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軍事角度評價滑鐵盧戰役?


這是我以前寫的一個回答,貼到這裡,希望有所幫助,拋磚引玉!

滑鐵盧戰場,雙方的布陣

滑鐵盧會戰是拿破崙戰爭時期一場典型的會戰。該地處於通往布魯塞爾的地理要衝,東西是綿延的小山丘,山丘頂部有凹陷的小路(sunken lane),道路南北向貫通此處,是絕好的防守地形。道路兩側種植了高大的榆樹,威靈頓公爵的司令部就設置在這裡。如以前數次戰役一樣他將英軍布置在山丘後面,這樣能夠有效利用地形隱藏自己的兵力不被敵人的火炮傷害。戰場的正面只有四公里寬,對於將近10萬人的大軍來講比較狹窄。山丘前方有三處可以布陣。右面烏各孟莊園是一座堅固的住宅。房子的北側有凹陷的小路可以用作補給通道。左面是小村落可以居高臨下監視東方普魯士援軍的動向。英荷聯軍的前方道路西側的拉?埃?桑特農場和果樹園由英王德意志兵團的輕步兵400人防守。道路東側關閉的採石場是第95來複槍團防守。這樣的布陣對防守方相當有利。如果敵人進攻右側就會遭到烏各孟方面的反擊,進攻中央會遇到烏各孟和拉?埃?桑特交叉火力的的阻擊。進攻左側會遭到拉?埃?桑特和採石場方向的抵抗,特別左側地面濕滑,進攻十分困難。總的來說,威靈頓公爵的布陣佔盡了地利。而滑鐵盧戰役當天早上的大雨又讓他佔了天時。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法軍火炮數量遠較聯軍為優的優勢。

相對的,法軍在南面的山丘布陣。拿破崙無法看到英荷聯軍的位置只能正對布魯塞爾布置兵力。右翼是戴爾龍將軍(DERLON) 率領的第1軍13,000人和騎兵1,300人以及預備騎兵4,700人。左翼是雷亞將軍 (REILLE) 率領的第2軍步兵13,000人,騎兵1,300人,預備騎兵4,600人。道路南面的驛站拉?貝爾?阿利安斯(La Belle Alliance)附近有洛鮑將軍(LOBAU)的第6軍,步兵6,000人,皇帝近衛軍步兵13,000人和預備騎兵2,000人。法軍右後方是普朗斯諾特(Plancenoit)村,右側是巴黎森林(Bois de Paris)。戰役開始時拿破崙把司令部設在能瞭望到整個戰場的羅薩姆農場,下午轉移到了拉?貝爾?阿利安斯。由於無法看到戰場狀況,由內伊元帥代理指揮。總的來說,法軍的布陣中規中矩,但大本營無法看到戰場全局是一個硬傷,而這點有可能最後影響了整一個法軍的指揮系統。

滑鐵盧戰役的經過 - 法軍的錯誤

拿破崙在滑鐵盧戰役時期已經步入老年,無論是精力還是判斷力都已經過了巔峰時期。因此在戰機的把握上,也不再像以往一樣準確。比如在滑鐵盧戰役之前的里尼之戰後沒有成功包圍布呂歇爾而讓後者逃脫,把一場殲滅戰打成了擊退戰,客觀上讓布呂歇爾有了捲土重來的實力。此外,滑鐵盧戰役當天早上下雨,法軍的騎兵和炮兵因為地面潮濕行動上存在一定困難。而拿破崙就直接推遲了開戰時間。整場戰役的開始時間偏晚,有兩種說法,分別是早上10:00 和11:30。而失去的這幾個小時,客觀上也讓後來普魯士軍及時趕到,與英荷聯軍合流夾擊法軍成為了可能。此外,整場滑鐵盧戰役中,法軍也犯了相當多的,甚至是低級的戰術性錯誤。這些錯誤讓遠較聯軍訓練為優的法軍白白的消耗掉原本高昂的士氣。以下列幾個主要的錯誤:

首先是法軍在烏各孟莊園這個彈丸之地投入了過多的兵力,並且錯誤地採用的是添油戰術。直到戰役結束法軍都沒能奪下烏各孟莊園。PS:烏各孟莊園是一個私人的莊園,莊園主一定很有錢,因為房屋用了上好的石材。但恰恰是上好的石材,導致其具有遠超出法軍預期的防禦力。讓作為防守方的英軍大佔便宜!以下是當時烏各孟莊園的圖畫:

其二就是中央部法軍的第一次突擊,排出了錯誤的隊形。下午1點過後戴爾龍將軍的第1軍率先發起攻擊。齊奧將軍的第1師擔當左翼,中央是頓斯洛將軍的第2師和馬爾科尼將軍的第3師,右翼由丟里特將軍的第4師擔當,第1,2,3師排成密集隊形,這樣既缺乏機動性,也很難改變隊形,反而便於英軍炮擊。只有丟里特將軍的第4師排成前後間隔較大的衝鋒隊型。後來的研究顯示,可能是下級軍官誤把命令中的分割(division)隊形衝鋒理解為師單位(division)衝鋒的緣故戰後軍事學家安德瓦內-安利?約密尼評價第1軍的隊形令人難以置信。

第三個錯誤就是內伊元帥著名的騎兵突擊,這可以說是法軍在整場戰役最可惜的錯誤。內伊元帥幾乎動用了所有的騎兵向英國陣地發動衝鋒。但他在衝鋒前沒有用炮兵協同,先轟擊對方步兵讓其無法結陣對抗騎兵的方針,也沒有派遣步兵跟隨騎兵協同衝鋒以撕開缺口。內伊元帥一共發動了八次衝鋒,但威靈頓公爵的方陣一個也沒有被擊破,反而是法軍毫無意義的消耗掉了自己的體力和兵力優勢。

第四點可以說是拿破崙本人的錯誤,發生在下午三點左右。至此內伊終於意識到光靠騎兵無法取勝,只有多兵種協調才能成功。於是從雷亞將軍的第2軍抽調了巴修留將軍的第5師和弗瓦將軍的第9師的一個團共6,500人,加上騎兵中殘餘部隊重新捲土重來。攻擊仍舊是先前的老路。這次被佩吉特中將的英軍騎兵軍擊退。然而由於人數不夠英軍騎兵也沒有成功突破法軍的步兵。巴修留將軍的第5師和弗瓦將軍的第9師一部以及其支援下的騎兵在英軍炮兵和第3旅的火力下損失慘重,不得不後撤。但是英軍除了最左翼的第4騎兵旅和第6騎之外騎兵盡數出動也遭到相當的損失。英軍的處於危急狀態唯一參戰的漢諾威騎兵部隊團也在戰鬥中逃跑。在逃往布魯塞爾的路上甚至散布了英軍潰敗的假消息。內伊進攻的時候德魯隆將軍的第1軍以第13步兵團為先導再次對拉?埃?桑特發動攻擊。拉?埃?桑特由國王直屬德意志部隊守衛,英軍忙於其他方面的戰鬥沒有餘暇顧及這裡的彈藥補給,在法軍猛烈攻擊下國王直屬德國人部隊不得不退卻,400人的部隊最後只剩下42人。佔領拉?埃?桑特之後內伊立即組織騎馬炮兵向英軍方陣發射射程較短的葡萄彈。擊潰了英軍第27,30和73步兵團。戰局似乎朝著有利於法軍的方向發展,只要再繼續攻擊英軍就會全線崩潰,然而內伊手上也沒有多餘的兵力 內伊向拿破崙請求增派更多的後備兵力,但拿破崙拒絕了,對內伊派來的通訊兵喊「讓我再調更多的兵力!?我從哪裡去調?他以為我會生出來嗎?」。其實這時拿破崙還擁有完整的15個團的皇帝近衛軍,而他卻錯過了這次最後的良機。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當普魯士軍趕來後拿破崙終於決定孤注一擲,把皇帝近衛軍投入入戰場,希望能一舉擊破英軍。但當時的戰場形勢已經對法軍極為不利。威靈頓已經重整了他的部隊,並得以從三個方向同時射擊行軍中的皇帝近衛軍。皇帝近衛軍在連續衝鋒了三次失敗後後終於士氣崩潰,不得不有序地退卻。但是,當得知皇帝近衛軍被擊敗後,法軍其他部隊士氣大落,陷入總崩,開始爭相逃離戰場。至此,滑鐵盧戰役以法軍的落敗宣告結束。

