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局觀、龍頭與數量級思維|投資思考
周末讀了兩篇文章,一篇是講工作方法論,一篇是講人的思維方式,聽的都很雞湯,屬於那種大部分人都知道卻很難做到的正確「廢話」,但還是讓我思考了很久,也不自覺的聯想到了投資和股票。
在投資上花的時間越長,就越發的感覺到萬物萬事相連相通,股票的買賣並不只是投資的事兒,而是人生的事兒。
1. 大局觀與數量級
「大局觀」這詞兒很宏大,聽的就跟我無關似的,但實際上跟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只不過宏觀上的東西最終都體現在了微觀層面而已。於是,對於絕大部分的人,每天絕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那些瑣碎的、細小的、吹毛求疵的樹木上,而沒有看見整片森林。
如果把世界上所有事情都比作金字塔,最佳的方法論是從top到bottom的思考,而從bottom到top的執行。站在地球上看遠方,即便站得再高,也很難清楚的知道地球是圓的。家長里短、個人他鄉、國家之間相愛相殺都是一團亂麻,但如果跳出這個圈子,站在月球上,一切自然會看的清楚、明白。這就是大視野、大局觀。
比如讀書,不少人拿來一本書就從第一頁讀起直到最後一頁。如果有大局觀,應該先看前言後記瀏覽每章的標題,在網上大概翻翻其他人的讀書筆記,對整本書有了大概的了解以及框架的把握後,再開始看具體內容。
比如工作,普通員工只關心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對於自己的業務瞭然於胸,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若是問本部門的戰略和計劃,公司今年的目標,其他部門的同事在做什麼,恐怕他說不出什麼所以然。這類人的上限充其量也就是某領域的專家,而不是管理者。這還是好的,更多的下層員工一輩子只能淪為一個技工。
但若是想做出些成績,職場有所發展,那就必須要轉換思維。把公司看成是自己的公司,對自己的公司當然所有一切都要清楚,戰略、目標、財務、部門訴求、領導的KPI都要有所了解。有大局觀在心中,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日復一日做手上的工作,並想著如何改進去靠近公司的大目標。只有在思維上向大局觀靠攏,才可能有大的出息。
這讓我想起了吳軍老師說的數量級思維,也是類似的道理。100個芝麻再多也抵不上一個西瓜,所以做任何事兒,都要先考慮各個因素在數量級別上的影響。多做百件瑣碎的雜事還不如去參與一件有影響力的事兒。
說回投資,包括我在內的很多散戶,每天都在埋頭研究各種K線、走勢、公司財報等小信息,卻忽略了對大局的關注。投資里的大局觀是指宏觀層面,投資一家公司首先就要關註:所在國家乃至世界的宏觀環境,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等等,經濟尤其重要,而其中又以貨幣最為重要。
其次是行業。高速發展的行業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盡享紅利,當然每隔幾年就會有所變化。自打移動互聯網席捲我們的生活以來,這種變化更是日新月異。比如當年的騰訊、阿里,當然這裡說的行業不是所謂的「題材」,而是切切實實有產品有效益對社會起積極作用並改變我們生活的企業,而大多沒有帶來真正效益單靠炒作瘋漲起來的妖股,一陣風過後通常是一地雞毛,比如迅雷、全通教育。
最後才是個股。很多人似乎都顛倒了順序。
巴菲特說買股票,其實是賭國運,這就是大局觀。如果對未來的中國充滿了信心,從長遠看,買優質公司的股票無疑是最保險回報最好的投資手段。再不濟,買指數也是不錯的方法。
2. 寧做雞頭,不做鳳尾
龍頭的地位怎麼強調都不為過。市場起起伏伏,高高低低,都是無規律的布朗運動,但一年之中股票市場中總是會有幾次不錯的行情。但若說這些行情有什麼規律,那就是每一波行情的發動都由一些板塊發起,並由這些板塊終了。
每一個板塊的行情都是由一些龍頭個股點燃,從而帶動同板塊跟風股的湧起,再調動整個市場的積極做多。這是由點到線,再到面的過程。遠的不說,就說2018年至今的這波行情,毫無疑問是地產銀行點燃的,而地產龍頭是新城控股、銀行龍頭是貴陽銀行,包括創業板這一周起來也是由傳媒板塊帶動的,而核心龍頭是光線傳媒。
第一部分說的大局觀,說到投資股票要沿著「大勢->行業->個股」這個維度(從上到下)去選股。但若說觀察市場,就要倒過來更接地氣,也就是「龍頭->板塊->大勢」(從下到上)去執行。
每一次的行情龍頭股都起著至關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說,無龍頭,無行情。散亂的市場只能是脈衝機會,不會有什麼賺錢效應。
龍頭不止,行情不倒。由此也可以推演出,龍頭動搖甚至跌入深淵,這波行情也就差不多了。
歡迎大家持續關注我的專欄:理財實現財富自由,整理的所有投資讀書筆記請點這裡:理財專欄文章整理-持續更新(個人復盤,自娛自樂,喜歡看就看,不喜歡看就滾,別逼逼)
推薦閱讀:
※孫正義:我的人生一直是按我的計劃在走
※未來的入口:從產業互聯網到人工智慧
※在哪裡?怎麼做?
※投資問答(1):甚麽是粉飾櫥窗?│脫苦海
※和老闆學習的第一課:人生是一次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