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新媒體8個展望:新媒體剛早晨8點,仍有大量紅利

本來呢,我是不太喜歡寫這種預測文章的,最近估計身邊朋友年底綜合症都犯了,不斷有人和我提問、討論新媒體接下來的走勢,見面必談的就是閱讀量、收入和2018年怎麼辦。

也巧,原來有聲Voice的主編婁玉強說,想舉辦一個上海媒體人的聚會,邀我過去講講有關「媒體人生存、焦慮、變現」的話題,正好可以講講最近所談所思所想,於是我就分享了《2018年新媒體行業的8個展望》這個PPT,都是個人對新媒體的一些理解,您且隨便看看,覺得有用也可以參考一二。

1,傳統媒體將繼續關停,轉型劇烈陣痛。

最近一段時間,媒媒噠內容部收到有關紙媒休刊、整頓的選題如雪花般一個接一個,2018年初好像紙媒休刊多於往年。比如《新年紙媒休刊潮》,我認為,2018年紙媒的休刊潮將會更猛烈。

與此同時,我看到許多傳統媒體也在力求轉型,具體就不再贅述,但是鑒於過去一段時間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反應速度,我覺得只有20%-30%的傳統媒體能轉型成功,更多的仍然逃不過「關停」的命運。

有關紙媒休刊的消息宏民已習為常,但是,心中暗暗牽掛在這些媒體工作到最後一天的媒體人。俗話說近水樓台先得月春江水暖鴨先知唇亡則齒寒,難道作為記者,感覺不到自己單位早已負債經營,難以為繼了嗎?為什麼還要苦苦熬到最後一天,落一個「敗軍之將、亡國之臣」的標籤呢?我一直堅信,消息靈通、文思泉湧的媒體人,應該都在「聰明」之上,一定能看懂這層利害。

後來,一個媒體朋友和我透露了一個案例,我似乎秒懂了。比如《某尚》節目,本來單位是免費報道商家的,結果個別記者在實際採訪報道過程中,哪家給錢報道哪家,商家為了品牌推廣和生意也願意出這個錢,結果《某尚》單位負債纍纍,個別記者卻每月收入可高達十幾萬。有財如此,者又何求?

一個單位轉型可能舉步維艱,但是個人,轉型是非常之容易的,也許上一秒還只是一個傳統媒體的記者,下一秒就可以註冊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直播等平台,成為一個新媒體人,我們也看到諸如傅踢踢、石榴婆報告等記者,在職期間就可以成為自媒體的代表人物。所以,我想說的是,在當今媒體行業,只有傳統媒體,沒有傳統媒體人。

所以,傳統媒體人,叫「樂意做傳統媒體的人」更為貼切。2018年,記者轉型做自媒體,不管是個人行為還是單位行為,都是大勢所趨。

2,微信公眾號的紅利期將過去。

微信公眾號兩級分化太嚴重了,很多公眾號想努力做好,投入幾個人,一年下來,終於實現了平均1000的閱讀量哈哈哈哈,這個笑話就折射出公眾號運營者的無奈。紅利期已經過去,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投入和產出比,已經接近原來傳統方式了。

當然,紅利期即將過去,並不意味著微信公眾號不再增長,無論公眾號的總量,還是每天的總閱讀量,仍將持續增加。

我最近和多位小程序服務商溝通,微信小程序對於媒體行業,並不是什麼好工具,小程序更多的還是一個簡化版的APP,一個工具。

3,新媒體早晨8、9點,仍有大量紅利。

微信公眾號紅利期正在過去,可能有人認為新媒體行業已經飽和。但是放眼整個新媒體生態,我堅持認為2018年,新媒體行業仍然像早晨8、9點鐘的太陽一樣,仍然有大量的機會。

我這樣說的主要依據就是,新媒體平台的格局並不穩定。

新媒體最底層基礎是智能手機,而最直接的基礎則是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喜馬拉雅FM等這樣的新媒體平台。這個行業的競爭遠遠沒有結束:

最近幾天,百度突然再次發力,成立內容生態部,非常積極主動的與今日頭條展開新一輪公關戰。

更早2017年11月,騰訊宣布斥資「三個百億」、整合打通除微信公眾號之外幾乎所有騰訊內容生態產品做騰訊內容開放平台。

再早一點,2017年10月,一點資訊獲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該證下發後,北京文投集團將會投資十幾億元。

與此同時,宏民了解到搜狐號、網易號、大魚號、新浪看點號、東方號、WIFI萬能鑰匙自媒體、趣頭條、百家號等等新媒體平台仍在摩拳擦掌蓄勢待發。

綜合類新媒體平台的競爭尚未明朗,垂直細分的新媒體平台的戰火已經打響,車家號,易車號,中關村在線推出ZOL科技頭條號,創業家app也悄悄開始抓取互聯網、創業內容,多牛傳媒也推出了聚合類媒體平台—— 引力資訊。

我做了一個比喻,新媒體平台是土地,自媒體人是農民,農民在土地上辛辛苦苦的耕耘,收穫糧食。如今,新媒體平台格局不穩定,就好比土地還沒有達到最優化狀態,農民或自媒體人的收穫當然也不會是最高的時候。

4,音頻媒體登堂入室,成為主流媒體形態。

1月20日喜馬拉雅宣布已擁有4.5億用戶,市場佔有率73%,日人均收聽128分鐘。1月24日新聞稿顯示蜻蜓FM已突破3億用戶。可見,用戶聽網路電台FM,已經成為和刷朋友圈、看視頻一樣的常規行為習慣了。

