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和逛知乎在知識的獲取上哪個更好一些?

傳統的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都來自書本,隨著網路的日益發達,譬如知乎這樣的論壇欣欣向榮,可以隨時提一些自己想問的問題,而且學術上的還能得到很專業的回答,那麼書本相對知乎,哪個更好一些呢?


謝邀。

需要分開來說。

首先,知乎對我個人而言,是找歡樂和開眼界的地方,就像它自己說的——發現更大的世界。

我的確在這裡,發現了更大的世界,學到了不少東西,而且玩得很開心——比我之前用的任何一個與人相關的社交網站都開心。

在這裡。想要發現更多有趣的人,聽到有趣的故事,知乎大概都能滿足你:學穿衣搭配、化妝、髮型、衣服鞋子什麼款好,健身、減肥、體能恢復怎麼搞好……這些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而你從前沒有留意過的,在知乎上都能得出比一般網站更認真、高效的回答。

如果你認為這是「知識」的其中一種的話,那麼「知乎」的確是的——因為《三國演義》不會指導你要怎麼正確健身,《西遊記》不會告訴你體能差的人要怎麼恢復體質……等等,你可以列舉出一千條例子證明「讀書無用論」。

寫到這裡,我並不是來鼓吹「上知乎」比「多讀書」牛,相比於讀書,通過知乎來獲取碎片化的知識的弊端也顯而易見,主要體現於:知識獲取過於零碎、不成體系、缺少邏輯,久而久之帶來負面的後果有:讓人懶於開展縱向的思考,減弱人的聯想能力,隨之而退化的是系統性、全局性的思維。

而系統性、全局性的思維的退化,對於立志成為一個更優秀的人來說,是極其極其致命的——如同大腦退化一般。

不信你可以閉著眼睛靜靜想一想,自己上一次絞盡腦汁地、獨立地深入分析一個問題是什麼時候?最近一次認真地分析的問題又是什麼類型?

你的大腦,是否已經很久沒有去想過很深的事情了?

所謂的「思想深度」,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能透過零散的甚至是毫無關聯的點,尋求出其中更深層的聯繫的思維能力;比如把困難和解決條件看做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複雜系統並解決問題的邏輯推理能力。

類似能力,必定無法通過大量閱讀教條式的、簡單粗暴的、結論性的建議、雞湯和段子來獲得。

你可能會在地攤上看到10塊錢一本的《做人潛規則1000條》、《飯局細節2000條》等類似「情商速成手冊」的讀物,它們往往通過一個個或真或假的故事,讓人讀上去覺得就發生在現實生活中,最後在故事結尾來個結論性的建議,通篇讀下來似乎無懈可擊,你甚至覺得類似的例子完全可以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於是認為:「哎喲,寫得真好,真實用哦。」,摩拳擦掌想要運用在下一次飯局裡。

但類似東西,即使把整本書都背下來了,也只能說是「學會了」,而不是「想透了」,如果沒有邏輯推理和系統分析的思維,依然無法觸類旁通靈活運用,無法舉一反三、深入思考,撿玉米一般的學習零散知識的弊端也就在這裡。

再舉個例子,這個問題:賈詡做了太尉,孫權為何「笑之」? - 三國

沒讀過《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也沒認真思考過類似問題的朋友,看到這個問題下面的一些回答,大概會覺得:卧槽牛逼,分析得有理有據,語言幽默風趣,比原著好讀多了。

是的,裡面一些回答的確很棒。

但若要繼續深究這個問題,孫權笑賈詡的時間、地點、背景如何?為何當年笑賈詡的大牌定然不少,偏去記錄了孫權?有什麼深意?賈詡做了什麼事值得位列三公了依然被笑,且是孫權笑?比我們更早活著的人在其他史料里又是如何評價這事的?那麼多史料綜合起來該如何系統地分析?……

反而應該從一堆回答中看出了更多問題,並促使人繼續去思考和閱讀,若完整地這麼走一個流程下來,就不再是去被動地接受零散的知識,而是通過想到轉變為得到。

諸如此類。

當然,讀書獲取知識也有它自己的弊端,若以「有沒有用」來衡量,即使是膾炙人口的名著,能夠讓你像鑰匙開門一般隨時用上的東西,也並不多,這點是真的。

其實我個人認為的最大弊端是,不思考、不歸納、不轉化、不交流的讀書,非常非常容易讓人陷入「顧影自憐(我看了好多書我好牛逼)並且有貨倒不出」的狀態——要知道,你擁有的所謂「思想深度」如果不能讓第二個及其以上的人了解,就是一件悲傷的「然並卵」的事,只能自嗨。

