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需不需要一場文化大革命來掃清封建流毒?
【上】
現在的中國,對文革的否定與反思毫無疑問是目前的主流思想。那整整十年的動蕩和混亂,是生活在太平盛世中人所不堪回首亦很難想像的,因而我們恐懼,因而我們否定。不過呢,即使是文革的強烈反對者們,也不乏對其對中國傳統封建殘餘的摧枯拉朽的滌清之力的驚嘆,尤其是在近年「偽國學」、「女德班」和各種各樣的宗族劣紳、封建迷信正試圖捲土重來之時。
文革既然對這些封建餘孽殺傷力如此巨大,善於開腦洞的人兒們,便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印度也需要一場文化大革命來掃除思想流毒。嗯,畢竟在我們的觀念里,印度可謂是受各種封建宗教毒害最深的國家了。這個從咱建國以來就不停地被拿來和我們比較的大個子,在文明的現代性上與如今的中國簡直好似兩個世界,我們的弟子規、舊鄉俗和人家司空見慣的燒寡婦、高嫁妝、恆河水、榮譽謀殺相比,簡直可謂是小小鳥見大大巫。因此,便有人津津樂道這個「如果」:若是文革能夠發生在印度,是否能使得這個泥淖中的國度徹底改頭換面?
嗯,在切入這個有趣的假設之前,咱得先來分析印度為什麼會掉進泥坑裡。但小樹直接就回復這個設問句吧:總的原因當然是貧困。
可為什麼印度獨立這麼多年了,今兒依舊在貧困線上掙扎徘徊呢?GDP是上去了,為什麼貧富差距還是如此巨大,貧民生活還是如此令人不忍卒視呢?嘿,這些才是我們真正關心的問題。
咱們的老鄰居印度,與中國一樣,擁有悠久燦爛的文明、充滿血淚的近代史和極為龐大的人口基數,並且建國的時間也頗為相似。雖然這幾十年來,印度也有著確確實實存在的高速發展,可廣度、幅度和力度實在與中國是大相徑庭,以至於輕蔑和不屑,往往是咱們提到這個國家時的佐餐語氣。
五十年代,依靠英國遺留的工業設施與基礎設施,印度在數據上尚能壓中國一頭,可隨著時間的遷移,迅速趕超的中國已經把印度遠遠地甩在後頭。且不說如今中國的GDP總量和人均均超印度五倍以上,工業水平、識字率、醫療教育、人均壽命、城鎮化率、政府效率等等更是碾壓般的存在。數據小樹是懶得列了,大家通過日常的信息汲取,應該都有相當鮮明的感觸。因此,人們不可避免地對這個更深入的問題感到好奇,即,印度究竟做錯了什麼,或者說中國究竟做對了什麼,才將兩國的差距拉開如此巨大呢?
信息繁雜,先後有序,因果有緣。小樹就在這裡,為大家總結四處最為核心的肯綮。
一、中國的公有制時期為工業化和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而印度的封建勢力阻礙了這一進程。
資本,是所有國家在進行工業化原始積累所必須面臨的最重大的難題,沒有資本,就沒有投資,就沒法兒興建工廠、推動生產研究、建設基礎設施、培養工人和學生等等。由於改革開放前中國的所有工業農業均是全民所有,國家可以把產出的利潤和價值迅速地繼續投入到工業化和後來的現代化中,像滾雪球一般將積累越滾越大。與此同時,計劃經濟和封閉的國門使得國家能以極低的人力成本榨取農民與工人,所得資金也繼續同樣投入生產和積累,使得整個基本盤連貫地擴大。
此後的改革開放,若是沒有良好的工業基礎、完整的工業體系、高素質的工業人口做支撐,是根本無法使得中國經濟全面騰飛的。因此,前30年的不能否定,並不是一句撫慰保守派的空話。
而在印度,賺了錢的大資本家們只會把錢繼續投入最賺錢的領域,不會關注於工業體系的完整性和國家整體的競爭力,更別說投入到短期內極難看到產出的教育、基礎設施等環節。另一方面呢,地方封建地主勢力嚴重阻礙著政府權力(這裡主要指中央政府)深入基層並扮演著權力中介(甚至地方政府自己就充當中介了),使得國家沒有辦法有效動員國民參與建設。而大資本家與封建地主勢力往往又勾結在一起,或直接就是一蛇雙頭。
