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印度註定無法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


泄葯。

二千多年前,一個叫喬達摩稀達多的人,看到遍地乞丐,於是提出了"人人平等"的觀念。

同時代的中國有墨子提出"兼愛"的現念。

相同的是佛教和墨家都消失在印中的歷史長河中。

結論就是在民族主義和現代化之前,"人人平等"是沒有社會基礎的。

一千多年前,一個唐朝和尚來到印度,看到的仍是一副人間地獄的景象。時間並沒有改變印度。

一百多年前,一個美國的水手作家來到印度,寫下:"印度啊,只要看上一眼,就永遠不會忘記。"

他的語言很委(俏)婉(皮),含義卻很豐富。

今天,印度仍然是這個樣子,成為大家調笑的談資。幾千年了,印度幾乎絲毫未變。但現在,印度有了一個機會。

印度要想成為強國,必須實現現代化。要實現現代化,先要去除種姓制度;要去除種姓制度,必須先現代化。有點繞,這兩個互為因果,的確很難辦。

當然,印度人比我們更了解印度,他們難道不會想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嗎?

印度人把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寄托在民主制度和民族主義之上。拭目以待。

地緣上,印度增強軍事實力,抵消巴基斯坦的地緣壓力。同時,與俄、美、日等國交好,對衝掉中國的地緣優勢。

文化上,對中國展開圍剿。因此,世界上視好戰成性的印度為和平國家,卻視愛好和平的中國為好戰之國。悲夫。

雖然印度成功機率不高,但註定,會不會給人一種欽定的感覺呢?


不要低估印度,中國從軍閥割據到復興,不到100年。

印度現在不怎麼樣,但是未來就一定出不了毛澤東嗎?


難道不是應該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嗎

再說了,誰都沒有上帝視角,怎麼就知道某某註定啥啥啥了呢


對南亞稍有了解的人便知道,印度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分裂的存在。儘管在文化上,南亞各區域板塊基本上都歸於印度文明體系,但政治上,卻一直是邦國林立、各自為政,極少數的統一,也都是曇花一現。這甚至影響到對「印度」這個名詞的釋義。當提到古印度時,它更多的是代表一個文明體系,而非一個統一的國家。

直到今天,雖然在現代文明的影響下,印度在政治上已然成為一個主權實體,但其內部依然紛爭不休,各邦在內政上擁有極大的自主權,甚至畫地為牢,各行其是,而新德里的中央政府卻無可奈何。

這是為什麼?

從地緣的角度來說,印度不應該是這個樣子。因為南亞次大陸的整體地緣結構獨立完整,且本身形狀比較規整,聚合力較強,這種情況下,政治上的大一統,應該是有實現可能的。但現實卻截然相反。這種奇妙的反差,讓我們有必要探究一下印度無法中央集權的原因。

一、外部壓力的缺乏(看過之前《雲石地緣政治13—印度為什麼無法成為一個大國》一章的朋友請直接忽略此節)

從地緣格局上看,南亞次大陸以東為緬甸的密林;北部為高不可攀的喜馬拉雅山脈和環境惡劣的青藏高原;西部,跨過印度河流域,便是興都庫什山脈;它們的存在,為南亞次大陸提供了充分的保護。至於南面的大海,雖然無法阻擋海上勢力,但海洋文明的商業特質,使它們即便進入印度,也更注重於物質利益的攫取,而非對領土的佔有(比如早先的阿拉伯和後期的葡萄牙、乃至英國),因此無法對印度文明造成顛覆性影響。

在這種封閉的環境下,當印度文明覆蓋整個南亞次大陸後,便喪失了繼續擴張領土的動力(以農耕時代的觀點看,南亞次大陸周邊的土地均缺乏開發價值)。而它又不像中國那樣,有必須持續應對的外來壓力(華夏農耕文明長期面對塞外游牧文明的侵襲),以致必須用大一統的方式,來集中資源應對。

當然,印度也不全是沒有外來威脅。相比喜馬拉雅山脈的高不可攀,翻越興都庫什山脈還是容易的多。而山那頭的游牧文明,更是農耕文明的天敵。

不過,儘管古代印度會周期性的遭受中亞游牧文明的入侵,但卻並未對印度文明的獨立性構成根本威脅。而這種結果的存在,除了古代印度文明的不俗實力外,也與中亞作為大陸交通島的地理位置不無關係。

中亞身處亞歐大陸腹地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東亞大陸、蒙古高原、南亞次大陸、波斯高原、兩河平原等亞洲各大地緣勢力的交鋒之地。虎狼環伺的周邊環境,使中亞難以作為一個獨立的地緣板塊存在,而只能在各大文明交鋒結束後,成為勝者的附庸。

只是,無論對東亞的中國、蒙古,還是西亞的波斯、阿拉伯,中亞都是過於遙遠的存在。由於遠離各大地緣勢力的核心區,中亞即便被一方佔領,這種統治也是虛弱而不穩定的,隨時會因為佔領者的衰落或其他地緣勢力的捲土重來而發生改變。

