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事維的掙扎
集體中的個體作出判斷,所依靠的不是大腦,而是脊椎神經,而這個所謂的脊椎神經反應,貌似不單單只是存在於群體中,太多時間,我們,不,是我的行為舉止,所依靠的判斷,都是這個脊椎,不用腦子的,貌似也沒有腦子。
為什麼呢?為什麼單個的人,單個的我,也是一個感性的存在,沒有任何理性可言,一味地隨性,一味地放蕩,一味地任性。
理性的思維,又怎樣才能戰勝無知的感性。真正的不再是一個「高級動物」。
日常生活中,你我所使用的最多的事物,無外乎兩者:時間、金錢。
可以說,我們一天中99%的時間是被我們的脊椎所支配的,也即是我們的本性,上蒼所賦予的底色,是那麼的強大,連續,持久。後天培養的所謂理性,在他面前,毫無招架還手之力。
時間成本,一旦思維邁出了第一步,我們所投入的時間成本要求我們必須要有收穫,在這種情況下,理性的介入,往往是徒勞的,無用的。
思維的慣性,會一往無前的打破我們所謂的理性,所謂的大腦的判斷,繼續依仗我們「厚實的脊椎判斷」。
換言之,在一件事情上,你我所投入的初始時間是:大腦、抑或脊椎!第一步,就已經決定了一切。
時間在不同人身上的投入,造就了:親、疏。這在潛移默化中造就了權力的架構。
時間在一件事上,投入的:大腦、脊椎,決定了我們是:隨性的,還是文明的,理性的。
但這裡有一個問題:我們讓別人去做一件事情,來達到我們的目的,靠的是他們的理性?還是感性?
理性的聲音,似乎在何時都是弱小的,尤其對於芸芸眾生而言,那是不是說,要引導他們的感性呢?
問題是,怎麼引導?怎麼做?
突然想起來一個詞語:即時反饋機制。
要引誘就需要有誘餌,這個誘餌是什麼?
讓他投入一定的:時間、金錢。太多人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時間就是金錢,只是大家不會劃等號,我們要告訴他:你在這件事上,已經投入了2個小時,這兩個小時就是50塊錢啊!?
仔細細想一下,貌似我們對於完全陌生的一個人來說,想用時間成本拉近你與他之間的關係,由:疏到親,不是不可能,但這個時間成本就太高了。
而讓他在一件事上投入時間成本,貌似就簡單多了,然後,必須要讓他的時間成本獲得回報(小利的給予),給他思維的慣性,加把力!不要讓它停下來!
這或許也能解釋,為什麼當我們一而再,再而三的去堅持說服一個人時,總是可以搞定,因為,他在這件事情上的時間沉沒成本已經足夠高,他的感性思維,脊椎神經,不允許他不得到回報的情況下,白白浪費掉!
那麼問題又來了?什麼是事?怎麼定義事情?和人之間的關係又有什麼區別?
就拿充電樁為例,要做好充電樁這件事情,那麼充電樁這件事情,是什麼事情呢?怎麼定義?
事,其實就是物,情更多的應該是人,感性抑或理性的人!
或者說,讓一個物品多了些理性的思考,感性的衝動,這叫事情!讓人在一件物品、決斷上投入了足夠的時間,並加以引導,感性的做出,即為事情。
對,不是物品,是決斷!!!!決斷!!!!
讓人在做出決斷時,投入的時間成本,在物品上投入的時間成本,施加小利,引導思維慣性。
感性的標準又是什麼? 喜、怒二字!
親也是,必須要讓他有所得。都是相通的。
太晦澀了,腦子是蒙的!我都不知道自己在寫什麼,我都不想再重頭看了!
人在決斷中,在一件事上投入的時間成本,就決定了一切。
理性是短暫的,轉瞬的,足夠的時間,意味著大量的感性,非理性。
時間就是一切!
時間,但我可能忽略了一點,大多數人的時間是不值錢的!至少他們自己這麼認為!那怎麼樣讓他們的時間變得「值錢呢」?
正常的邏輯是:投入——產出。
但單就事情而言,似乎不對,應該是:投入——失去。
不管失去什麼?只要他投入了時間,而失去了短期的:金錢、榮譽、名聲、才智、、、、一切一切。
總之,必須要讓他在投入時間的同時,失去什麼!
就如同:國王的新衣,大家都投入了時間,而一旦承認現實,那麼都會失去「才智者」這個虛名,從而導致,每個人只能這樣走下去!
推薦閱讀:
※如何成為理性的人?
※怎麼擺脫理想主義的氣質?
※和學妹在一起是什麼體驗?
※人一定要長命百歲人生才有意義嗎?怎樣的生活才算精彩不枉此行?
※日常生活中做哪些事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加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