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於中國來講,綿延數千年,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為何在短短百餘年時間,被咖啡所衝擊如此劇烈?
中國有著極為悠遠的茶文化歷史淵源,「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道出多少人是嗜茶如命的情節。客從遠來,進屋奉茶,又是另外一種的茶又融入到了國人血液中的見證。在如此廣泛深遠的茶文化底蘊面前。又為何在近百年內,尤其在現代,咖啡興起帶來的衝擊如此劇烈....
現代社會生活,尤其現代都市人。生存壓力極大,工作、家庭、婚姻等等。每天處於緊繃又壓抑的狀態。尤其一些比如設計、編輯、軟體等行業從業人員,長時間的連續高強度工作,需要藉助於很多外在刺激來提神。其中咖啡、香煙、冰凍冷飲為多數人的選擇....相較於茶,又是哪種更適合
為什麼總要把茶與咖啡對立起來?他們本來毫無矛盾。
喝茶解渴,喝咖啡解渴嗎?越喝越渴!
喝咖啡提神,喝茶,剛開始也睡不著覺。但是習慣之後,幾乎沒有提神的作用。還是要喝咖啡。
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飲料,有著完全不同的作用。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喝咖啡的人的比例沒你想的那麼多
茶本身沒有文化,有文化的是人。
我們雖有千年的茶文化,其實在歷史上,茶葉產量很低,喝茶並不普及,天天喝茶是文人墨客、富貴人家才有的待遇,茶葉真正大規模普及也就是從解放以後才開始的。
「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這個不是我們漢族的諺語,這個是藏族等邊疆游牧民族的諺語,他們偏好喝茶是他們特有的自然環境和飲食結構造成的。
關於茶和咖啡目前的市場問題:
1、市場對象不同:目前兩種飲品的市場定位並不衝突,茶葉的主要消費對象是中老年男性,咖啡的主要消費對象是年輕的都市白領。
2、產品文化不同:咖啡的主要功能性是提神,營銷文化是小資;茶葉的主要功能性是健康(當然包含提神),營銷文化是儒雅。
3、就目前國內市場而言,茶葉的市場產值遠遠大於咖啡。
4、就提神而言,茶葉和咖啡提神的原理是一樣的,都是含咖啡鹼,提神效果和你的攝入量有關。
咖啡哪裡衝擊了??你看到了咖啡館多,但沒看到一家家地倒,只有星巴克、costa等一家家賺錢。高檔到CBD的mall到城中村的巷子都有賣茶葉的店,何時見光賣咖啡豆的店?多少人家裡必備有茶具茶葉,飯後沖一泡。又多少人家裡備著手沖套裝甚至意式機?去外面吃飯,那壺裡是茶吧?見過哪家餐廳放咖啡的?更何況??為什麼你們就是不願意接受喜茶也是茶呢?咖啡在這個茶的故鄉從未造成過所謂的衝擊。安啦~來,喝茶。
綿延千年、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這些詞,說的是沒錯。但是,誰給你的勇氣,告訴你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就不用挨揍了?當年我大清國不也是這樣想的?然後………
全國人民都能吃飽肚子才是幾十年前的事啊。四萬萬人齊下淚也不過是剛過百年耳。事兒就是這麼個事兒,情況就是這麼個情況。
咱就不說遠的,就說幾十年前的事兒。從中國茶葉網的資料庫中搜索顯示,1980年,全國各種茶葉總產量30萬噸左右,然後出口10萬噸。我們自己還剩20萬噸。當時的中國人口是10億,為了照顧一些數學不好的朋友,寫得再明白一點:20萬噸就是4億斤。也就是說,按人均計算,每人每年能分四兩茶。這還是新中國建國後茶園面積大幅度增加的成果,在唐宋元明清,文人雅士們沒事玩玩賭書消得潑茶香的時代,就更不知道少到哪裡去了。就這麼一丁點茶,還要啥茶文化?肚子都吃不飽,誰敢吹牛說「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
