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克里斯那穆提的思想與追求夢想之間的矛盾?

克里斯那穆提的思想認為,任何形式的慾望或想「成為」什麼的理想都是我在追求虛假的自我。

「了解真實存在要比創造和追隨理想重要的多,因為理想是虛假的,而真實存在是真實的。了解真實存在需要巨大的能力,一個敏捷和沒有偏見的頭腦。正因為我們不想面對真實存在,我們才發明了很多逃避的方式,並冠以諸如理想,信仰,上帝等這樣可愛的名字。」

「一個不再追尋、不再掙扎、不再想達成某種結果的人,才可能了解實相。實相不是一個持續不斷的東西,它是永不住留的,你只能在每個當下發現它。」——摘自《生命之書》

而另一方面,《人生最神奇的24堂課》,《失落的致富經典》,《秘密》等書和電影都教育我們,運用吸引力法則,用不斷重複的思想影響潛意識,和通過視覺化實現夢想,我也曾經非常肯定地認為人應該追求夢想和自我成長。可是這兩者的觀點不是矛盾的嗎?我們應該追求夢想還是尋找真正的自我?怎樣知道我所追求的夢想不是虛假的自我滿足?

請明白的朋友幫我解答這些困惑,謝謝。


謝邀~抱歉剛看到消息提示。

說一下我的見解,希望一起討論。

首先關於吸引力法則的電影和書,我想從兩方面去分析它,

第一:

它的「法則」在我看來與克氏的思想是殊途同歸的:

克氏並非倡導無為以及無條件的滿足於當下,相反是去敏感的體驗世界體驗每時每刻內心感受的變化,愛是行動中的每一個過程,而不是行動後所得的結果。所以克氏會說理想、信仰、上帝等等在遠方靜止的目標,其實不是愛,而是代表著「成功」「被尊敬」「被保護」等等的狀態。如果我愛畫畫,每畫一筆的時候都感受到了生命的愉悅和自由,感受到了活著的生命感,那就是愛。如果我因為想要當有名的畫家,那麼其隱含意義便是「我一定得比另一些人畫得好,我一定得比另一些畫家更出名」等等有條件的比較,於是這就不是愛,並且克氏關於愛的思想是沒有折中的,帶有不純粹的感情、混含了太多利弊衡量所作出的行為,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這就是虛假的自我。

克氏的思想里,在真實自我純粹地追求愛和自由的過程中,自然會比摻雜了其他思想的行為來的更純粹,說白點就是心甘情願地花更多時間、更仔細地去干一件事,而因行為結果所得到外界所給予名和利,崇拜和仰慕,只是其副產品,或者說「無心插柳「地實現了別人眼中的」理想「。

吸引力的規則步驟也是如此,雖然它要求的是執行者懷有對理想強烈的驅動力,我們先不談這個,但體現在行動上的,仍然是:如果你想要美麗的外表,那麼就去做已經擁有美麗外表的人該做的事;如果想要富有,就先去花錢;如果想要當畫家,就不要去多想怎樣去怎樣比過其他人,拋開那些患得患失的恐懼,懷著自信去繪畫。明白我的意思吧,它的規則的核心思想仍舊跟克氏是一樣的——」實踐「。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通過理解克氏的思想得到了平和的心境,純粹地去做事,所以得到了別人眼中的」成功「;而有些人也通過吸引力法則,拋開擔憂和恐懼,純粹的去體驗和行動,所以也得到了想要的」理想「。

第二:

