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麼樣才能有深度的思考?

此問題有兩個疑問

1.在知乎上看到一些大牛的答案,有些真的是醍醐灌頂。但是每次看到問題,問問我自己,就不會有這麼NB的回答,或者說想的很淺顯。是閱歷嗎,也不見得,有些老教授也只是滿口之乎者也,有些年紀輕輕就能看到實物的本質。是書讀的多嗎?也不見得,有些理科生比文科博士的回答要精彩很多。

2.每次看到N多的答案,總有幾個都覺得有道理,可能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但是每次都給我一種跟在別人屁股後面走的感覺,追隨別人的答案,人云亦云,沒有形成自己的判別標準。有時候刷知乎感覺讓我的價值觀越來越混亂了。

so,怎麼樣才能做到有深度的思考?


要深度看代一個問題,是可以通過一下幾個方面/角度/維度去看問題,如果所有角度都覆蓋了,基本上就是非常有深度的了。

1.視角的高度

幾個高度的視角看問題,一個是自己的視角,一個是比你等級高的視角,一個是比你等級低或平級的視角,一個是上帝視角。

自己的視角就是是不是符合自己的利益,三觀,理念

比你等級高的領導,家長的角度,大概就是是否符合公司,集體,家族等組織的的利益或者理念

比自己等級低或者平級的角度,就是他人的利益和需求,但是是個體的

還有就是上帝視角,就是排除所有的利益(個人和集體的),排除所有不必要的觀點(法律與道德),排除所有的因素,在一個最理想的狀態下,會應該是怎麼樣的視角。

另外一種形式就是數量級的高度,

一個是自己的視角是只考慮你一個人的情況,

高級視角是考慮如果達到某個數量級了,應該是如何處理。

低級或者平級視角是,你有我無,或者我有你無這樣的數量級形式,如何處理

上帝視角,照著某個數量級發展下去,未來達到一個臨界點,應該去如何思考。

上帝視角是需要非常寬的視野廣度。

2.廣度的視野

這個是包含了地域上的廣度,年齡上的廣度,種族上的廣度,文化上的廣度等等等方面的思考,或者參考

比如說不同國家對某個東西是如何處理的。

不同地域的對同樣東西的不同理解。

不同地域的文化。

性別差異。

在廣度思考方面,如果只是從自己的視角和自己組織的視角上面去看問題,往往是非常狹隘的。

3.細節的精細度

這個維度是這個事物本身,事物內部的東西。你看待這個事物是從那個尺度去看的。

如果是時間,你看待時間的尺度,是天,還是小時,還是分鐘,還是秒。

顏色,你是看紅,黃,藍還是腮紅,血紅,桔黃,土黃,天藍,海藍

如果是椅子,你是認為只要是能坐的都叫椅子,還是分板凳,工作椅,搖椅,太師椅,靠椅等。

另外還有不同角度的去看其細節,比如是椅子,從顏色,形狀,設計,製作年的,材料,生產地等等角度去看待。

4.特質/特點/獨特性

每個事物都有相同的共性,當然也有其區別於其他的特性。而那些重要的特性的特點,就是要我們針對這個事物重點研究的。

這個特性對事物本身的影響,對其共性的影響。

這個特性對自己的影響,對自己周圍的影響,對自己組織的影響

如果掌控這個特性。

這個特性對未來趨勢能起到有什麼作用,有什麼影響

這個特性的實質是什麼。

這個特性為什麼那麼重要,使得這個事物顯得特別,使得這個事物影響改變了一切

5.事物間的聯繫

以我們要研究分析的事物為中心,找出這個事物與其他事物的聯繫,事物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生相剋等。(當然,這個維度里的東西,可能一已展開就收不回來了,可能從一個事物跳到另外一個事物上去了。這不是我們要討論的範疇。)

要找出事物聯繫,必須要有一定高的視角和一定廣度的視野,這樣才能發現更加廣的的事物間聯繫

6.發展的趨勢

要了解一個事物,往往是要知道它的前世今生,了解事物的歷史,今日,以及預測可能的未來。這個是一條時間軸。

在趨勢方面,有個東西叫做拐點,就是突然開始加速發生劇烈的變化的那一點。如果是一條上升下降的線,拐點就是在這點時間後,突然快速上升或者下降了。

預測穩定的趨勢相對容易,但是要準確預測這個拐點是非常困難的。

總結

很多所謂的深度分析,就是為了能預測未來的趨勢以及這個拐點,然後抓住機遇,提升自己。

以上任何一點只要詳細分析,都是深入分析,但是如所有這幾點都詳細的分析了,那就是深入中的深入了。

所以提高自己的視角高度,拓寬自己的事業廣度,了解事物的特性,深入細節的精細度,把握事物的相互關係或聯繫,最後準確的了解把握事物發展的趨勢,這樣你就是深入地思考了。

如何提高自己的思考深度?

簡單一句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人無數,名師指路。

通俗說法:多讀書,多旅遊,多接觸人,多聽聽高人意見

(另外結合獨立思考的訓練來訓練自己的思考:如何形成自己獨立思維? - 知乎用戶的回答)

----------2014-12-18 更新-----------

有人想要例子,我還沒有很好的例子可以給出,因為思考方式是一回事,寫出來內容可能是另外樣子,或者就直接方式自己思考的結果

不過以下的幾個回答是可以參考的

中國目前的水平到底怎麼樣? - 知乎用戶的回答

這裡我在回答中一些設問,其實就是我自己思考這個問題的方式,從各種不同角度角度,各種不同方面去思考樓主提的問題。雖然有些亂,但大致可以算是一個例子了。

如果我對別人的關心和好沒有回報,是否還要堅持下去呢? - 知乎用戶的回答

這個回答基本上是我的思考結果,但是在第一部分,也是從不同角度去分析,對付出價值的不同類型上進行了分類和總結。當然也有從個人角度去分析,也有從國與國的角度去分析。


純乾貨,沒故事。沒耐心讀可以只看黑體。

在數學和計算機科學領域,有種東西叫演算法(演算法_百度百科 | Algorithm)(百度和維基的定義。建議讀一下)

簡單來說就是有一個輸入值,經過演算法的計算,得到一個輸出值。輸入值是情況與問題,輸出值是你想要的結果。輸出值越理想,演算法越高級越好。

舉一個最最最簡單的栗子(唯一解法的栗子):一共有十個蘋果,你吃了一個蘋果,還剩幾個蘋果?

你的演算法就是y-x。y就是總共的蘋果數量,x就是你吃了多少個蘋果。帶入,由此得出還剩9個蘋果。

演算法也分好壞。

舉栗:比如計算菲波那切數列的第一千位是什麼。好的演算法可以在0.01s內給出答案,而一個壞的演算法可能要耗時數秒,而且說不定還會是個錯誤的答案。

為什麼谷歌是世界第一的搜索引擎?因為谷歌搜索耗時短,準確率高。為什麼?因為谷歌有一套超級厲害的演算法。

在計算機科學領域,基本上,好的演算法意味著好准快,壞的演算法就是差錯慢。

套用到我們的思維上來說,我們每個人的思維模式都是一個獨特的Algorithm。擁有好的演算法(思維模式)的人就可以輕易的看透事物的本質,而擁有差的演算法的人只能看到膚淺的東西。擁有好的演算法便能夠做有價值地深度的思考。

但是,那些擁有好演算法的人是天生就得來的嗎?

