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pper|13個「一個人的真實故事」——即使被愛,孤獨仍不可避免
其實,這部電影只是對 Hopper 畫的腦洞。而真實的霍普一個人去巴黎學畫,性格內向的他,卻跟當時主流藝術圈的沙龍文化格格不入,對印象派和畢加索也沒什麼興趣。31歲回到美國一個人生活,40歲前好不容易結婚,妻子後面卻更願意和家裡的貓玩。毫不現實的經歷和不可改變的本性使他明白到:即使是被深愛著,他的心中仍不可避免有一塊孤獨的自留地。
同是對藝術原作致敬,如果說《至愛梵高》的節奏還能支撐對梵高粉絲甚至一般觀眾,那麼還原 Edward Hopper 愛德華?霍普 13 幅畫的電影Shirley - Visions of Reality 雪莉:現實的願景 (2013),則先是一個漫長精緻的畫展,再藉此訴說大時代女性心路歷程。
1. Hotel room,1931
Hopper 大概是描畫現代生活最好的畫家, 他的作品總是以光影和色調入木三分表現城市人的疏離,似乎穿越時代,永不過時。
2. New York Movie,1939
電影對並只對 Hopper 十三幅作品以年代順序,包括場景、顏色、用光、角度的百分百還原。每個故事都有定格一刻,人物與畫作姿態完全一致!
而這一刻,一般伴隨女主手只對部和腳部的特寫鏡頭(真手控、腿控福利)出現。
3. Room in New York,1940
為還原 Hopper 原作調節的燈光和服裝,使得電影每個場景都可以成為配色模板。
如果說只看其畫,還蠻像發朋友圈曬孤獨的,這部電影則腦補了一個完整故事。
4. Office-at-night, 1940
每幅畫都是一個場景,開頭用收音機新聞播報交待時代背景,從大蕭條、二戰、冷戰、韓戰、馬丁路德金到越戰。歷史總是相似的?
主角女演員雪莉從歐洲去紐約發展,經歷事業、婚姻的起落——一切通過女主內心獨白體現。
電影的節奏雖略緩慢,但女主姿態表情太好看,而她的困惑猶如 Hopper 的畫,穿越時代,彷彿發生在你我身上。
5. Hotel lobby,1943
其實,這部電影只是對 Hopper 的畫的腦洞。但我仍想知道,為何他的原作就如此魔性。
Edward Hopper 從小希望成為藝術家,可是家人支持,希望他能成為商業畫家。於是他一個人去到巴黎學畫,然而性格內向的他,卻跟當時主流藝術圈的沙龍文化格格不入,對印象派和畢加索也沒什麼興趣。
6. Morning Sun,1952
31歲(又是31歲!),他回到紐約格林尼治村定居,開始創作生涯,紐約開始飛速城市化,的只讓他感覺人與人之間更加疏離,畫也毫無銷路。
好不容易快40歲才結婚,度過一段短暫的蜜月之後,他和妻子的感情——特別是身體上的愛,漸漸冷卻——並不是沒有愛,只是妻子更願意和貓玩。7. Sunlight on Brownstones,1956
現實的經歷和不可改變的本性使他明白到:即使是被深愛著,他的心中仍不可避免有一塊孤獨的自留地。
頓悟的他進入了創作的高峰期,大量的作品都是關於疏離的城市,一個人的街頭、加油站、電影院、餐館、酒吧、公交站、車廂和辦公室。
即使畫家裡的情景,有兩個人,兩人仍彷彿像陌生人。
8. Western Motel,1957
後來漸漸暢銷,畫作也被博物館收藏,但他仍然保持低調,拒絕出現在公眾場合,直至去世。
他堅持為世人展示了紐約——卻也是全世界都似曾相識的孤獨情景。
9. Excursion into Philosophy,1959
10.Woman in the Sun,1961
11.Intermission, 1963
12. Sun in an Empty Room,1963
13. Chair Car, 1965
王爾德曾說:沒有 Whitler 惠斯勒,就沒有倫敦的霧。
那我們也可以說:沒有 Hopper,就沒有紐約那些美得心顫的孤獨城景。
最後貼一張電影沒出現,但是霍普最著名的作品。
會不會有 「哦」~的感覺?
Nighthawks,1942
最後,這個電影的故事很多發生在美國的 Cape Cod, 而我曾夜晚步行於空無一人的 Cape Cod 街頭,真是彷彿置身於 Hopper 的畫中!
你們覺得電影好看還是原畫好看?
今晚的大肶也很孤獨地看著窗外的綠光,是了不起的蓋茨比嗎?其實是加油站。但很快後晚就有很多狗的藝術品陪他了。
相關閱讀:
初識 Hopper | 夜深,窗外,藍瘦
畫出了倫敦霧的 Whistler
向 京|人 生 從 31 歲 開 始 ?
推薦閱讀:
※論才華,陳思誠無疑是被低估的那一個
※謝謝張歆藝,帶給我們一部教科書般的爛片
※大雜燴做出的四不像——如何評價使徒行者
※《劇本就TM應該這樣寫》| 非常簡短的一章:劇本里的其他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