事實上,雖然印度的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亦是佔比很高,甚至近些年份還與中國的比例不相上下,可印度由於政府力量太過弱小,經濟轉型緩慢,以至於錯過了七十年代始的全球化風潮,於日漸激烈的全球競爭中又掉了次隊,錯過了在廝殺中學習的機會。如今,這兩年世界五百強里中國企業均佔四分之一強,其中絕大部分都是中字頭,印度效率低下的國企則難覓身影。
二、西方發達國家客觀上並不希望任何第三世界國家做大做強
眾所周知,印度的獨立靠的是施捨,而非革命鬥爭。另一方面,印度的宗主國英國是一站、二戰戰勝國。沒有獨立革命、沒有宗主國的戰敗,或是沒有被戰爭打得稀巴爛的本地封建集團,一個國家是非常難清算帝國主義的殘餘勢力及其豢養的買辦階級的,因此這樣的國度極容易陷入依附之中,萬劫不復。
所謂依附,即宗主國(們)通過資本與利潤誘導,使得第三世界國家工業體系畸形發展,淪為宗主國產業鏈上的一環,導致其因為沒有完整的工業體系與核心競爭力而長期受到宗主國的盤剝(整個美國的後花園—南美洲,就是比印度更為典型的例子),成為商品傾銷地與永遠的原材料供應地。另一方面,宗主國因為政治特權與資本優勢,源源不斷地將該國財富抽到自己國內,而非留在當地繼續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再者,資本由於其稀缺性,進入第三世界國家時往往還帶有附加條件,這又將會剝蝕人家的國家利益,等等等等。
中國三十年的「閉關鎖國」,至少在整個經濟體系最為稚嫩脆弱的時候,人工築牆抵禦住看似「唾手可得」的發達國家的資本,轉而艱辛地自力更生完成原始積累,打下了經濟獨立的基礎。
之前有人提到,為什麼蘇聯在五十年代對中國的援助是如此的意義重大呢?嗯,一來蘇聯畢竟不是資本主義國家,來華套近乎不外乎兩點,一個是謀取政治利益(希望中國做冷戰聯盟中的小弟),二是通過國際勞動分工來控制中國的經濟。前者不涉筋骨,且有相當自由裁量權,後者嘛,雖然也是依附理論的變種,但殺傷力其實比資本主義的入股小得多,況且下一條對其進行了很大程度的消解。二,蘇聯贈予的確實是成套的工業體系雛形,它幫助中國建立起初步的工業基礎。工業有多重要呢? @馬前卒 有過一段相當生動的描述:
於是我們就有了一個粗糙的模型。所謂發展經濟,就是用鋼鐵製造鋼鐵,用機器生產機器,再用這些鋼鐵和機器來裝備更多的人參與先進工具的生產,最終把全國人民捲入這個循環,完成全面工業化,開啟下一輪的產業升級。
嗯,拓展得稍微有些遠了,讓我們回到依附理論。在第三世界國家,宗主國們的手段要想流暢地施展開來,還得與國內的買辦階級無間合作。而毫無疑問的是,在印度,買辦階級又同時是大資本家、封建地主勢力的另一張臉。
三、印度是超級宗教大國,而中國人對待神鬼之說向來相當功利,無神論頗有歷史基礎和群眾基礎
當然,小樹還得批判批判宗教。
宗教作為人類文明最原始的組織術,千萬種神鬼無論何種姓名,無論多光怪陸離,終究還是為政治服務的。大資本家、封建地主勢力和買辦階級把國家搞得烏煙瘴氣、命懸一線,而他們又不可能主動把口中的肥肉吐出來惠及大眾,自然得擔心人們造反,因而,通過宗教來閹割與控制人們的精神,那就是勢在必行了。
就一段話。看似最為複雜的宗教,其實原理最為簡單。
四、印度不合時宜的民主化,使得國家陷入內耗和低效之中
一位大V(好像是 @常凱申 ),對此舉過一個特別生動的例子,讓我印象頗深,特此厚臉皮給「剽竊」了一下。民主的最理想狀態,莫過於兩位候選人提供兩個施政綱領,民眾覺得哪個好就投誰,把好的拱上去,把差的選下來。可如果這兩個人一個是印度教徒,一個是穆斯林呢?此時民眾就會因為自身的宗教身份而遲疑了。因此,政客們總有動力去分化、離間兩個不同信仰的族群,製造讎隙,水火不容,這樣跟自己同信仰的民眾就肯定不會選對方了,自己這個票倉就變鐵杆了。
