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佛教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空,那麼為何佛在成佛了之後依然存在或者獨立存在呢?
為了告訴你一切不存在,所以佛為你轉法輪。
說完之後便入大般涅槃,不存在了。
OK?
覺得空是沒有那是斷滅見,與佛道背道而馳,是不行滴(逃
空的一個不是很精確但是比較容易理解的意思是:事情一直都在變化,你不要覺得他今天這個變化好,明天那個變化不好,而是覺得每一個變化都對你來說差不多,沒有什麼區別了,也沒什麼所謂了。
就像是我開BMW在Facebook停車場颳了一下。颳了的車不還是車嗎?難道性能會下降嗎?我想想覺得也沒什麼區別。我不覺得沒有刮過的完美的外形就比有幾條痕迹的更好,他們都一樣好,沒有分別。後面我也沒去修車,每天上車看見幾條痕迹情緒也沒有波動,也不整天想那個事情,不覺得苦。於是這個精美的外形對我來說,就空了。
問:如果佛教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空,那麼為何佛在成佛了之後依然存在或者獨立存在呢?
答:
因為【無常】的緣故,所以六道輪迴是【苦】。
因為產生【苦】的原因,即【我執】。
既然【我】是假的,那麼由【我執】而引發的一切,其本質不就是【性空】嗎?
任何一個有情,成了佛之後,就獲得了......【依著(緣起)去救度眾生、依著(性空)而能不入輪迴】的能力。所以,佛【在成佛了之後依然存在】。
但是並非如你說的【佛,獨立存在】,你這種說法是邪見。
而是應該這麼說.....【佛,依著(大悲心和空性智慧)而存在】。
一切事物的存在,必然是【依緣而有、觀待互存】也就是【緣起】,包括......佛。
但是,一切存在的事物,也必然是【性空】。
所以,緣起故,性空。性空故,緣起。
以上都是簡單的介紹。
要徹底明白,必須用十五年時間來學習【西藏黃教格魯派的五部大論】。或者學習【 宗喀巴的廣論】,或者【印度的中觀應成派的祖師......龍樹、佛護、月稱】的論著。
簡單的講解,就能讓你產生一種震撼。何況真實的徹底了解?
最後,用西藏佛教的名句來做春聯:
如果佛教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空,那麼為何佛在成佛了之後依然存在或者獨立存在呢?
佛祖涅槃以後,還是獨立存在嗎?
如來佛是一種物理的存在嗎?
你以為如來佛就是印度教的神!
因為空不是沒有……
楞嚴經里有一句,
舜若多性可消亡,爍迦羅心無轉移。
舜若多性就是法油子們嘴裡所謂的空性。
那麼現在您的問題換成,
如果佛教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舜若多,那麼為何佛在成佛了之後依然存在或者獨立存在呢?
您覺得這個「如果……那麼……」的關係還存在么?!
《大乘入楞伽經》中大慧菩薩問佛:大慧復言:「世尊,為言語是第一義?為所說是第一義?
佛告大慧:「非言語是,亦非所說。何以故?第一義者,是聖樂處,因言而入,非即是言。第一義者,是聖智內自證境,非言語分別智境,言語分別不能顯示。大慧,言語者,起滅動搖展轉因緣生,若展轉緣生,於第一義不能顯示。第一義者,無自他相,言語有相不能顯示。第一義者,但唯自心,種種外想悉皆無有,言語分別不能顯示。是故,大慧,應當遠離言語分別。」
- 佛說種種法,立種種名相,如以手指月,是為了令眾生依次修行自證自悟。第一義是自證境界,語言文字本身不是第一義,語言文字所說的也不是第一義。如同一盆菜,無論你怎麼描述其味道,只有自己親自嘗到了才真正知道。
- 所以佛教中講「空性」,這個只是立個名相方便說法,並不能描述空性本身「是什麼樣子」。言空和我們人理解的「什麼都沒有」的概念是不同的。所以學佛不能落在文字相中,禪宗有句話也說:「說似一物即不中」。
「假作真時真亦假」,我們凡夫常在二元對立的概念中打轉,要不有,要不無,對你來說什麼叫做「有"?什麼叫做「無」。
- 我們能感知的,能被我們感知的我們稱做有,比如說有個蘋果,我們能看到它的顏色、形狀、嘗到它的味道等等。「有間客棧」必然是存在某個地方,有個方位,有個處所的。
- 那麼什麼是無呢?我們探索世間、探索宇宙,那些恆古存在,但未曾被我們了解,或者感知的,其實我們就認為它是「無」的。譬如回溯歷史,人類認知還很淺薄的時候,許多我們如今科學的「發現」其實對我們來說就是「無」的。譬如不可見光、X射線、原子、量子。
- 所以有與無本來就是建立在「我」的認知上的概念。又譬如做夢,你做噩夢的時候為什麼會害怕呢?因為做夢的時候,你以為夢中的這個「我」是我,認為夢中的這些種種都是「有」的。
教中有句話叫做「 覓即知君不可見,不離當處常湛然」,為什麼要用「空」來立名呢?空性是不可以用六根來感知的,「六根不可緣空」。也就是說,你用眼「見」不到他的「樣子」,用耳「聽不到」,舌頭「嘗不到」,觸摸不到,離一切相的,從感知的角度講,他對我們來說如同「不存在」。但空性又是遍一切處,遍一切時,非至非不至,可說世間萬物都是他的顯現。「緣起性空」。
- 所以言空是為了破除你心中「有」的認知上的執著(一說有,我們心中形狀、顏色、方位、大小、長短等概念就出來了,而這些概念不能用來形容空性)。
- 但另一方面聞「空」,又不能理解成什麼都沒有的斷滅見。
若說學佛成佛後變成了「不存在」如同斷滅,這學佛不是就變成了「自尋死路」么?
