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是如何解決激勵制度問題的?
感謝邀請。在網路問答社區答題,最大的激勵只應該是回答這個動作本身,如果不能把這個激勵因素調動起來的話,任何其它方式的激勵都是沒有意義的,只會沖淡核心的激勵因素,降低問答能夠帶來的價值。
首先談談通過積分進行激勵存在的問題。將用戶對於社區的「貢獻」用一個數字量化出來本身就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因此建立一個合理的積分制度也同樣非常困難。但是,如果「貢獻」不能和「積分」合理掛鉤的話,對於在乎積分的用戶而言,會在相當大的程度下產生挫敗感。舉個實際的例子,我在某個使用積分制度的社區答題的時候明顯發現,回答一些沒有技術含量的入門問題,被其它用戶看到並給出贊同票的可能性遠遠大於回答一些高難度的專業問題,並為我帶來多好幾倍的積分。因此如果我非常在乎積分的話,我可能就不會再願意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去解決那些高難度的專業問題,而是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回答入門用戶的初級問題上了,這對於提升一個問答社區的價值是非常不利的事情。
接下來我再談談很多用戶都提出過的「經濟獎勵」的問題。之前有問答社區採取過這樣的方式,對於非常積極回答問題的用戶,給予一些小額度的經濟獎勵。採取這樣的制度之後,社區的活躍度急劇提高,人氣旺盛遠遠超出了運營人員的預期,一片熱烈繁榮的景象,似乎特別喜人。然而,當經濟獎勵一撤除之後,整個人氣立刻就跌下來了,回頭盤點一下社區最火熱的時候留存下來的內容,發現有價值的內容寥寥無幾,絕大部分都是低水平問答和水文。
原因很簡單,當社區向用戶提供報酬的時候,用戶在答題的時候就會抱有一種工作的心態,而既然是工作,自然就會開始計較勞動報酬的問題。能夠提供高水平內容的用戶,他們平時日常工作中的勞動報酬往往也不會低,如果向他們提供小額度的獎勵,期望他們靠這點點獎勵的激勵來提供高水平的內容的話,往往會導致他們產生強烈反感情緒而離開,絕對不會願意以如此低的報酬出賣自己寶貴的勞動力。
因此,如果一個問答社區想要產生高質量的內容,最好的激勵方式只能是回答問題的動作本身。
任何一個寫過知識分享性的博客的人都能感覺到,一項自己認為已經掌握了的知識,在寫出來的過程中還會發現很多自己沒考慮全面的地方,會進一步引發很多思考。將一個問題從頭到尾完整寫下來的時候,涉及到的所有知識點都會得到進一步鞏固,因此,在與別人分享的同時,自己也會得到非常多的收穫。
而問答,則是在分享基礎上更進了一步。任何一個人即使在自己非常熟悉的領域裡面,也不可能做到把這個領域裡的所有知識都完全透徹地掌握。當別人提問到一個自己非常了解的領域內不那麼熟悉的內容的時候,你可以通過自己在這個領域內已有的經驗,思考一個自己之前沒仔細思考過的問題,掌握一項自己之前沒有掌握的內容,然後將自己思考的結果分享給提問的人。在提問者得到幫助的同時,對於回答者自己,又何嘗不是一種收穫呢?
此外,一個好的提問者,在得到回答者的幫助之後,自己也會做進一步思考,會提出進一步的問題與質疑,幫助回答者進一步整理思路,分享出更多的更有意義的內容。在提問和回答者的良性互動之下,越來越多的知識會被分享出來,整個社區都會得到越來越多的收穫。
以上說的是理想情況。事實上,知乎目前離理想的距離還差得很遠,很多話題,尤其是稍具專業性的話題之下,討論氛圍還非常差,不但缺乏專業的回答,更缺乏高水平的問題,至於友好而熱烈的討論氛圍,更是一項奢侈的願望。改變這樣的現狀,需要時間,需要努力,也需要耐心。知乎團隊能在多大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拭目以待。
Update:
@劉旺 在評論中提問說:「知乎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制度解決激勵問題,只是靠用戶自己的回答或提問所帶來的精神上和知識上的收穫來激勵用戶?」
我覺得這個說法是不準確的。在實際生活中,如果網站的運營人員不付出任何努力,就光靠用戶自己提問或回答,要想讓用戶獲得精神上或知識上的收穫,這是非常困難和不現實的。試著想像一下以下幾種情況:
情況一:你登錄那個著名的問答網站,找到一個你最擅長的話題,打算盡情分享一下你的知識和經驗,可是,為什麼這個話題底下所有人都在討論課程作業呢?而且為什麼大家都在為一個最基本概念吵得不可開交呢?整個話題下看了一整圈,沒有一個問題想回答的,算了,沒意思。
情況二:好吧,既然那個話題底下的討論太無聊了,那我們換個有意思點的話題。終於,你找到了一個有趣的問題,歷經千辛萬苦,查閱了無數資料,考據了無數文獻,終於回答完了,發表之後,等了整整三天都沒有一個投票,沒有一句評論,直到第四天,終於來了一個人,在評論中寫道:這個問題又瑣碎又沒有意義,這個回答寫得又拖沓又冗長,真是浪費時間,我還是喜歡有實用價值的問題和簡明扼要一針見血的回答。
情況三:不要氣餒,話題多的是,大不了再換個地方。這次你選了一個熱門一些的問題來回答,提交,看看反響如何。且慢,怎麼另外一個明顯是調侃的答非所問的答案幾分鐘之內得了一大堆票,一下子排到前面去了?為什麼所有給那個答案投票的人在評論里拉家常?難道他們互相之間都認識?