印度這個近代強行捏合起來的國家,內部本就諸多嫌隙,除了宗教,還有人種、民族、種姓、語言、地域、黨派、職業等等各種各樣不同的劃分人群的方法,讓擅長操控分化的政客們在其中是如魚得水啊(不擅長這個的當然會被逆向淘汰),因此可想而知,印式民主造就的內耗會是多麼的嚴重。如此多的殺器常懸,即使是國大黨一家獨大之時,甘地家族也不得不投鼠忌器、動輒得咎。
就連同根同種的海峽兩岸,政客們都能生生炒熱外省人和本省人的差異、獨與不獨的裂谷。要知道,台灣的漢族比例高達98%,僅次於江西。嗐。
中國這邊呢,則是長期的集中力量辦大事。小樹且不評論其利弊幾何、功過怎分,只想給大家指上一指,二戰後進入發達國家行列的非西方國家,全都是走的這條路,韓國,台灣地區,新加坡,智利(准),概莫能外(城邦香港、小島巴哈馬等等就算啦)。
回到印度的族群分裂和內耗。之前小樹說了,一個政客要想讓選民臉熟、讓選民給他投票,必須得耗費巨量的資源來為自己宣傳,而若能得到已然功成名就的大佬的背書,那更是事半功倍。簡而言之,前者需要大資本家的支持,後者需要政治世家的支持。尤其是在印度這樣的地方嘛,嘿嘿,政治的關鍵是什麼,諸位明白的。
四點核心論點已一一列出,均犀利指向大資本家、封建地主勢力和買辦階級,它們是必須要為印度的蹣跚和窘困負責的毒瘤。而其中,封建地主勢力又堪稱大資本家和買辦階級的母體。而經過一番梳理,主要矛盾已經相當明確了,來自中國的文化大革命,那封建餘孽為之聞風喪膽的核武器,真的會是印度煥然新生的藥方嗎?
「資產階級雖然已被推翻,但是,他們企圖用剝削階級的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來腐蝕群眾,征服人心,力求達到他們復辟的目的。無產階級恰恰相反,必須迎頭痛擊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領域裡的一切挑戰,用無產階級自己的新思想,新文化,新風俗,新習慣,來改變整個社會的精神面貌。」
——「十六條」
【下】
接上篇,我們繼續討論,文化大革命究竟是不是拯救印度的良方呢?
在討論印度需不需要文化大革命前,我們必須給文化大革命的本質做一個判斷判斷。在小樹看來,文革是一場幾乎必然發生的、徹底的悲劇,激發自原教旨社會主義理論的天然缺陷,且設置了一個錯誤目標,本身並不具有任何的進步意義,遑論用於掃清印度的封建地主階級。
小樹之前有撰文寫過,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最核心的區別在於是否採用計劃經濟。計劃經濟能夠徹底地消除「剝削」,也就是消除剩餘價值,生產完全地根據整個國家的需求而定,不會有多餘的價值用於供養佔據生產資料的私人,也不會因為產生過剩/不足而帶來經濟危機,所產所出還能迅速地繼續投入下一輪生產——
這當然是人類社會最完美的經濟形式,前提是工人效率能得到有效激勵、分配者能達到全知全能,機制才能一直運轉下去,才能實現執政者夢寐以求的社會公平。
而要想實現有效激勵,那就得承認個人稟賦的巨大差異,承認真正意義的按勞分配,承認個人有流動的自由、承認個人財產可以累積、不受侵犯且可以進行再投資……嗯,再延伸下去,公有制就歪樓了。
聰明人是抵觸這樣的分配方式的,他們懷揣著企業家的才能、高管的能力、銷售大王的本領等等,卻因為按資排輩故永遠只能困在個小小體系里,前進與否完全只靠領導意願而非自由競爭。人們不能用腳投票,那就用效率來投票了。國家對效率損耗無所謂,可個人的效率損耗,就影響了他切身的利益甚至一生的命運了,這些人怎麼不會不滿呢。
同時,要想分配者達到全知全能更是難上加難。分配也許可以實現公平,可誰來分配?分配者也會公平地給自己同樣的份數嗎?嗐,這些問題都太敏感了。
不求官僚體系化身哲人王,至少得去人格化,用得流暢、不存私心。但這在現實之中十分困難,跟著太祖打天下的出力又出血的兄弟們,秉持的是股東思維,沒能把自己的身份很好地轉換為高級經理人,搞起山頭主義,成為血管系統中贅生的瘤子。老大能滿意嗎?老大自己本人都不持股啊,爾等憑什麼啊!