兩者的區別。

我想吸引力法則和克氏最突出的區別便是」懷著思想Or不懷著思想,去行動「。我相信你也非常清楚克氏的思想和言論,只是在自我實踐的時候感到困惑。在這裡,沒有人能說克氏關於真實存在的價值觀是對的,也沒人能說追求理想是錯的。對或錯,或者說嚴謹點,當下的你選擇哪種選擇更正確,除了此時的你,沒有人能夠解答。大家都知道克氏強調過無數遍,去感受去體驗去發現,但是有多少人把這些再簡單不過的話親身去試一試?你說你曾相信追求夢想,可是是什麼事情讓你對這個信仰產生了動搖?僅僅是克氏的言論嗎?或者說一些與你信仰相違背的實例?是來自昨天的失敗教訓,還是來自對未來的恐懼?眼前有兩個聲音,你發現了矛盾,這很好,那麼我建議你與其研究自己世界觀正不正確,困惑自己該跟隨哪個聲音,不如都去試一試。克氏說人應該不懷任何關於名利的做喜愛的事情,聽起來的確很高尚,但是只有自己沉下心從最小的事情開始試一試,才能體會到是不是屬於你的快樂。而你的理想曾是什麼,現在是什麼,你實現過一些小的理想嗎?去感受當你實現理想的時候的興奮,那些興奮你會發現有一些是來源於別人對你的認可或者一些與」理想「這個名詞無關的外部條件,可當別人因為另一些事情不認可你了,是否你想實現的夢想的夢想就貶值了,而那是不是真正的活力和快樂。

我想克氏的思想,並不是一條條規章制度,不能夠他說什麼我們做什麼,於是得到了拯救。他只是給了我們另一種活著方式的建議,一盞能夠照亮更多方向的明燈,藉助那盞燈,你要走哪條路,能夠更自由地。


人生是一個奧秘的大夢,克里斯那穆提叫我們追求終極了悟,從大夢中蘇醒,不要誤以為大夢是真實,在裡面樂呵樂呵地做著無數的小夢。

什麼是虛假?樂呵樂呵地做著無數的小夢,認同於外在世界,純粹以積累外在的人事物為目的。

什麼是真實?追求終極了悟,要從大夢中蘇醒,願意認識自己的內心本性,將外在的人事物來作為認識自己的反射指標。

如何避免把虛假當成真實?只管認識你自己,深刻實修,一切的虛假自然會現形。

「我們應該追求夢想還是尋找真正的自我?」這件事上面沒有我們,只有你自己,只有你的答案才是真正的答案,你是你夢境的主人,在夢裡要做任何事都是你的選擇,你必須為自己全權負責。問問自己想要什麼,想要幸福人生還是追求終極了悟,前者可以是後者的踏腳石,也可以是絆腳石,兩者並不矛盾,關鍵只在於你夠不夠認識你自己。

祝好。


看他的書已經很長時間了,他是在教導如何發現真理。其實我之前也有這樣的困惑,他說的那個境界怎麼到達,他說要時時刻刻全神貫注地如實覺察自己的每個起心動念,讓自身維持在空性中,這樣長期清掃自己的思想房子,某天你會發現那個叫做愛的新的能量來到了你身邊,你的腦細胞會有一種新的能量。但如果你真的想發現真理,發現這些,就必須全神貫注在真理的追求上,你就不會提出這個問題了,而是專註你自己的真理。


我一直很難強迫自己去讀完吸引力法則的書。

我認為吸引力法則是循環論證的成分居多。是一種錯誤的方法論。我一直沒時間重建它(也可以說能力不殆)。我這麼說可能得罪一大票人。當然我毫不懷疑對有些人,它看起來非常有作用。就像退燒藥「治」感冒一樣(我也可以反過來舉例:致幻劑「帶來」靈感)。

題主的問題不夠清晰,理想的追求跟克氏的實相不移確實字面上是矛盾的。吸引力法則是關注如何實現理想(吸引力,理想,這兩個詞都是實用主義的標籤化操作)。這兩個視角不在一個層面,而且每一個都迷霧重重的樣子。

宏觀低速下我們說牛頓力學就能解釋絕大多數力學現象了。這不等於它就是真正正在發生的事情的全部真相。當你想要在更精確的層面控制事物的運作時,大概齊,看起來能用的工具,就會讓你有隔靴搔癢,拿砍刀做手術的感覺。

克氏是直覺修鍊的成就者,它尚能看清這一點,那些專精於哲學或認知的專家更沒問題——我的意思是這個問題沒有涉及到太多玄妙的東西吧。我對克氏讀得不夠完整,我猜測克氏不需要理想這個辭彙來思考或者實踐。所謂理想,在他那裡已經解構。我們日常談論的理想,可以看作是對事物發展方向的某些途徑的主觀認同。但是這是不夠的,你可能還需要看看吸引力法則這種蹩腳的成功學。因為它沒有回答緊接著就冒出來的如何做這個問題。這不是克氏要研究的(如果你懂它,你不需要研究成功學)。如果你問他,他也只是告訴你,吸引力法則其實不是什麼吸引力在做怪。