總的來說,拿破崙的戰術水平高峰主要是在義大利和中歐征戰時期。到滑鐵盧戰役時已經走下坡路了。此戰拿破崙的士兵無論人數,裝備還是訓練都遠較威靈頓為優。戰場上法軍擁有72,000人。其中步兵57,000人,騎兵15,000人,火炮250門。 而威靈頓領導的英荷聯軍共68,000人。由步兵50,000人,騎兵12,000人,炮兵6,000人,火炮156門。其中英軍僅有24,000名,英王德意志軍團Kings German Legion (KGL)6000人。荷蘭和比利時聯軍共17,000名,漢諾威軍團11,000名,布倫瑞克軍團6,000名以及3,000名拿騷士兵。由於第二次英美戰爭(1812年戰爭)之故,英軍將大部分一線士兵派往北美洲,英軍中只有7,000人是參加過半島戰爭的老兵。而聯軍多數都沒有實戰經驗。威靈頓自己對他的部隊的評價是「糟糕的士兵,低劣的裝備,參謀們完全沒有戰鬥經驗」。因此他本人在戰前也沒有獲勝的把握。事實上威靈頓在滑鐵盧西面13公里處的哈雷(Halle, Belgium)布置了由17,000名荷蘭人組成的後備隊,由奧拉尼埃公爵的弟弟弗雷德里克指揮,以防一旦敗北時能順利撤回英國。然而,根據戰場當天雙方軍隊的表現來看,兩軍基本上是平分秋色。除了拿破崙的騎兵擊退了英軍一次大膽魯莽的騎兵衝鋒,雙方兵種之間對抗更多呈現的是拉鋸式的對抗。而正因為長時間的戰鬥,導致法軍士氣的下降,同時也讓普魯士軍能重整並最後和英軍合流。

拿破崙在滑鐵盧的選將問題上也犯了多重錯誤,首先內伊元帥作為法軍左翼指揮,戰場上實際的指揮,勇氣有餘,但卻缺乏應有的戰術技巧。其次參謀長的人選蘇爾特元帥也被廣為詬病。他是第一次擔任這個角色,完全沒有進入狀。蘇爾特生性疏懶,對信息處理又一竅不通,導致整個法軍指揮部信息混亂,沒有能力及時的獲得戰場情報。事實上,蘇爾特作為一個優秀的戰術家本身更適合擔任軍團的指揮官,讓他出任參謀長是拿破崙本人選將上的疏失。最後,就是拿破崙或多或少的輕視了英軍和威靈頓元帥。當時的威靈頓已經在半島戰爭中擊敗了拿破崙所有派往西班牙戰場的元帥。並且被普遍認為是當世首屈一指的防禦戰大師。實際上,威靈頓公爵指揮的許多戰役都是進攻戰,如亞薩耶、波爾圖、薩拉曼卡、圖盧茲、維多利亞戰役。他防禦戰大師之名主要來自於他在半島戰爭的表現。但半島戰爭中的大部分時間,他的士兵無論在人數還是在訓練方面,都無法打一場進攻戰。同時,伊比利亞半島提供了極好的打防禦戰的地形,而威靈頓也正好可以利用這一優勢。威靈頓公爵對於防守戰術表現出幾乎無人能與之相比的理解力:公爵幾乎是唯一一個意識到山後坡在防禦戰中作用的拿破崙時代將領,並且儘可能地使用它來隱藏兵力和保護士兵免於受到炮擊。雖然如此,他幾乎從未錯過反擊的機會,這時許多法軍縱隊就會發現他們被火槍齊射攻擊後,接下來就會遭到刺刀衝鋒的衝擊。此外,威靈頓對於補給線,以及用政治態勢贏得戰場形勢等手段非常嫻熟。威靈頓為了保證英國與西班牙政府對他的支持,會選擇軍官去疏通關節。當法軍以搶奪食物、槍殺反抗者與當地人民對立時,威靈頓卻把大部分的補給從國外運來、為他在當地徵用的物資付現金並且用嚴格的紀律來約束他的士兵。當地人便以服從指揮、應徵入伍和提供情報來報答他。游擊隊更是與英軍緊密聯手對付法軍。他們襲擊法軍通訊兵並且將俘獲的法軍士兵轉交給威靈頓。威靈頓是一位傑出的將軍加強大的政客。對於這樣一位對手,拿破崙掉以輕心,可能是他一生中犯過的最大的錯誤。