答案是否定的。每個人都可以擁有一套好的演算法。

(如果你是學CS的,那麼應該可以很好理解我現在所說的東西。)

我們假設你現在的演算法弱成渣。

你看到一個香蕉。你的演算法並不知道香蕉要剝了皮才能吃。你現在就直接吃那個香蕉,不好吃,經過你的探索發現,裡邊的果肉是甜的。你下次就不會去吃皮,而是會剝了皮去吃果肉。如果你的演算法沒有意識到應該去剝皮,可以去詢問吃過香蕉的人,如何正確的吃香蕉,這樣也可以得到你想要的答案。

這是個看起來很愚蠢的例子,那是因為你的演算法早就已經知道該如何吃香蕉。放到第一次見到香蕉的小嬰兒面前,如果家長不告訴他,小嬰兒是不知道要剝皮的。

同理,當你遇到你的演算法從未涉及的領域的時候有以下幾種選擇來增進你的演算法

1.詢問:詢問該領域的大神。諸如教授或專家。

2.自己探索:如果實在找不到此領域的專家請教,只能自己收集資料,慢慢探索。不斷地碰壁是必然的,要善於總結。

3.讀書:如果有相關的書籍,讀書是最快捷高效的方法。

假設你現在的演算法強了一些了,你可以應付很多問題了。(其實你還很弱,只不過你自己意識不到。)

這時需要檢測,自己是不是真的很厲害了,還是半瓶子咣當。

一個好的檢測辦法就是看看同齡人,同領域當中的人做的怎麼樣。不要局限於同班,同學校,最好放眼全國乃至全球。

不論何時都需要不斷地改進提升自己的演算法。

那麼提升到什麼時候算是一個還可以的演算法了呢?

當你某一天覺得「我好渺小啊,我什麼也不知道」的時候,差不多你的演算法就成型了。因為你的演算法已經實現了能夠不斷地自我檢測,並且不斷的自我提升功能。

總結一個提升演算法的公式

  • 得到新演算法

  • 放入實際當中演練

  • 得到反饋結果

  • 思考不足並制定改進方案

  • 改進演算法

  • 得到新演算法

  • 以此類推循環...

結論:只要不斷的將自己的演算法(思考模式)應用到實踐當中,及時收取反饋,學習並吸取新知識以改進自己的演算法,終有一天,你也可以一眼看透事物的本質。

有空再寫一些細節。

歡迎在評論里提問或討論交流


深度思考有什麼好處?

如何通過深度思考獲得更快的進步?

為什麼有的人進步很慢,
有的人卻可以成為學霸?

為什麼有的人處處受挫,
有的人卻總可以左右逢源?

為什麼有的人一個領域都做不好,
有的人卻可以輕鬆跨界多處成功?

這篇文章將與你分享,我對上述問題結合自己的專業領域互聯網產品運營,分享一些思考與轉變。

1 被動成長主動成長

首先,我認為影響人成長速度的第一個主要區別,在於選擇了主動成長,還是被動地由外界環境推動著成長

有的人在運營崗位一段時間,幾個月甚至半年時間裡,工作內容可能都沒有什麼明顯的變化,做著雜亂和重複的工作,他的提高主要來自於第一周對工具和流程的熟悉掌握,在後續的不斷重複中,成長進步的部分就非常少了,進入所謂的「成長低潮期」

舉個例子,小明同學入職了某公司的新媒體運營崗位。

這個工作平時主要負責去尋找一些優秀的文章轉載到企業訂閱號里,小明同學剛來的第一周里需要學會尋找優秀文章、微信文章配圖與排版、聯繫作者溝通授權,這一周是他成長最快的一段時間。

然而,由於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搜集文章的渠道也比較穩定,部分作者也確定了長期授權意向,新作者的基本溝通套路也熟悉,他沒有主動選擇變化,所以在接下來的幾個月時間裡,小明每天的收穫成長很快就非常小,進入「成長低潮期」

更可怕的是,處在這種成長低潮期的人中,有不少還在每天忙碌加班中,看起來每天都很勤奮努力,甚至自己感到充實而心滿意足。

殊不知,由於進步緩慢,正逐漸被另一種每天都在高速成長的人遠遠甩開

這種主動成長的人,除了所接手的新工作之外,還每天思考如何改進工作,分析優秀競品和行業案例,主動看書聽課學習充電,並針對自己的工作進行反思總結。

被動成長的人每次成長主要靠工作的大變動,可能要半年成長一次,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成長低潮期;

而主動成長的人,掌握正確的方法,基本上每天都在成長進步,而這些成長進步又會進一步促進他內容的變化,從而實現產品和戰略上的突破。

所以,要想加速進步首先要做到選擇主動成長

主動成長當中提到的「改進工作」、「案例分析」、「總結反思」等,都需要一個重要的能力就是深度思考,只有深度思考,才能幫我們更快掌握做事的核心能力。

為什麼深度思考能起作用呢?

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先來看看,在各自專業領域,核心競爭力是怎麼建立起來的呢?

2 專業領域的核心競爭力

不同行業專業領域的核心競爭力,來自於對於這個行業的知識和能力的掌握。

在運營這個領域,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他人運營很成功的操作方法,總覺得特別的牛X,但當運用到自己產品上的時候,卻發現並不是那麼有效,是方法有問題嗎?

為什麼明明在別的產品上有效,在你的產品上就沒能再現呢?

還有可能,甚至你都不知道怎麼把那個方法用在自家的產品上。

你看到Papi醬做了個3分鐘的短視頻吐槽生活很火,如果你也去做個3分鐘的短視頻也想來吐槽下周圍的生活,要想火肯定非常難。

因為你沒有掌握她做成背後的很多本質規律,比如對生活的深刻洞察、台詞包袱的巧妙鋪疊、生動有趣的表演風格,更包括她在中央戲劇學院7年學習的紮實理論基礎,以及一年多的時間裡100多個視頻的嘗試,再加上遇到短視頻爆發的資本風口,才成就了今天直播會有2000萬人觀看的Papi醬。

不同的產品,不同的受眾,不同的方法,直接移植方法,是很難做到馬上有效,更難做到持續有效。

有些效果好的方法,如果很容易複製,就只會存在非常短的紅利期,一旦這個方法很快傳播開來,用戶就開始對這種方法形成免疫和排斥,效果迅速下降,變成效果差易複製的方法。

比如在微博早期的「段子轉載大號」,由於門檻不高很多號冒出來爭相模仿,轉載號變多了之後,就泛濫失去了優勢。

所以,我們真正應該掌握的運營方法,應該是那種「效果好難複製」的方法。難複製的方法不容易泛濫,能夠形成自己的獨有優勢。

比如,羅輯思維基於優質學習內容的電商,就是一個「效果好難複製」的方法,在比較長的一段時間裡,很難有人能夠超越他。

那這種「效果好難複製」的方法是怎樣形成的呢?