所以,在現在信息多元、知識爆炸且你能從多個渠道獲取不同東西的時代里,墨守成規只用一種方式學習並奉為圭臬,在很多地方已經行不通了。

可以試著,把獲取娛樂、技巧的渠道留給知乎,複雜的、系統的知識留給關掉網站以後,並且合理地分配時間,兩方都好了,生活應該很有趣。這兩條獲取知識的方式既然各有弊端,揚長避短才是正確的方法。

另外,有的朋友信奉「讀書萬能論」,把整天在知乎上輸出乾貨的人批判一番說那些都是「奇技淫巧」;有的則說看書已經古老了,技能才是王道。

無非是包容性過差,一個迂腐,一個輕浮。

最後,希望一些朋友明白:你讀的書,上的網,腦子裡進的水,花掉的時間和金錢,你所抱怨的「我讀了一堆書然並卵」,「我聽知乎上說的XXX技巧照做瞭然並卵」,那是你自己的付出,也是你自找的,和第二個人沒關係,它不是你通向更優質生活的保證書,別用自己的淚水把自己感動了。

我經常看到一些朋友在微博和QQ空間上曬自己多少個月讀了多少本書,一般配上一大段的感言,再看他們對別人的回復,我總感覺他們更感動的不是讀了這本書,而是讀了這本書這件事。

我會覺得,哇,好拼的人生。

感謝閱讀。


書也有爛書,知乎也有瞎扯。取決於你的判斷力了。


讀書是一種經典的傳統的獲取知識的方式,而知乎則是新興的現代的。我認為不需要將二者區分開來,完全可以取其精華,取讀書之全面,取知乎之生動,將二者有機結合理解問題會更加通透。


你所接受的一切信息,構成了你的思維方式。

所以,長期接受碎片信息的後果,就是讓你的思維變得狹隘,難以進行複雜的思考

碎片信息通常具備這樣的特徵:

  • 它們往往是一些事實的集合而非邏輯
  • 它們往往大量簡化了推演過程
  • 它們往往將多路徑簡化為單一路徑
  • 它們往往不夠嚴謹、全面

簡而言之,碎片信息為了達到易於習得的目的,通常會顯著降低認知成本,最明顯的方式就是:將複雜的事物簡單化。它們往往只告訴你表面上的東西,卻不會告訴你背後的原理,以及它與其他事物之間的聯繫。

我們所說的「知識」,由兩部分組成:一是「事實」(或曰「觀念」),二是「聯繫」。事實就是一個個點,聯繫則是把點連接起來的線,它們所構成的網路,就是我們的知識結構。

「事實」決定了你的知識廣度,「聯繫」決定了你的知識深度。如果你了解事物之間的聯繫,即使你只知道ABC,你也可以根據這三者的內在邏輯,得出DE,甚至F,這個過程就叫做思考。但如果你不了解它們的內在邏輯,即使你知道ABCDE,你也是沒辦法得出F的——你不知道需要把它們放在一起,更不知道放在一起之後它們能夠呈現出怎樣的內在邏輯關係。

這就是碎片化信息的弊端。當我們接受碎片信息時,我們實際上是在擴充「事實」,但並沒有增加「聯繫」。長此以往,會使我們的知識結構變成一張浮點圖:孤零零的知識點漂浮在各個位置,卻缺乏一個將它們有序串聯起來的網路。

這樣的結果是:

  1. 碎片化知識通過連續的新鮮內容,不斷刺激你的大腦,讓你始終處於「啊!又知道了新的東西」的喜悅中,從而難以自拔,這也就是我們難以抑制刷微博、刷朋友圈的緣故,因為我們只需要付出很少,就可以沉浸在「獲得了新東西」的刺激裡面。

    但是,這些獲得的信息,因為它們缺少跟其他信息的「聯繫」,因此難以被我們「提取」,而「提取」得越少的內容,會被提取得多的內容擠壓在記憶的底部——因此,這些碎片化的信息極其容易被我們遺忘。你以為你得到了很多,但其實你什麼都沒有得到。

  2. 前文已經說過,我們的知識網路,決定了我們如何思考。那麼,長期接受碎片信息,對你的思考能力並沒有提升——你的「網路」並沒有擴大;甚至是有害的——你已經習慣了用孤立的知識點去看待問題,習慣了一層、兩層的思維,難以對事物進行五層、六層乃至更深入的剖析。長此以往,你將弱化對於複雜事物的思考能力。

