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電影理解偏差的現行反革命

昨天看了CCTV6放的關於電影攝影的紀錄片《陰陽相成》,由好萊塢大明星基努里維斯採訪各位名導,談談數碼攝影和膠片攝影各自的發展命數以及有關影像的哲學,看畢覺得很有意思。

影片不僅僅在闡述,數碼vs膠片所引申的某種歷史必然性,關鍵之處該片還對產業和藝術之間的平衡進行了思辨,雖然代表集權的數碼電影毀掉了充滿個人靈性的膠片攝影,但我們也可以從產業的角度開發一種新的思路——比方說世俗的進程也可以是一件很藝術的事情。

這是這部影片給我的啟發,當然除了啟發也有感嘆。

不是感嘆我們的電影水準或產業遠遠落後於西方好萊塢,而是感嘆我們似乎並沒有察覺到這差距具體為何——我們(媒體)對電影的理解似乎有些偏差——重心都是演技、故事、視效這些外在的形式,並沒有從內在的邏輯出發。

觀眾對電影的閱讀可以停留在移情,但如果具有影響力的媒體或專業人士也缺乏對電影視覺體系相對的認知,僅僅拿移情效果去判斷和解讀電影產業,那無疑是非常業餘的做法。

我們常常說,中國電影缺乏好故事,其實這是一個非常表象的抱怨,充其量只是一個咳嗽。

我們必須要認清的現實是電影不等於故事片,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現象,一個故事無法電影化,比方說村上春樹的小說就很難影像化,我們依託的借口是,他的小說故事性太弱。其實不是故事性的問題,而是敘事語言的問題,如果你無法為電影構建系統的敘事語言,一套有邏輯的視覺體系,那麼再好的故事也無法成立。

因為電影故事成立的依據是視覺語言,特里克·聚斯金德所寫的《香水》原著也是很難被影像化的故事,但如果構建了合理的電影語言,問題是可以迎刃而解的。否則你無法解釋德國電影《香水》的成功。也無法解釋日本動畫大師金敏一個個夢囈主題電影的成功。

所以我們的電影缺的不是故事——應該精確的說——我們缺的是敘事語言,以及與之配套的視覺體系。

另一種聲音是——中國電影缺乏好演員,我們目前影視的現狀似乎是鮮肉當道,殘害忠良。

但別忘了我們的電影學院花了大量的資源在培養專業演員,然而幾十年如故,除了積累個人的財富,她們對中國電影的實質上的進步並沒有根本意義上的貢獻——他們大部人的態度只是積累代表作然後拿獎,當然這已經是比較高尚的態度,更多的只是拿出勤率換錢而已。

所以當我看到基努里維斯在和各位大導演在探尋攝影的美學時,我才驚覺這才是一個好演員的領悟——就是自知自己是在為一個視覺體系服務。所以我們才需要去關心電影最核心的發展——有關視覺維度的發展,有關科技水準的發展,而中國的電影意識還是破碎的。

我們的明星過分關注所謂演技的能見度,他們有關於電影的科普,就只有單向的所謂的演技即正義的綜藝節目。(卻忘了電影所有的一切——故事,演繹,明星,甚至是整個產業都是建立在視覺表現這個根基上。)

——這讓觀眾產生一種錯覺,就是把我們電影所有的問題就歸結於沒有好的演員這件事上,這簡單得為觀眾和我們樹立了敵人——我們的電影是被那些別有用心的人毀掉的。

尤其是很多具有影響力的電影媒體(公眾號)也在普遍得推廣這種意識形態,凡事做不好,就一定是壞人在腐朽我們,這不就是文革思維嗎——喜歡在放大鏡下找敵人。

——好你個現行反革命!


推薦閱讀:

重塑中的海外電影業 | 第三期 · 發展趨勢之電影製作
影帝中的影帝再也不演了
維多利亞一號
《劇本就TM應該這樣寫》| 非常簡短的一章:劇本里的其他要素
獨裁的浪漫儀式感和民主的選擇困難症 | Vol.5

TAG:電影 | 電影理論 | 電影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