這種方法,是運營者掌握了運營的本質規律,並結合自身優勢培養起來的

所以如果要借鑒優秀,借鑒的一定不是直接學一兩個操作方法,而是學習背後的規律。

然而,真實工作中,尋求短平快方法的人總是更多,而深入研究分析背後規律的人總是很少。因為直接找方法很容易嘛,而去研究規律的過程辛苦又漫長,但一旦掌握規律,就會變得非常有競爭力。

所以,我們經常能看到那些運營高手,每次做的運營活動都不同,卻同樣極具創意,就是因為他們找到了運營的本質規律。

有的時候,有的人通過微信後台找我諮詢,總想套走一兩個馬上有效運營方法,而平時缺乏對運營和產品思考的人,我都不太願意和他們繼續聊下去。

這並不是我耍大牌,而是因為我知道即使告訴他們不久後,他們又會效果變差方法枯竭,再來找我。

3 本質規律的探索學習

說了那麼多,運營的本質規律是什麼呢?怎樣去探索學習呢?

運營的本質規律包含了很多部分,不同產品的運營會有不同,但有些底層的規律是相通的,比如對用戶需求、人性的洞察,對熱點的敏感、文案的撰寫、數據的敏感、美感的把握等基本功。

如何學習和掌握這些呢?

也許有人教你會是一個比較快的方式,但是沒有人會願意花大量時間詳細地教你,包括可能目前很看重你的上級,都希望只是在方向上指點你、糾正些錯誤、一起複盤些活動,大部分的內容更希望你能自己邊做邊學。

更何況,有些東西不是只靠教就能夠體會到的,比如「用戶需求」的把握,這是一個非常重要,卻不是用幾句話能夠教好的內容。

正確的學習姿勢,應該是不斷地觀察、思考用戶,大量體驗、思辨產品,並在產品和運營實踐中不斷感悟,才能不斷加強對於「用戶需求」的把握。

這個學習過程,就是基於事物的本質的深入思考

4 如何深入思考呢?

首先,要有強烈的意識保持獨立思考,時常洞察周邊看似習以為常的現象,不輕易相信別人給的推論,不輕易接受看似合理的解釋,保持對外界事物的質疑。

經常在大腦中冒出這3個字:

為什麼?!!

為什麼這件事是這樣?
為什麼不能是那樣?
為什麼大家都轉發這個?
為什麼這個讀起來有趣?
為什麼……

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針對看到的現象及推論不斷追加為什麼,能夠幫助我們以一個更深入的視角去看世界,並嘗試找到答案,而這個答案就會不斷接近我們所想要找尋的規律。

普通人只是看到「是什麼」,而善於學習者總是在想「為什麼」,而且對於自己得出的推論,也在持續不斷地追問為什麼。

最著名獨立思考的例子,就是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

他被蘋果砸了,沒有簡單地相信,蘋果就是要往下掉的結論,而是更深層次的質疑、探索,不斷的問為什麼,並發現了萬用引力定律。

牛頓厲害的其實有2點,一點是他不輕易接受自己所看到的正常現象——蘋果往下掉,另一點是他得出一定的猜想後,還在持續地追問為什麼。

事實上,牛頓並不是第一個發現萬有引力的科學家,早在他之前就有科學家提出了類似的推論。

之所以被人們熟知,是因為他不僅僅止步於,自己所得到的推論「因為有重力」,而是不斷地追問自己為什麼會有重力,重力和什麼相關,怎麼證明,最後把重力這個現象總結出萬有引力定律這一規律,更牛逼的是還用他發明的微積分證明了出來。

這才使得牛頓成為了物理學史上最有影響力的科學家。

所以,厲害的人除了善於觀察和思考身邊的現象,而且還特別喜歡鑽研,不滿足於粗淺的推論,不斷地思考和觀察事物的規律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不深度思考的運營,看到好的運營活動,常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

-「看分答那麼火,我也請不來王思聰啊」
-「看微信那麼火,我也沒有騰訊的流量啊」
-「看逃離活動那麼火,我也沒有人贊助機票啊」

這種就是屬於只看表面的反應,這樣的視角,永遠很難學到東西。

還總會覺得,我做不好是因為產品不行、團隊不好、設計師不給力、資源不足、開發太慢、同事太丑……

5 如何面對優質內容呢?

我們身邊總有這樣一群人,喜歡沉浸在消費熱點內容的快感中,比如一些熱門的影視劇、綜藝,《魔獸》、《X戰警》、《奔跑吧兄弟》、《歡樂頌》、《太陽的後裔》、《快樂大本營》之類的,經常花很多時間去看,而且自我感覺良好。

還常常告訴自己「我在了解熱點、學習運營」,自以為接觸了優質的內容,其實卻收穫寥寥。

當有人追問他們,

為什麼奔跑吧兄弟這個節目能火啊?

呃……因為這裡節目很有趣啊

為什麼這個節目會很有趣呢?

呃……因為這裡有很多明星啊

為什麼還有些節目也有真人明星沒這個火呢?

呃……因為這是韓國引進的啊

為什麼韓國引進的就會火呢?

呃……不知道,反正就是很火啦

這種流於表面地消費內容,並不會真正幫助他在運營上成長多少。

那正確的姿勢應該是?

做一個內容的消費者關注點在享受、休閑上,作為一個研究者、思考者、設計者、評論者,則會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內容,並從中受益。

6 舉個例子

比如,你即將從事短視頻的內容運營,看到Papi醬的視頻很火,如果真要想從她身上有所學習收穫的話,不是在輕鬆愜意的狀態下看完一遍就完事了,可以做些這些事情加深自己對papi醬的理解:

  1. 數據分析: 把papi醬的所有視頻的標題、播放量、轉發數、評論數列在Excel表格里,觀察趨勢的變化,並以播放量做排序,挑出最熱門的3個視頻。
  2. 洞察分析: 認真看最熱門的3個視頻,思考和寫下視頻激發了人們什麼方面的共鳴,用戶轉發的理由是什麼。寫完之後,逐條翻視頻和微博的評論,看是否和自己分析的一致。
  3. 結構分析:把視頻的不同部分,總結歸納羅列下來,形成整個視頻的故事描述鏈,分析這個故事鏈條的優劣,以及分析是如何鋪墊、起承轉合、引向高潮的。
  4. 用戶研究:找若干陌生人看papi醬視頻,並在周圍觀察他人在看這段視頻中的表情變化(微笑、狂笑、皺眉),並記下對應的時間點,回溯尋找對應鏡頭和台詞,並深入思考為什麼這段能引發搞笑。
  5. 台詞研究:聽打字幕,逐句分析,總結papi醬的語言表達特點,並找出引發搞笑的語言特徵和鋪墊技巧。
  6. 同類對比:分別找出同類型的優秀視頻和普通視頻,並分別進行對比分析,觀察哪些因素的異同,造成了火爆程度和papi醬的不同。