這裡要注意一點:碎片化信息,其實跟來源沒有太大關係。如果你習慣了接受「A是B」、「C是壞的」、「因為A所以B」的簡單觀念,那麼,無論你是在刷微博,還是在讀書、看公開課,其實接受的都是碎片化知識。

我之前在一個「聰明人的思考方式是什麼」的問題中,提到過:聰明人的思考方式,其實很簡單,就是三個字:元認知。同樣一個問題,較為聰明的人,會去思考這個問題產生的背景、原因、合理性、必要性、可能性,等等。他們會拔高一層去看待這個問題,從而更容易找到一根線條,將它和遠處的某個固有的「觀念」聯繫在一起,從而拓展自己的思維網路

所以,如果你有這樣的意識,那麼其實無論刷微博還是讀書,都可以避免碎片化認知。

具體的方式是:

  1. 先花一點時間,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把你已經知道的東西梳理一遍。如何梳理呢?以你能夠說出某個知識點的影響因素,以及它對其他事物的影響為準。順著這樣的知識點捋一遍,這個網路就是你已經構建完成的知識網路。

  2. 找到知識網路的觸點。亦即自己感興趣的、但尚未進行探索和了解的知識點。

    閱讀、學習的時候,有意識地去接觸這些觸點的知識,延展自己的知識網路。

  3. 當接觸到一個新的知識點時,先考慮如何將其納入知識體系

    亦即在腦子裡回想你的知識網路,思考它可以如何跟你已經知道的東西聯繫起來。

  4. 如果找到了對應的點,弄通路徑

    亦即,將這個新的知識點,跟已經知道的某個點之間的路徑,查清楚、弄清楚,將它們連接起來,使這個知識點成為你新的「觸點」,拓展你的思維網路。

  5. 檢驗並輸出

    將這兩個點之間的聯繫講清楚。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通過口述、寫文章,去教會別人這個知識。或者,在心裡把它講一遍,看是否能夠講得清晰易懂,沒有障礙。只有能夠輸出的東西,才是真正屬於你的東西。

  6. 不符合以上方式的內容,果斷捨棄

    如果一個東西無法納入你的認知體系,那說明你現在還不能掌握它,那就果斷放棄,因為它對你來說是沒有價值的,或者說(記憶的)成本是遠高於收益的。

以上內容可參考:怎麼樣才能讓學習體系化,效果更好? - Lachel 的回答

再多談幾點:

  1. 讀書不用追求「讀完一本書」,而應該追求「從這本書中獲得了什麼東西」。

    一本書的內容不可能100%對你有用,其中肯定有你所不感興趣的東西,也有你所無法接受的東西,沒關係,接受你所能接受的即可。不用務求全部讀完。甚至,讀一半,放回去,再跳著讀別的書,也是很好的方式。讀書應該為自己所用,而不是讓自己去遷就它

  2. 如何處理微博上、知乎上那些有趣的碎片化知識?

    個人建議,最好的方式,是將它們作為起點。如果你覺得一個知識很有趣,就以它為出發點,去探索它背後的原理、背景、應用,去查資料、GOOGLE,順藤摸瓜。這個知識點本身是沒有太大價值的,有價值的是你去探索的過程。你經過探索了解到的東西,才能納入你的知識體系,成為你思維的一部分。


知乎優點在於便捷,知識已被打包。易接受。

讀書優點在於能系統的學習知識,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既然叫獲取知識,從而轉換為新的技能,讀書好些。

想擴展知識面和眼界,了解大千世界的繽紛。知乎好些。

讀書的人能進行「魔術表演」,在知乎上只是看「魔術表演」。


你太瞧得起某個社交軟體了


上知乎一年,有些言論以前沒想過,算是有所得。

但說收穫大不大?不大。

知乎的本質是一個社交平台,有良莠不齊這個通病。在百度貼吧和天涯能不能獲取知識?能。效率高不高?不高。知乎也一樣。用社交平台擴展視野或者消遣還不錯,但學知識?恕我直言,效果很不理想。