最高票答案從戰術上說得很詳細了。我就從宏觀上補充幾點。這場戰役拿破崙的指揮只能說中規中矩,達不到他的最高水平。從現有的史料來看,原因主要有兩點:1.拿破崙此前從來沒有親自和英軍交過手,低估了英軍的戰鬥力,以為英國陸軍的戰鬥力很差;2.拿破崙在繼續追擊暜軍還是先擊破英荷聯軍之間猶豫不決,直到戰前很晚才決定先擊破英荷聯軍。並且還導致了格魯希的分兵,以至於不能一站擊潰英軍。

這些表面上拿破崙的失誤,實則有其必然性:

a.實際上,在滑鐵盧戰役之前的兩天,拿破崙在林尼戰役中還擊潰過普軍主力,但沒有殲滅。站前法軍在局部小戰場上依然有著戰術優勢。但實際上,整個戰場的形式依然很嚴重。就算擊敗了英普,後面還有de Tolli的俄軍和Schwarzenberg的奧軍,人數遠遠多於拿破崙的軍隊。對於反法同盟來說,這兩隻才是主力,英普聯軍並不是主力。

拿破崙只要輸一場,就徹底輸了。而反法同盟方面輸一場並沒什麼。和第六次同盟的時候一樣,拿破崙就算贏了10場,只要不能殲滅聯軍主力,聯軍經過很大損失匯合以後還是可以靠兵力優勢擊敗拿破崙。1813年德意志戰役的時候,拿破崙贏了呂岑、包岑和德累斯頓,但最後還是在萊比錫一敗塗地。所以,滑鐵盧對拿破崙很重要,但對聯軍卻並不是最重要的。

這就在戰術上極大地限制了拿破崙的選擇。拿破崙必須要在聯軍會和之前各個擊破,所以只能進不能退,而聯軍則可戰可退,遊刃有餘。拿破崙只能選擇強攻,因為必須速戰速決,而聯軍則可攻可守。滑鐵盧的地形易守難攻,威靈頓就是利用了這樣的地形優勢。

b.政治上,拿破崙已經輸了。拿破崙的地位是靠著戰功保持的,一旦戰敗,就會被法國人民拋棄。而聯軍則不同,有著很高的民族熱情,政治風險很小。

這一點也體現在部下人選上。拿破崙對有野心已經背叛過一次的繆拉並不放心,所以用了內伊,導致了騎兵指揮的失誤;其他的幾個將領也大多不願再為拿破崙效力,所以只能用格魯希。


自1815年6月14或15日開始的整場滑鐵盧戰役(The Waterloo Campaign)是名副其實的多國聯軍軍事勝利,正如米夫林(Müffling)在其戰史著作標題所述《1815年威靈頓公爵所部英格蘭-漢諾威-尼德蘭-不倫瑞克聯軍與布呂歇爾·馮·瓦爾施塔特侯爵所部普魯士軍戰役史》(Geschichte des Feldzugs der englisch-han?vrisch-niederl?ndisch-braunschweigischen Armee unter Herzog Wellington und der preu?ischen Armee unter dem Fürsten Blücher von Wahlstadt im Jahr 1815

聯軍冷知識若干:

1. 6月18日滑鐵盧會戰(The Battle of Waterloo),英軍參戰共2.4萬人,損失6064(西伯恩版本)人,英王德意志軍團參戰0.6萬人,損失1381(西伯恩版本)人。普軍參戰共2.8萬人,損失6296(西伯恩版本)/6999(普魯士檔案版本)人。

2. 6月18日滑鐵盧會戰,尼德蘭軍拜蘭(Bijlandt)旅是法軍大攻勢的第一個衝擊目標,在尼德蘭方記載中,這是英方把他們作為「人肉防波堤」,而在英國方面記載中,則把他們作為首要替罪羊,甚至無中生有地指責已經退到後坡的拜蘭旅在前坡白白挨轟。

3. 6月18日滑鐵盧會戰收尾階段,英軍騎炮連G連連長默瑟(Mercer)在五十多年後寫的回憶錄中聲稱他被一個普魯士炮兵連誤傷嚴重,因而拉上一個「比利時」炮兵連一起壓制普軍炮兵,而後繪聲繪色地描述普魯士軍官用德式英語抗議。然而,根據Glover, Waterloo Myth and Reality, p. 193的考證,側射G連、予以重創的是法軍炮兵,饒有趣味的德式英語描寫純屬腦補。不過默瑟寫得太過生動,諸位也不妨一觀:

『Ah! Mine Gott! Mine Gott! Vat is it you doos, sare? Dat is your friends de Proosiens; an you kills dem! Ah! Mine Gott! Mine Gott; vil you no stop, sare? Vil you no stop? Ah! Mine Gott, mine Gott! Vat for is dis? De Inglish kills dere friends de Proosiens! Vere is de Dook von Vellington? Vere is de Dock von Vellington? Ah! Mine Gott! Mine Gott!』


@秋奕不能這麼黑我啊,我這兩下子怎麼敢從軍事角度評價滑鐵盧······不過這是在知乎首次收到邀請,容我想想,先佔坑。

--------------------------------------------------------------------------------------------------------------------------------------------

對於歷史的細節,我知之甚少,如果單純從戰役細節的角度來分析,那可以說前人之述備矣,我比不了前輩大神。正好最近讀到了《武經七書》,雖然沒太看懂,但是為了騙贊,也為報答朋友的邀請,只好現學現賣,拿中國古老的兵家哲學分析一下這場戰役。

一、戰略層面分析:戰略決戰是最好的選擇嗎?

武侯問曰:「若敵眾我寡,為之奈何?」

  起對曰:「避之於易,邀之於阨。故曰:以一擊十,莫善於阨;以十擊百,莫善於險;以千擊萬,莫善於阻。今有少(年)[卒]卒起,擊金鼓於阨路,雖有大眾,莫不驚動。故曰:用眾者務易,用少者務隘。」

  武侯問曰:「有師甚重,既武且勇,背大險阻,右山左水,深溝高壘,守以強駑,退如山移,進如風雨,糧食又多,難與長守,[則如之何]?」

  [起]對曰:「大哉問乎!此非車騎之力,聖人之謀也。能備千乘萬騎,兼之徒步,分為五軍,各軍一衢。夫五軍五衢,敵人必惑,莫之所加。敵人若堅守以固其兵,急行間諜以觀其慮。彼聽吾說,解之而去;不聽吾說,斬使焚書。分為五戰,戰勝勿追,不勝疾歸。如是佯北,安行疾斗,一結其前,一絕其後,兩軍銜枚,或左或右,而襲其處。五軍交至,必有其(力)[利]。此擊強之道也。」

——《吳子·應變》

敵眾我寡,且敵軍兵精糧足,佔據天時地利人和,這是魏武侯為吳起假設的困局,也是拿破崙在1815年遇到的情況。佛蘭德斯地區有威靈頓公爵指揮的英荷聯軍和布呂歇爾元帥指揮的普魯士軍,阿爾薩斯方向有施瓦岑貝格親王指揮的奧地利軍和巴克萊指揮的俄羅斯軍,阿爾卑斯山方向有奧地利軍隊,比利牛斯山方向有西班牙軍隊,四面皆敵,各路人馬兵精糧足嚴陣以待。拿破崙選擇了三面守勢,而在佛蘭德斯方向採取攻勢,想通過戰略決戰迅速打敗反法聯盟的骨幹不列顛和普魯士,保護無險可守的首都巴黎,爭取一個良好的談判條件。而首選英普軍隊的方向而避開俄奧軍隊方向,恐怕拿破崙還寄希望於他與亞歷山大一世的友誼和與哈布斯堡王朝的姻親關係。這個戰略決策無可厚非,在當時看也是最優的方案之一,但是,在中國兵家眼裡,戰略決戰似乎不是最佳方案,尤其是面對70萬左右的反法聯軍而自己只有20多萬兵力的情況下。中國兵法大家吳起認為,遇到這種情況,就三個辦法:一是設埋伏,二是離間計,三是打游擊。拿破崙用了第二個,想離間同盟各國之間的關係,但是各國對拿破崙的恐懼遠遠超過對愚蠢盟友的恐懼,離間因而失敗(這是拿破崙的不幸,也是對拿破崙的最高讚許)。設埋伏屬於戰術層面的事,可行性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鑒於法國的地形,設埋伏似乎不太現實)。而打游擊在當時看來是比較可行的,民眾已經被路易十八噁心得不行,拿破崙二十天兵不血刃重奪法國就是明證,民心可用,打得了一場全民參戰的游擊戰爭。想必在吳子看來,滑鐵盧是一場不該發生的戰役,應該把反法聯軍的熊熊烈火扔進法蘭西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但是,歷史沒有假設,站在上帝視角,一切都是那麼容易,而歷史人物站在他的時代,他的抉擇就是不可更改的歷史。1815年6月18日,拿破崙最終還是站在了滑鐵盧······