通過上面的分析,一定和只是當休閑看一遍的人,在短視頻內容運營上的理解領先了不止一個層次。

掌握了深度思考的人,即使沒有牛人帶,也能很快摸索出一套工作的規律出來,為自己所用。

7 總結

最後,一句話總結,如何通過深入思考加速自己的進步:

永遠保持好奇心質疑

對現象和推論持續追問

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找到背後的本質規律,

完成自己的主動進步

———— END —————

下一篇

上一篇文章《如何通過深入思考加速進步》分享了深度思考的意義和價值,在知乎專欄上得到了1464個贊,今天將和你分享如何培養深度思考的習慣。

培養深入思考的習慣,本質是培養一個習慣,所以我們先來了解下習慣是怎樣形成的。

習慣是如何養成的

在《習慣的力量》這本書中,詳細地闡述了習慣養成的過程。

其中一個核心觀點是,由cue(提示) _ routine(慣常行為) _ →reward(獎賞回報)這三者形成的habit loop(習慣迴路),成為了我們的習慣。

比如,當你看到了一個你最喜歡吃的麻辣小龍蝦,色澤紅潤光亮,似乎感受到小龍蝦香辣入口帶來很爽的享受,這就是一個cue(提示),促發你會想去吃它,吃就是這個慣常行為(routine),吃的過程中實際很爽的享受就是獎賞(reward)

之所以能夠形成這個習慣迴路,就是在於你之前多次吃的時候,給大腦形成了這種條件反射,所以看到上面的這個,哪怕只是個圖片,都會流口水想吃的衝動。

甚至有些條件反射不是人們刻意養成的,而是潛意識裡形成的。有的人看到微信朋友圈的小紅點冒出來,就忍不住要去點一下,看看到底是誰點了贊評論了什麼。

那為什麼有的習慣養成很難,而有的習慣就容易形成甚至被動就形成了呢?

書中舉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商業案例,在早期剛推出牙膏的時候,人們並沒有刷牙的習慣,更沒有購買牙膏使用的習慣,所以同期的很多家牙膏廠商賣得其實並不好。

一位聰明的商人霍普金斯在做自己牙膏「白速得」的時候,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改進,在牙膏成分中加入了檸檬酸、薄荷油以及其他化學物質,這些物質加入之後,有一個特別的效果,在刷完牙之後會有一種特別清新的感覺,這種感覺會讓人感覺到變得更乾淨了。

這種是一個非常獨特的獎賞,會在人們下一次想到口腔不幹凈的時候(提示),驅使人想去刷牙(慣常行為),從而獲得清晰乾淨的感覺(獎賞)。如果沒有刷牙,就會總感覺不幹凈,所以不管晚上多晚多累,閉著眼睛都要把牙刷完。

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改進,使得全球人都開始形成了刷牙並用牙膏的習慣,現在人們每天都會很自然地用牙膏去刷牙。

其實,客觀來講,這種清新的感覺對於清潔口腔起不到多大作用,但這個改進卻促進了地球人這樣一個習慣的產生。

「Strong habits are formed when we crave the reward」

這當中,最重要的啟發就是——我們要給習慣的行為,設定一個清晰有效的獎賞,而且這個獎賞是人可以明顯感知的,也是用戶強烈渴望的

難養成的習慣是怎樣的呢?

都是在習慣迴路的3個環節上出現了問題,比如提示不清晰不明顯,慣常行為本身難度高,獎賞又不明顯,這種習慣要想形成就會非常困難,形成的過程中就很容易形成放棄。

所以解決形成習慣的4個方向:

  • 讓提示更加明顯、頻繁、有力
  • 降低慣常行為的執行難度
  • 讓獎賞清晰可感知、有渴望
  • 讓其他迴路帶動這個迴路形成

深入思考的過程中,習慣迴路是怎樣的呢?

思考提示 → 深入思考 → 獎賞

好,接下來,我們把上面提到的4個方向放在深入思考迴路上,逐一對照一下怎樣形成深入思考習慣。

1 、讓提示更加明顯、頻繁、有力

沒有深入思考的過程,往往是在於我們很容易輕易地接受一些接受到信息,沒有深入多問一句為什麼。

所以可以在生活的真實場景中,加入一些提示,在顯示器下貼個小紙條,提醒自己多問為什麼,在手機桌面、鎖屏界面換成寫有深入思考的圖片,這樣更多頻次的提示出現,就會逐漸形成對事情多問為什麼的一個意識和提示。

圖: 臨時製作的一個鎖屏樣本

2、降低慣常行為的執行難度

有很多習慣的放棄,就是因為堅持的過程中太難了。比如很多人背單詞背一段時間就會放棄,因為過程枯燥乏味太難堅持了。

相比之下,有些背單詞APP更加輕鬆有趣,背單詞的過程更加容易,只需在一段時間裡不斷點,選自己懂的意思或者選擇不會,系統會自動把不會的單詞隔一段時間出現,這種過程讓背單詞的難度一下降低了,也更容易堅持下,形成習慣。

我聽過有些健身的朋友,上網花很長時間搜集了各種各樣的動作,幾乎能夠覆蓋到了全身的每一塊肌肉,但是最終很難堅持下來,因為太多動作做下來,既費體力還很耗腦力去記動作。

而我看到另一個健身堅持下來的朋友,最開始的時候就練那麼幾個簡單有效的動作,深蹲、俯卧撐、卷腹,練著有一定效果了之後,才開始加上新的動作,這種選擇就更容易長時間堅持。當有效果這種獎賞之後,有時候不去練練都感覺缺點什麼。

在深入思考這件事上,降低思考的難度就是盡量先選一些自己相對熟知的領域,這樣難度就會低很多。

比如你本身數理基礎就不好,如果去思考為什麼物體接近光速時間會變慢,這就會讓思考的過程變得異常痛苦,最終放棄。

選擇相對熟悉的領域,更容易獲得深入思考的成果,形成正向的反饋更容易堅持下來。

3、讓獎賞清晰可感知、有渴望

深入思考的結果本身,一般並不能獲得可感知的獎賞。

其實,把思考的過程和結果寫下來,就是一個讓思考成果更容易感知的過程。

比起停留在大腦中的想法,能夠變成幾行精鍊的文字,也是一個可見的成果。

比如今天對一件事有了一些思考和感悟,哪怕只是發到朋友圈,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朋友點贊,甚至有些朋友會來評論,這就是一種很好的心理獎賞。