小樹承認太祖爺是一位超世的英才,可他越是非凡卓越,越是不能容忍上述兩個矛盾的存在。可不搞社會主義又能怎樣呢?資本主義對平民大眾真的太不友好了、太不公平了,在沒有社會主義國家懸著刀劍的時代,資本主義是多麼醜陋和貪婪,熟悉近代史的人均有目共睹。時代的背景下,社會主義已經是實現向大眾普及相對公平的唯一解。
無可奈何的太祖爺,只能一邊防範資本主義復辟(壓制對效率損耗的不滿者),一邊尋求黨的純潔性(打擊體制內的山頭主義),當然,後者被視為主要矛盾。畢竟嘛,政治終究是人的活動,太祖爺試圖摸索人性純潔和忠誠的極致,實現他理想中的公平人間。
是的,人要是沒有私心,不就能在有限激勵下貢獻出所有潛力嘛?官員要是沒有私心,不就能不貪不妄高效率地治理國家分配資源嘛?理想真的很美好,可現實也真的很骨感。
所以可以理解,為什麼整個「大革命」是以「文化」冠名,文化可是灌輸忠誠、塑造純潔、洗濯思想的唯一合理的工具啊。
所以說,文化大革命本身太過理想化,與人性已然相悖,涉及的更是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等等學科交織處的核心——人本自私,失敗是註定的。可為什麼小樹說它的發生有很大的必然性呢?即,如果太祖爺不夠卓越超世,他就無法建立這個嶄新的國家,但正因為他的卓越超世,使得他拒絕對內生矛盾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所以說呢,文化大革命的目的本就不是沖著封建餘孽去的,而是試圖去改造人。中國的封建餘孽,其實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時就等同於消滅了——土改、公私合營和摒絕帝國主義的觸手後,失去經濟基礎的封建餘孽的凋亡本就是自發的和必然的。
改造人的「革命」太高級了,印度的現狀離它還差得遠呢。也許封建思想確實是文革的靶子之一,但還沒有摧毀封建餘孽(還包括大資本家、買辦階級、宗主國的觸鬚等等)的營養液就談思想改造,對印度來說,確實非常的不切實際。
總體來說,文化大革命由於制度內生矛盾和錯誤目標,本身並無進步意義,反而拉上了大批太祖爺本希冀守護的平民來陪葬。有進步意義的,是中國在剜去封建餘孽後所獲得的全新的發展機遇,是動亂時期仍未停止的大規模現代化建設。人們回首過去時,總容易被宏大的劫灰迷了雙眼,把進步從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給歸錯因了。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犯了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啊。
印度的歷史非常複雜,國情也非常複雜,但毫無疑問的是,南亞次大陸的這幾個國家的通病都是相似的,而且需要補很多很多的課。如此糟糕的現狀,卻無人反抗、無人牽頭從上到下來個洗滌和改良,本就是一個非常令人難堪的問題。而情況相似的非洲、南美、中東,又何嘗不會被問到這樣的問題呢?
