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目驚心:你根本不知道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有多可怕!
作者:緩緩君
01
2014年3月,著名人口學家翟振武在權威期刊《人口研究》上發表論文稱:
- 如果全面放開二孩,中國每年出生人口峰值將達到4995萬,總和生育率將達到4.5。
翟振武是中國人口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曾獲得過中國人口學界的最高成就獎——中華人口獎。
作為中國最「頂尖」的人口學專家,翟振武旗幟鮮明地反對全面放開二孩。
2014年7月,國家衛計委官員楊文庄在新聞發布會上也採納了翟振武的數據,認為如果全面放開二孩,將會累計多生出9000餘萬人,對經濟社會的發展將會造成很大影響。
可就在今年1月,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狠狠地打了他們的臉。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7年中國出生人口僅為1723萬人,遠低於衛計委此前預測的2100萬(中值),更不用說翟教授預測的4995萬了。
(衛計委此前預測的數據)
原本以為全面放開二孩的頭幾年,被計劃生育壓制多年的需求將會釋放,中國的新生人口會出現一波大爆發,然而2017年的新生人口甚至比2016年還少了63萬人。
這不太正常。
於是我又去查了一下二孩的數據,發現2017年二孩數量比2016年增加162萬。比重首次超過一半,達到了51.2%,
這就意味著一孩的數量比上一年減少了225萬。
年輕一代的生育意願正在顯著下降。
更為嚴重的是,如果你去翻一下中國曆年的出生人口數據就會發現一個可怕的事實:
- 未來十年,育齡高峰期女性數量將減少約40%。
在數量下降和意願下降的雙重影響下,真的很有可能會如梁建章預測的那樣:
中國的出生人口將從2018年開始,以每年減少30萬到100萬的速度進入雪崩狀態。
02
中國的人口危機並不是沒有預兆。
2000年,國家統計局的人口抽樣調查結果顯示,當年的總和生育率僅為1.22。
- 所謂的總和生育率,是指一個國家(地區)的女性,在育齡期間(國際傳統上一般以15歲至44歲或49歲為準)生育子女的平均數量。
一個國家想要完成正常的世代更替,總和生育率一般不能低於2.1。
1.22這個數字不僅低於歐洲發達國家,甚至比「少子化」現象嚴重的日本還要低。
然而,計劃生育部門以存在大量黑戶(漏報瞞報人口)為由,強行將總和生育率上調到1.8。
當時的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張維慶說:
「根據大多數學者的意見,我們國家目前的總和生育率應該在1.7—1.8之間,這是經過科學測算的數據,不是哪個人說的,更不是我個人說了算的數據。當然有個別專家認為中國生育率不是1.7—1.8,是1.5,當然這畢竟是個別人的觀點。」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當年的生育率只有1.18(其中「城市」為0.88210,「鎮」為1.15340,「鄉村」為1.43755),接近此前抽樣調查的1.22,即便考慮到存在瞞報漏報,計劃生育部門強行調高到1.8,這個數據無疑是錯得離譜!
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2017年3月,衛計委副主任王培安在新聞發布會中竟然公開表示,中國的生育情況「完全符合預判」,中國不缺人口,而且未來一百年都不缺。
隨著2017年出生人口數據出爐,衛計委再一次被打臉。
03
比新生人口數量下降更讓人擔憂的是中國的人口結構正在飛速進入老齡化。
- 根據國際通行慣例,當一個國家(地區)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時,即意味著這個國家(地區)處於老齡化社會。
《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
- 2015年中國13.74億人口中,60歲及以上的老人有2.2億,佔總人口比例16.1%;65歲及以上人口數1.43億人,佔比10.5%。
中國的老齡化程度已達到國際標準的1.5倍,更可怕的是老齡化程度還在不斷加速。
2005年,IMF推演了中國1950-2050年的人口結構變化。
中國人口年齡結構變化資料來源:IMF
根據IMF這一預測,到2050年時,中國60歲以上的老人佔比將超過1/3,而這一預測是基於1.8的總和生育率進行推演的。
2013年,美國人口普查局也對中國的人口結構進行了分析,老齡化程度比IMF的預測更加讓人觸目驚心。
再過二三十年,滿大街都將是老年人,年輕的面孔越來越少,社會活力不斷下降。
而一個更嚴峻的問題是,我們這一代人的養老會不會出大問題?
當我發起「老齡化」和「少子化」的意見徵集時,有一位讀者給我留言說:
作為一名在政府規劃部門上班的,我們領導對養老這塊很是看好。如果國家政策或者配套進一步完善,養老院是一個不錯點。
但問題在於,政府自己是不創造價值的,政府能做的是政策的制定和財富的再分配。
- 如果沒有足夠的年輕勞動力,政策怎麼落地?