我在想,有沒有一個答主能夠從拿破崙的角度進行分析,分析一下如此布陣,如此安排的道理到底是什麼,而不是直接拿戰役的結果去進行倒推,因為人家失敗了,所以做的什麼都是錯的,這樣做多多少少有一點事後諸葛亮的感覺


來拍個地堡

針對某贊同最多的回答

【威靈頓公爵的軍事能力是否比拿破崙高?】陳磁貓:我是來吐槽這裡的各種答案的,不好意思,…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4888333/answer/92117263?utm_source=qqutm_medium=social (分享自知乎網)


如果題主問的是會戰當天的過程,那麼可以說法國人的失誤更多一些。當然威靈頓的失誤也有,而且差點就斷送了自己的軍隊。如果問的是會戰前前後後完整的過程,那麼雙方的失誤可以說是旗鼓相當。而如果單論威靈頓和拿破崙兩個人在會戰戰略層面的表現,則我認為拿破崙要勝威靈頓一籌。無論是對敵方的判斷,對己方的認識,對戰場形勢的掌握,拿破崙不能說是全面領先,當基本走在了威靈頓的前頭。而威靈頓在開戰初期完全懵懵懂懂(對拿破崙北上進軍路線和意圖完全判斷錯誤),中期全靠蒼天有眼(手下部隊意外守住了四臂村,布呂歇爾意外未被拿破崙徹底殲滅),到最後決戰才表現出名將風範。


首先,聯軍據有戰略優勢,迫使法軍必須主動進攻極大打擊普魯士和英軍才有望求和。

其次,滑鐵盧威靈頓的手下,數量略少,更是缺少訓練的多國部隊,但選擇了良好的防禦陣地,留給法軍很差的進攻位置,並且還留了後備部隊據守後路。

普魯士軍隊久經戰事,指揮者經驗極為豐富,所以林尼戰場上是極難被殲滅的。潰退後就向滑鐵盧靠攏是與英軍有聯繫的,這也是威靈頓選擇據守滑鐵盧的原因和信心所在。

事後來看,法軍當然可以有更好的選擇,但是之後英軍仍有設法應對的餘地,歷史沒法假設,即使做推演,能達成法軍佔據更多優勢,但是徹底擊潰英軍和增援普軍的可能是極小的。

話說回來,當威靈頓選擇據守滑鐵盧時,已經有了普軍增援的預期,對陣地和部隊也有信心。如果沒有一定的把握,他就不會在此迎戰。

拿破崙對此準備不足,反而對抓住英軍表示高興,低估了英軍的準備。或許,他最好的選擇是最大程度的動員和決心,不顧損失全力攻打,也沒法知道有沒有成功的可能了...


可能是因為英荷聯軍以及普魯士軍隊 紀律嚴明 民族比較統一(荷蘭是非英語母語中英語最好的人)

俄軍勇敢但紀律不夠嚴明 奧地利軍民族組成過於複雜 難以協調

只要雙方軍隊素質差不多 反法同盟總能以數量取勝 要是沒有布呂歇爾及時的增援 威靈頓自己應該頂不到最後

雖然威靈頓公爵贏了 但我覺得他仍然不是拿破崙的對手

作為防守方 能和進攻方有差不多的兵力對很多高手來說簡直是奢侈 更別談 及時的援兵了


那時候打仗好奇怪啊,為啥不趁夜襲英軍右翼,拿下高地讓老近衛軍延山脊前進打亂英軍陣型,再讓騎兵伺機衝擊移動中的步兵呢。回來的那支敗兵也很弱的,騎兵一衝就ok了。


推薦閱讀:

「德國老鄉們,別怕,這是北約的核彈」
殲10早於瓦良格號服役,中國為什麼不用殲10作艦載機?
俄羅斯今年交付中國新武器:400公里射程全球最遠!
利益與衝突:伊德利卜反對派內戰揭秘(二)【待改】
蘇30MKI不賣中國,原來可以到主席台鞠躬

TAG:軍事 | 如何看待評價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