奉茶待客,正是從一個側面證明了,茶的珍貴。所以待客必用茶,一杯清水不像話。梁實秋回憶,「抗戰前造訪知堂老人於苦茶庵,主客相對總是有清茶一盂,淡淡的、澀澀的、綠綠的。」換成今天,用淘寶上那種九塊九半斤包郵的茶,待客還不如清水吧。悲劇的是,我見過不少有錢人,或者有錢的單位,就喜歡用這種劣茶待客。
我前兩天和一個賣壺很多年的同行聊天。同行比我入行早得多,知道的行業趣事也多,我就安心當聽眾。同行說,就在十幾年前,紫砂壺還不那麼值錢,如今的一些紅火的紫砂名家,在當時做壺只能勉強糊口,只好別處謀些事情做,做壺權且當個副業。那時去找紫砂作者進貨,紫砂作者都盛情接待,直接住在紫砂作者家裡吃吃喝喝,臨走時買幾個壺,作者高興得了不得。而現在啊…………
所以只有在吃飽肚子的年代,才配談茶文化。而且只要吃飽了肚子,自己愛喝啥喝啥,想喝啥喝啥,別人怎麼著,操那心幹啥呀。
P.S.有知友 @陸信 在評論里補充到:「用茶葉總產量除以全國人口衡量茶葉消費水平的話,宋元可以達到人均1斤左右」,這個數據挺有趣,也頗值得商榷一下。
古代農業社會除去幾段短暫的「盛世」,人口增長率都是比較低的。拿宋代來說,北宋人口過億,南宋人口近億,若是茶葉達到人均1斤的產量,那麼全國茶葉總產量是5000萬公斤(其實宋代的一斤高於500克,此處默認這位知友講到的一斤就是今天的500克標準。舊制度量衡可參見知乎上這個回答:中國舊制一斤究竟相當於今天的多少克?),5000萬公斤,也就是5萬噸,按照當時的生產力水平,這個總產量理論上是可以達到的。我搜索了幾篇相關論文,基本也都認定宋代的茶葉總產量可達到一億斤。但是這些論文均從古代文獻中關於貢茶、折稅茶、私茶的相關記載中尋章摘句而推算出產量。竊以為這種演算法不夠科學全面。例如,宋代貢茶中關於「龍團鳳餅」、「銀絲水芽」的記載,都是耗費極高而產能極小的制茶技法,從而導致了最頂級的茶餅等價於黃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時下流行的金駿眉也是這樣),全國的達官貴人富商巨賈竟相糜費團茶,而古代又無產量穩定的良種茶樹,這種豪奢的茶葉生產和飲用方式主導之下,茶葉的種植採摘製作流通諸環節,都是蠻有趣的值得研究的課題。
咖啡便宜,一兩塊的一小條的,就很香;茶做不到
咖啡簡單,煮一下加個馬克杯,就好喝;泡茶麻煩
任何競品,有便宜又簡單就很好,對手早就就給打趴下
茶沒有,內銷,銷量增長的跟得上基礎設施建設,價格增長的不比房價慢
出口:略低於gdp,還是穩步增長
受咖啡衝擊,也許在消費飲料的百分比
開放的結果
不開放,比例一定更高
開放了,比例下降,帶來的是絕對數量的增長
茶文化源遠流長是極權社會少數人
在時間跨度上沒讓他斷了
空間跨度,社會維度,近幾十年,野蠻生長
起碼新疆可以看到人喝鐵觀音
東北有專門的普洱學校
香港人前兩天還在向我打聽有沒有靠譜的茶藝師
我媽喝咖啡,我爸喝茶,我都喝
往前去一代
我爺爺拿到半斤好綠茶像寶貝一樣
我爸現在喝的茶,大部分聽都沒聽說過
我奶奶,年輕時不喝茶
家裡的茶都是來客了才拿出來招待
我爸像我這麼大
最多搞點當地普通綠茶
有點閑錢,不是給我存著
就是買點好茶孝敬爺爺奶奶
自己可絕對捨不得喝
咖啡是我爸比我現在還大個十來歲
家裡人出國帶回來
爸媽都說噴香的
說完還是隨手抄起茶杯
我的九零後小表弟
出國前咖啡奶茶可樂,隨便整
他也許是第一代開始隨便喝飲料的
出國讀書開始找我給他寄茶葉
我問他怎麼搞的?
以前沒見你喝茶
他說,國外的茶實在不習慣
人家問中國有什麼?