情況四:你忍辱負重,堅持了很多天後,終於在這個網站上也有了一群自己的粉絲。當你發表了一個回答之後,立刻有一群人來給你投贊成票,有人在評論中讚揚你。終於得到體面和尊嚴了,是么?可是,怎麼所有的評論都是「贊」、「頂」、「厲害」、「寫得好」,怎麼還有的評論居然是「先頂再看」?難道就沒有任何人是仔細看過答案並且提出問題的?難道就沒有人可以一起展開討論的?
從上面描述的這些情況可以看出,要想讓知乎的用戶單純從提問和回答上就能得到精神上或知識上的收穫,網站的運營方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需要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引導用戶行為,建立討論秩序,營造交流的氛圍。要想達到我們說的理想中的效果,這非常不容易,而且目前也沒有任何成功的先例可以模仿。固然,技術上知乎可以模仿 Quora,但運營上,知乎目前還是個先驅,真的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模仿,只能靠自己不斷嘗試,不斷失敗,不斷調整,在不斷碰壁中摸索出一條血路來。
總之,知乎上的確是需要通過各種制度來解決用戶激勵的問題的,並非沒有制度。但要說目前知乎的制度已經解決了用戶激勵的問題,我覺得為時過早。知乎的現狀離理想還有非常遠的距離,但是大家都在向著理想努力,總是可以一天天向著理想的方向靠近一點點的。之前我有個設想,想從微博上@周源和@黃繼新的,這裡正好說下。
有的時候一個問題我希望得到快速的回答,但是在提問後很久也許才有一兩個知友看到幫我解答。
我希望的是能每個月每人贈送1-2枚類似錦囊的東西,它的作用是可以在短時間內起到置頂我的問題的作用,讓更多的人能夠快速的回答我的問題。
如果我回答的問題達到了一定的標準,比如多少個贊同,那麼系統會每月額外的贈送給我一個錦囊,當月不用自動作廢,已防止錦囊的泛濫。
這裡這個錦囊不一定是快速回答問題的效果,也可以是其他。這就需要知乎團隊自己制定了
至少我認為這是個不錯的idea,嘿嘿發布後才發現自己根本跑題了f(^^;)
總之,身為一名普通的註冊沒多久的知乎用戶,不敢妄言「知乎是如何解決的」; 但我想從自己的角度,就「知乎應當如何解決」發表些看法。不清楚知乎對自己的具體定位和目標用戶群。
姑且視為有一定門檻但並不局限於所謂的高端人士圈子叭。像@小勞 提到的,由用戶為每項問答分級,據此分配不同積分的做法,
先不說專業的定義與標準是否有明確、統一的界定; 總而言之,專業人士永遠是少數。 這意味著能回答的人是少數,能真正理解並(基本)準確判斷信息價值的人也是少數。 與此同時,卻不是只有專業人士才能提出夠專業的問題。如果僅憑(基於未必靠譜的評判得出的)專業與否來賦予不同積分,是否確然能夠激勵到真正意義上的專業提問與回答不好說,但在整體上,用戶參與度(乃至關注度)的降低基本是可預見的。
並且,我想說的是,無論提問者還是回答者,對於一個知乎用戶(a typical user)而言,他真正關心的到底是什麼?
所謂專業的問答,對於包括提問者在內的用戶個體來說,一定就是有價值的么? 我覺得未必。 圍繞某個問題的問答的價值,恐怕不在其是否夠專業(professional),而是在用戶個人而言是否有用,或者說,是否能夠提供他所需要的信息(informative)。因此,我覺得,與其分「級」,不如分「類」。
無論提問還是回答,均讓包括提問者、回答者在內的所有用戶為其選擇具體的客觀屬性,如常識型、學術型、思想型、操作型等等,而且可多選(「綜合型」這種分類則無意義);針對不同屬性,無論其提問回答質量如何,均賦予同等積分。 根據每名用戶在不同屬性上的得分,在其用戶資料及參與問答內,顯示一個佔比分布(可將問與答單獨統計;此人提問時只顯示其提問類型佔比,回答時顯示回答類型佔比)。 如此一來,其他用戶看了就知道此人更偏好或擅長的信息類型及思維類型,從而可以更有效地尋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以及能夠提供自己所需信息的人,同時也更有效地在自己的專長領域內貢獻信息。 至於由此得到的信息價值如何,由於每人需求不一,標準也不一,讓大家保留自己的獨立判斷即可,沒必要量化成一個公眾評判,給每個用戶或問答掛條紅領巾綠領巾幾道杠之類的。這樣也有助於維持一個自由並多元化的社區環境。而對於任何一名用戶而言,能夠迅速有效地得到自己所需幫助的解脫感,以及自己能夠切實有效地幫到他人的成就感,應該就是最好的推動力了叭。
以上觀點未經深思,若有不足及謬誤之處,歡迎探討。問題解決了?
認真回答問題,獲得邀請,分享更多希望來到知乎的朋友,更加珍惜自己的id,進行良性的問答循環。
推薦閱讀:
※平行世界的看山,你還好嗎?| 漫畫
※閱讀知乎上的答案和閱讀微博有什麼區別?這也是一種碎片化的閱讀嗎?
※知乎答案被抄襲是怎麼樣的一番體驗?
TAG:知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