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放任何佐料,卻是土家族最具有儀式感的一道菜
豬頭肉,吃過就是真的過年了。
之前抱怨春節越來越沒有年味兒了,我媽講的很對,她說:「你總在樓上看書玩手機,有屁的年味,你幫我做年飯,保證你有年味兒。」
自己慢慢變成那種假洋鬼子特別享受文藝矯情的小調調,對Quora上一個答案印象深刻,一個印度小哥把她媽媽做的饢餅,從飯盒換到磁碟,配上香檳招待他女朋友,看著就很美好的一頓飯。
我們土家族春節有一頓頗具有儀式感的主菜,豬頭肉,這是春節必吃的,吃它幾乎等於過春節。尤其是豬臉骨里拆出來的兩坨「核桃肉」,不用任何佐料,不需要再加工,就是從煮熟的臘豬頭上拆下來直接吃,入口包住牙的鮮嫩,一嚼像五花肉一樣爽滑卻又保持了瘦肉的嚼勁兒,非常特別,這是土家族特色。
昨天自己鋸的柴。
煙熏過的臘豬頭,先架在火上燒,再把火炭夾了放在上面燒細節部位,一般會跟豬蹄一起燒。
燒過的豬頭要洗四五次。
第一次要刮掉最外面一層的黑殼,再用熱水反覆清洗。
洗完後放置一夜,年三十的主菜。
煮完直接拆跟各部分,有適合炒菜的,也有適合腌冷盤的,唯有「核桃肉」是當時拆下來乘熱吃味道最佳。腌臘肉的時候上過鹽,所以不需要額外添加任何佐料,直接吃即可。
一個喜歡儀式感的人,如何讓一頓飯滿足他喜歡的矯情?我找幾片菜葉裝飾下我的「核桃肉」,用我自己種的菜。
吃了二十多年的「核桃肉」,這一頓是最費時間準備的,確是我最有幸福感的一次,超級喜歡這樣作妖的感覺,好棒。
往年除夕,在樓上打遊戲,要等我媽拆下「核桃肉」了喊我,要催促幾遍,下樓應付形式的啃幾口,完了就抱怨春節越來越沒有年味兒了。
當自己親自參與,從鋸柴到洗豬頭,提前準備酒,這種形式就多一點兒成就感了。生活果然是需要儀式感的。
成年的好處就是具備滿足自己的資格跟能力,能照顧好自己的興趣跟感受,年味漸淡,或許就是要提醒我們,長大了,就是要想辦法找到屬於自己的年味兒。
金毛迎新春,薩摩辭舊歲,單身狗就是要好好照顧自己呀。這道菜,一年就吃一次,吃過就是新年了,祝大家新年快樂。
推薦閱讀:
※台南是一個怎樣的城市?
※台北這座城,真是好適合佛系覓食欸!
※5種家常餅做法:不用發麵的烙餅=省事又好吃!
※關於進口牛肉的問題?
※秋季潤燥法寶 | 川貝糖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