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1 – 一首帶我入坑的作品 Chopin – Etude Op. 10 No. 4
前言
之所以想寫寫這個系列,是因為朋友圈裡有不少人都開始就這個三十日挑戰發自己的古典音樂入坑史。作為一個從小接觸到古典音樂,並且在成長的過程中身邊充滿了古典音樂愛好者的環境的幸運兒,我想以這個30天挑戰為契機,來回顧古典音樂在我成長的過程中留下的深刻印記。也想這一系列文章能夠帶一些人入坑,感受古典音樂的迷人之處。
為了讓大部分人都可以輕鬆閱讀,這系列文章不會涉及太多的古典音樂背景知識,感受音樂的最好方法,就是多聽,聽不懂的話就再聽幾次,在音樂給人帶來的高密度感受下,任何語言都是蒼白無力的。或許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我說的曲子都會比較陌生,如果理解不了的話,就多聽聽。聽不明白的話?就再多聽聽。看一百句樂評不如聽幾次更好,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體會到古典音樂的美妙之處。
Day 1 – 一首帶我入坑的作品
Chopin – Etude Op. 10 No. 4 肖邦 - 練習曲 Op.10 No.4
肖邦的練習曲可以說是古典音樂史上的一個獨一無二的奇蹟。Op.10和Op.25共24首練習曲可以說是所有希望成為專業鋼琴家的人都必須征服的豐碑之一。這些練習曲是如此的美妙,每一首都是一首小小的音詩,本身的結構就充滿了和諧和對稱。在眾多浪漫派作曲家裡,肖邦的作品是最接近「完美」的。其具體表現是,只有肖邦的曲子是很難彈得「難聽」的,因為肖邦的曲子本身就足夠精妙,哪怕一個蹩腳的鋼琴家,只要他的基本技巧(能把音摁准就行)過關,都很難把肖邦彈得難聽。而相比起來,主要的浪漫派作曲家中門德爾松、李斯特、拉赫瑪尼諾夫、斯克里亞賓(早期)、舒曼的曲目的表現難度可以說是階梯狀上升。所以,我十分推薦聽古典音樂入門的愛好者從肖邦入手,因為這是最容易接受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我也算是個幸運兒。
帶我入坑的既不是大部分人都熟悉的「離別」(Op.10 No.3),「黑鍵」(Op.10 No.5),而是這一首Op.10 No.4。奇妙的是,我甚至不知道帶我入門的這首曲子的演奏者是誰——因為那是我從我98年鋼琴考級的磁帶上聽到的。雖然時間已經很久遠,但那無疑是個不怎麼樣的演奏,只是勉強把音都碰對了而已,今天我可以明確找出數十個比它好得多的錄音,不過在那時候這是我唯一能夠聽到的錄音。當時的我根本不知道李赫特、霍洛維茨等等大師,甚至都沒有意識到古典音樂的表現極大程度上依賴於演奏者的水平,但並不妨礙我當時把考級磁帶都聽得消磁了。因此,這首在肖邦練習曲中並不算「好聽」的作品,就成了帶我入坑的作品。
肖邦的練習曲以及大部分曲目,大部分是沒有帶標題的。有標題的一些曲目,其實也是出版商擅自加上的標題。因為肖邦本身就認為標題會使得聽眾局限在標題所表達的含義里,從而限制了聽眾的想像力。所以,肖邦想通過這首練習曲表達什麼?演奏家又用它表達了什麼?這兩個問題都沒有標準答案,它就是一段音樂,僅此而已。除了表達了演奏者對它的理解以外,我認為曲目本身並沒有表達其他的什麼東西,這只是一首純粹的,優美的練習曲。
雖然已找不到當時的磁帶錄音,不過這首曲子的優秀演繹者還是很多的,在這裡只舉兩個經典的例子,一個是波利尼教科書般的演奏,另一個是李赫特驚世駭俗的暴風般的演奏,不知道你會喜歡哪個呢?
Maurizio Pollini – Chopin Etude Op.10 No.4
https://music.163.com/#/song?id=21095799
純粹中正的演奏,是許多人的範本,估計也是很多人接觸的第一個肖練全集版本,全程堪稱完美,但因此也顯得無趣(對我來說)
Sviatoslav Richter – Chopin Etude Op.10 No.4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kzODI1MzA0.htm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Q-NAgDpRVs
配合視頻,食用更佳,能感受基佬操爆鍵盤的威力。
(Tips解說:由於欣賞古典音樂的方式和其他種類音樂有非常大的不同,所以每一天我會寫一條小Tips幫助新接觸古典音樂的讀者理解,相信30篇文章過去後,對如何欣賞古典音樂會有個整體的印象。當然,這只是我的個人看法,每個人也可以有自己的欣賞方法,無分對錯。至於為什麼我強調無分對錯,相信繼續看幾天就明白了。)
Tips 1:
由於大部分古典音樂的作曲家都已作古,和流行音樂不同,古典音樂的作曲家和演繹者往往不是同一個人,所以也不存在一個「權威」、「完美」的演奏。古典音樂的魅力就在於一首曲子在不同人的手下,或指揮棒下,能夠體現出完全不同的風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演奏家/指揮家的地位不應該低於作曲家本身。打個比方,作曲家提供的是一份圖紙,而演奏家/指揮家則是將圖紙重現為實物的那個人。在這個過程中,演奏家/指揮家既要尊重作曲家的本意,又需要呈現現出自身對曲目的理解。因此,一個偉大的演奏家/指揮家本身必定是一個偉大的溝通者,他/她的演繹或多或少包含了自身對曲目的理解,同時也成為了鏈接聽眾和作曲家的橋樑。
推薦閱讀:
※《音樂美學》讀書筆記——2. Absolute Music by Thomas Grey
※對於貝多芬而言,一封遺書能帶來什麼?
※西方音樂的些許文化現象
※遇見帕格尼尼(上)
※塞繆爾巴伯《弦樂柔板》—悲情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