不要把知乎神話了,它上面的內容沒有想像中那麼好。這裡不全是大牛、大V、社會翹楚,凡人的比率要高的多,如果錯把一些人隨便說的話當成金科玉律,前景堪憂。

建議把它當成一個類似豆瓣或者百度百科之類的搜索工具來用。

對一個知識或者技能有興趣的時候,看看百度了解下概念,去豆瓣和知乎上溜達溜達看看別人都說什麼,然後還是要回歸正統的學習和實踐

在知乎上撞大運學成精英的想法早點掐滅了的好,不是不可能成功,而是成功率太低了。


什麼資源最稀缺?信息資源~什麼資本最保值?上乘信息加工品。這才會是知乎quaro百度百科之類的問答社區所提供的產品。

感覺專業書籍資料好處是更系統更專業,缺點在於單一性和滯後性,前者表現為對交叉邊緣或更深入的領域無能為力;後者表現為大部分高質量的出版物發表時間有一段時間,可能是半年一年也可能是10年20年,這樣很多理論或者知識是落後於當前時間的,所以很多圖書隔一段時間就會出新版本。

知乎呢,系統性跟全面性肯定不能跟專業書籍同日而語,既因為辛辛苦苦搜集整理撰寫這些資料的勞務是免報酬的,又因為這個世界上知識精英畢竟少數且樂於在知乎上傳播知識的大神更不多。但是,它所涵蓋的數據非常廣,並且是實時更新的,時效性挺強。

另外一點個人感受,非專業人士很多時候可以通過這些問答社區找到快捷的入門。


知乎的成功,在於快捷又有針對性的查找答案和知識,而且不可否認,質量比百度上的回答要高。

書籍的意義,在於閱讀和理解,在一個較長時間中的印象加深。

在互聯和移動設施健全的今天,可以發現我們發生疑問到解決問題的時間會變短,以供給自己其他工作生活的時刻表。知乎上有很多乾貨主子,很方便找到人們的回答建議(雖然劉看山的檢索不太對勁…),幫助人們快速理解一件事,或淺顯的學習一些現象常識。在這點上,知乎的社區氛圍很好,也有人認真的翻閱文獻進行翻譯,可以從更加權威角度解釋問題。

書籍,尤其是現在的書籍,簡潔性較弱。但是閱讀書籍,從頭至尾的讀,一則可以培養興趣耐心和閱讀能力,另一則是潛移默化感受語感,自己樹立脈絡。讀書是一件更需要認真對待而且耐心至上的事情。

要知道,知乎也有很水的提問回答,這是你在閑暇或者有疑時候的一個幫助,你可以認真的看並且深入了解這個領域,也可以一眼掃過了解核心,又或者圖個樂子。

書卻是值得好好讀的,不要半途放棄,不要苦作舟,即使文字晦澀枯燥,也可能出現一些難忘的描述或者觸動。

謝謝


謝邀。

我黨告訴我們: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兩條腿走路。

大道三千,我覺得無論什麼方式,自己喜歡才是最重要,好不好倒是次要的。


現在打開歷史記錄,看看一周前走過的問題記住了幾個


這個分人啦。

讀書少,也不喜歡思考的……大概兩者對他們都沒啥卵用,他們很容易沒看多久就卸載app並且在朋友圈裡譏諷,「逼乎」一詞的使用者大多數是這類人。

讀書不多,但是熱愛思考的,看知乎的效率可能更高。他們很容易把過去經驗和知乎得到的知識結合,有助於發現更多的問題,產生更多的好奇心,如果讀的都是乾貨的話還能比較快地拓寬知識廣度,但是到一定程度之後還是要去讀書噠。

讀書多的人嘛,大概都把知乎當做交流見解和娛樂消遣的地方了吧,平時該讀書還是在讀書……

其實我並不是第三類哈哈哈!

晚上腦洞大開睡不著覺,獻出處女答( ′ ▽ ` )?


我覺得是讀書,對於好一點的書來說,能寫那麼多是有原因的,更不要說巨著了,不過書的質量參差不齊,觀點也有錯有對。知乎上也有裝逼的。


讀書

知乎我覺得更大的作用是可以知道有些什麼去看,你可以知道一些自己原來不知道的東西,然後去看書。

所以知乎就是可以拓寬你的知識的面,但是太淺,還是需要自己去好好讀書。


讀書

論證:樓主回答一個問題,你從知乎里學到了什麼?


推薦閱讀:

這是宅家裡也能賺錢養活自己的唯一方法——
真正的富有,是你臉上的笑容
辣條和老乾媽這些傳說在國外爆紅的中國食品真的很火嗎?
你有哪些一鳴驚人的操作?
分開後,就不要跟現任提前任

TAG:知乎 | 閱讀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