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於中國來講,綿延數千年,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為何在短短百餘年時間,被咖啡所衝擊如此劇烈?

蟹腰,你怎麼不問米文化在中國綿延千年,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為何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被漢堡文化衝擊?

本身只是個選擇,我早上喝茶,下午可以喝咖啡。談何衝擊?

從市場角度講,可以參考一下兩者的市場比較

咖啡的市場:

從1998年到2012年,中國咖啡消費量由19.9萬袋上升到110萬袋,年增長率約為12.8%。我國總人口約13億,人均咖啡消費量由9.6克上升至47.6克,年均增長率約為12.1%。如果保持12.8%的增長速度,截止到2020年,中國咖啡消費量將達到280萬袋,中國咖啡市場發展潛力巨大。

茶的市場:

2015年 1-10月,精製茶行業主營收入1562億元,同比增長 12.5%,同期相比增速基本持平,但是相較於上半年增速出現小幅提升;利潤總額為 124億元,同比增長5.2%,延續2014年的低速增長,且相比較於 2003-2013年 52%的複合增長率是十分低的。

1999年-2015年10月中國精製茶加工行業主營收入規模(億元)

2014年,受到「八項規定」的影響,精製茶市場明顯回落。

上圖僅僅是精製茶的銷售狀況,而中國民間普遍喝的粗茶的數量,飲用的受眾應當是更為廣泛的,

拿速溶咖啡的銷量跟市場上的粗茶比較,未必能遜,但精製茶的銷量逐漸與速溶咖啡持平吊打中國現磨咖啡市場是沒有疑問的。

由此可以看出:精製茶的市場增長受到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在不斷的擴大。精製茶的市場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題主只看到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一面,沒有看到茶道衍生品,茶道用具,茶道衍生文化在不斷的發展,日新月異的一面。茶總給人一種歷史悠久的感覺,而事實上,喝茶與穿衣服一樣,風潮年年在變化,去年流行薄胎,今年流行粗陶的。何必費盡心力,把活著的東西說死了,再吊打一番?別有用心的唱衰,所為何來?

參考消息:

2016年中國咖啡行業發展概況分析【圖】_中國產業信息網

2016年中國茶葉市場現狀分析及行業發展趨勢【圖】_中國產業信息網


我感覺這種事情根本沒必要想太多,閑的蛋疼,人們習慣的認為咖啡是西方,就是歐美的飲料代表。

殊不知,世界三大飲料,茶,咖啡,可可,沒一樣是老歐洲出的 ,咖啡好像是出自非洲,流行於阿拉伯,是阿拉伯那裡流傳到歐洲的,人家老歐洲喝的這麼多年的清真飲料也沒說啥啊。

人家歐洲美國人,糾結過我要喝古希臘和古羅馬的飲料不。。。。

就喝一飲料別想太多了,你喜歡啥就是啥,你喜歡大蒜就咖啡也不是不可以,就是記得一個人躲屋子裡大蒜就咖啡。。。。。


首先,吹毛求疵的說一句,你拿來做比較的雙方,它就不具備可比性。茶文化(劃重點:文化二字)對應的並不應該是咖啡飲品。茶文化對應的應該是咖啡文化。而在中國,研究茶文化的人顯然比研究咖啡文化的人要多。

其次,中國茶葉的消費量遠遠大於咖啡的消費量。從量級上來講這個問題問得也很尷尬。

我知道你想問什麼。你想問為什麼茶飲品不如咖啡飲品(尤其指在提神方面)(在年輕人當中)這麼流行?

原因有二。

1.口感穩定性。

以白領上班族為例。泡茶想泡得好喝,那可是一整套功夫。什麼水溫呀,水質啊,時間的長短呀,水量的多少呀。。。很不容易在有限的辦公條件下泡得好。

而咖啡想好喝很簡單,加糖加奶加反式脂肪酸。

以速溶咖啡而言那就更簡單了,隨便拿點兒溫水,不拘溫度,不拘時間,攪和兩下齊活。口感穩定性那是相當強啊。

2.咖啡因含量及作用效率。

翠花,上論文。

(我並沒有查論文,但可以想見。同等質量同等水量等等的條件下,咖啡的咖啡因含量及浸出率應該比茶高不少吧)


現實中國和茶的遠遠比喝咖啡的多 喝咖啡很多就是一種小清新啥的 文藝青年啥的 茶在很多人家中是和大米白面一樣的存在


我不認為事實是你說的那樣。現在喝茶的人明顯越來越多。況且像別人回答的那樣,幹嘛非要對立起來?又不是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


從此篇問題下面的回答就可以看出來咖啡是多麼多麼小眾,很多人對咖啡的印象依然停留在:速溶,星巴克,提神,快餐飲料等方面。所以完全不存在什麼外來文化入侵。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根本就是調味牛奶。喝著牛奶覺得膩,就加點咖啡嘍....對茶哪有什麼衝擊。很少人願意買一千塊以上的咖啡豆,而上千的茶有一堆。這就說明了市場大小不同。


廣州幾百萬每天喝早茶的老百姓覺得這個問題很贊


工地和家裡都有咖啡機,也都有茶葉和茶包,但我更喜歡喝茶,因為簡單。

弄咖啡很麻煩,用工地的咖啡機還好,端杯子就走,清理有阿姨來做。但是在家裡的話,又要加水又要倒渣又要清潔機器,而且晚上還不敢喝。

茶葉么,從泡到清洗就簡單多了,就算是裝逼弄個大茶海,也比伺候咖啡機省事,而且晚上喝茶也不怕失眠,起碼我晚上喝茶沒事。

兩個都是平民百姓喜聞樂見的普通事物,沒必要分個高低出來,那些非要說咖啡逼格高的文青,送他們一句話:低端咖啡機跟豆漿機有啥區別嗎?

