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的設計方式,不是創造科技代溝,而是貼近生活

僅過了一晚,陳可辛的《3分鐘》已經刷屏了,看上去還是挺感動的,列車員媽媽一年的525600分鐘僅剩了3分鐘與孩子團聚的時間,這3分鐘還拿出了一半用在引導乘客上火車,而另一半才是真正和兒子團聚的時間。

但實際呢?我想,即便列車已經開出了好遠好遠,他們母子之間依舊可以通過智能設備進行在線的聊天,思念之情也能夠得到緩解。《3分鐘》里的母子雖然是不幸的,但也許又是幸運的。

根據IDC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50歲以上人群擁有智能手機的比例僅為4.3%,就更不提60歲以上的人群還剩多少比例了!他們又該怎麼辦?

他們沒時間學習了!

也許有的朋友會反駁道,數據裡面19歲以下的人群不也佔少數么?對,但性質可能不太一樣。19歲以下的人群屬於「會用,但不給買」,而50歲以上人群屬於「能買,但不會用」,這就是新老一代的「科技代溝」

有點難以理解?那下面這個場景你一定遇到過!

過年回家,本來秉著一片孝心,買了一台智能手機回家給爺爺奶奶用,方便家人的日常聯繫,可結果呢?交了大半天可能還在教怎麼連WiFi,內心不禁還有點慍怒,「這麼簡單的東西,教了那麼久了怎麼還教不會啊」。最後落得是老人心裡憋屈,你還生了不少悶氣。

本該是拉近人與人之間距離的產品,反而在無形中又拉開了新老一代的距離。科技的存在,難道只是為大多數新潮一代的人服務的么?他們又有多少時間來學習這些新潮的東西呢?有沒有一些交互方式可以改善這樣的狀況?

用設計化解「科技代溝」

其實2016年,軟銀就做過一次嘗試,但並不是盲目地給老人添置什麼稀奇古怪的智能產品,反而是對家中已有的一些設備進行改造,去契合老人們的使用習慣,讓這些東西去變得智能。

故事中的老婆婆和她的丈夫居住在日本多良間島,而她的兒子則離開了小島和家人居住在大阪,大約一年左右回去看望老婆婆一次。雖然智能手機將人們之間的「距離」縮小了,但對於並不知道智能手機究竟怎麼用的老婆婆來說,這並沒有什麼卵用!

因為不懂智能手機的使用方法,所以兒子向老婆婆分享孫兒的照片、影像她都沒辦法看到,就這樣一次又一次地錯過孫兒的成長!

本以為一生都該活在錯過之中,但這一次,有了轉機。軟銀願意幫助老婆婆實現「兒孫承歡膝下」的願望。

【社交網路報紙】

社交軟體是獲取成長信息最重要的渠道,但既然老婆婆卻並不會使用社交軟體獲取信息,那麼為什麼不讓社交信息主動去找老婆婆吧!通過篩選社交軟體上的重要信息,並排版成報紙,最後印刷出來,投遞到老婆婆的郵筒中。這樣,通過社交網路報紙,老婆婆就可以每天獲取到社交信息!

【遙控身高柱】

身高——是一個孩子成長最重要的標誌,但相隔千里又該如何記錄孩子的身高呢?他們製作了一款遙控身高柱,通過智能手機測量出孩子的身高,然後切割器會同步聯網信息,將孩子的身高、名字和測量日期刻在家裡的柱子上。即使婆孫相隔千里,卻依舊能夠感知到成長的變化。

【雲端錄影帶】

分享靜態的圖片也許還可以通過印刷的方式實現,但影像又該怎麼傳達給老婆婆呢?在如今這樣一個「雲時代」或許並不困難,只需要將影像放置在雲端,並生成專屬的二維碼貼在錄影帶上,將錄影帶放置在改造過的機器內便可以識別二維碼並開始播放分享的影像。雖然現在短視頻的內容要越來越新奇才能打動我們,但只要是關於我們的生活影像卻可以讓老人們興奮好久。

讓智能回歸生活

因為科技代溝的存在,本該是幫助人們智慧生活的「智能設備」反倒是離老年人群體越來越遠了。有許多設計師確實也很想幫助這群人去過上這樣的生活,但是「形式上的創新」對他們來說真的是必要的嗎?學習的成本對於他們來說是非常高了,需要大量的時間,但他們又還剩多少時間呢?

既然學習新知識做不到,不妨讓他們溫習一下舊知識。有時候,「保守」,對他們來說反而是最合適。

其實在視頻中還改造了好些設備,但講太多就顯得冗雜,日簽君就不一一細說了,對視頻感興趣的寶寶可以私信日簽君【科技代溝】獲取鏈接噢~

要是喜歡今天的文章的話,歡迎點贊、轉發噢~這樣日簽君才會知道


推薦閱讀:

跟自己的耳機談戀愛~怦然心動的自然語音交互時代

TAG:人機交互 | 產品設計 | 用戶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