總不能介紹四大發明吧
搞點好茶讓別人喝喝
也算自己長在紅旗下了
回來裝修,留了茶桌的位置
還是咖啡奶茶可樂亂喝
多元化全球化同質化這麼多年
不必再對你的我的糾結這麼多了喝茶吧,就像黑夜裡跟一個三從四德的老婆做愛
喝咖啡,就像開著昏黃的燈光,跟別人家胖乎乎的老婆淫亂這個話題很有趣,我自己很喜歡茶,做了好幾年的茶人,跑茶山,做茶品牌,開茶館;而我妻子非常喜歡咖啡,研究精品咖啡豆、每天早上自己磨一瓶咖啡,開咖啡店,基本把一二線城市的咖啡店也走了一遍,所以我們深入探討過茶與咖啡的種種對應,身邊朋友說我們是茶與咖啡的結合。
先不說我的結論,講下茶與咖啡的對比:
1,茶與咖啡都是提神之物,含有的咖啡因都會讓人上癮。咖啡提神效果很快,但不持久,茶提神相對起效慢,但更持久。
2,相對來講,茶更溫柔咖啡更激烈,我喝咖啡時,覺得焦味太重,而妻子恰恰認為這很香很過癮。
3,茶與咖啡也很像,都講究產地、製作上發酵及烘焙等等工藝會讓其充滿變化而分化成不同的類別。
4,在中國,真正喝原葉茶的人,大部分都是在30歲以上,除了喝茶本身,茶在中國除了是文化的載體,還是社交的工具,甚至以收藏炒作等成為行賄的貨幣載體。30歲是一個分割線,代表的是身體不再年輕,更注意健康及養生,不再願意承受汽水等合成飲料,代表這擔起家庭中堅角色的負擔,需要更多人情社交,喝茶變多了,喝咖啡的人也相對的減少。
5,咖啡作為舶來品,在早期中國經濟比較落後時,洋產品自帶時尚潮流光環,年輕人更願意主動接觸,且其快速提神的作用讓初入職場的年輕人喜歡上。確實在以前,很多人跑去星巴克喝個咖啡會覺得比較有品位,所以慢慢的,咖啡在年輕人中,佔據大量的市場。
因此,我認為中國茶並沒有被咖啡衝擊的強烈,茶還是茶,依然在那裡,中國的茶產量依然是世界第一,茶文化依然在中老年的生活里堅不可摧;咖啡更多的是折服年輕群體。
當然,盛世喝茶,在中國的歷史裡面,一直驗證著這個規律,在肚子都沒有填飽的年代,茶與咖啡都不可能成為生活中的追求。隨著國力的日益強大,茶文化在中國必然會得到復興,也更多的滲透到年輕人的生活里。
有興趣的朋友建議去讀一讀世界茶的流通貿易史,在一個世紀前,中國茶葉對世界的輸出影響才是巨大的,至於印度當下的大茶區,如大吉嶺及阿薩姆,也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為了避免對中國茶葉太依賴而推動其大面積種植髮展的。當然,由茶葉貿易引起的鴉片戰爭,大家應該就更深刻了。
你哪看出來被衝擊的?有喝咖啡不喝茶的人,有喝茶不喝咖啡的人,也有喝茶也喝咖啡的人。。
但是還就沒有因為喝了咖啡所以就再也不喝茶的人。
而且??現在進屋就到咖啡了?不都是倒水或者拿飲料啤酒嗎
保溫杯泡茶上班的人也不少,加班累了買杯星巴克和買杯喜茶有什麼區別?而且事實是喝奶茶的人是遠遠比喝咖啡的人。只是喝傳統功夫茶的人少了,有多浪的單位辦公室擺一套茶具給白領加班時候用的?除了福建地區之外應該再也沒有了吧
手頭有2015年的數據:
2015年,中國茶葉市場的規模是3000億;而咖啡的市場規模只有700億。差距還是很大的,根本談不上衝擊。
提神效果咖啡中的咖啡因含量要遠高過茶葉中的咖啡因。香煙的提神效果是尼古丁的作用,對身體不好。
這個問題,我想結合一下政治來說。
我們都知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並最終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那麼,這個過程中,什麼最重要?
當然是實事求是和與時俱進。
可是,我們做茶文化的很多人,就是這麼崩潰。
他們口中的堅持傳統文化,根本就不是堅持,而是守舊、頑固。
明明茶種都不一樣了,非要搞什麼煮茶法和點茶法的復原。
明明綠茶和烏龍茶工藝都改到不要不要了,還要去做什麼老龍井,老鐵。
你瞅瞅人家做器的,建盞以前哪有現在那種造型,人家為了適應我們的需求,硬是給改了。
再看人家做茶則的,以前的細溜溜,拿來喝綠茶沒問題,結果把雲南鳳慶古樹紅茶和普洱茶以及猴魁放進去就只剩崩潰了。然後人家就改了啊,改寬點。
茶和器都會與時俱進,為什麼茶文化不行?
