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病態障礙——精神分裂的癥狀分析
精神分裂的癥狀體現著極端的23型兩維特徵。
其中,得不到動力性活動來匹配的、極高的反饋性活動水平呈現為陽性癥狀:
①動力性極低、反饋性極高的兩維結構很容易導致意識通道的阻斷,體現為思維中斷、不能動作;(見127意識障礙——分離性障礙的原理)
②過高的反饋性使廣泛關聯的意識通道大量啟動,但缺乏現實性的說明,因此表現為突如其來的思維雲集、動作過多;
③「阻斷」和「關聯啟動」共同作用則表現為思維跳躍、無意義的自主動作(鬼臉、努嘴、吮唇、蜷縮狀態等);
④過度緊密的意識通道結構使某些徑路的關聯過於僵化、特定的徑路啟動模式容易固化,表現為刻板動作、思維單調、極度違拗和模仿。
意識活動方面:思維中斷、思維雲集、思維跳躍、思維單調。
行為動作方面:不能動作、動作過多、無意義的自主動作、極度違拗和模仿。
反映了極低的動力性活動水平的陰性癥狀:
①最先受影響的是意志活動方面,表現為各種減退癥狀,包括退縮、孤僻、懶散、不修邊幅、注意力渙散、對外界事物缺乏興趣、喪失決斷等;
②當缺乏足夠的意向勢力來支撐情感的外顯傳遞,表現為情感遲鈍、情感淡漠;
③在行為動作方面,表現為機械性被動服從(蠟樣屈曲等),這是陰性癥狀的極端表現。
如果不是為了實現主體指向,區分真實與認知是沒有意義的,這種區別是意識系統實現主體指向的一種手段。23型極度失衡、異常的兩維結構無法構築基於現實功利的整合指向,隨著意識主體的崩潰,「主體認知」與「真實世界」之間的分界基礎也隨之消失,體現為紊亂癥狀:
兩維的極度失衡、異常對自我感的損害表現為:第三人稱敘述、被泄露感、被支配感、無自知力的人格分裂癥狀、無自知力的人格解體癥狀;
當「主體指向」對意識徑路之間廣泛的關聯啟動無法提供有力的現實功利規範,即表現為:思維邏輯障礙、幻覺、繼發於幻覺的妄想。
當主體指向進一步受損,甚至無法對妄想的形成過程作出某種主體標示(儘管這些標示只是一些幻覺,思維障礙等,但患者對此已缺乏足夠的自知力。),使患者覺得這些妄想的形成無跡可循、象是突如其來的,這就是原發妄想,是反映23型極端結構的典型特徵癥狀。
由於動力活動與經驗徑路完全無法匹配協調,表現為:情感倒錯、情感矛盾、思維破裂(缺乏中心主題和邏輯)。
但是,不管是那一類癥狀,其共同基礎都是23型失衡,表現為一系列的環境價值反饋異常:
①極低的適應性加極高的反應性,形成一種並非針對現實環境的、似乎是自發的過度反饋,引發情感劇烈變化,表現為無明顯原因的各種情感爆發、悲喜無常等。
②反饋性情緒機制過度活躍,加上意識效能本就極低,情緒機制一旦啟動很容易就超出耐受範圍,極端的合理化和理智化是處理一切情感事件的必然選擇,表現為以無所謂的態度面對各種負性事件。
③對內部意向勢能的整合能力極低,使矛盾情感往往並立,這是輕度的情況,嚴重時根本已喪失了啟動情緒機制的能力。
精神分裂容易伴發的癥狀:
各種強迫性癥狀、情感障礙、情感角色障礙、木僵、人格分裂、人格解體等障礙和癥狀。
其中伴發的木僵狀態,有可能由於大量意識通道的阻斷,使生命能量無法釋放而累積,然後爆發,形成次生的「瘋狂」(見後)癥狀,呈現為「興奮狀態」(興奮、激動、暴烈、毀物傷人、豐富的幻覺)。
23型障礙的隨意聯想與21型的憂慮性過度聯想是不同的。過度聯想導致對憂慮的憂慮不斷循環加強,使強迫癥狀陷入惡性循環,這種循環的背後是對生活邏輯的強化,而隨意聯想卻是對現實邏輯的顛覆。
陰性癥狀中,先是對內心感受失去了外顯表達的動力,而後更發展為紊亂癥狀的喪失價值反饋的功能。前者是有感受但無法表達,後者才是真正的情感與現實脫離。
羅顥譯:163病態障礙——精神分裂的基本型羅顥譯:目錄——一個簡潔、整合的心理學基本理論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