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破北海的牢籠——德國巡洋艦簡史1919-1946(一)
東方天鵝的重生——三代目「埃姆登」號
「第十一節!」
1919年6月21日,輕巡洋艦「埃姆登」號(SMS Emden)上掛起了這句事先約定好的暗語,隨後,斯卡帕灣里高大的桅杆開始東倒西歪,德國公海艦隊的大小艦艇紛紛開始下沉... 這一天,萬里無雲,耀眼的陽光依舊輕輕地撒在斯卡帕灣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而公海艦隊連同她所效力的帝國,都在這一天化作歷史的塵埃消散無蹤了。
誕生背景
1919年4月,隨著德國的戰敗,德國帝國海軍(Kaiserliche Marine)被德國政府解散,取而代之的是德國國家海軍(Reichsmarine)。1919年6月28日《凡爾賽條約》的簽署,將新生的德國海軍逼入絕境,條約只允許德國保有六艘老舊的前無畏艦(兩年後德國政府通過的《武裝力量法》進一步限制為兩艘)
同時,潛艇與航母等新生海上力量都被明令禁止。不僅如此,海軍的規模被限制為15000人(其中有1500名軍官),導致大量海軍人才的流失。
在條約的嚴格限制下,只有36艘各型艦艇被允許保留,主要是前無畏艦,一些破舊的巡洋艦和大小雷擊艦。不僅如此,條約還規定包括巡洋艦在內的各型艦艇,在艦齡滿二十年後,才可建造替代艦,並且所有新造艦排水量不得超過萬噸。
這36艘艦艇包括了6艘巡洋艦,但不幸的是,這其中最新的「柏林」號(SMS Berlin)和「漢堡」號(SMS H)也不過是下水於1903年的老古董。而這種僅僅裝備了十門四吋(105mm)炮,航速只有可憐的22節的「不萊梅」級輕巡洋艦已經早已無法適應現代巡洋作戰的需要。
因此,在條約簽訂兩年之際,即1921年,德國海軍就向處理《凡爾賽合約》事務的機構協約國監督委員會(Allied Control Commission,簡稱ACC)申請建造一艘新艦,以替代這些在1923年艦齡滿20年的老艦。ACC同意了德國人提交的方案,而這艘船就是後來的「埃姆登」號(Emden)。
一戰剛剛爆發的1914年,一代目「埃姆登」(SMS Emden)遊走在印度洋的協約國交通線上進行破交作戰,並取得了擊沉七萬噸各型船隻的戰績,雖然與一些王牌潛艇的戰績有很大差距,但以埃姆登為代表的水面艦艇的破交作戰極大地牽制了協約國海上力量,因此與潛艇的破交有著不同的戰略價值。
在德國國內,「埃姆登」成了英雄艦,並被冠以「東方天鵝」的美名。1914年11月9日,「埃姆登」被澳大利亞巡洋艦「悉尼」號重創,擱淺在印度洋科科斯群島的北基林島。為了紀念她,德皇親自欽定建造二代目「埃姆登」。
1916年,德國海軍將一艘新建「柯尼斯堡」級輕巡洋艦命名為「埃姆登」,不幸的是,光輝的名號並沒有改變二代目埃姆登的命運,隨著德國的戰敗,二代目「埃姆登」也一同消失在了斯卡帕灣的波濤中。
這次我們的主角「埃姆登」已經是三代目,由此也可以看出德國人對英勇的「東方天鵝」的執著。事實上,從整體上看,「埃姆登」不過是前帝國海軍最後一型輕巡洋艦「科隆」級的深度改進版,總體設計沒有很大的變更。這一做法,與其說是新德國海軍蹣跚起步時的謹慎之舉,不如說是海軍建設處處受限的無奈之舉。
埃姆登與她的前輩科隆級相比,變化最明顯的便是將原先艦艏甲板上並列排列的兩門前主炮移到了中軸線上,呈背負式排列,並修改了動力系統。雖然兩者的排水量相差無幾,但「埃姆登」在建造過程中更加廣泛的使用了焊接技術和新型輕型材料,並節省出約363噸的重量,使得她更加充分地利用了有限的排水量。
儘管這艘巡洋艦並不能令人滿意,「白天鵝」的重生還是被德國人視作海軍復興的希望。不過好事多磨,德國人似乎有些心急,以至於設計初始就弄出了差錯。
ACC規定,新造巡洋艦噸位不得大於六千長噸,由於公制單位和英制單位的差異,這一標準被德國人無意地縮小了。同時,標準排水量的計算方式以英國為準,而依據這一標準計算出同一艘船的標準排水量往往比德國標準的結果要小。