文化如果不發展,那就永遠是一個死掉的文化。
一個死掉的文化當然干不贏外來的鮮活的文化了。
這是必然。
那麼。我們怎麼辦?
我建議,先把茶文化放下,把茶喝好,然後再把茶文化撿起來,合用的留,不合用的丟。創新發展才是永葆生機的最基本原生動力。
有嗎?
那星巴克賣茶幹嘛?各個餐館哪有不提供茶水和類茶型飲品的?喜茶皇茶滿城奶茶,應該都看得到吧?各種抹茶風靡大江南北,也應該感受了吧?與茶口味相關的零食,也不少吧?
與此同時,拋開國外不說,全球所有跨國性的飲料廠商,只要是在中國的,90%以上都有茶飲品牌或者茶飲系列,本地品牌和小廠山寨的就都不算了。
不是文化消失了,只是文化的表現形態不同了,罷了。第一,好茶很貴。
咖啡的價格不了解,但綠色海妖家還蠻便宜的。茶葉價格差別很大,超市十幾塊一大包的鐵觀音,跟真正的好茶比起來是雲泥之別。前幾年龍井還沒用來炒的時候買個幾兩,幾百塊錢還花得起。現在,托朋友買,說很難買到核心產區的雨前茶,都被收走了。這幾年很火的金駿眉,正山堂或駿德茶業的,一兩就快上千,也就夠十幾次,真心喝不起。岩茶就更不用說了,據說武夷山三坑兩澗茶青就幾百塊一斤。大宗茶好喝的真不多。機採茶青再加上機械炒制的,顏色口感都差太遠了。咖啡,速溶的就很好喝,香氣足,加點奶和植脂末,口感滑滑就更好了。幾十塊錢夠管一個月。第二,泡茶很麻煩。一次要洗茶壺公道杯茶杯茶濾茶盤N多樣,真的很麻煩,喝完還得洗,加起來就十幾分鐘了。當然也可以拿個玻璃杯丟點茶葉加水,可那樣泡出來的茶很難喝。越是好茶,越不捨得糟蹋,可天天泡茶真的做不到,太耗時了。喝咖啡如果不是特別講究,洗一個杯子就行。
第三,茶水不好保存。咖啡趁熱喝會很香,涼了也不難喝,外賣送來的,放了兩個小時,再丟微波爐加熱一下還是香噴噴很誘人的。茶水除了冷泡的,其他的變質都很快。毛尖之類的綠茶,泡好半個小時不喝,顏色就全變黃了。紅茶冷了變渾,還發苦。個人覺得黑茶冷了一股霉味。
第四,弘揚傳統文化的多數是大叔大媽甚至大爺大娘,對年輕人來說,洋的比土的好。發個朋友圈,意式咖啡上面的圖案就很有情調,茶?怎麼拍也就那樣。另外,咖啡提神見效快但時效短,要加班就續著,活幹完了就睡覺。喝茶短時間內不會太興奮,但不經常喝茶的人,下午喝一杯,半夜還清醒得跟貓一樣。太虐了。
最後,誇一下自己的時間到了。我們辦公室二十多個人,原本只有我喝茶,現在那群90後的小年輕們只要見到我拿起茶具就趕緊拿杯子來排隊。「好好喝!」所以,年輕人很少喝茶,主要是他們身邊像我這樣喜歡茶又很會泡的中年大媽太少了。以前外國人喝咖啡,中國人喝茶,現在有的外國人喝茶,有的中國人喝咖啡,所以這不是茶文化受到衝擊的問題,而是世界各地的文化相互融合的現象。雖然很多外國人喝的是奶茶,看起來喝的不是正宗茶,但是最早的咖啡也不加奶,咖啡傳入歐洲後才有人給裡面加奶。
這本身就是偽命題。茶至今仍是中國主流的飲料,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販夫走卒,都在喝,說明流行程度非常廣。而咖啡的普及程度遠不及茶,速溶咖啡上不了檯面,現煮就只能出現在小範圍了(相對於茶來講)。至於高端方面,咖啡未必就比茶的逼格高,好的茶,一兩就要多少錢了。
至於中國人把咖啡看成高大上的東西,也只是中國人的看法而已,就如同許多外國人會認為中國人喝茶是很有意思的事一樣。無它,月亮都是外國圓,哪裡都有人這樣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