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流感」的流感嗜血桿菌

題外話——聊聊科普

2017年寫文章的頻率確實下降了不少,一方面是下半年工作上的任務明顯增加,另一方面我自己確實也有些懈怠,在工作勞累之後回家會選擇休息放鬆來調節身心。不過在懈怠之餘,卻是有幸拜讀了幾本優秀的科普讀物,讀完之後覺得受益匪淺,同時也給我今後的寫作提供了參考和思路。

為什麼我們要科普?我認為有兩點原因,第一,讀者有這方面的需求,比如疾病的預防,從小孩到老人,都有學習和了解的必要;第二,不具備專業知識的人不容易理解。那麼什麼樣的科普才算是好的科普的呢?我認為有以下三個遞進的層次:

1.專業知識嚴謹科學。這可能是科普文章的最最基本的要求了,如果文章的內容有偏差,不準確或者會讓人產生誤解,這樣的文章根本就不算科普文章,即便不是居心叵測的謠言,那也是嘩眾取寵的糟粕。這樣的文章不看為妙。

2.可讀性強、易理解。科普文章如果只是僅僅保證嚴謹科學,那麼普通人讀起來會倍感吃力和無趣,因為很多專業辭彙沒有一定的專業背景要理解起來的話會十分困難。這是如果作者能夠用通俗的語言、有趣的比喻和一些貼近生活的案例,就能幫助讀者更加容易的理解科普的內容。

3.雅俗共賞,咸能受益。一篇好的科普讀物其實並不只是一篇給普通人的淺顯文字,其中還包含了作者的很多理念和多年的閱歷。所以說一篇好的科普讀物不僅僅可以讓普通人更加深入的了解某一領域,還能做到讓很多業內人士也開卷有益的程度。

我近期讀過的科普讀物中,馬丁.布萊澤先生寫的《消失的微生物》不失為一部上乘之作。馬丁.布萊澤先生用他博學的知識和豐富的從業、科研經歷,通過一個個身邊甚至發生在他自己身上的案例深入淺出的給我們揭示出抗生素、細菌和我們人體之間錯綜複雜的關聯。

抗生素也會帶來「寂靜的春天」,諸位不妨一讀。

正文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另一個呼吸道病原菌——流感嗜血桿菌。看到這裡,很多人可能會顧名思義的認為流感嗜血桿菌是引起流感的元兇,但是並不對。不過這也不能怪大家,流感嗜血桿菌的名字確實很容易誤導大家。但是這種細菌為什麼叫做流感嗜血桿菌呢?那是因為流感嗜血桿菌是1892年被德國的一位細菌學家理查德.法伊弗醫生(Richard Pfeiffer)在一次流感流行中從流感病人身上分離得到的,而在此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流感嗜血桿菌也被認為是引起流行性感冒的病原體,直到1933年流感病毒被分離出來。

流感嗜血桿菌?我沒聽過。

Hib?等等,我好像有點耳熟。

流感嗜血桿菌這個名字知道人可能確實不多,但是Hib這個名詞有很多家長多多少少會聽到過,因為在給孩子接種疫苗時就會遇到。那這個Hib和流感嗜血桿菌是什麼關係呢?

莢膜是細菌比較常見的結構,是位於細胞壁表面的一種粘液型物質,也被認為是比較重要的致病因子。因為莢膜可以幫助細菌抵抗人體免疫系統的吞噬和補體介導的溶菌作用,打個比方,莢膜就像是細菌的防彈衣,原本人體的免疫系統可以很輕鬆的擊斃細菌,而一旦細菌有了防彈衣,那麼它們也就更容易存活下來,也就更容易給我們造成麻煩。

而我們根據流感嗜血桿菌的「富裕程度」,把它分為污衣派和凈衣派,額,不,是有莢膜和無莢膜兩大類。有裝備的這群流感嗜血桿菌,可能又穿著a、b、c、d、e、f和未知型號這幾種不同的防彈衣。

在這其中最會搞事情的就要數穿著b型防彈衣的流感嗜血桿菌了,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Hib。調查發現在沒有引入Hib疫苗以前,Hib在五歲以下兒童中引起的侵襲性疾病(也就是侵入到無菌部位的疾病,通常也更為嚴重。)的數量佔到了流感嗜血桿菌引起數量的95%以上。同時也是五歲以下兒童細菌性腦膜炎的主要病因。在2000年,貧窮國家尚未引入Hib疫苗,全球至少有813萬名5歲以下兒童罹患嚴重疾病,並最終有37.1萬人死亡。到了2008年全球有136國家引入了Hib疫苗,不過引入疫苗只是能夠接種,並不代表免費接種,疫苗接種率上不去保護效果也就無從談起。所以當年還是有20.3萬名兒童死於流感嗜血桿菌的侵襲。

它在哪?它會怎麼襲擊我和我身邊的人?