想要掃清封建流毒,變革與革命自然是少不了,並且還得保證此革命是有效革命,不能是區區統治階級內訌——巴列維獨裁在霍梅尼的革命中倒台了,上台的還是封建餘孽的另一張臉——神權組織。二十一世紀時開始的各種花革命也勝利了,上台的卻亦還是高級買辦們。
簡而言之,革命要成功,一最主要還是要底子好,群眾能團結在豐厚歷史底蘊周圍,本國史書、哲學和政治傳統時時教育人們勇敢與不屈;二要時機對(上篇已提到過),封建地主階級、買辦階級、大資本家、宗主國等被戰爭打得稀巴爛的時候,要趁機揭竿而起,乘上季風環流吹起的快車;三嘛,要不被資源所詛咒。你說我一個好好的沙漠,怎麼突然就冒出石油了呢?當時我就念了兩句詩:岩漆石漿出天世,敢叫地火燃八荒。正是石油黑金在中東和東南亞為伊教封建統治階級拚死續命,那裡的人民才一次又一次錯過了革命良機,不滿也被上層指頭縫裡落下的銅板兒給安撫了。而這些年來,封建統治階級也漸漸感到壓力了,他們開始製造並輸出極端主義為人民洗腦,總而言之,就是想方設法避免自己被革命掉。嗯,最後本來還想補充一個需要偉人的存在,但由於:
個人主義思想的一種突出表現。特點是出風頭,居功自傲,誇大個人作用,輕視人民群眾的集體智慧和力量,把個人的作用擺在集體和人民群眾之上。其思想基礎是個人主義,社會根源是生產資料私有制和剝削階級的存在。
好吧,那我就不說了。
上面三足,印度可是不幸地跛了倆啊。先談談底子原因吧, @天涯明月刀 對印度的國情有過一段比較精確的描述:
無論是印度還是巴基斯坦,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國家。巴基斯坦由5個民族運轉,印度內部的民族則超過100個,在現代歷史上除了殖民帝國外,從來沒有印度這麼複雜的國家存在過。
通常情況下,印度政府並不以文化上的民族、族群來劃分各個民族,而是往往以語言作為劃分基礎,語言不同往往是分治建邦的重要理由。在這種情況下,印度可以認為是由20個「主要民族」所組成,印度就像是歐盟一樣複雜,很多孟加拉國人認為印度是一個 cosmopolitan(世界性的、無所不包的) 的國家,這可以讓人理解。
這樣一個國家,是無法誕生一個真正意義能統御全國的革命的核心的,印度的歷史已然支離破碎,文明更是屢屢被外來侵略所打斷和更替。太祖爺再偉大,在一個中日朝韓越蒙泰哈捏起來的國家想搞革命,也得抓瞎。
接下來談談時機與環境。全球化時代已然真正來臨,一個大國關起門來搞大革命已不再是能被允許的事。一是封建勢力的控制力同樣受益於科技發展,二是全球的利益集團相互深度交織,都在對反抗力量虎視眈眈,尤其是各帝國主義深耕多年的南亞。
所以嘛,如今印度幾乎唯一現實的期待,只能是耐心進行緩慢的費邊改革,藉助科技進步、信息扁平,不間斷地尋求螞蟻搬家式的變遷,前提是經濟得持續增長,生產力、國家安全和人口問題別拖後腿。然後安慰自己:沒剷除封建餘孽的國家還是佔全球絕大多數的嘛,而且那些已剷除封建餘孽的國家也難保不會出現新的貴族階層。嗯,這樣一想,其實就可以好受多了,嘿嘿。
鏟沒剷除封建餘孽,歸根結底影響的還是國家發展速度及其穩定性。
印度雖然沒有新民主主義革命、彼得大帝改革和南北戰爭,可全球化、信息化時代逐步讓每個印度人都能學習到這些成功革命的教育,乃至分享到其無形的成果。樂觀地說,四五代累積下來,也就成了人家自己的記憶了。您還別不信,就算是印度沒有有效革命,可比起一百年前,人還是進步和文明得多了,只是這個前行的速度啊,不得不讓鄰國喟然。輸在了底子,輸在了時機,承認現實,然後改良,總比什麼也不做好,是吧?況且人家也並沒有停下這小碎步啊。
再回頭看題目,印度錯綜複雜的現狀是一場本就錯誤的「革命」能一蹴而就解決的嗎?嗯,答案已經很明白了。
歡迎各位關注小樹的公眾號【九樹三花】,政治相關,敏感有趣。
推薦閱讀:
※從建國到現在,印度和中國為什麼上演逆轉? | 毛克疾
※在印華商率先發聲:讓政治歸政治,商業歸商業
※為什麼尼泊爾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以印度教為國教的國家,印度不是?
※印度神話專題——接盤俠的美麗人生
※請問印度到底發展的如何?
TAG:印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