正是基於這兩個誤解,新巡洋艦的計劃重量只有5280長噸,這意味著ACC限制的噸位僅僅被利用了88%。不過德國人很快就意識到了這個誤會,便提出了新方案:取消舷側的主炮,將所有的主炮布置在中軸線上呈背負式的四座雙聯裝炮塔內,並將魚雷發射管由四個增加為八個。這樣一來就可以充分利用噸位。但不幸的是,ACC並不這麼想,並且否決了德國人對原方案的更改。灰頭土臉的德國人只好恢復原設計,由於此時「埃姆登」已經開工,所以排水量依然有所增加,最終達到了5608長噸(5698噸)。
儘管德國人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但這艘輕巡洋艦的作戰能力依然十分可憐,因此,自設計伊始,她就被當做一艘訓練艦。出於長期遠洋訓練的需要,德國人也在一些地方做了特殊的設計。
裝備性能
動力方面,埃姆登裝備了十台舒爾茨鍋爐,值得注意的是,這十台中有六台是重油鍋爐,而其餘四台則是燃煤鍋爐。之所以採用這一特殊的設計是考慮到她會常年執行遠洋訓練任務,而海外港口不一定有穩定的燃油供應。埃姆登裝備了兩台Brown-Broveri蒸汽輪機,設計總功率45900馬力,使她達到29.4節的最高速。在1933-1934年之間,埃姆登接受了一次改造,她的四台燃煤鍋爐被燃油鍋爐取代,主機總功率也因此增加了600馬力,但這一微小的變化並不足以影響她的航速和航程。
防護方面,埃姆登採用了複合裝甲,即克虜伯表面硬化裝甲(KC)與克虜伯非硬化鉻鋼裝甲(KNC)的結合。在防護布局方面,埃姆登的水線裝甲最厚處達到50mm,甲板也有20mm的裝甲防護,彈藥庫上方的水平防護則達到了40mm。考慮到她訓練巡洋艦的特殊身份,這一防護已經足夠了。
主武器方面,「埃姆登」裝備了8門15 cm SK L/45炮,這些火炮被裝在C/16單裝炮座內。這八門炮中有四門以背負式前後布置於艦艇中軸線上,其餘四門則布置在舷側,兩門向前,兩門向後。「埃姆登」的主炮彈重45.3KG,炮口初速835m/s,最大射程約16.8公里。由於採用分裝式彈藥和半開放的炮座,導致惡劣環境下的人力裝填十分困難。這也造成了該炮射速緩慢,只有每分鐘4-5輪。除此之外,偏小的倍徑還限制了它的射程。正因如此,在30年代末,曾計劃將這八門單裝炮替換成原本為36A型大型驅逐艦設計的雙聯裝炮塔和更新的主炮。但由於36A研發進展遲緩,這個改造不得不取消。儘管如此,在1942年,埃姆登依然換裝了已經研發完成的15cm/55炮和C/36單裝炮座。雖然仍舊發射與之前相同的彈藥,但由於倍徑與最大仰角的增加,使射程延伸到了22.6公里。同時,更加合理的內部布局也使得射速提升到了每分鐘7-8輪。
竣工之初的埃姆登裝備了兩門單裝88mm/45炮和四門單裝20mm炮,在三十年代又先後增加了一門88炮和兩門20mm單裝炮。在1944年的改裝中,所有20mm單裝炮被替換為兩門雙聯裝37手拉機和五門四聯裝20mm炮,使得她的防空能力得到了有限的增強。
原裝的四門雙聯裝500mm魚雷發射管則在1933-1934年被新的533mm發射管所取代,這一改裝是為了讓她能夠發射1931年剛剛研發完成的,著名的G7a魚雷,G7a的最大航速40節,在30節下可以達到14.2公里的最大射程,爆炸部320kg。
作戰經歷
1925年,埃姆登建成服役,自那時起就一直從事訓練任務。她最初的遠洋航行便來到了科科斯群島
1934年埃姆登接受了一次改裝,降低了主桅和前煙囪的高度,並在主桅右側增加了一台起重機。同年,日後大名鼎鼎的卡爾·鄧尼茨上任艦長,並擔任這一職務直到1935年9月他再次回歸潛艇的老本行。
1936年,埃姆登又接受了一次現代化改裝,再次修改了主桅,並增加了一門88炮。
1939年9月戰爭爆發之時,埃姆登的水線處又安裝了消磁電路。與此同時,埃姆登也迎來了在戰爭中大展身手的機會,9月初,埃姆登奉命與輕巡洋艦紐倫堡(Nürnberg),萊比錫(Leipzig),科隆(K?ln)和柯尼斯堡(K?nigsberg)及十六艘驅逐艦一同前往德國海岸佈雷。埃姆登布完第一批水雷,便回到威廉港補充水雷。