1月11日的時候,宏民受邀去北京參加了喜馬拉雅IP發布會,發布會的現場讓我想到了優酷一年兩次的大型節目推介發布會:優酷春集和秋集。僅2017年10月24日-25日,優酷秋集就宣布了即將在2018年春夏上檔的近百部大劇熱綜。

我們已經可以看到,一個音頻媒體平台,已經可以號召業內頂級大咖明星來發布音頻IP,這在過去的文娛、內容產業是前所未有的。可見,音頻這一內容形態,已經登堂入室,基本具備和視頻媒體平起平坐的體量和實力了。

目前來看,音頻內容天生具有兩大特點:第一伴隨性強,滲透場景多,音頻內容釋放了我們的雙手、雙眼、雙腳,只需要用耳朵聽,所以滲透到多個場景,比如早晨洗漱、開車坐車、睡覺之前等。其次,音頻內容付費性很強。目前來看,諸如喜馬拉雅、得到等音頻內容知識付費平台發展勢頭很可觀。

正如喜馬拉雅聯席CEO余建軍的豪言壯語:人類200萬年的語音文明,將要回歸。

5,圖片媒體,仍難獨秀

圖片,雖然作為一個主要的媒體形態,但是單純圖片媒體產業的發展並不樂觀。今日頭條已經戰略投資圖片服務商東方IC和圖蟲。一點資訊等新媒體平台也開始為自媒體人提供海量的版權圖片選擇,同時我看到,鈦媒體等多家科技媒體經常使用視覺中國等圖片服務商的圖片。

但是,更多更多的媒體和新媒體平台,包括宏民自己,對圖片版權的細節很模糊,甚至根本沒有圖片版權保護的意識。

記得,很早之前,微信公眾號曾內測圖片聲明原創的功能,後來也不了了之了。相信微信團隊也感覺到圖片版權保護工作,在當前的環境下,仍然是非常難以展開的。

當內容行業中某一個細分領域版權保護意識不強的時候,盈利模式也就無從談起了。

圖片原創者和圖片平台的一個重要盈利模式,就是通過律師函或者起訴,向擅自使用圖片者索要版權費用,依靠法律的強制手段才能獲得收入,圖片行業有多慘可見一斑。這個事在媒體行業也是褒貶不一,有很多人認為這是敲詐勒索。

6,內容形式我們真的不懂

當下,要想做新媒體進行內容創業,首先要確定的就是細分領域,科技還是財經,娛樂還是地產?汽車還是旅行?當然,這些行業已經被成熟的媒體牢牢佔據了。後來者看似是沒有什麼機會了。

但是,宏民現在發現,做內容的形式還存在許多機會。比如,@辦公室小野,專門做在辦公室里利用就地取材做飯的節目,居然火了。這種內容形式任何一個美食媒體節目也沒有做過,甚至想都沒想到過。

還聽說有個自媒體專門介紹母豬配種的方式,粉絲量也有百萬。額~我們這些身居廟堂之上的傳統媒體人,根本不懂這個事,當然也不會想到去做這個內容形式。

包括上述第2條,我認為新媒體還有大量紅利,而主要的增量的部分,我相信就是那些尚未開發的新媒體領域和內容形式的創新。

所以,我鼓勵廣大(准)新媒體人,開動腦力,將自己擅長的領域媒體化,不要害怕,不要害羞,任何領域都可以嘗試,哪怕是母豬配種的方式。

7,企業必須做新媒體

為什麼一定要做新媒體?我嘗試提出一個企業新媒體28法則。未來一個優秀的企業標準,如果可以生產出優質產品、服務,只能打80分,如果具備將產品和服務以優質內容的形式傳播出去的能力,再加20分。

一個企業不具備新媒體的能力,是和產品質量差一樣的毛病,有能耐把產品造出來,卻沒有能力傳播給用戶?所以,企業不懂新媒體=產品質量差。不要用「酒香不怕巷子深」來掩飾自己笨拙的新媒體能力。

這裡面最最典型的企業就是3、4年前的小米手機,小米不僅可以把質量上乘的手機造出來,還能通過各種手段,讓用戶為之發燒,瘋狂的搶購,嗯。

8,再談人人都是自媒體

人人都是自媒體,這句話已經提出多年了,而且在媒體、科技等行業已經深入人心。但是,如今真的人人都是自媒體了嗎?

2017年,仍然有人找我,「宏民,我在某P2P平台投資了400萬,他們賴賬不還,能幫我介紹一個記者我報道一下嗎?」、「宏民,我們村長賣地打人,你能幫我曝光下嗎?」

這哪裡是「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啊?

放眼整個社會呢,中國有10多億個智能手機用戶,這其中數量最大的媒體平台微信只有2000萬個微信公眾號,這個數量放眼整個互聯網行業,還是太少了。除去老幼病殘等沒有自媒體能力的,我覺得中國應該至少有1億個實實在在的自媒體人,注意不是1億個自媒體賬號,而是人。其中可能分布在微信、頭條等多個媒體平台,這才能稱得上「人人自媒體」的時代。

這1億自媒體人,不一定以自媒體為生,但是他的自媒體就是他自己隨時可以發聲的渠道。隔三差五可以發布自己不公的遭遇、所思所想所遇,這本身也是他們的基本權利。

文/專心推動中國新媒體進程的趙宏民


推薦閱讀:

TAG:媒體 | 新媒體 | 媒體從業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