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的秘密(陳可抒講座實錄6)

絕句的秘密

解析王昌齡及七言絕句

陳可抒/文

陳可抒:今天是系列講座的第六講,通過李白送給王昌齡的一首詩,講王昌齡和七言絕句。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前些天,我們講了詩仙、詩聖、詩魔、詩豪、詩佛,如果按這個榜單排下去,王昌齡倒是也有個詩家夫子的稱號,人稱詩家夫子王江寧。

不過,這些稱號,僅僅是部分地代表了人們對這些詩人的觀感,並不能絕對地說明什麼。像李白也曾被譽為詩聖,白居易也曾被奉為詩仙,稱號之謂,一時一地,各有不同,這些都不必細究。

而今天我們重點要講的點,是做為「七絕聖手」的王昌齡。

七絕,是從盛唐真正興起的,而且也非常能夠代表盛唐詩歌的風貌,所以,十分有必要專門講清楚。

而王昌齡做為七絕的代言人,也並非是絕對偶然的事情,這一切,還要從王昌齡這個人來談起。

一,命途多舛

首先,王昌齡有《詩格》這篇詩歌的專論傳世。——這很不容易,唐代的詩歌大多都散佚了,詩論相傳更是少之又少。——而在《詩格》里,王昌齡提出了「詩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

一日物境。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雲峰之境極麗艷秀者,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手心,營然掌中,然後用思,瞭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日情境。娛樂愁怨皆張於意而處於身,然後馳思,深得其情。三日意境。亦張之於意而思之於心,則得其真矣。

簡單來講,三個境界就是:1,以物象來牽動心意,則是物境;2,以情意來直抒胸臆,則是情境;3,以情意和心思合為一體,則是意境。

總之,最後的一層,就是要求融合、通徹、渾然。具體我們倒不必在此深究,這其中,能看到的是王昌齡對於「意境」的追求。這是他的第一個特點。

然後,我們要知道王昌齡的遭遇也是頗為坎坷:他受到貶謫的時間,佔據了整個仕途的三分之一。李白給王昌齡寫的這首詩,便是為他被貶謫所寫,龍標之地,偏僻非常,很多人為王昌齡鳴不平。

王昌齡是一個很有抱負的人,他曾經強烈地表示過:「安能召書生,願得論要害」,「若用匹夫策,坐令軍圍潰」,但是,他卻並沒有得到國家的重用。

可能王昌齡的命運就是這樣不太順的安排,開元二十八年,王昌齡在襄陽和孟浩然相見歡,吃了些美食,飲了些酒,孟浩然卻因為這些食物引發了舊病而去世了。

另外,王昌齡的死亡原因也很不幸,有一個刺史閭丘曉,忌憚王昌齡,於是就把他殺害了。

這次殺害很可能和王昌齡的性格有關,他之前的遭貶便是因為「不矜細行,謗議沸騰」,他是一個不拘小節口無遮攔的人。在官場上,以這樣的性格,恐怕得罪的人會很多。

而殺害王昌齡的閭丘曉後來犯了錯誤,張鎬要處死他,他拚命告饒,說自己家裡還有親人要奉養,張鎬怒斥他說,「那你當時殺害王昌齡的時候,可曾想過他的親人嗎?」

總之,王昌齡的第二個特點,就是豪逸,不拘小節。

這兩個特點,都和我們今天要將的七絕有很大關係。具體後面會談到。那麼我們看一下今天的幾首詩。

二,幾首詩歌解讀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李白這首七絕,寫得很飄逸,是他一貫的風格。

是為了王昌齡的貶謫所寫,詩中也寫到了「愁心」二字,但是我們看,它的整體依然是很飄逸,甚至有些明快的。

楊花落盡子規啼,這是春天將盡的時候;聞道龍標過五溪,五溪是五條溪水的總稱,在湖南貴州一帶,很偏遠的地方。這兩句,一句說春盡,一句說地遠,講的都是令人不快之事。

春盡、地遠,此二者便是第三句的「愁心」,但李白卻將愁心寄與明月,月又隨風,便是用一種浪漫主義的手法,把這些憂愁都化走了。

李白的詩風就是如此,飄逸,不黏著。曹植有一句「願作東北風,吹我入君懷」,而李白呢,風就是風,將一片思心寄托在風中,隨你去就是了,不會入懷什麼的。

王昌齡也給李白寫過一首送別詩:

巴陵送李十二(王昌齡)

搖曳巴陵洲渚分,清江傳語便風聞。

山長不見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雲。

開頭的「搖曳」二字用得很巧,這兼顧了李白在船上的視角。

(周鬍子發言:鏡頭用得好)

說船兒搖曳在巴陵間,大洲和小渚星羅分布。洲便是水中大一點的陸地,渚便是水中小一點的陸地。——周鬍子說得好,這個鏡頭感特別好,先是搖曳的船兒,然後鏡頭拉起來,背景是大塊小塊的洲渚。

「清江傳語便風聞」,說的是在清澈的江水上,互相呼喊傳話,通過風還是能夠聽見。——風聞就寫得很有意思了,彷彿是已經離得很遠了,還依依不捨,借著風的力氣,把一些告別的話再傳過去。