中亞的虛弱和混亂,既大大降低了印度遭受入侵的機率,也使得有幸征服印度的統治者,不得不面臨這樣一個難題:由於身後缺乏強大而穩定的地緣板塊作為支撐,使他們無力對印度文明進行根本性改造,反倒不得不針對印度實情,對自身進行調整,以維護得來不易的統治地位。其最終結果就是融入印度文明。

在這種既無意願做大蛋糕,也不至於遭受滅頂之災的情況下,窩裡斗,幾乎是所有組織的本能選擇。

二、地緣核心的肢解

大一統的本質,將中央的權力凌駕於各地方權力之上。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人的本性。所以不同地緣板塊的人群,亦會根據區域自身條件,追求本地緣板塊利益的最大化。

由於中央集權,本身就意味著各次級地緣板塊的政治權力被部分剝奪,所以雙方一開始就存在衝突。尤其是大量地緣實力較弱的板塊,在集權的體制下會逐漸邊緣化。在全國一盤棋的框架下,其區域利益有可能受到限制,這當然不是他們所樂意的。在這種情況下,本部核心區的強大,就成為中央集權的必要條件:

一個強大的本部,才有力量壓制邊緣的不滿,確保中央集權的有效性;反過來,政治上的集權,又使邊緣地區的資源大量流向本部,使本部因此受益。

中國的中央集權便是在此基礎上產生的。長江——黃河流域的超強地緣實力,對古代中原王朝的擴張提供了有力支持。這種強大,一定程度上壓過了地形的阻礙——不僅四川、雲貴、東北這類地緣結構十分獨立的區域;甚至青藏、西域這種極端邊緣的邊遠地帶,最後都被納入中國版圖。

與古代中國相似,印度文明核心區的形成也同樣依賴兩條母親河——印度河與恆河。雖然與長江、黃河流域相比,印度河、恆河流域實力較遜,但考慮到南亞次大陸也沒有東亞大陸的體量,以此二河流域為本部核心,也足夠一統南亞了。

但現實卻和三哥開了個巨大的玩笑:印度不僅未能實現大一統,作為兩大核心之一和本土文明發源地的印度河流域,最後反倒被外來者搶了去,成為伊斯蘭文明的地盤。到現代,印度河流域甚至在政治上都與印度剝離,成為獨立的巴基斯坦國。

幾千年的泱泱大國,居然混到老巢不保的份上,印度這是為什麼?

原因在於,印度河流域與恆河流域的之間,存在著一個面積近60萬平方公里的塔爾沙漠。

歷史上,這片地區並不是沙漠,只是隨著氣候環境的變化和印度河流域人類對森林植被的過度砍伐,才最終導致了沙漠的形成。而這種沙漠化,對南亞次大陸的政治格局產生了多米諾骨牌式的影響:

首先,塔爾沙漠在印度河流域與恆河流域之間形成了地緣阻斷。這種地緣關係上的退步,導致南亞的這兩大核心板塊,不僅無法像地緣關係緊密的長江、黃河流域一樣,經過整合形成合力,反而逐漸走向分離和對立。

而中亞勢力的進入,更加重了這種分裂。印度河板塊地處南亞與中亞交界。由於中亞勢力為游牧文明,軍事實力雄厚,所以儘管印度河流域在地緣實力上不如恆河流域,但藉助外力,它足以與恆河分庭抗禮。

甚至,當中亞軍事勢力與伊斯蘭文明結合後,印度河流域的人文特質都發生了改變。

雖然印度文明的體量,決定了伊斯蘭文明無法將其完全取代,但在距西亞最近的印度河流域,它卻能取得相當優勢。再加上塔爾沙漠阻斷了印度河流域與南亞其他部分的聯繫,久而久之,這塊南亞的第二大地緣板塊、古印度文明的發源地,竟成為伊斯蘭文明的勢力範圍。

印度河板塊的丟失,使印度文明原本的二元核心,縮小為只剩恆河板塊一部,元氣已然大傷;而二者的對立和衝突,又進一步消耗了恆河板塊的實力。連番損耗的結果,就是印度本部核心區的實力大大削弱。在這種情況下,本部再沒有足夠的力量壓制諸如孟加拉、德干高原等其他地緣板塊,政治上的中央集權,自然也就無從談起。

三、種姓制度的桎梏

上古時代,雅利安人經興都庫什山脈進入南亞,取得了當地的統治權。由於相對於南亞土著的達羅毗荼人(印度黑人),雅利安人在數量上處於絕對劣勢。為了確保統治權,便設計出種姓制度,將印度人劃分為婆羅門、剎帝利、犬舍、首陀羅四大種姓。其中雅利安人被歸為婆羅門、剎帝利這兩大高貴種姓,逐漸發展成印度白人;其餘的印度黑人,則歸入犬舍、首陀羅這些低等種姓、甚至賤民。由於雅利安人,以及後來進入南亞,取得統治權的中亞人都膚色較白,所以這種階級劃分帶有非常明顯的種族色彩。

為了讓低種姓安分守已,印度白人大力推廣印度教,利用其「今生受苦、來世便可享福」的教義,削除黑人們的反抗意思,使他們在精神上徹底奴化。

這種奴化,雖然維護了印度白人的統治,但也有嚴重的負面效果:

