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保理公司的面貌會是甚麼?

  前兩天有北京的學生轉了一篇張燕玲女士近期的一篇轉訪文章「中國商業保理有章可循,未來值得期待」給我,這些年來博主看過大陸很多專家講保理,說穿了胡說八道、不知所云的人居多,但唯獨張女士對於保理的建議以及見解,博主是比較贊同的!

  博主定期在台灣金融研訓院講課,上課時也會推薦底下聽課的銀行同仁去網路上蒐集張女士的文章閱讀.有學生說:「叢老師,可能是因為您與張女士年齡相仿,又做過多年國際金融業務、而且也都參與過相關國際組織,所以你們才能從國際視野來分析大陸的保理面貌」.

進口保理(買方保理)業務才是一片藍海

  其實真正的保理是對賣方出貨後的「債權擔保」!商情不佳的國家或是買家,賣家不敢輕易對他放帳出貨,有的賣家會要求買家開信用證,或是開個Standby過來擔保債權.對買方而言,開證的成本很高,而且買家也會擔心文件都是完美的(表示一定要付款贖單),但是等貨到之後才發現貨是有問題的,但錢已經付了,此時要跟賣方爭執甚或打官司都曠日廢時.買方都會想「付款條件最好是等貨到了,我檢驗過確實沒問題了,我再付款!」所以信用證通常不會是買方最優先考慮的貿易結算工具.

  但是沒有「付款承諾」賣方就不願意出貨,怎麼辦?進口保理(或是買方保理)業務就能協助買家克服這種窘境,而且收費低於開信用證甚多!

  為什麼同樣都是付款承諾,進口保理的收費要遠比信用證低?因為信用證的精神是「只要你賣家提示的單據符合我的規定,不論貨物好壞,我開證銀行都承諾付款!」所以開證銀行承擔的風險責任比較大;而進口保理業務,保理商只是針對賣方承諾說「只要你出貨給我的客戶,而且我的客戶對你的貨沒有主張任何問題,如果我客戶沒有按合約付款給你,我就幫我的客戶代位清償!」所以保理商承擔的風險責任比較輕,當然收費就比信用證要低多了.

  大陸每年的進口量大約是2萬億美元,開立信用證的比率不超過兩成,換句話說其中有八成以上是採用記帳交易,這就是進口保理業務的市場空間!辦理進口保理業務需要有「主動授信」的能耐,大陸的銀行一般不具備這種作業方式;就算能做主動授信,也通常會要求跟買方簽約,甚至要求保費由買方支付... 聽說有些銀行還會要求買方要具結保證一定付款的!所以大陸的銀行做進口保理業務的承作量趨近於零-這就提供給對保理業務有正確認知的保理商一個絕佳的入場機會!

  進口保理(或買方保理)不佔用資金,保理商用「刷臉取代刷卡」,行情約可收2 P.A的費用,又能抓金流,也能增加外匯實績.

  大陸保理商現在誰能開始專注於辦理進口保理業務的,誰就會是市場最後的贏家!

融資要與保理脫鉤

  這些年來大陸做保理,幾乎全部都是為了「融資」而做!博主每次演講提到「融資」這個問題,絕大部分的學員都會反駁說:「客戶做保理就是為了融資,沒有融資誰會來找我們做保理!」客戶為什麼會認為做保理就是為了可以融資?還不是「三人成虎」的結果!

  你是保理商,你以為辦保理業務就是要融資,所以來找你的就會是「為了借錢」而來的客戶;你以為辦保理業務就是支持中小企業融資,結果來找你借錢的都是小癟三企業-全世界平均倒帳率最高的族群!你以為應收帳款的回款是個抓手,所以以為不再需要擔保品;你以為買方確權了就一定會老老實實的到期付款,所以覺得跟買方對帳沒必要... 簡單的總結,就是你面向倒帳率最高的族群做了無擔保授信!

  如果融資結合保理是正確的業務方向,試問現在大陸哪一家銀行還有在推廣「保理融資業務」的?幾乎都不做了!為什麼不做了?因為倒帳率高的嚇死人!