哈哈哈哈…


所有餐館基本都提供免費的茶水,但沒遇到過一家提供免費的咖啡的。


茶受到咖啡的衝擊這個問題,我想要從歷史的層面來說。羅軍老師的《中國茶密碼》中有提到,18世紀茶葉在美國已經成為一種流行的飲品,東印度公司在英國政府的保護下,可以以低於「私茶」一半的價格向殖民地銷售茶葉,從而進一步壟斷北美殖民地的茶葉市場。該行為最終導致歷史上著名的「波士頓傾茶事件」,該事件激化了英國和北美殖民地直接的矛盾,進而引發美國獨立戰爭。此後,美洲人民開始逐漸放棄了茶葉,而選擇了更便宜便利的咖啡。


因為茶。是有儀式感的。

喝茶,必定是幾人盤坐,略有交流,或生意往來,或好友相見,或一家三口飯後傾心。這都是要有一定的心情基礎的,一定是不緊不慢,不慌不忙的。而咖啡呢,工作時可以來一杯,學習時可以來一杯,逛街可以來一杯,是不需要那麼多的基礎的,所以平時,更多人選擇來一杯咖啡。


家裡來重要客人,一般是得以茶待客吧,沒見幾個煮咖啡的。

茶應該已經融入我們的文化骨髓里了,更正經,更根深蒂固。

咖啡簡單方便,在快節奏社會相比茶更受歡迎而已吧,但在正統場合,茶更具有不可替代性。

看電視劇上董事長了,什麼什麼當官的了,都是沒事泡壺茶在那玩,鮮有煮咖啡的。

個人愚見。


大紅袍是烏龍茶等這個普及了先吧。沒有衝擊,茶葉太貴喝不起,咖啡偶而可以喝喝完,本來繁瑣的茶藝被摒棄,突然又火了,奇怪。


談不上衝擊,也不必失落。無非口味問題。

中國古代的飲品文化一直被茶控制,究其原因不過因為那時的選擇只有這個。畢竟咖啡進入中國的時間太晚,都要在十九世紀末期了,而且大眾還需要一個很長的時間去接受和消化。近現代接觸的人多了,喜好自然開始分化,喜歡茶的仍然在喝茶,喜歡喝咖啡的就去喝咖啡。

在同等價位里,你很容易得到品質很高的精品咖啡,不說頂級的麝香貓咖啡,至少五六美元(國內同等換算))就能喝到品質極佳的意式。但類似品質的茶葉價格就昂貴多了。


更新一下,我的建盞也出了彩虹色。

——————————————

不知道這個問題是從哪裡得出來的,可能我是個小城市的人,沒有去大城市體驗過生活,不知道大城市的咖啡到底牛到什麼地步了。當然,也可能是混的圈子不同。

我先介紹一下我自己,90後,在一家傳媒公司做企劃,通常接觸到很多的老闆,我所見到的老闆,十個老闆有八個辦公室里會有茶盤。

說茶不好喝的那位匿名的哥們,還有不喜歡喝茶的,我建議你們啊,明年過完正月十五,去淘寶搜「明前西湖獅峰龍井,預售」。不貴,因為是預售,150塊50克的那種品嘗裝。年後到清明有幾個月,所以得等,等到了清明再買,可就不是這個價了。多了別買,就買50克體驗體驗。等清明過了,基本上也就到了,到了你別泡,打開袋子聞一下。你要不說出那句「卧槽,真他媽香。」算我輸。當然,你如果感覺不香,我可以推薦你去預定野生的獅峰龍井,但是價格。。。。。不過話說回來,頭采你都聞不到香味的話,你的鼻竇炎用雲南白藥,水蘿蔔那麼大的人蔘都治不好了。

還有說茶沒有文化的那個,我一會就你普及普及。

每年清明都能喝到第一茬明前獅峰龍井,那是我一年最期望的時間了。

回到問題,我所猜想題主的問題原因是茶的沏泡太過於複雜,這是其一。還有一點就是有人根本沒有喝到過真正牛逼的上等茶,也就是好茶不便宜,這是其二。

先來說一,咖啡與茶都有對溫度將就的控制,咖啡和茶都有溫度控制,但茶的溫度控制遠比咖啡要複雜的多。

中國地大物博,很多茶,每種茶的溫度沏泡是完全不一樣的,紅茶、黑茶需要用一百度的開水,黃茶、綠茶需要用七十度的水。

有的茶不需要洗,有的茶必須洗。

有的茶是要用來煮的,有的茶是要用來泡的。

有的茶泡五泡就沒味了,有的茶泡十泡還噴香。

當然還要有器具上的區別,黑茶,紅茶之類的發酵茶,得用紫砂壺。分的細了,黑茶你得用黑泥料紫砂壺喝黑茶,紅茶用段泥料的紫砂泡紅茶。紫砂泥的質地、顏色不同,也就適用於不同的茶。

