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們寺廟裡也有免費WIFI

在山下生活的人們,進到酒吧、餐廳、咖啡館,首先問:「你們這裡的WIFI密碼是多少?」,進到山門卻不會這樣。

如果進了山門,見到一位師父或居士,開口說:「你們寺廟裡的WIFI密碼是多少?」,也沒什麼好奇怪。我們寺廟裡也有免費WIFI。

讀大學的時候,寢室里有個東北的蒙古族,他被人問「你們住蒙古包嗎?」「你們從小就會騎馬嗎?」,跟人解釋說:「騎馬要考試的,滿18周歲可以參加學習,馬車也是,考試通過才能拿到駕照。」

他成長的生活跟內地城市差不多,就這樣編些亂七八糟的胡說八道。

除了為什麼來到寺廟,其它遇到出現頻率最高的三個問題包括:和尚能不能吃肉、和尚能不能結婚、和尚有沒有工資。

「和尚」這兩個字本身譯自梵文,是「師」的意思,比如我們稱虛雲老和尚,也即「虛雲大師」。並不是所有的僧人都可以稱和尚。大眾用來作泛指。

嚴格意義上,受了沙彌戒,還算不得正式出家。漢傳佛教要受了比丘大戒,拿到戒牒,才算確認了身份,戒牒就是出家人的身份證。

比丘們見面互相稱師,比如「禪定師」「俗遠師」。但是沙彌,甚至尚未轉為長期出家的沙彌,大家也這樣叫。

祖昌才十多歲,他跟我說:「你輩份比他們高,不要跟那些居士稱師兄。我叫你覺嚴師,你叫我祖昌師。」我說:「可以。」

比丘戒里並沒有一條戒律寫明「不準吃肉」,同時像藏傳、蒙傳佛教,他們不得不吃肉,不然沒得吃。

部分南傳佛教認為不吃肉屬於「提婆達多」行為。

提婆達多是釋迦摩尼佛的堂兄弟,幼時與釋尊、阿難陀共同修習,佛陀成道後,隨佛出家,後來因為未得聖果而心生退轉,想學神通,佛陀未同意,他於是脫離佛陀,自創五法,以為速得涅槃之道。其五法包括:不食乳酪、不食魚肉、不食鹽等。

也就是說,「提婆達多」意味著劍走偏鋒、形式大於內容,甚至自虐,絕對不是什麼好話。

另外一部分觀點,對此卻是又很讚歎,認為食素功德無量。

有人說,明明不吃肉,寺廟齋堂卻還有素雞、素肉、素牛排,算不算假模假樣?這個說法其實也有道理。

從梁武帝伊始,漢傳佛教便有不吃肉的傳統,本質源於「不殺生」,而與食不食肉味沒有關係。

另外,素食其實是給在家人修行提供的一個竅門兒。通過吃與不吃達到目的,就連佛教早晚課都不用背,修行就像減肥那麼簡單。

僧衣、獨身、素食被認為是漢傳佛教僧侶的三大基本底線。不僅出家眾不能吃肉,不能戀愛結婚,住廟的義工也要接受約束,要避免青年男女單獨並行。

寺廟裡不乏年輕而又帥氣的僧人,比如……我就不拿自己舉例了,不是很有代表性。

總是有人提起日本的僧人可以結婚,而且,日本的佛教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或因傳學不傳習,或因到達本土以後的嬗變,日本佛教偏重教理研究,而不講持戒修行,與強調「以戒為師」的理念大相徑庭。

漢傳佛教持戒謹嚴的要求,從根本上是不鼓勵大眾出家的。大眾則對花邊更感興趣。

中國有深厚的佛教信眾基礎,也不乏有人帶著不恭的心態。

我問當家師:「有女孩子問我,和尚能不能談戀愛,我該怎麼回答?」

他說:「那你就問她要不要跟你談。」

修行不是表演,不能天天說「啊,我在修行」,貼一個標籤,好像很了不得似的。

對於行為不檢的出家人,形容為「花和尚」「酒肉和尚」,以及看到當代的出家眾拋頭露面,上電視、戴名表、開豪車,不知生出多少話題口水。

但即便不是騙子,僧侶也可能有錢。

一座寺廟要運作起來,同樣會有各種各樣的崗位和部門。僧人們也需要生活,托缽從來不是漢傳佛教的主流生存方式。

雖然不叫工資,但對於掛單有工作的僧眾,則要給以單費。這一點,隔壁道家也是一樣的。

香火好的寺廟,收入便會高一點兒。一旦口袋裡有了票子,也容易懷抱里不缺妹子。

就算不確切,人們也會依靠想像來補充,這難以避免。

所以,寺廟裡不僅有WIFI。一位朋友看見我被拍到的照片,問:「寺廟裡為什麼會有女生?」寺廟裡當然男女都有。

當初本打算只做一段時間的義工,第一時間去了廚房。

我所在的寺廟有兩個廚房,一個叫大寮,一個叫素菜館。

我所去的後者是給住廟居士、義工、遊客吃飯的地方。煮粥、蒸饅頭、切菜,差不多學做了一個遍,不到一個月,暫時關停了。

後來師父問我出家的事情,我說我再想想。

再後來,他說:「你想好了沒?」

我說:「想好了。」

他說:「那明天給你剃。」

結果他太忙了,就沒顧上。隔了好多天。

推薦閱讀:

TAG:寺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