如果能夠像我一樣,把思考和總結更系統地寫下來,發到知乎或者公眾號上,被幾萬人閱讀、被其他大號轉載,這其中帶來的成就感,更是非常好的獎賞。

我從中嘗到了甜頭,也就更容易讓自己養成深入思考和寫作的習慣。

你也可以在給自己深入思考的事情上,設定一定的激勵,比如能夠寫出10個500字左右的思考文章,就獎勵自己去吃一次小龍蝦,能夠把某一件事情連續追問20個為什麼並想透,就送自己一個kindle之類的,這種對自己的激勵是很有效的。

4、讓其他迴路帶動習慣迴路形成

有的時候,有的習慣迴路形成就是非常困難,甚至完全沒有聯繫,這時候就可以用其他的迴路帶動這個迴路能夠形成。

具體舉個例子,大家所熟知的巴普洛夫的狗搖鈴鐺實驗。

在這個實驗中,如果沒有食物而只是不斷搖鈴鐺的話,狗是不會分泌唾液的。

這就像一個我們很難養成的一個習慣一樣,在本身的迴路不容易形成的時候,加上一些其他的刺激和獎賞,也能逐漸把這個循環迴路帶動形成了新的神經迴路。

這就是有很多人通過給自己設定完成目標的獎勵,讓自己的目標更好地實現了。比如,如果減10斤,就送自己一台Macbook,減20斤,就讓自己一次歐洲自由行。

設定一個讓自己有渴望的獎勵,讓自己完成慣常行為之後,能得到相應的獎勵,這樣也更容易形成。

我曾經在大一的時候為了加強自己更好更深入地學好專業知識,就去找學院最漂亮的女生一起上自習給她輔導功課,那一個月里學習效果那真是相當好

(咳咳,不要問我後來怎麼樣了……)

具體的基礎訓練方法

有的人可能會問,「我知道要深入思考,但不知道現在從何下手怎麼辦?」

我分享一個非常具體的基礎訓練方法,可以訓練你在深入思考上的習慣。

? 觀察周圍的現象,在一天時間裡記錄下20處平日里習以為常的現象或聽到看到的結論,並嘗試深入地問自己為什麼。

格式:

為什麼+一個現象?

為什麼+一個結論?

? 上面提出的為什麼問題中,每個給出至少3點你思考的答案。

將上面2個步驟重複堅持21天,一定會有非常明顯的改變。

剛開始寫的時候會比較痛苦,平時沒有深入觀察思考的人,一下子要找到這麼多為什麼還是挺難的。不過這種有數量要求的練習,更容易讓自己去突破原有的舒適區極限,到達一個更佳的思考狀態。

真正寫下來,你會發現很多平時忽視的現象。

這是我在過去的課程里,會給學員使用的訓練方法,雖然看起來簡單,但做起來確實非常有效。學員作業示範: 【Day 1】H3 fruit 這是為什麼?

當然,如果只是看完不去做,什麼效果都不會有的。

最後,送你一句話:

深入思考的習慣一旦養成,裨益一生。

———— END —————

想和我交流更多內容請關注公眾號運營控 (ID:yunyingkong)。

如果對你有幫助,希望能點贊支持。


康德提醒我們:思維無概念則為盲(我們的思考不能脫離具體的經驗對象)。

當我們在討論思考時,最好假定一個思考的對象。在我看來,這個對象可以設定為「問題」。對某個問題的深度思考,也就說明了深度思考本身。

那麼下面我們來討論如何對深度思考一個問題:

1.判斷前提

問題都是有預設的,「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我們面對一個問題時,非常容易陷進問題里。

如果有一天有人問你飛馬是怎樣飛起來的?無論你從空氣動力學上論證飛馬飛起來是怎麼一回事,還從生物學闡釋飛馬是怎麼一種特殊生理構造,巴拉巴拉~

但是,要知道飛馬這個前提確實不存在的,這個問題的預設就是有錯的。

2.解析邏輯

懸置實體,解析邏輯。

舉個例子,有這麼一個論述同性戀不好的邏輯:如果所有人都是同性戀,那麼這個世界就不會再有小孩出生,人類就會滅絕,所以同性戀不好。

如果我們把這句話里同性戀這個實體名詞懸置,加上括弧。用男人這個詞替換它。

那麼就變成:如果所有人都是男人,那麼這個世界就不在會有小孩出生,人類就會滅絕,所以男人不好?!

其實我們反思可以發現,影響結論好不好的並不在於同性戀這一概念,換做男人、和尚等都名詞都是一樣的結論。這說明,這種解析的邏輯是有問題的,它不是一個有效的論證邏輯。

3.分析綜合

思考一個問題的時候不能太糾結於一個文詞概念。我們還需用分析和綜合的方法多角度考慮:

構成這個問題的要素是什麼?可以細分成哪幾類,分別是什麼樣的?這個問題本身又形成了什麼樣一個整體?(系統論)

現在發生了生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接下來產生什麼影響。 (因果聯繫)

這個問題與哪個問題是相似相關的?這個問題的有沒有反例,是什麼樣的? (相關性)

這個問題是在什麼樣的歷史背景下提出來的?它是為了解決什麼樣的疑惑?(目的論)

4.訴諸模型

當你分析完一個問題的時候,不妨回顧一下自己是如何來分析這個問題的,過程中難點和重點在哪裡。再參照別人的觀點,想想自己還有那些地方可以改進,哪裡是自己沒有想到的,哪裡是自己和別人想法的閃光點。

最後把這一系列的思考化做一個思維的模型,就好像數學題里一類題型,達到那種當你一看到這個應用題就知道用什麼公式和步驟來記解決的船程度。

以後再遇到類似問題,就可以迅速有效地從這個模型里提取相關點。不停的積累不同的思維模型,會有助於你更敏銳地思考,一下子就能抓住問題的關鍵。


「人的思維天生就是極易流於表面來思考事物的」 - 《The phycology of problem solving》

我的一個朋友最近一年在通過私教進行健身,她跟我講了一個故事,我覺得非常有意思。在這一年裡她一共遇到過6位教練,每位教練在給她上課之初都會詢問她究竟想要怎樣的身材,她的回答都是「維密的身材」。於是,前5位教練給出的策略都是與其他女性健身者相差無幾的健身策略 - 先減脂後塑形,只有最後一位教練沒有當即給出健身方案。直到第二天,這位教練才跟她說:「我回去看了維密秀,仔細研究了維密的身材。我發現,她們並不僅僅是瘦,不是那種紙片人的瘦。相反,她們的身材非常立體,背部、肩部和腰部的曲線十分明顯,有三個顯著要素,分別是緊緻、曲線感和力量感。所以,維密身材的本質就是緊緻、曲線感與力量感的完美融合。如果要想擁有維密的身材,那就需要在完成減脂之後,著重完成這四處肌群的強化訓練。」

事實上,這個故事就是一個關於「深度思考」的例子,雖然思考的對象並不是特別深刻的問題或概念。

那究竟什麼是深度思考呢?我認為,深度思考就是不斷逼近問題本質的思考。

為什麼說是「不斷逼近」呢?