你要是真的有自知之明,你就很容易看到那(所謂的吸引力)只是一廂情願,然後你會利用這個一廂情願的原理,推廣到其他人身上(我們管這個叫人性)。當一票教眾歡呼時,你就有些自己很有可能就是真理的化身般的成就感了——真理本來就是人給自己戴到頭上的帽子,給不容忽視的力量以認可,這難道不是可取的態度嗎?難道我們需要等到有幾個權威出來煞有介事地宣布一個看起來高大上的定義才能開始使用這些概念嗎?是不是偽概念還不是站在人可觸碰的邊界上的一種斷言,邏輯上成立的東西就完備了?


我也不做什麼讓理想與真實自我的回答了。但我覺得我們可以從另一個方面來看看,看一看什麼是理想?什麼是真實的自我?我們所說的理想與真實是相同的東西嗎?不然,每一個人都拿著自己的真實與理想來說,那根本上就已經分向別從。彼此說的都不是同一個問題了。

克並沒有定義理想與真實,而只是說出了其形式。進而在問題之中,說出我們追求的深層影響力。行動亦是在「正確」的了解之中產生「適當」的導向的。

吸引力法則可以說與因果是相互補充的,不過前者更具有目的性,是「利用」,而了解因果並非是為了成為什麼,是在認識與看見世界之中,一刻一刻的體會萬物。美與愛亦在其中產生。

要了解理想與真實的自我,還要理解一個東西-什麼是自我?這可以說是克的核心問題,這個觀察者~思考者~判斷者一直徘徊在每一個問題背後。克的談話很多會讓人難以明白,因為他的表達意思有時是同一個詞,但在不同情景中有不同的現在,語義是了解的一個方式。細心的體會也是一個方式。如果只是之於文字的表面,而不表明彼此表達的所指本意,那交談永遠只是兩個人呆在黑色隔音墻後的「舞蹈」。

我是學新聞畢業的,對於真實這個問題,學科的認識是通過比較與相對的方式來介紹的,而且還強調政治「正確性」。真實或者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穩定,在現實中它像是漂浮的船隻。。。

在此不做出判斷,只是個人理解。克,也並非是真理。對錯就留與後人做判斷。我們能做的只是一刻一刻的生活,體會生命與世界的美妙。


克氏的書我還初看,暫時沒有理出特別清晰的脈絡,就說說我對吸引力法則的理解吧。

吸引力法則更多應用於外部世界。一般的書中描繪的是這樣的場景,我想要(want)從外部世界獲得某種東西,於是開始細緻地想像(image)我已經擁有了這件東西,從而驅動潛意識或者某種神秘力量,最終實現了。

但書中一般假定讀者已經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很多人並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麼,誤認為自己需要金錢名譽等,如果在這種情況使用吸引力法則,最終如願實現,卻發現自己慾望又變大了,這就非常糟糕了,人的慾望是無底洞。

而克氏把重點放到你想要什麼,而不是如何得到它上。就像很多人努力奮鬥是為了所謂的安全感,如果安全感本身就是一個不應該存在的東西,每個人在任何情景下都是圓滿的,那還有必要從外部世界獲取各種難以得到的東西嗎。

所以二者並不矛盾,如果你已經確定自己想要什麼了,用吸引力法則是很好的辦法。但是如果沒有的話,那也很好,在起點往往要比正走在一條錯誤的路的中間要好。如果想到並認同自己最需要的東西來自內心而不是外部世界,連吸引力法則都沒有必要用了,因為此時此刻你已經擁有了。


推薦閱讀:

《科普特教會》——第一章第二部分
請「極端無神論」的解答如何解決懟教時的心理障礙?
有沒有可能把《聖經》概括為100字以內?
為什麼要稱拜占庭基督教,它有什麼特徵?以及東正教與天主教之間的關係。

TAG:哲學 | 思想 | 宗教 | 吸引力法則 | 克里希那穆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