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監管套利和金融創新本來就是相輔相成,怎麼看待銀行業金融市場部是銀行體系最具創新性的部門?

剛進入商業銀行金融市場部,發現部門就是不斷在監管套利,逃避各種政策指標,比如通道業務,完全是針對各種監管設計通道。另一層面,天量的理財資金業的確通過這種方式進入基礎建設地產和股市,脫實向虛。我們到底應該怎麼看待金融市場的創新


謝邀,粗略說說自己在和同行們探討時的觀點。

一般來說,做金融創新,一般是兩個初衷,一是增加收益,另一個是控制風險。

但是以實務和穿透的觀點看,我們大量的金融創新因為涉及多方參與攤薄了收益,又因複雜的交易結構造成了風險管理的缺失,使得收益可觀、風險可控都成了場面話。當上述兩個目標都無法實現時,我們說這樣創新的目的,基本就是利用法律法規和分業監管的漏洞展業,也就是所謂監管套利了。

這樣的創新長期以來一直被政府和監管推動和默許,反映了其現實中積極的一面。大量法律邊界不夠清晰、投資回報難於實現的項目,在另一方面有著重要的外部社會效益,能夠為拉動GDP做出巨大貢獻。在國家和地方政府財政邊界難以覆蓋的領域,當然樂於看到其他渠道資金以市場化形式進入,這是留一扇門的前提。

但另一方面,金融機構顯然不會放過這扇門留下的獲利機會。於是大量資金通過「創新」方式用於投資、投機、掙快錢,使資金脫離實體在金融體系內空轉,令「脫實入虛」這個詞變得街談巷議。

這個問題的背後原因,仍然體現著銀行一貫躺著掙錢的思維邏輯。縱然外行眼中高大上的金融市場部、開口必談創新的銀行經理,也不過是簡單重複同一類套路,以量取勝。從這個角度說,金融民工真的不是自嘲。

題目是如何看待創新,所以回到開篇:收益可觀、風險可控,是全部金融業務方案設計(當然也包括金融市場創新)的根本邏輯,縱然整個市場和領導們都盯著規模這個量,但是一個願意思考的業者,還是要對於業務的質保有最基本的敬畏。如果聊起規模可以滔滔不絕,論及質量便無話可說,那真的要好好反思,不要在某個深夜乍起驚出一身冷汗。大家都在拼規模,但是規模也反映在權重上,隨著這部分體量權重的快速增長形成的系統性風險隱患,以及造成的負外部性,就無法讓政府、法律和監管坐視不管了。

拋磚引玉,以上。


相輔相成?你這是從哪來的錯覺啊。

金融監管和金融創新本來就是對立的,或者說是矛盾統一體,兩者在競爭之中不斷進化。去看看巴塞爾協議的升級之路,再對照金融產品的發展歷程,你就很清楚了。


一切金融創新,不是在鑽當前制度漏洞,就是在變相加槓桿,以上。


推薦閱讀:

這手牌,河牌我們詐唬的平衡點在哪裡?
【冼尼瑪市場廢話】2018年2月13日
03.簡單MA突破交易系統範例
黑馬形態之倒撥垂楊柳,行情這麼走
金融知識小課堂: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無形資產占凈資產比例、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利息保障倍數

TAG: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