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生活研究方法」的具體操作與摒棄「現代主義」的行為方式

引言:本文繼承前文,針對「公共生活研究方法」的具體操作,其核心主要有以下兩點:

1.一般性的研究問題,即我們最終所指向的社會性調研(本文核心)——關於公共空間與公共生活之間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2.必然要提及揚蓋爾等人已有的研究經歷以及相關研究已有成果,關於公共空間與公共生活之間的多樣、複雜的關係究竟是怎樣的?

研究調研中一些注意的的要素

關於這兩者間的複雜關係掩蓋提出的幾個最基本的、普世性的問題——關注誰?關注哪裡?關注什麼?發生的時間?可以量化的信息有哪些?最後應用於目的為導向的調查研究中,以及在實踐後,通過一個案例來明在不同背景條件下,這些基本問題是如何被研究的。

1.時間因素:統計調查分不同的時段、不同日期、不同的季節。

2.地點因素(關注哪裡):關注人們的流動軌跡和駐足處,可以幫助設計合理的步行道路與停留空間及位置,同時對於位置與分布狀態的描述,有邊緣場地、中心、散布狀態及離散程度等等。公共、半公共、私人區域等相對偏抽象的概括,以及門口、前院等具體的描述。

3.人物因素(關注誰):調研的任務對象應該有所分類,針對年齡層、性別以及其他特徵的特定人群。

4.活動內容(關注什麼):將公共空間的活動分為了必要性活動與選擇性活動,其中選擇性活動才是真正的「用腳投票」的結果,包括漫步、慢走、坐下、散步、休息、讀報等的活動,需要有良好的環境體驗來支持。

總結來說,公共空間是社交活動最主要的承載體,以其他人在場,作為背景;以與其他人的互動為前提,研究選擇性活動,是了解環境品質好壞的一個關鍵要素。同時,步行的速度以及能呆多久是相對應的主要檢驗標準之一——包括一定距離內,人們從一個地點到另一個地點需要花多長時間?他們在某處停留了多久?他們的活動持續了多久等,研究此類事件,亦是了解環境品質好壞的一個關鍵要素。

研究的具體工具方法分類與分析

研究的具體工具方法旨在通過探尋行為、痕迹與足跡等等,找出行為規律,並分析出步行者心理及偏好。

1. 現場計數法

2. 地圖標記法

3. 跟蹤記錄法

4. 其他工具

判斷的標準、價值觀與依據:

1.場地背景和現狀,決定了研究的方法和工具,即如何以及在什麼時候開展研究;

2.對整個場景的事情的逐層分析與剝離,以及與後續的綜合性分析相結合,是必要的與有效的;

3.對改造項目前後的數據統計、對比,往往有很大的意義,並能積極呈現出變化,用來評估工程與項目的成功與否。

為什麼需要摒棄「現代主義的思維與工具」

在以往的事世紀里,城市都是通過工匠的傳統手藝,建立起來的。城市空間或多或少都是遵從了人們的直覺,根據人們的需求不斷調整,而一步步設計出來,也即一步步從使用中演變而來的。而工業化現在主義的潮流之後,與日俱增的專業化與分工細化,逐漸弱化了公共空間和公共生活的聯繫。

工業化時代專業化與專業細分,使得規劃師和工程師,專門從事負責處理大尺度的基礎設施及其功能建設,比如交通、供水與污水系統等。

中觀尺度的建設與設計責任落到了建築師的身上,建築師開始負責場地規劃和建築設計,從而丟失了人們對建築之間空間的關注。

這些空間沒有被清晰的界定,成為了風景園林專業及藝術設計專業的責任。從而在微觀尺度,風景園林師承擔了大多數的責任。

後果:這樣的分工,雖然也帶有一定的專業彌補,卻失去了對城市空間品質及空間利用,專業化的處理與視角。最直接的也是最致命的後果,便是從前的街道,各類交通方式被分開,如自行車、步行、機動車等出行方式彼此獨立存在,具有社會性城市功能的傳統公共空間,被建築之間的大面積的開放綠地所分割與代替——缺少生活功能的承載力,缺少了生活的豐富意義;同時人們對公共空間與公共生活的感知被剝奪了,這是十分可怕的,自然而然的。新住宅區被認為是體驗貧乏的。