因為深度思考是過程,很多時候我們都無法做到在第一次對某個問題進行思考時就觸及其本質,但卻可以在一次次的自我追問與深度思考後,越來越接近它的本質,直到有一天終於觸及那個本質,並將它言簡意賅的表達出來。比如,「自由」到底是什麼?清晰說出它的本質是不可能僅靠一次深度思考就解決的。

「不斷逼近問題本質的思考」這個定義聽起來似乎有些抽象,那就讓我來進一步將這個定義具體化吧,一共有六方面的具體表現。

1)精準的用詞和打比方

著名的商業諮詢顧問劉潤曾說「所謂洞察本質,就是會打比方。」

只有在洞察事物的本質後,才會聯繫到大家所熟知的事物,從而打出精妙的比方。

比如,劉潤老師在文中舉例,小米生態鏈的負責人劉德跟他說「小米生態鏈中為什麼會有很多既不『高科技』也不『智能』的產品,原因是這些生意對於小米而言是『烤紅薯』生意。小米發展到今天,已經有3億用戶,其中2.5億是活躍用戶,他們除了需要小米手機、充電寶、手環等科技產品外,也需要毛巾、床墊等高品質日用品。所以與其讓這些流量白白耗散掉,不如利用這些流量來轉化一些營業額。就像一個火熱的爐子,它的熱氣散就散了,不如藉助餘熱順便來烤一些紅薯。」這個「烤紅薯生意」,就是因為洞察了這種生意的本質,而這無疑就是深度思考的結果。

2) 對各種概念及概念間的關係有清晰的理解和表述,或者在不斷的逼近其本質

喜歡深度思考的人常常會痴迷於一些重要概念的確切定義。比如:什麼是幸福?什麼是愛?什麼是人生的意義?

佛洛姆在他所寫的《愛的藝術》中就對「愛」這個概念給予了清晰的澄清和表述,他說「真正的愛是要喚起對方的生命力,也就是要豐富別人的。」像這樣對概念的清晰理解與表述,絕對是經過很多次「深度思考」才能得到的。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對於「幸福」這個概念的定義也是進行了多年孜孜以求的求索和深度思考。在他的幸福1.0版本中,他認為幸福就是生活滿意度,包含有三個不同的元素:積極情緒、投入和意義。十年之後,他提出了幸福2.0。此時,他將幸福定義為生命的豐盈和蓬勃,包含了五個元素:積極情緒、投入、意義、人際關係和成就。這也正是我之前所說的,深度思考往往不是一次性思考,更多時候它都是持續的思考狀態。在這樣持續的思考中,不斷的逼近問題的本質,直至觸及。

當然,如果一個人沒有足夠的閱歷,沒有看過足夠的書,單單只是「深度思考」恐怕也是沒用。閱歷、閱讀和與人交流就像是不同類型的催化劑,可以不斷催化「深度思考」這個過程,幫助它一次次的發酵,最終使它走近本質。

3) 擁有批判性思維

為什麼說「批判性思維」也是擁有「深度思考」的一種表現呢?

「批判性思維」是指當我們對形成結論的推理進行評估時,就是在做批判性思維。對思維展開的思維,進行批判性思維是為了考量我們自己或他人的思維是否符合邏輯,是否符合好的標準,從而形成正確的結論。要想養成優秀的批判性思維力,當然需要「深度思考」。因為當你去看一個推論是否正確的時候,你需要了解這個問題的本質。

4) 擁有結構性思維

為什麼說「結構化思維」也是擁有「深度思維」的一種表現呢?

擁有優秀的「結構化思維」就意味著你能把不同的水果裝入不同的籃子,意味著你知道你要解決的這個問題的本質,也意味著你知道如何用一句簡潔的話總結出一個複雜的解決方案然後表達出來。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勢必就需要「深度思考」,需要通過它去實現「結構化」。

5) 「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劉未鵬在他的《暗時間》中曾寫到,「看一個問題的解法,必然要看其解法所誕生的過程,背後是否隱藏著更具一般性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原則。否則這個解法就只是一個問題的解法,記住了也無法推廣。」 而相反,如果我們能「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我們就能提煉出更具一般性的解決思路與原則,這種思路和原則就可以被遷移去解決其他領域的問題。

舉例來說,你看了一個電影,連連稱好。我問你「好在哪裡呢?」你說「很感人」。這個淺顯的回答顯然沒有經過「深度思考」。這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6)比一般人更多更深刻的自我覺知

常常進行深度思考的人,不論對概念還是問題都會有持續的思考。因此這種習慣也會遷移到對自己的探究之中,通過一次次的追問與思考,越來越了解自己,從而擁有更深刻的自我覺知。

「深度思考」的表現看起來蠻厲害,但既然大多數人都覺得過程辛苦,那我們為何還要進行深度思考呢?

第一,大腦遵循用進廢退的原則。

劉未鵬在他《暗時間》這本書里寫到,如果你總是理性思考,反省自己的判斷,能換立場去問問題,那麼這樣的思維習慣就會越來越強大。習慣之所以難以改變,因為習慣是自我鞏固的。越用越強,越強越用。

第二,「我們在大腦中走得越遠,在現實中就走的越穩。」

第三,每個人都有一個更高的自我,更高的自我會對很多終極問題產生疑惑,深度思考能夠幫助我們持續探尋、給予回答,從而擁有更加豐盈和蓬勃的人生。

第四,深度思考能夠帶來巨大的成就感。當你在持續深度思考後忽然明白了某個重要的概念,你就會體會到那種極致的成就感。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去進行深度思考呢?

第一:向自己發問

數學教育家波利亞認為,任何一個問題都可以讓我們無限的探究下去,從而幫我們形成長期的、一貫的思考路徑。所以,深度思考的關鍵就在於向自己發問,而且常常不是只問一個問題就結束,而是持續的問下去。

比如:當你需要解決一個複雜問題時,你可以先問自己「這個問題的本質是什麼?」 然後再一層一層的問下去。

第二,情緒的無紛擾

打個比方,這就像是你只能在湖水水面平靜的時候才能看得清上面的倒影,情緒的無紛擾能夠幫助你保持深度思考的狀態。

第三,思考要有持續性和開放性

對於複雜的問題,我們往往無法在一次深度思考中完成;相反,我們需要在思考中不斷的接納各種相關輸入,來自於閱歷、閱讀與交流的,然後再思考,然後再接納輸入,直到最後洞察本質。

本文原創,作者:艾菲,80後,500強外企大中華區市場部負責人。公眾號:艾菲的理想(ID:effieliu628),人生即探索,通過深度思考和自由探索,實現自我成長與豐盈人生。如果你也喜歡深度思考,想要探索世界、探索自我,歡迎來公眾號交流。


思考是一棵樹,結論是一朵花

第一章,啟蒙

種子萌發,靠的是原來的有機物積累和適宜的環境(溫度、濕度、土壤透氣度等等),

同樣,思維的萌發,也需要辭彙的積累,鼓勵思考,提供氛圍的良好的生活環境。

沒有一定的辭彙量,沒有一定的經歷積累,沒有鼓勵思考、客觀討論的家庭環境,思維啟蒙是很難的!!!