說幾個笑話,
無欲無求的佛教徒都希望上黃金鋪地的極樂世界阿彌陀發願讓幾十億年前的人念他的名字好讓他成佛。
觀音菩薩救苦救難,在那爛陀寺的高僧被綠綠製造成燒烤時幫助綠綠遞刀。
地藏菩薩慈悲為懷,你拿寺廟一粒米就送你進地獄億年游。佛祖嚮往空,而黃金最能體現空看懂了嗎?
題主你這是惡取空啊。一滴水,滴在石頭,滴答一聲。這滴答的一聲,是存在還是不存在呢?
如圖純粹的感知就是治療辦法。至於空不空,不重要。
空不是佛教的追求,滅除煩惱才是佛教的最高追求。空應該叫無常,這是真實的法則,只有永恆的東西才能不無常,所以一切短暫存在都是空,就比如生命是空,太陽是空,地球是空,在時間面前一切皆空
看看小阿三來吹牛逼啊!都是它瑪狗屁經上寫的,你證到了嗎?得道者不傳教,傳教者不得道
只有佛道能夠出離六道,究竟涅槃。證入四聖法界。
To ask nothing, To expect nothing, To depend on nothing.nothing也是 空 的一種詮釋吧。
先說一下,很多人認為,把【空】理解為什麼都沒有是一種斷滅見,所以這個問題中一大半都在說,空不是什麼都沒有。那請問,空不是什麼都沒有,是什麼呢?
轉一段《般若經》和大千居士呂新國老師的解釋
憍屍迦!不應以色壞故觀色無常,不應以受、想、行、識壞故觀受、想、行、識無常,但應以常無故觀色乃至識為無常。」《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大千:不應該以色會變壞這樣的原因來看色是無常,也不應以受、想、行、識會變壞來看受、想、行、識是無常,只應該以永遠是沒有的(常無——永遠是沒有的),以這樣的原因來說色乃至識(就是五蘊)叫無常,(這個「無常」的意思就是說:「五蘊畢竟空無所有」這個真理是永遠不變的,)這才是真正的般若。
所以,空在佛教中的意思就是沒有。而且,這篇經文前面一部分,佛陀就預言了,未來就會有人會把空的沒有(常無)解釋為不是什麼都沒有(非常無),還指出這是一種相似般若
佛言:「憍屍迦!於當來+世有諸苾芻愚痴顛倒,雖欲宣說真實般若波羅蜜多,而顛倒說相似般若波羅蜜多。云何苾芻顛倒宣說相似般若波羅蜜多?謂彼苾芻為發無上菩提心者說:『色壞故名為無常,非常無故名為無常。』說:『受、想、行、識壞故名為無常,非常無故名為無常。』復作是說:『若如是求是行般若波羅蜜多。』憍屍迦!如是名為顛倒宣說相似般若波羅蜜多。《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然後再回答題主的問題
如果佛教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空
不知道這個高的意思是什麼,從了義的角度來說,空是不了義的二時教法。佛陀三時轉法,一時說有,二時說空,三時中道,空就是其中第二時期說的教法,對這第二時教法,勝義生菩薩在《解深密經》中的評論是:
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猶未了義。是諸諍論安足處所。
並且,得到了佛陀的認可。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空並不是最高的境界,而【是亦是有上有所容受】。
那麼為何佛在成佛了之後依然存在或者獨立存在呢?
因為要知道空的是什麼。上面的經文里明確的說,空的是色受想行識五蘊,而不是成佛後的「狀態」,那個是不能空的,否則就是真斷滅了。但是如果空的意思是【不是什麼都沒有】,那麼就是承認五蘊有,但有的東西怎麼會沒有呢?所以五蘊如果是有,就永遠也無法解脫了。
此外,這裡說的空和平時說的空還不太一樣。因為,凡夫總是處在二元對立中,即使說空,也是相對有來說的,比如錢包空空,那是相對錢包里有錢來說的,但是佛教的空是畢竟空,連二元對立的空有都沒有。因為五蘊從來不曾有,所以當然也不曾空,是畢竟無所有的空。
很簡單。佛(佛學,佛法,佛教,佛理)學佛最關鍵是,有沒有妙用?所以說,最高境界(佛理)。
四個字,真有妙空(妙用)。
十個字,聖人種種分別,不離自心(妙用)。末法時期,是不是月亮惹的禍?此空非彼空,不可思議,應以內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