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大師才敢用的構圖方式——開放式構圖!

我們在早前的文章中曾經寫過很多種構圖方式,例如經典的三分法,或者是使用率很高的黃金分割構圖法,我們今天依舊來談談構圖,但是今天我們要說的這種構圖方式是我們在以往的文章中從來沒有說過的構圖法——開放式構圖。

開放這兩個字我們可能並不陌生,在中小學中的作文中經常可以看到老師說某某用了開放式的結尾,給讀者留有更多的想像空間。應用在攝影中其實並不罕見,開放式構圖是現代攝影表現技巧,不同於常規構圖方式為觀眾呈現出一個完整的相對和諧嚴謹的畫面,開放式構圖卻將觀眾對畫面的審美思維從封閉式的思維向開放式思維轉變,跳出整個畫面的框架,讓觀者自己想像畫面之外的東西。

開放式構圖,不再把畫面框架看成與外界沒有聯繫的界線,而是在畫面構圖中注重與畫外空間的聯繫。1950年代末,在攝影師Robert Frank及後續的攝影師推動及發展下,這種構圖方式被廣泛用於在紀實攝影、新聞攝影等作品中。

羅伯特弗蘭克是開放式構圖的鼻祖,他經典的作品中有很多運用了這樣的構圖方式,用看似失衡、曖昧不清的畫面來表達自己隱藏的觀點,直射當時的社會現狀。

看過了大師的作品,那麼我們要思考為什麼大師選擇用這樣的構圖方式來表達呢?其實說白了就是為了塑造一個完全由觀眾來想像的區別與框架中的另一個空間,一個虛空間,由想像力構成的空間。

用好這樣的構圖方式並不簡單,需要注意的點有很多!

第一:畫面主體不一定放在畫中心,以強調主體與畫外空間的聯繫。因為開放式構圖著重強調畫面與外界之間的聯繫,所以我們要將畫面中的人物視線與行為落點放在畫面外。這樣做有利於暗示外界與畫面中的人、物形成呼應與聯繫。

第二:畫面形象不完整,用以強調畫外空間的存在,以及和畫外空間的有機聯繫。是不講究畫面的均衡與嚴謹,不要求畫面內的形象元素完成內容的表達,甚至有意排斥一些或許更能完整說明畫面的其他元素,讓觀眾獲得更大的想像空間。

第三:故意破壞構圖的均衡、不協調,使畫面經常處於不均衡到均衡,不協調到協調的多樣變化之中。有意在畫面周圍留下被切割的不完整形象,特別在近景、特寫中進行大膽的不同於常規的切角處理,被切掉的那一部分自然也就留下了懸念。

第四:藉助於聲音構成畫外空間,而且往往是聲畫分立。示出某種隨意性,各種構成因素有一種散亂而漫不經心的感覺,似乎回眸的偶然一瞥,強調現場的真實感。觀眾由被動的接受轉化為主動的思考,是對觀眾的創造力想像力和參與能力的充分信任。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有時候我們不用非得將畫面完整的表現出來,留有一點想像的空間豈不是更好?

推薦閱讀:

免費試聽:零基礎入門班第六課——PS是什麼?
《一期一圖》第15期:江南春盡水如天,腸斷西湖春水船
《一期一圖》第9期
《一期一圖》第14期: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攝影筆記理論教程第26課 攝影應該「先對焦後構圖」還是「先構圖後對焦」?

TAG:攝影構圖 | 開放式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