的,這些人(包括我)代碼能力都不強,為了發paper基本就matlab不停的跑試驗,最後畢業連程序員都當不了。要混學術圈就得有好文章,這個實在不容易,大部分人都在灌水,follow fashion,很多人科研都沒啥延續性。

其實真正決定quit是入職十個月的時候,之前還在糾結要不就混幾年拿個學位就走吧。但是每天都活在深深的自責中,因為科研沒進展,經常就開小差。為了強迫自己我試了很多方法都沒有效果,常常陷入抑鬱(後來才知道是因為染上了EB病毒)。我在8個月的時候開始破罐子破摔,在比利時到處玩,去泡spa,各個城市逛來逛去,玩了一個多月,那時候有種想不讀博士想當導遊的想法,布魯塞爾哪裡好吃好玩我都知道,荷蘭語也進步不少,總之就是科研完全不管了。到十個月,我沒有準備我的9月答辯,也不想準備了,看著工作郵箱里那麼多學校發來的reminder,突然秘書來找我問我續合同的事情,我當時沒有多想,真的不想繼續這樣的生活了,我就說我不續了,我要回瑞士結婚了。

誰知第二天,我同屋的另一個妹子主動去找老闆,她也不續了。她本來一直糾結,因為她拿的是瑪麗居里的項目,不僅connection和network都很好,而且每月稅後有2500歐,對於她一個希臘人來說是個非常好的收入。她抑鬱的不行,可每次想到回希臘估計找不到工作,再混兩年可能就能拿學位,她一直就糾結。我的quit給了她很好的激勵,於是她也quit了。

再後來我折騰了幾個月結了婚,拿到了瑞士的居留,度了個蜜月,修了個長假。用一個月時間練習cpp,就開始找工作了。

結果工作談了一些公司,我發現我其實還是想讀博。我喜歡思考,不願意給人做碼農或者管理型的工作。加上瑞士本土很多小公司非常local,感覺進步空間很小,而且他們對員工期望較低,我很怕再出現在魯汶那組的感覺(心理落差不甘心等)。於是打算去谷歌,開始刷題。結果在家刷題期間,家裡經濟出現小危機,老公的工資維持兩人生活很將就(都不是學生只有一個人工作在蘇黎世生活真的很困難),每月不僅月光而且連食堂都吃不起。

當然無論是老公還是認識的其他在谷歌的朋友都不建議去谷歌,因為博士工資只有谷歌一半,如果計劃是工作一年再讀博很有可能接受不了生活上的落差。再加之我演算法底子不好,預計面試準備時間3個月,經濟條件很緊張不說,之前蜜月加休假我已經不工作將近三個月,再加三個月在簡歷上就半年不工作,不好看,一旦谷歌進不去,別的也不好找。

最後在ETH找了個RA,現在感覺進步非常快,學東西學的比在魯汶的時候至少快了三倍。老闆push,自己在家呆久了要進入狀態需要一些時間。但是現在每天對之後讀博的信心都有增加。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