由於一生為奴,印度黑人對國家幾乎不存在任何認同感;同時,宗教影響力的過於強大,也削弱了世俗權力的作用(在種姓制度中,擔任祭司的婆羅門位居第一等級,主要由國王、官吏組成的剎帝利只位居第二等級)。

這兩種因素,導致由中央朝廷派來的職業官僚,完全無法憑藉中央王朝的權威,在當地施行管制——這與中國百姓對朝廷威儀的自然畏服,形成了鮮明對比。

只有紮根於當地,世世代代直接統治印度黑人的土邦貴族,和直接控制當地平民思想的寺廟和婆羅門,才能在日積月累的接觸中,獲得當地平民的敬畏。

流官制是中央集權的基本行政制度。一旦流官制不可行,而只能由土著的世襲貴族和祭司(也就是婆羅門和剎帝利)控制地方,中央的最高權力必將被他們分割瓦解。

種姓制度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基礎,但同樣是瓦解中央集權的利器。在無法擺脫種姓制度的情況下,實行中央集權的政治難度

過於完整的板塊結構、被肢解的地緣核心、種姓的制度抵觸,這三者結合到一起,印度文明的分裂基因,也就逐漸形成了。

下一節開始,雲石君將分析巴基斯坦,著重討論「巴鐵」親近中國的原因,以及它為什麼不停的爆發政變。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註: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第14章。喜歡地緣政治與國際關係的朋友,歡迎訂閱微信公眾號:yunshi911(長按可複製),收看全部地緣政治文章。


1..印度強大了,英聯邦的存在意義是什麼?到時候,英國會不會讓賢。

2..印度強大了,那就是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全面強大,我想知道,中國希望看到嗎?中國希望巴基斯坦可以威懾印度,讓中國在東部可以更加靈活,如果印度強大了,那麼中國的軍事壓力陡增。

3..美日澳大利亞真心希望印度強大?印度到時候會達到14-15億人,中國14億人,兩國加起來有30億,加入某一天中國和印度達到了第二第三的位置,或者第一,第二位置,那麼美國,西方會不會緊張,那麼哪一個國家最好阻止呢?是工業化,交通,政治高度統一,擁有完全自主的軍事工業的中國,還是工業化並不完善,交通也不發達,政治還不是很統一的印度好對付?

4..如果,印度哪一天開了竅,開始進行製造業興國,那麼中國和印度如此龐大的人口,足以完成全世界大部分的製造業的生產,那麼其他的國家願意看到嗎?


咱才過了幾年好日子,就開始瞧不起人了么?任何時候保持危機感很重要,目中無人可要不得。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別太得意了,抓緊發展自己是正經。退回到78年,西方有人問中國為什麼註定不能強大,估計隨手一寫就一堆理由,結果呢?


註定這個詞最好別用,小心被打臉。


你這個中國人怎麼就得了韓國病。。。還註定。。。

你怎麼不說「從人種上說阿三的智力水平怎麼這麼低」

被西洋東洋百年之內4陷首都反覆抽插,比旁邊的鄰居狀況好多少吶。就是建國之後前30年被冠上瘋子的標籤,後30年被貼上毒菜的帽子,出去比賽還被所謂第三世界大胸弟狂噓。

對印度的蔑視不就是對自身的怯懦,反正搞不定白種人,嘲笑嘲笑其他種族多開心。

還有就是大家普遍有點小錢也就這20年的事吧。剛脫開襠褲沒幾年,誰又能笑話誰吶。

咱們連洋人都沒掀翻,有什麼資格藐視其他後發文明。。。


這個命題有點問題,沒有什麼事是絕對的。對於印度,跟兩個方面看。

1、如果不是因為有中國,印度絕對就是發展中國家的典範。雖然我們網上老看到帖子嘲笑印度,但是客觀的說,印度是全世界200多個國家裡軍工體系鋪得比較開的少數國家之一,注意:是鋪得開,不是已經建成,但確實進步也是巨大的。同時,在某些領域,也是有優勢的。再有就是印度的精英階級,確實不乏很強的人,海外華人不少對印度裔都有個感受就是:團結並且參政意識強。再加上得天獨厚的地緣政治環境,印度絕對不可輕視。

2、缺點也是明顯的,大量的文盲,種姓制度的積習。但最重要一點,就是印度目前可以看到的一段日子裡,工業化水平包括工業化進度,仍然看不到成為一個強國的可能。很多人說印度的軟體、外包服務,那不是工業化的核心啊。工業是需要完整的體系的。咱們國家,之所以改革開放後能夠取得快速發展,毛主席那一代牛人功不可沒,普及了基礎教育基本消滅了文盲,社會主義體制的集體主義讓長期的農業國開始形成遵守紀律的勞動力,鑄就了完善的工業體系哪怕當時水平並不高!比如生產一件衣服,從面料到針線、扣子、拉鏈、工人、物流,全部一條龍,這就是體系!印度現在,就沒這個!


有種被____的感覺


推薦閱讀:

TAG:印度 | 南亞 | 中印關係 | 種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