我們需要知道現代主義的城市規劃,出現及到來的前因後果,對城市的劇烈的影響與所帶來的嚴重後果,以及現在主義的「優勢」與「旗幟口號」。了解這段歷史與認知,有助於我們避免重蹈覆轍,並在以後的工作中修正現代主義的錯誤。

首先,二戰前後,世界範圍的大城市已經包含了許多的病症,最凸顯與最嚴重的如:公共健康、交通堵塞、住房短缺、人口擁擠等問題;一方面因為技術的進步產生了城市的集聚效應,而帶來一系列問題,另一方面由於技術的相對落後以及集聚效應產生了相應的城市病——

而現代主義是對第一代城市病的一種,最先最本能反應,而得到的解決方案與思路。

後果:從現在來看,這樣的思路顯然是不成熟的,顯然是一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現在主義為什麼終將逝去?因為他已經被定義為與理解為一種機械式的、臨時性的應對方案,同時也是將現實抽象化後,不切實際一刀切的一種不成熟的方法論。現代主義從雖然功能主義出發,但是它的視野有限,它能解決的問題只在某一個層面上,而忽略了其他更宏觀與更微觀尺度、其他更綜合性的問題,其他更契合人類生存本質的問題。

很顯然,人口郊區化,公共空間活動消失與城市活力的缺失,接踵而至地證明了現代主義城市規劃是一種偏激的,或者說有時偏頗的城市更新思路。城市發展可持續化與人性化成為了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至今持續不斷高漲的聲音。

反現代主義運動的代表人物及活動:主要出現於上世紀80年代

1.阿爾多羅西與克里爾兄弟,將關注點轉向回傳統型的城市。

2.《美國大城式的死與生》,簡雅各布斯。

3.威廉H懷特,從新聞業開始研究公共生活與公共空間之間的關係,並與1971年開展創造性的研究項目——街道生活研究,懷特提出的質問很多……

4.克里斯托弗.亞歷山大,1970年前後公共生活研究的學術環境,形成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人物,包括了,加州伯克利,也成為了一個研究公共生活的主要陣地。1967年,他在伯克利分校建立了環境結構研究中心。她想通過學習工作生活和工作空間,相互作用來詮釋早期城市和建築的建造方法,此外,他強調建築邊界對於運作良好的城市和公共空間的重要性——一種有變化、有細節、有不同停留可能性的生氣勃勃的邊界。他在1977年出版了《建築模式語言》。

5.克萊爾庫伯.馬庫斯與《重視人性化的住宅》,他研究歷史和文化也研究城市和區域規劃。20世紀60年代開始通過關注使用者,對空間使用的「地圖標記法」,來創造更加的公共空間。

認為,開展城市研究最重要的是置身於城市之中,深入街道與社區獲取第一手資料;他花費多年來發展,能夠相對真實地呈現出人們如何體驗城市的影像技術,他是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建立環境模擬實驗室的重要推手。

6.體驗城市——彼得波塞爾曼。他認為,街道應該是一個能夠包容,具有各種不同社會背景,人們不同活動的場所接到物質有交通屬性,同時也應該有重要的社會屬性。在這裡,我們要做的不是觀點模糊,而是有清晰的觀點,去確定與分析模糊的事物本身!

7.揚蓋爾夫婦。楊蓋爾的妻子在丹麥是一位關注城市和社區環境的心理學家,她主要是研究人們的行為和城市空間的質量,尤其是關注社區的環境質量。

結語:待續


推薦閱讀:

全世界都在抄襲OMA?
研一結束了1,關於城市更新

TAG:城市設計 | 後現代主義 | 城市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