- 如果沒有足夠的年輕勞動力,養老金的缺口誰來填?
根據2016年社保報告,全國城鎮職工養老保險撫養比為2.75:1,其中廣東最高為9:1,黑龍江最低僅為1.3:1。
也就是說,廣東是9個年輕人在供養1個老人,而黑龍江平均1.3人供養1個老人,對於黑龍江來說,養老的壓力已極其嚴峻,入不敷出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而這個結果比預料的要來得更快。
就在2017年12月,人社部最新的社保報告顯示,2016年黑龍江養老保險收不抵支320億,扣除2015年結餘的88億,總欠賬也達到了232億元,成為全國首個養老金結餘被花光的省份。
除了黑龍江之外,遼寧、河北、吉林、內蒙古、湖北、青海都出現了當期養老金收不抵支的情況。
在全國養老保險可支付月數情況表中,很多省份的血槽已經快見底了
政府現在的做法是通過財政預算進行轉移支付,說白了就是讓有錢的省份補貼那些血槽見底的省份。
但這條路能走多遠?
一邊是轉移支付的金額大幅增長,一邊是全國性的老年人撫養比不斷下降。
如果中國不能解決少子化的問題,到了2050年的時候,全國的養老撫養比可能都將變成黑龍江現在的樣子,到時候每個省都將入不敷出,那又該怎麼辦?
難道還指望國際援助?
或許你覺得2050年還很遙遠,但這個時間點正好是我們這一代人差不多到退休年齡的時候,所以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將面對的問題。
當然,政府肯定會想對策。
04
政府的第一個對策就是延長退休年齡到65歲。
雖然有一些專家會跑出來說,延遲退休可以「更大程度發揮老一代人在企業中的經驗作用」,又或者是「可以提升老年人的價值感」,但無論有多少冠冕堂皇的理由,延遲退休的本質不過是消減老年人的福利以減輕社會的負擔。
或許你覺得這樣很殘酷。
畢竟當年國家實行計劃生育的時候,喊出的口號是「計劃生育好,政府來養老」,後來這個口號變成了「計劃生育好,政府幫養老」,而到了今天這個口號變成了「養老不能靠政府」。
這多少讓人覺得政府有甩鍋的嫌疑。
但如果你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你會發現我們不過是有幸生在了最文明的時代。
自2000年以來,學者在川、陝、鄂、豫交界的漢水流域中發現了大批古代的「寄死窯」(又稱「自死窯」、「老人洞」),這被認為是在生產力短缺的古代,專供60歲以上的老人自我死亡時使用的。
日本也被發現有棄老的傳統。
日本著名電影導演木下恵介曾於1958年拍攝過一部電影《楢山節考》,講述了日本古代信州一個貧苦的山村中,由於糧食長期短缺,老人一到了70歲,就要被子女背到山中等死,以供奉山神的故事。
這部電影播出後引起過了不小的轟動,後來在日本電視連續劇《阿信》中,阿信媽也曾經說:「如果家裡再困難的話,你就把我背到山上去吧」。
在現在看來,這種做法簡直大逆不道,這樣的子女不配做人,但這就是人類社會發展中經歷的一個過程。
但你不要以為今天的人們就一定不會重走過去的老路。
2016年,橫濱一家醫院裡一名88歲的老人因輸入體內的點滴被混入了洗滌劑成分而不幸死亡。
隨著日本警方的進一步調查,竟發現了多起類似的案件。
除了用點滴謀殺之外,日本同年還發生了男護理人員用刀砍死19名老人和殘障人士,以及女護理人員對著住院老人大罵「你們本應該死」這樣的虐待甚至殺害老年人的惡性事件。
日本輿論對這些事件做出分析,認為主要原因是老齡化的日本社會,護理人手極度不足,導致「憎老」現象不斷加劇。
對此,日本電視台還引用了一項調查數據報道:認為政府無需再為老弱提供福利」的民眾有38%。
日本輿論還進一步指出,老年人口的增加使日本年輕一代負擔更重,無形中對老者心生恨意,這也是日本近期「棄老、憎老」社會現象的根源所在。
在經濟高速發展,資源富足的時候,人性會表現出文明友善的一面。
但當一個社會的資源(包括人力資源)短缺到一定程度時,人性就會露出醜惡和自私的那一面。
這是刻在人類基因里的求生本能。
而中國和日本不同的是,日本在進入老齡化社會之前,已經晉陞為富裕國家了,而我們要面臨的是未富先老這樣更為殘酷的事實。
如果僅僅是延遲退休就可以避免倫理危機的話,已經算是很好的結果了。
而退休年齡會不會進一步延遲,這就很難說了。
德國已經在討論把退休年齡延遲到70歲了,而我們還處於發展中國家的階段,退休年齡比德國更晚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政府的第二個對策是提高生育率。