但你要喝綠茶和花茶,你就適合用蓋碗喝,玻璃蓋碗能夠直觀看到茶色,以便進行欣賞,如果更講究的(比如說我)就用景德鎮的蓋碗,薄如紙,潤如玉,聲如磬,明如鏡。把玩欣賞起來簡直是人生極樂啊。

當然了,主人杯也是用來彰顯身份和進行觀賞的,不講究的就一套茶具拿回去咯,但是講究的一定會要另買一個茶杯。

茶杯就看自己的喜好了,有人喜歡景德鎮的薄胎青釉杯,有人喜歡汝窯,我就喜歡建盞(又稱天目盞)。

這是我用建盞泡白茶的效果,銀底變金底,這叫漂!亮!

等養的時間久了,碗底可見彩虹七色,鄙人有幸見過客戶家裡的建盞,真真的可是七彩,煞是好看。

說起這些杯子,品類更他媽多了,眼花繚亂的,每個都有自己固定的效果。中國人最喜歡的就是看著自己的東西產生化學變化(比如盤養鳳眼,從黃色養成紅色,盤養綠松石從石頭盤養成通透的玉色。)

除五大名窯之外還有琺琅、青花、鑲嵌等技藝,這些技藝都用在了茶杯上。

杯壁上的字都能透過來,若是能有手繪花紋,映在陽光中的茶湯上,那就真是漂亮了。

所以結論就是,若將茶文化徹底搞清楚其實不太可能,總有小眾茶是你沒喝過沒聽過的。體系繁複,從茶葉產地到茶具分類,真的是很複雜。

在來說二,就是沒有喝過好茶。

咱們上一輩的老人們在單位喝茶怎麼喝?一個大茶缸,捻點茶葉放進去,一泡泡一天,別說下班了,午飯還沒吃呢,味道就沒了。沒了就沒了吧,他還往裡續。

結果就是下班前,那半缸子全是茶葉,喝起來那個味道呀,誒呦卧槽苦到我姥姥家了。

就這麼喝茶,別說西湖龍井明前入夜露芽頭採茶了,就算是正山堂的妃子笑也得讓你喝噁心咯。

不會喝茶,不懂喝茶,沒喝過好茶,這是現在中國老百姓的弊病。都知道喝茶拿水泡,牛飲也好,品茗也罷,茶還是不能泡的太久,這就涉及到上面講的沖泡方法。就算有好茶,你不會泡,步驟錯了泡壞了,那他媽跟喝兩塊五一斤的菊花茶沒啥區別。

按說這好茶我是真喝過,松子味的龍井喝過嗎?荔枝味的正山小種喝過嗎?價格都不便宜,更有論克賣的。還有數十年的老茶餅,更是貴到離譜。不要說茶不好喝,是好喝的茶你喝不起。

我現在除了每年買點頭采獅峰龍井和正山堂的妃子笑嘗嘗鮮,其餘的時候我都喝口糧茶,春夏喝龍井和茉莉,秋天喝熟普洱,冬天喝妃子笑或者金駿眉正山小種。

一年下來茶葉錢真沒數過,但是我知道茶具才是最燒錢的。我這人又愛瞎JB講究,紫砂必須宜興的,瓷器必須景德鎮的。

當年租房子住的時候窮啊,那時候再窮,也得用宜興的紫砂,景德鎮的茶杯,大師款的茶寵。窮講究窮講究,越窮越講究。

不講了不講了,睡覺,明兒起床看看還有沒有能補充的吧。


這個問題可以談的更廣泛些。

一中國階級文化。階級文化表現之一是對外的寬容與對內的壓迫。所以,外來文化一直是被歡迎的。(即使在清朝閉關守國階段,這也是處於政治生態所為。)所以、咖啡敲開了上流階層的縫隙,於是從上而下紛紛模仿,這也許和常說的「文化不自信」是一個道理。

二中國文化是溫飽文化。溫飽思淫慾即說明一例。只要能解決溫飽問題,其它都好說。咖啡進入國門後,解決了一部分人的溫飽問題甚至走上資本權貴階層,並且建立相應的供應鏈金字塔組織,通過各種方式讓自己走上金字塔頂端。用其他詞語對照,就是買辦組織。買辦組織為求溫飽以及升上頂端機會,總會不顧一切創造機會地擴大飲用咖啡群體。

三是中國文化是包容文化。咖啡作為新生活方式,沒有人去反對,也沒有哪個文化具有排他的屬性和任務,反而給予更多的美食和社交話題。所以咖啡在從小眾的高層逐漸向主流大眾人群漸進影響。

手機碼字,沒有細審,大家理解就好。最後我們能理解為什麼要提「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在於人心。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