種子只能在春天萌動,思維只能在適宜的條件發芽。

第二章,生根

植物是生存所迫,自己尋找礦質和營養,

積極的思考者也是一樣,開啟的思想有很多不懂,很多好奇,他不斷地發問,為什麼,為什麼。

關鍵在於,他會自己尋找,而不滿足於父母的指導。

一個善於問為什麼的小孩不一定聰明,

但一個問了為什麼,父母加以回答之後就不再繼續探索的孩子,一定是蠢笨的。

第三章,光合

小孩子長到七歲,開始上學,開始讀書,大量的接受外在的固定的知識,這又是一個坎。

天天看書的孩子並不一定是聰明的孩子,

但是天天看書卻不把書上的東西當原料合成自己的東西的孩子,一定是蠢笨的。

猶如一株植物,天天吸收太陽光而不轉化成自己的有機物,有什麼用?

第四章,花開

一個人積累自己的東西,學習東西有新的角度,新的理解,新的見識,新的發展,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自己的獨特的一套東西出來,就是說,開花了。

會開花的孩子並不一定是聰明的孩子,

但是開的花和別人的花一樣的孩子,一定是蠢笨的。

每一個會思考的孩子,開的花都不一樣,五顏六色,奼紫嫣紅。

第五章,傳粉

思想的影響力。

-----------------------------------------------------------------------------------------------------------------------------------------

寫作本文時零星想到的:

1.善讀書者,思維速度極快。書中一字一句,皆是思維的加速器。

2.思維密度,思維加密。

3.辭彙總量看不出什麼,比較思維水平,應該應用一個新概念,叫做辭彙密度


要多想。

——《三體》


浮躁的現實將人推向了思考自我的風口浪尖,我本能徜徉在碧波萬頃風平浪靜之上..可現在總有翻騰咆哮的洋流置我於迷失航向的境地。

我再次關閉了發動機,任由其喧肆,除了波濤的聲音,一片沉寂。

我雙腿盤起,松體靜心,面朝汪洋。

我開始回顧,揭開塵封的記憶,思緒變得輕盈,拋去華而不實的外衣,猶如能無視一切阻隔。

歸零,從心開始。


踩中的坑多了,下次遇到一個坑,你不用踩就知道你不能跳下去


深度思考需要的幾個前提:

1、內心意願。再好的事自己不想做也無濟於事,內心想有這個意願才能開啟思考之門。

2、深度思考是自己的事。上學的時候有這個感覺,覺得學習是給別人學習的。在學校老師逼著學,到家家長逼著學,寫完作業了嗎?不寫完作業不準睡覺,考試不好回到家還得挨揍。長大後才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人和人的差距也是在畢業之後發生的。哪些把讀書當成自己事的人,畢業後更懂得自學的人通常混的都不會太差。深度思考始終是自己的事,雖一開始很難深入時間久了有了自己的方法論也就不難了。

3、一個自己喜歡的領域。前兩天看了一部電影《星際穿越》,沒有那種強烈的使命感和對親人的愛,庫珀是回不到地球的,同樣也談不上拯救人類了。你選擇的領域直接影響你日後成就的大小。

4、決心。光想是遠遠不夠的,沒有決心就會給自己找各種借口,我沒時間,工作都累個半死還有心思想這個,今天不下定決心深入思考、研究明天遲早是要還的。更重要的是想成事一定要早,時間不等人啊。不要自欺欺人,不深刻思考也能成就人生,成為人生贏家,真的是白日夢啊。上帝只做了兩件事,一是創造環境,二是建立競爭,羚羊時時刻刻想著怎麼跑過獅子,必須有這種決心,否則只會成為獅子的盤中餐。

找到自己深度思考的土壤,還得擁有一套開墾土壤的工具,即有一套深度思考的方法論。

1、可繁殖的知識量。

可繁殖的知識這個概念來源於李笑來,李笑來把知識分為兩種,一種是不可繁殖的,一種是可繁殖的,比如秦始皇是哪年統一六國的,這種知識是不可繁殖的,但像深度思考比勤奮更重要就是可繁殖的,它可以讓你提高、進步,讓你變得更深刻。不能深刻思考的根本原因是見識少,知識積累量不夠。現在是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天都產生大量信息,但並不是每條信息都是有價值的,對充斥的信息首先要做的就是甄別信息有無價值,無價值可以不看,重點是看有價值的。真正聰明的人都是下苦功夫的,曾國藩讀書的原則是一本不點讀完決不讀下一本書,真正的好書不能求快,快即是慢,快即是無,理解最重要。

2、思考頻次

針對問題多思、多想,思、想,思、想不動腦哪來的思想。李小龍曾經也說明過這個問題,他說不怕會一個人會100種功夫,只怕一個人把一個招式練100遍。好功夫需要速度、力量、技巧,練100種功夫每種都是淺嘗輒止,不能實戰,把一招練100遍往往可以一招致命。對一個問題若想深刻想個一兩遍想不明白了,通常都是很痴迷的狀態,除了睡覺不想其他時間都在思索。

3、多維度思考

從前,有五個盲人,從來沒有見過大象,不知道大象長的什麼樣,他們就決定去摸摸大象。第一個人摸到了鼻子,他說:「大象像一條彎彎的管子。」第二個人摸到了尾巴,他說:「大象像個細細的棍子。」第三個人摸到了身體,他說:「大象像一堵牆。」第四個人摸到了腿,他說:「大象像一根粗粗的柱子,」。但他們摸到的都是大象的一部分而非全部。思考過程就像是盲人摸象的過程,努力從多層次,多角度看待問題。要想多層次思考得跟自己較勁,不能想到一兩層就饒了自己,想到一兩層以後按照一定的邏輯關係,把所有的問題都想全了。認識大象的過程其實是人類擁有的三種邏輯思維之一的結構思考邏輯,按照結構思考邏輯把各個部分找全。

4、細節

笑傲江湖第二季有個表演者叫沈小龍,他把打噴嚏分解開來演,很好玩。有時候我們對問題認識不深,一定程度上是對細節不掌握,僅僅了解各籠統的概念不往深里追求,追的越深認識越深刻。事物的本質都是被一層一層表象包裹著,不追到底還以為表象呈現的東西是事物本質呢,這就誤導自己了。深刻是一種態度,事事不求細節,很難想像他能優秀到哪兒去。