「山長不見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雲」,前面講了,王昌齡是一個很願意追求意境的詩人,傳語風聞之後呢?一直到想要風聞也不可得的時候,一直到日暮茫茫的時候,便有了這樣的一副景色,日暮蒹葭空水雲,滿眼都是蒹葭、水面、水中的雲,來做為這次送別的最後一個定格鏡頭。

一下子就能想到,李白也寫過類似的句子,「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光是這兩首詩來比,李白更瀟洒一點,王昌齡更細膩一些。

王昌齡還有另外一首送別的詩很有名,順便來講一下:

芙蓉樓送辛漸二首(唐·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重點在最後,「一片冰心在玉壺」,這句話有幾種解法,有人說,這是王昌齡在自辯,因為有人污衊他,所以他寫此詩來形容自己的操守冰清玉潔,也有人講,這就是王昌齡在宣示自己的志向,向洛陽親友表明自己的情操。

——這些說法都不對。

玉壺冰,玉壺中的水凍成冰,本來確實是形容志士高潔的。鮑照有詩云,「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不過,此處前面有「洛陽親友」一句,既然是洛陽親友如相問,說的就是彼此之間的情感了。

駱賓王曾經在臨別時贈給李嶠一首詩,其中寫道:「離心何以贈,自有玉壺冰」。意思是,我對你的心意,就像冰在玉壺中一樣彼此相融。

王昌齡此處也是類似,並不能因為他的仕途不暢就給這首詩亂引出別的意思。

為什麼一連分析了三首七言絕句呢?那麼今天就要說到最重點了——七言絕句的秘密。

三,七言絕句的秘密

七言絕句是盛唐才開始真正興起的,代表人物有王昌齡、李白、高適、岑參、王之渙、常建等等。我們看,這些都是詩風豪逸之人。

七言絕句和五言絕句的差別在哪裡呢?為什麼唐朝以前就沒有形成寫七絕的風氣呢?不都是詩歌的基本體式嗎?

我們知道,一句話由主謂賓構成,再簡單的語言,主謂賓,一樣一個字,也佔據三個字了,所以,如果用五言,留下可修飾的空間就很少。

魏晉時期單字使用率較高,用五言還算順手,到了唐代,雙音詞的使用逐漸增多,五言就不太夠用了。

所以,七言比五言能多出很多修飾空間,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不過,這還不完全是升級版那麼簡單。

五言詩寫作,常常有兩種方式,一是對仗,二是流水句。我們舉個例子來看:

送呂外兵詩(南北朝·吳均)

白雲浮海際,明月落河濱。

送君長太息,徒使淚沾巾。

前兩句就是對仗,上句說白雲、浮、海際,下句就說明月、落、河濱,雖然算不上合掌,但是張力也沒那麼大,如果用七言,一句「白雲明月伴河濱」就能概括,就簡潔多了。

所以,如果五言詩要用到對仗的時候,上下句的十個字卻只相當於有五個字的空間。而七言詩寫完「白雲明月伴河濱」,下句還可以寫別的,空間就又多了一倍。比五言詩靈活太多了。

吳均這首詩的後兩句是流水句,十個字表達的是一句話,也可以用一句七言詩所概括,「送君長嘆淚沾巾」。這兩種情況,都是七言詩比五言詩要有特別優勢的。

所以我們再翻回頭看上面的幾首七律。「搖曳巴陵江渚分」,這句詩,最妙便在「搖曳」二字,而「分」字在後面相襯,如果用五言來寫,就沒有這麼多空間了。

還有這句「楊花落盡子規啼」,可以拆分成標準的五言詩的上下句,用七言來寫,更加凝練。

七言詩和五言詩各有各的特點,各有各的味道。魏晉時,單字使用率比較高,詩文相近,注重敘事,所以五言較多,而到了盛唐,人們更注重雄健開拓的風格,注重片段場景的意境,所以七絕得到了大發展。剛才也提到了,七絕的倡導者,都是王昌齡、李白、高適、岑參這些詩風豪逸之人。

到了宋代,宋詞開始興起,也是和宋代的精神相關聯的一個必然結果,後面講座會講到。

我們學詩、讀詩、寫詩的時候,有人偏愛唐詩,有人偏愛宋詞,有人偏愛先唐,不妨大概思量一下自己,看看自己偏愛的性格,其中會蘊藏著深層的原因。

四,結語

總結一下今天的內容:

1,七絕不僅僅是五絕的升級版,更是盛唐詩風的代表。

2,詩體和性格有很大關聯。

3,王昌齡能成為「七絕聖手」,和他的性格有很大關係:一是不拘細節,二是注重意境。

4,七絕的出現,和時代的「性格」有關。

今天的講座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全文完)

《中國古典詩歌28講》,以中考必考28首詩為基準點,系統串講傳統詩詞。

講座入群:公眾號後台回復「寒假抄詩」,會獲得入群二維碼。(如果群滿了,請耐心等待刷新

抄詩區:


推薦閱讀:

談《荒原》:詩人如何翻譯詩人的詩
余秀華:穿過《搖搖晃晃的人間》,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我希望有一個如你一般的人
我最近一直懷念一個秋天。

TAG:詩歌 | 講座 | 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