1939年9月4日,也就是英德直接剛剛開戰的第二天,正在威廉港補充水雷的埃姆登遭受了空襲,突襲威廉港的五架布倫海姆轟炸機中有四架防空炮被擊落,其中一架受傷的轟炸機意外地撞上了系泊中的埃姆登號,造成九名船員死亡,他們成了這場戰爭中德國海軍的第一批犧牲者。埃姆登受了輕傷,但很快修理完成,並在1940年4月之前一直從事訓練任務。
1940年4月7日,埃姆登在基爾港與裝甲艦「呂措夫」(Lützow)和重巡洋艦「布呂歇爾」(Blücher)匯合,組成第五艦隊一同參與入侵挪威的行動。期間旗艦「布呂歇爾」被擊沉,埃姆登依然完成了任務。隨後,埃姆登停靠在已經被德國陸軍佔領的奧斯陸,充當了海陸空三軍的指揮中心。
1940年夏,她被派遣到波羅的海,以哥德哈芬港(今波蘭格丁尼亞)為基地展開訓練任務。
蘇德戰爭爆發後三個月,也就是1941年9月23日,埃姆登前往里加灣進行對岸火力支援。四天後又與輕巡洋艦「萊比錫」一同在律灣(Lyu Bight)擊沉了蘇聯魚雷快艇MTB-83。
1941年11月,她被編入波羅的海的訓練艦隊,隨後繼續從事訓練任務。這期間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1942年11月的大改造,埃姆登獲得了新的主炮和Fumo25雷達。
1944年,「埃姆登」成為波羅的海佈雷艦隊的旗艦,但由於頻繁的空襲,布雷行動並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同年12月,「埃姆登」在護衛運兵船時在奧斯陸峽灣擱淺,失去了動力,隨後在柯尼斯堡(今俄羅斯加林寧格勒)接受維修。
時間進入1945年,這艘命運多舛的老艦終於在戰火中迎來自己的結局,但命運卻不允許她安穩地度過哪怕一天。1月,由於柯尼斯堡在蘇聯的陸上攻勢下岌岌可危,還沒有恢復航行能力的埃姆登被拖到皮勞(Pillau)(今俄羅斯波羅的斯克)繼續維修。
為防止蘇聯破壞,埃姆登奉命將傳奇名將、前魏瑪總統興登堡及夫人的靈柩一同載到了皮勞。
到了2月1日,埃姆登終於有一台引擎恢復了動力,便載滿德國難民與傷員向基爾出發。2月7日,埃姆登到達基爾,並在德意志船廠的船塢中進行進一步維修。但好景不長,皇家空軍很快盯上了基爾,同年3月11日,燃燒彈擊傷了埃姆登的上層建築,輕傷。一個月後,皇家空軍再次光臨基爾,4月9日——11日埃姆登的前煙囪和艦艉先後被炸傷,但並不嚴重。,在4月13日的空襲中,埃姆登被重創,大量進水導致艦體左傾。殘破的埃姆登被拖到了基爾運河附近的海肯多爾夫(Heikendorf)並被擱淺以避免沉沒。
1945年5月3日,埃姆登的船員打開了通海閥,結束了埃姆登兩個月來所受的折磨。「埃姆登」就這樣走完了她的戰鬥生涯。
1949年「埃姆登」被打撈拆解。
結語
時間回到1919年,為了報復公海艦隊的自沉,協約國一口氣拆光了德國的港口設施,再加上失去了大量軍方訂單,德國造船業陷入空前的困境。建造一艘小小的輕巡洋艦,可能頂不了船廠工人們一年的工資,卻給了那個特殊的年代裡德國造船業以信心與希望。從這個角度來看,設計製造埃姆登比使用她更具價值。
「埃姆登」無愧於「德國海軍的驕傲」
然而,6000噸,小小的數字決定了埃姆登的命運。在萬噸輕重巡洋艦橫行的條約時代,她的身形顯得太過單薄。如果去除這一苛刻的規定,那麼德國設計師們又會給出什麼樣的答案?
歡迎關注下一篇《承前啟後:K級,萊比錫與紐倫堡》
「埃姆登」雖然沉沒了,但這一名字卻並沒有從德國海軍戰鬥序列中消失。60年代,聯邦德國造船業初步恢復,建造了新的科隆級護衛艦「埃姆登」號。1982年,又有一艘不萊梅級護衛艦被命名為「埃姆登」。
願這個見證了德國海軍輝煌與墮落的名字,永遠守護德意志的海疆
推薦閱讀:
TAG:海軍 | 艦隊Collection艦隊これくしょん | 軍事裝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