5、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是美國作者芭芭拉·明托寫的一本關於思考、表達和解決問題邏輯的書,有時間大家可以看看。金字塔原理是很好的思考和表達方法,在思考、表達的時候為什麼要構建金字塔結構呢?因為研究表明人類能夠記住、理解最多的項目是7個,比如:你寫了一遍文章或做個演講,把下圖的論據A、B、C、A1、A2、A3……,一股腦的講出來、寫出來恐怕別人很難理解的,所以需要把多於7個的項目通過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組合成幾組,同組內的內容按照因果邏輯、結構邏輯、程度邏輯展開,然後以此類推。人的思考過程都是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原理觀點先行,先提出觀點,然後通過歸納和演繹思考論據,把論據找充分。上層思想是下層思想的總結,下層是上層的解釋,這種結構就是疑問回答式,下層其實是對上層的回答。通過疑問回答不斷深入構成整個金字塔結構,寫出一遍文章。

6、概念清晰

以前看過一本幼兒教育的書,在嬰兒呀呀學語的時候父母說話往往都是把饅頭說成饅饅、把蟲子說成蟲蟲、把的凳子說成凳凳,這本書建議別用這種語言和孩子交流,是饅頭就說饅頭,是蟲子就說蟲子,是凳子就說凳子,語言基礎是文字,文字是思想和邏輯的基礎,概念清楚思想才能清晰、深刻。

7、寫作

寫東西是整理思路最好的方法,把所思所想講出來、寫出來與他人分享才能變成自己的。在寫東西的時候剛座下來一點思路都沒有,寫著寫著思路就打開了,寫東西是深度思考的過程,它會把存儲在大腦中的不同區域零散的知識點調取出來組合成有深度的思想體系。


讀明朝那些事兒


1. 沒有對這些答案進行質疑,分析內在的邏輯觀點,怎麼論述的,只是被動的接受。有很多長篇大論的回答的核心觀點也和你的最初的見解差不了多少,但差別在於人家做了多方面的論述和添加了一些修辭手段(就是語文上的閱讀理解啦,別以為沒有用,我以前就是這樣認為的,後來回想起來讀了很多東西都沒有落著什麼,才覺得這語文上的技巧對於像我這樣的普通人還是有用的。)

2. 多回顧反思,形成自己的觀點。

推薦一本書,可以幫你解決這個問題:《如何閱讀一本書》


在知乎上,可以做到:


寬廣的心胸。一定能看進和你意見相反的牛人的回復,在問題沒想清之前先不要反駁。


先想後看,不要立即看別人的回答,自己先想。


搬運一下曾經看過得關於思考的文章,希望對題主有幫助。

思考的境界

所謂學問,就是對問題說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想法似乎人人都是有的,但又等於沒有。因為大多數人的頭腦雜亂無章,人云亦云,對於不同的觀點意見,他都點頭稱是,等於沒有想法。

我從來沒有想過要做學問,走上現在這條路,只是因為我喜歡提問題。大約從十四歲開始,總有問題佔據在我的心裡,從一個問題轉入另一個問題,一直想如何解答,解答不完就欲罷不能,就一路走了下來。提得出問題,然後想要解決它,這大概是做學問的起點吧。

以下分八層來說明我走的一條路:

第一層境界:形成主見

用心想一個問題,便會對這個問題有主見,形成自己的判斷。

說是主見,稱之為偏見亦可。我們的主見也許是很淺薄的,但即使淺薄,也終究是你自己的意見。

許多哲學家的哲學也很淺,就因為淺便行了,胡適之先生的哲學很淺,亦很行。因為這是他自己的,縱然不高深,卻是心得,而親切有味。所以說出來便能夠動人,能動人就行了!他就能自成一派,其他人不行,就是因為其他人連淺薄的哲學都沒有。

第二層境界:發現不能解釋的事情

有主見,才有你自己;有自己,才有旁人,才會發覺前後左右都是與我意見不同的人。

這時候,你感覺到種種衝突,種種矛盾,種種沒有道理,又種種都是道理。於是就不得不第二步地用心思。

面對各種問題,你自己說不出道理,不甘心隨便跟著人家說,也不敢輕易自信,這時你就走上求學問的正確道路了。

第三層境界:融會貫通

從此以後,前人的主張、今人的言論,你不會輕易放過,稍有與自己不同處,便知道加以注意。

你看到與自己想法相同的,感到親切;看到與自己想法不同的,感到隔膜。有不同,就非求解決不可;有隔膜,就非求了解不可。於是,古人今人所曾用過的心思,慢慢融匯到你自己。你最初的一點主見,成為以後大學問的萌芽。從這點萌芽,你才可以吸收養料,才可以向上生枝發葉,向下入土生根。待得上邊枝葉扶疏,下邊根深蒂固,學問便成了。

這是讀書唯一正確的方法,不然讀書也沒用處。會讀書的人說話時,說他自己的話,不堆砌名詞,不旁徵博引;反之,引書越多的人越不會讀書。

第四層境界:知不足

用心之後,就知道要虛心了。自己當初一點見解之浮淺,不足以解決問題。

學問的進步,不單是見解有進步,還表現在你的心思頭腦鍛煉得精密了,心氣態度鍛煉得謙虛了。心虛思密是求學的必要條件。

對於前人之學,總不要說自己都懂。因為自己覺得不懂,就可以除去一切浮見,完全虛心地先求了解它。

遇到不同的意見思想,我總疑心他比我高明,疑心他必有我所未及的見聞,不然,他何以不和我作同樣判斷呢?疑心他必有精思深悟過於我,不然,何以我所見如此而他所見如彼呢?

第五層境界:以簡御繁

你見到的意見越多,專研得愈深,這時候零碎的知識,片段的見解都沒有了;心裡全是一貫的系統,整個的組織。如此,就可以算成功了。到了這時候,才能以簡御繁,才可以學問多而不覺得多。

凡有系統的思想,在心裡都很簡單,彷彿只有一兩句話。凡是大哲學家皆沒有許多話說,總不過一兩句。很複雜很沉重的宇宙,在他手心裡是異常輕鬆的—-所謂舉重若輕。

學問家如說肩背上負著多沉重的學問,那是不對的;如說當初覺得有什麼,現在才曉得原來沒有什麼,那就對了。道理越看得明透,越覺得無甚話可說,還是一點不說的好。心裡明白,口裡講不出來。

反過來說,學問淺的人說話愈多,思想不清楚的人名詞越多。讓一個沒有學問的人看見,真要把他嚇壞了!其實道理明透了,名詞便可用,可不用,或隨意拾用。

第六層境界:運用自如

如果外面或裡面還有解決不了的問題,那學問必是沒到家。如果學問已經通了,就沒有問題。

真學問的人,學問可以完全歸自己運用。假學問的人,學問在他的手裡完全不會用。

第七層境界:一覽眾山小

學問裡面的甘苦都嘗過了,再看旁人的見解主張,其中得失長短都能夠看出來。這個淺薄,那個到家,這個是什麼分數,那個是什麼程度,都知道得很清楚;因為自己從前也是這樣,一切深淺精粗的層次都曾經過。

第八層境界:通透

思精理熟之後,心裡就沒有一點不透的了。

—————————————————— 摘自老庚新思維


思考的前提是完全學習了思考的對象


想那麼多幹嘛?想多了會焦慮的,好好吃飯,好好睡覺。乖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