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北京炒肝兒的7大講究,您知道嗎?
老北京關於炒肝兒的歇後語特別多,從中也能看出炒肝兒的發展過程。
最初的炒肝兒是不勾芡的,老北京的歇後語就有「炒肝兒不勾芡--熬心熬肺」;等炒肝兒出名了,沒了心、肺,嘲笑別人時就又多了:「會仙居的炒肝兒——沒心沒肺」沿用至今。
還有「會仙居的炒肝——沒早沒晚」,這是說會仙居的炒肝價廉物美,營業時間長,從早到晚,隨時去都能吃得滿意而歸;另一句是由炒肝引出的歇後語挺有意思,也挺形象,叫「豬八戒吃炒肝——自殘骨肉」,這句就不用解釋,您也明白。
有南方朋友來京,我自然要做一次東兒。便問:「您想吃什麼?」這位朋友口型及面部均頗為誇張地說:「吃炒肝,不加味兒精的那種。」我起初聽得一愣,片刻後才明白,他為了表示對北京的好感和友善,努力學著說了句北京話。結果該加兒化音的沒加,不該加的加了,滿擰。
炒肝兒是北京地方小吃(後流傳至天津等地),不可讀作「炒肝」。與「熘肝尖兒」不能讀作「熘肝兒尖」,「前門」不可讀作「前門兒」,「西便門兒」不可讀作「西便門」一樣,這是北京話的習慣俗成,沒有一定之規,兒化音切不可套用。
所謂炒肝兒,既不炒,主料也不是肝兒,肝兒就零星一兩塊兒。有人考據,炒在滿語里就是煮。炒肝兒其實是煮腸子勾芡。得名「炒肝兒」牽強草率,不過沒人深究。
炒肝兒的形成並得名,不過百年。最早,清末年間由前門外鮮魚口「會仙居」的「白水雜碎」改進而成,白水雜碎以切成段的豬腸、肝、心、肺加調料用白湯煮就。後店主將心、肺去掉,把豬腸子洗凈煮爛,切小塊,加作料、湯,添少許豬肝兒勾芡而成,並更名為「炒肝兒」。
上世紀30年代,「會仙居」對門兒「天興居」開業,也賣炒肝兒。天興居選料精,規範標準,並採用了新興的「味精」提味兒,後來居上,從此搶了風頭。到了五十年代,北京炒肝兒只天興居名氣最大了。
炒肝兒須有些許臟器味兒,但不可過重。有些店家為了乾淨,似乎用消毒液洗腸子。勾出的肝兒隱隱約約有股子「衛生球兒」(樟腦)味兒,腸子倒是乾淨了,卻把客人也熏跑了,更難再叫「炒肝兒」。臟器味兒太重也不行,離兩丈遠即聞一鼻子騷臭,再喜好這口兒的人也難下咽。橫是不能為了喝碗炒肝兒擰鼻子憋氣。所以炒肝兒的香臭界限十分尖端,差之分毫,即謬在千里。拿捏好這個度,既是手藝,更是經驗。這是炒肝兒成敗的至要。
炒肝兒有幾個環節需要講究。
一是腸子塊兒不可太小,至少要半寸長,太碎成肉沫狀不能叫炒肝兒。我曾吃過幾家炒肝兒,腸子比蒜末兒還碎,挑塊兒腸子得過細蘿。店家倒是省了料,卻毀了自家買賣。
二是肝兒要嫩。鮮肝兒切成一寸來長的菱形,事先不能煮,勾芡後才可入鍋。咬嘴裡要嫩。又干又硬,嚼嘴裡滿口渣子,乾脆關張。
三是蒜香撲鼻不見蒜粒兒。做炒肝兒需要兩道蒜,熗鍋時,先煸炒蒜末兒至焦黃兒,炒出蒜香。出鍋前,撒蒜末兒,接近蒜泥,不可見大塊兒蒜粒兒。
四是稠稀適中,芡兒亮而不懈。芡太稠,喝不動,且糊嘴;芡太稀,口感、響動兒都出不來。芡兒不亮,看著像加了醬油的糨子,食慾大減。炒肝兒講究喝到最後一口,芡兒不能懈,否則就是喝湯了。「勾肝兒」是手藝,非得師傅上手才行。有些店家為「勾肝兒」單開份工錢請行家來,也不讓夥計瞎對付。否則一鍋工料很可能白扔。
五是每碗中至少有一塊兒肝兒。這是賣炒肝兒的規矩。盛肝兒的夥計勺子里有準兒,必須碗兒碗兒有肝兒。碗里若不見肝兒,吃主兒可理直氣壯主張權利,店家添一塊兒肝兒是不存爭議的。
六是喝炒肝兒的碗是3寸墩子碗兒(高庄兒)。大海碗,撇沿兒碗都不對路。喝得口滑,可以再添一碗,也不能兩小碗兒合一大碗兩手捧著喝。
七是炒肝兒是喝不是吃。不能用筷子和湯匙,講究單手五個手指托著碗底,轉著喝(可略微出點兒聲兒)。用筷子夾腸子或往嘴裡扒拉,跟用羹匙喝喝咖啡一樣,都屬於怯勺。
近些年,北京城裡地道的炒肝兒已不多見。30年前,除天興居外,新風園、虎坊橋往西路南的凱琳飯館的炒肝兒還算有些意思。眼下似乎只有新鮮魚口的天興居,鼓樓東牆根兒下,萬明路東方飯店斜對面臨時早點攤兒的炒肝兒尚可以喝。至於所謂老字號「慶豐包子鋪」連鎖店的炒肝兒,根本沒了樣兒。
我前不久進了一家慶豐店,要了碗炒肝兒。裡面除了有兩粒蒜末,再篩不出其他東西。不得不問服務員,您賣我的是醬油藕粉?服務員沒言聲兒,給我換了一碗。沒等她端來,我早就出門兒了。雖然近幾年所謂「老北京麵館「遍及京城,大都賣炒肝兒,但筆者勸您輕易別喝。實在想喝,最好事先看一眼模樣兒,要不端上來也是白扔。這東西,差一點兒都不行。
文|民為貴四世
推薦閱讀:
※北京哪裡有好吃的泰國菜?
※這7家烤鴨店的存在,就是我不吃全聚德的原因
※北京 | 約會去哪兒吃(一)
※北京哪裡賣的生日蛋糕好吃?性價比高的有哪些推薦?
※2016年我們掃蕩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