2017年,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衛生與健康規劃》提出,到2020年要把總和生育率提高到1.8。
然而縱觀全世界範圍內,至今沒有哪個國家在生育率大幅降低後還能漲回來,更何況中國沒有出台任何配套性的激勵政策。
隨著房價的上漲,教育成本的不斷提高,以及「多子多福」傳統思想的逐漸沒落,女性生育率能夠不再進一步降低已經是非常理想的情況了。
如果我預測的沒錯的話,2020年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將再一次經計生委的「科學測算」強行調高到1.8。
但這並不能改變中國人口正走向階梯式的下降,甚至是雪崩式的坍塌。
05
從中國的人口危機中,我想到了衍生出來的重要問題:
- 在勞動力大幅減少,老人數量大幅增加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很多的錢,孤獨終老者未來要面對的養老環境可能會比現在的公立醫院還要糟糕。
當我拋出這個問題後,讀者@木木星球產木木2 給我發來了留言。
作為一名在養老院工作了多年的從業人員,他既看到了國家對養老院機構的不斷規範,也看到了養老產業在現實中面臨的困難:
現在養老行業存在很多問題,養老專業人員稀缺,養老服務人員稀缺,就我所在地區新一線城市,雖不能和深圳上海比但也算是超大城市了,養老行業的服務人員幾乎都是農村的,這裡不是說歧視農村的,只是他們相對文化程度不高,在日常實際管理中真的存在很多問題,而且也缺乏專業護理老人的相關知識。
但是在現實中,即使放寬條件還是很難招到護理人員,大部分人是不願意來這個行業的,認為這是伺候人的工作。現在發展的是醫養結合型的養老,以後的養老院全部都要求有醫療服務,這就表示需要更多有醫療專業知識的人才進入,相對的成本費用也會增加,所以往後發展養老行業的人工費真的會很高,很高。
試想一下,你願意去做給人端屎盆子的工作嗎?
顯然,我們這一代中的絕大多數人是不願意的。
那麼到了我們年老的時候,我們要開得起多高的價格,才能雇來一個給我們端屎盆子的人?
隨著「劉易斯拐點(人口學中的一個概念,簡單來說即勞動力過剩向短缺的轉折點)」的到來,未來的人工成本將會越來越高昂。
有些人會說,隨著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的發展,這些都不是問題。
但如果你了解人工智慧相關的技術,你就會知道,人工智慧擅長的是運算和處理數據。比如像圍棋這樣規則確定的項目,阿爾法狗可以輕鬆戰勝所有的人類選手。
但對於人類生來就會的那些本能反應,比如彎腰屈膝保持平衡,這對於人工智慧來說是極其難以克服的挑戰,目前還沒有任何一種演算法有希望可以實現這一點(這就是為什麼你在科幻片中看到的機器人,他們的動作都很僵硬)。
在未來的幾十年內,人工智慧會取代的只是初級白領的職位,養老護理主要還是要靠人工。
那麼孤獨終老者會怎樣?
如果你有很多很多錢,當然不是問題,你可以住頂級的養老院,雇世界各地的保姆,還可以花錢找人陪你聊天。
但對於絕大多數並不富裕的人來說,孤獨終老的代價可能就是極其悲慘的晚年。
06
2010年,日本NHK拍攝了一部名為《無緣社會》的紀錄片。
之所以拍這個題材,是因為日本出現了大量警察都查不出姓名的不明屍體。
他們把無人收屍的死法稱為「無緣死」 。
NHK對全國共1783家公共團體進行了調查,直到那些由地方公共團體自行火化與埋葬的數字被統計出來。
而統計的結果,叫人觸目驚心。
僅僅是一年時間,日本有三萬兩千人「無緣」死去,他們大多是單身者。
一位40多歲的單身大叔,過去和父親一起生活,可當他的父親去世之後,前所未有的孤獨讓他甚至有輕生的念頭。
一位30歲的女性,每次吃飯時就會開直播,然後對著空空的桌椅,說一句「我開動了」,以排解寂寞。
還有一位七八十歲的老奶奶,一個人獨自生活多年了,但她說不知道自己死後會經過多少天才會被人發現。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當你和社會紐帶斷裂時,孤獨感會讓你品嘗搭配絕望的滋味。
(圖:紀錄片《無緣社會》)
一位名叫@喵不吱 豆瓣網友,她的留言讓我印象深刻:
看這部片子之前,一直以為自己可以一個人活下去。
