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羅城一層調整圖報

去年1月,我曾做過一篇內容:

初見雛形 | 美羅城一層調整半程圖報

當時正值商場將數碼廣場區域收回自用,業態的巨大轉變令人關注;同時由於美羅城是一家全館分樓層主題化打造、極具特色和擁有巨大客流量的項目,即使是將「眼鏡城」遷移至了2層,也同樣是非常有趣的嘗試,在這個大環境下,1層勢必成為業內香餑餑,怎樣的定位比較契合,是一個值得長期關注的方向。

果不其然,一年後,我們再看商場1層,不少品牌已經進行了第二輪調整,這其中一方面反應出商場的快速反應效率,要知道很少有購物中心一年甚至一年不到就進行調整,從主客觀方面講,美羅城客流量巨大,位於徐家匯核心商圈,租金自然居高不下,因此對商場和品牌而言,一旦水土不服,自然耗不起雙方的成本,作調整是止損之道。

另一方面,也體現出商業之趣,商業是人在做,其中蘊含著方方面面因素,並非刻板為之,看點在哪兒,下文根據目前的調整現狀詳解。

本文,我們從商場西側入口開始,該區域入口處首次調整後的兩個品牌為歐包品牌blé百樂百克以及鞋履品牌POGO為商場打造的臨時櫃。其中前者開業初期動作不少,在公區辦展、媒體營銷推廣等接連不斷,一度掀起排隊場景(當然也是由於優惠促銷),大有打造成又一網紅品牌的野心。但這可能是整個一層最短命的品牌之一,在美羅城作為獨家店撤出後,品牌也沒有開出第二家店。事後文,只能說歐包這類偏重品質健康的品類與美羅城相對年輕的客群契合度並不高,不論宣傳如何,產品依舊是品牌的立身之本。另一側的POGO移位至內場,下文再講。

而該區域如今坐鎮的兩個新品牌,竟然是同屬數碼品類的BOSE和華為。其中的有趣處在於,他們其實是商場最初調整前原品類的延續,只不過相對而言這兩個品牌在數碼領域中屬於偏時尚線,因此再次回歸似乎也反應出該商圈對於數碼品類還是有所需求;另一方面,西側入口更靠近百腦匯,作為兩個商業項目的業態延續,在邏輯上也是相對說得通。

反觀另一側,商場主入口因裸足進店引起話題的鞋履品牌LA RUTA DE VIA則繼續穩坐主力店位,考慮到品牌近日又進駐了萬象城、太古匯,同樣也是拿到出入口的位置,因此即使美羅城店並非感覺有強大的銷售額作為支撐,但似乎短期內還不足以影響到品牌的發展策略。

因此,一個品牌的發展也並非單純地看單店就事論事,同樣是首店,同樣拿著入口位,blé百樂百克和LA RUTA DE VIA有著不一樣的命運,這其中牽涉到背後的資金支撐、品牌的發展策略、產品等各種因素,一家店開著是否賺錢?某種程度上只是因素之一,但也未必是決定性的。

西側入口的第二家品牌韓國配飾LAPIZ+如今也撤出,被揚眉吐氣的BOY LONDON所取代,這可能是1層唯一針對男性消費者的服裝零售品牌。該商場的服裝零售主要集中在高樓層,如今在1層布局該品類,氛圍上的缺失稍顯違和。但這讓我想到了來福士廣場的布局方式,同樣以美妝、飾品、牛仔服飾和喜茶的配置,如今美羅城如果也要如法炮製,可能還需要幾個品牌以形成氛圍,不過暫且認為男士服裝和華為做鄰櫃也說得通吧。

美容儀品牌ReFa移位至了原鞋履品牌DNEST位置,擴位,而ReFa原位置則引進了健身儀器品牌SIXPAD,該品牌由於品類和產品線有限,主要布局百貨業態,而進駐美羅城可以看做是形象店展示效應,也是又一偏向男性消費者的產品。

商場南側幾個美食品牌「全軍覆沒」,即使是顏值超高的擺花街在這裡也遭遇水土不服,取而代之的是幾個零售品牌快閃店,其中就包括發展勢頭良好的73Hours,它與POGO、MONtoSUN這兩個黑蟻集團的品牌共同打造鞋履氛圍,具體零售轉化如何,還得看這半年的驗證。如果這幾個品牌也無法承擔起鞋服零售主力軍的話,可能意味著美羅城1層在傳統鞋服零售定位方面要重新做規劃甚至是做取捨了。

相對而言,商場北側主入口的一眾成熟品牌變化不大,SWAROVSKI旁引進了ENZO,配搭得當。

而幾個帽子、配飾品牌的撤出,被更成熟的大品類取代,一定程度上也體現出配飾品類似乎並不足以支撐起1層的營收。

綜上所述能看出美羅城雖然坐擁上海最大的客流之一,也不缺資源,但在商業內容的規劃打造上依然需要摸索,而一年後的此次調整,也看出幾點方向:

1、男士相關品類以及硬品增加,一年前的調整,可能只有POGO還偏中性,其餘品類均以女性為定位,相信這在多數人眼中是沒錯的,但定位女性和有消費支撐並不能劃等號。如今引入了男士服裝、數碼產品,都是非常明顯的轉型,當然這與品牌的承租能力也息息相關。

2、繼續擴大化妝品和飾品,這可能是商場唯二在增加的品類,而且相對而言給到的位置條件會比較好,與來福士廣場異曲同工,只是定位偏年輕而已,個人認為該方向理應延續。

3、網紅效應並非想學就學,從去年的調整能看出,美羅城理想中的狀態,是期望以各類受年輕女性消費者歡迎的美食品牌,作為1層客流的轉化主力軍,烘焙、抹茶、冰激凌、茶飲等,從理論上講都有「殺傷力」,但實際情況也只有喜茶和超級樂茶有排隊效應,而其他品牌均未能體現出良好的勢頭,考慮到1層高昂的租金,餐飲品類如果不能持續火熱,很難避免被淘汰的命運,相對而言,B1層可能反倒是個更好的孕育空間。

所以商業是一個有趣的話題,美羅城是個好項目,但未必對所有品牌而言都是個好的生意場;商場在不乏品牌資源的情況下,需要對品牌和租金收益方面做取捨,每個品牌合作的背後都有故事;同時從這一年能感受到,美羅城是個快節奏的項目,因此也需要高頻次持續關注,半年後,我們再來看商場會有什麼變化。


推薦閱讀:

什麼才是真正的商機?
Dan Plan 與達芬奇的蛋
未來家具行業C2F商務模式
《石獅市志》節選——商業
[實用]廣告投放工具推薦

TAG:商業 | 商場 | 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