  大陸銀行辦理保理業務一開始就走錯了業務方向,在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之後,悄悄的掩上了門!「保理」這兩個字以後只有在一些「普惠金融」「堅定自覺地落實重大經濟政策,支持實體企業發展」的宣傳場合上面當成口號喊喊,讓領導爽一下而已.

保理公司地位仍然尷尬

  銀行縮手之後,2013年起換成保理公司粉墨登場.諸位讀者可以想像是正規軍打敗撤退之後,換農民兵出來打游擊!

  2018年博主認為保理公司妾身未明的地位不會有甚麼變化,去年底把保理公司的監管機關從商務部改到銀監之後,一些濫竽充數的保理公司可能會面臨存廢的問題.但是中國的保理公司據稱已經有6000多家,本來實際上營業的就不多.

  就在前一陣子,共有五家分別由央企、國企、上市公司新成立的保理公司找上博主,這些個「保理公司」股本驚人,一問下來都是十幾廿億,成立經年,員工二、三人!原來「保理公司」只是他們的一個「撥款平台」,自己集團是「核心廠」,想做上游供應商的融資生意,博主跟他們說:「其實你們用財務公司就能做,何必要成立保理公司?」對方說:「這是領導拍腦袋決定的,我們也不知道為什麼!」

  政府既然鼓勵保理公司成立,又發給保理公司得以辦理進出口保理業務的許可,但是保理公司卻無法在銀行開立外幣的結算帳戶,這樣保理商在「代位收款」這個角色上就不能執行!譬如(大陸)出口保理業務,國外的保理商應該要把(外幣)貨款匯到大陸保理公司為名義開立的帳戶,可是現在開不了,還是只能匯到出口商的代核查戶,然後再轉進出口商的一般外匯帳戶;又譬如進口保理業務,大陸的保理公司應該要以自己的名義把貨款匯給國外的保理商,但現在也不行!或是萬一發生了PUA之後,大陸的進口保理公司必須要用自己的名義把貨款賠付境外,這個在現階段也無法承作!

  以上的這些「這個不行、那個也不行」的外匯政策,目前大陸的保理公司辦理進出口保理業務,就只能透過銀行繞一下,銀行成了「通道商」!不過辦理此種業務還要多方協調,萬一遇到不懂外匯業務的銀行員,解釋了半天還會以為保理公司是來借外幣貸款的!博主在大連、杭州、重慶等地教過的學生都遇過這種情形,氣得打電話跟博主說:「叢老師!我現在真的他x的瞧不起銀行員!他們懂得東西跟他x的幹小貸的差不多水平!」

  既然2018年把保理公司劃給銀監管了,何不一起把對保理公司的外管的政策一併調整?外管政策應該要把保理公司視為一個金融體系,不要以一般企業的外管方式來對待.

供應鏈金融平台也想分食保理市場

  保理業務跟「中心衛星體系」的供應鏈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所以現在也有FINTECH業者提供平台,目標竟然與銀行或保理公司驚人的一致!就是「支持中小企業,讓供應商能融到資」!

  有些平台業者自創「可分割拆解的電子票據」,也有的只是在平台上負責撮合;有些平台把自己當成托盤商,也有些托盤商說自己是平台... !反正就是萬眾創新,共發奇想,沒準誰就是下一個比爾蓋茲!

  博主倒是有一個極其創新的想法,現在很多人都在搞幣,平台業者不如發行個Mission Grant Bill,簡稱MGB.設計一個打分制度,只要在平台上出貨並且順利準時取回貨款的,就免費發給供應商一個MGB,MGB愈多的供應商表示他的債信愈高,這樣銀行視其MGB的多寡計入徵授信評分系統,可以適度增加融資額度或是降低貸款上浮的比率.

  MGB可以自由轉讓與買賣,中國號稱有2000萬個中小企業,那麼MGB發行量就最多2000萬個.這個MGB若推行成功,以後供應商愈MGB的,就愈容易拿到貸款!


推薦閱讀:

供應鏈金融,富融錢通打造物流供應鏈新模式

TAG:保理 | 供應鏈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