年輕時候的孤獨總帶著一些理想色彩,因為這種美麗的孤獨唯有豐富而強大的內心才能享受。未曾深刻體會過,甚至從未設想過,當人生走過了那個拋物線的頂點,慢慢步入蒼老和死亡的時候,這種一個人生活的選擇需要付出何種沉重的代價。有一天,已經白髮蒼蒼,每頓飯前說一句「我開動了」,然而餐桌對面從來只是擺好的空椅。有一天,已經風燭殘年,將工作時候積累的兩大盒名片排列得整整齊齊,在死前,卻找不到任何一個人可以說一聲再見。有一天,會在陰影下的黃昏止不住落淚,只因看到一對老夫婦在一起吹豎笛,那就是自己夢想的全部。有一天,會將陌生人的隨手贈物用心保存,時時擦拭,與自己生命軌道有一丁點交集的人,成了活於社會僅有的牽絆。電視一直開著,房間的燈一直亮著,大概就是這樣死的吧。
07
在準備這篇文章和搜集數據時,我的心情變得越來越沉重。
人口問題影響的不僅僅是中國的政治和經濟,還有社會會如何對待老人的倫理問題,以及我們每個人都將面對的晚年生活。
法國社會學家孔德曾說,人口是一個國家的命運。
老齡化和少子化已經是一個事關民族存亡的問題。
然而你會看到一些政府機構和專家,他們對這些問題視而不見,一次又一次做出錯誤的預測,卻還敢信誓旦旦地說未來一百年中國都不缺人口。
可偏偏,這些官員和專家還掌握著話語權,我對此十分擔憂。
另一個讓我擔憂的事是,老齡化和少子化明明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但面對那些本該讓人觸目驚心的數據,我們竟如此麻木。
面對理性的分析和警告,我們幾乎都視而不見。
而類似於《是誰殺死了二十二歲的中國女人》這樣的文章卻刷爆了朋友圈。
當一些女性號把女人戀愛、結婚、生孩子可能遇到的極端事件(戀愛遇渣男、婚姻遇出軌、婆婆強逼生二孩等等)都拼湊在一起時,就會誕生一篇篇爆文,然後下面最高贊的留言是年輕女孩各種不敢結婚不敢生孩子。
這些文章會讓你覺得結婚生子很恐怖,他們會給你講述35歲的女人走遍世界各地活得很精彩的故事,他們還會告訴你人生的任何階段都可以用來逐夢和體驗未知,但他們沒有告訴你,結婚生子也可能會過上充實又幸福的生活;他們更不會告訴你,你的父母正在不斷老去。
你現在過得不順心,父母可以給你兜底,但總有一天,你的父母年老體衰病倒時,你將面臨一個艱難的選擇,是將父母送去養老院,還是你自己來照顧?
或許你收入很高,錢都不是問題。
但人活著是需要精神上的支撐的。
哈佛一項歷時76年的研究早就告訴了我們一個關於幸福生活的結論:
- 一旦我們基本的物質需求被滿足,財富就幫不上什麼忙了,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是親密關係。50歲時對自己的親密關係最滿意的人,80歲時最健康,良好的親密關係能緩衝我們在衰老過程中遇到的坎坷。尤其是在80歲之後,如果你依然可以感到自己有可以依賴的人,那麼你就能擁有更健康的大腦和更幸福的生活。
西方有一句名言:
Freedom is not free.
(自由從來不是免費品)
任何一個看似自由的選擇,都意味著你要為自己的選擇承擔相應的後果。
無論你結不結婚,生不生孩子,你都可以避免一部分的麻煩,但也都會帶來另一部分新的麻煩。
我寫這篇文章並不是勸你違背自己的意願隨便找一個人共度餘生,結婚生子。
只是我看到了太多關於不要戀愛,不要結婚,不要生孩子,不然會很慘的言論。
我曾在朋友圈看到過一位女性公眾號的作者說,自己公眾號閱讀量高的文章基本都是這三類。
所以我想告訴你,如果你真的不戀愛不結婚不生孩子,未來可能會遇到怎樣的問題,而選擇權永遠在你手上。
但正如NHK在《無緣社會》這部記錄的最後,以旁白的形式說了這樣一段話:
人正是處在各種聯繫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使命,才能生存下去的。要有需要自己的人,有需要自己的位置。
如果我推測的沒錯的話,三十年後社會的主流聲音又將是號召戀愛、結婚、生孩子。
因為人類就是這樣的物種:
絕大多數人都對理性的分析和抽象的數據視而不見,只有當戰爭、災難和各種各樣的苦難真的降臨時,公眾才會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然後用一代人的不幸,去換取下一代人的覺醒。
最後,如果你做好了要孤獨終老的準備,那我給你的最後一個建議是:
多健身,多賺點錢,不然你的晚年會很慘。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