人是目前已知的流感嗜血桿菌的唯一宿主。而Hib通常可以寄居在我們的呼吸道、眼結膜和陰道黏膜上。濕潤的鼻咽黏膜就是它比較喜歡的棲息場所。人群鼻咽部的Hib的攜帶率受到了年齡、生理因素、人群密集程度、社會經濟因素以及疫苗接種率等因素的影響。在未開展Hib疫苗接種之前,發達國家約有3%~5%的健康學齡兒童是無癥狀Hib的攜帶者,在印度和泰國等地,這一比例為6%~8%。

流感嗜血桿菌可以導致多種類型的臨床感染。該菌可在局部蔓延引起非侵襲性疾病,如無菌血症的肺炎、中耳炎、鼻竇炎和結膜炎;還可導致更為嚴重的侵襲性疾病,如腦膜炎、敗血症、有菌血症的肺炎、會厭炎、膿性關節炎、心包炎、骨髓炎、軟組織化膿及蜂窩組織炎等。

來自我國的研究發現,1990-1992 年中國合肥地區 Hib 腦膜炎佔小兒細菌性腦膜炎的 51.7%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對上海市 2000-2005 年 266 例臨床診斷為細菌性腦膜炎的患兒進行致病菌抗原檢測,Hib陽性率為 15.4% 。5歲以下Hib腦膜炎患兒的病死率為9.7%,存活患兒中21.4%的有精神和神經系統後遺症,主要包括硬膜下積液(33%)、聽力和/或智力障礙(33%)、輕度癱瘓(17%)等。

傳染源

雖然只有少部分攜帶者會發展為臨床病例,但攜帶者是流感嗜血桿菌的主要傳染源。

傳播途徑

主要經呼吸道飛沫傳播,接觸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也可感染。新生兒可因吸入羊水或出生時接觸產道分泌物而感染。

易感人群

Hib引起的疾病與年齡密切相關, 在未引入疫苗的地區,有超過60%的侵襲性疾病發生在1歲之前,主要集中在6-11月月齡的嬰兒。而5歲及以上的兒童就很少發生由Hib引起的侵襲性疾病了(少於10%)。由此可見嬰幼兒才是我們最需要保護的人群。

1986年在未引入Hib疫苗的地區,不同年齡段Hib的發病率

Hib疾病的潛伏期一般為2-10天。不過,Hib疾病的傳染性不是很強,僅在家庭內、幼兒園或養老院等與病例密切或長期接觸的情況下可能發生暴發或二代傳播。

看到這裡,很多才當父母不久的朋友們可能就比較緊張了:

應該怎麼預防Hib引起的疾病呢?

其實我在前面也提到過,那就是Hib疫苗。前文中反覆出現的一個名詞「未引入Hib疫苗的地區」,那麼引入了疫苗會有什麼效果呢?我們先來看一張圖。

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美國每年大約有20000名5歲以下兒童因感染流感嗜血桿菌而發生疾病。但是到了八十年代末,也就是隨著結合Hib疫苗的上市和使用,Hib引起的侵襲性疾病的發病數呈急劇下降的趨勢。而到了2003至2010年,每年發生侵襲性流感嗜血桿菌病的數字平均為2562例,其中有389例是為5歲以下兒童。

截止到2013年3月,全球有184個國家和地區(世界衛生組織成員的95%,佔2012年全球出生兒童的81%)將Hib結合疫苗納入了本國的免疫規劃中。而在這些國家,因為Hib疫苗的使用使得侵襲性流感嗜血桿菌疾病的發病率急劇下降了90%以上。因此,使用Hib疫苗也被普遍認為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公共衛生干預措施。

關於Hib疫苗

我國現有的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批准的Hib疫苗均為結合疫苗。但它們所用的載體蛋白、化學結合方法、多糖大小和佐劑不同,因此可能具有不同的免疫學特性。

名詞解釋——結合疫苗:是指採用化學方法將多糖共價結合在蛋白載體上所製備成的多糖-蛋白結合疫苗,用於提高細菌疫苗多糖抗原的免疫原性。

怎麼來理解結合疫苗這個名詞呢?通俗點講,我們使用疫苗是希望我們自身的免疫系統能夠發現和識別它,然後針對疫苗產生抗體。但是有時候,我們使用的疫苗可能「長的比較普通」,是個「大眾臉」,我們的免疫系統不能很準確的發現它,這可怎麼辦呢?我們就需要用載體蛋白給疫苗化化妝,整整容,把它變成明星臉,這樣我們的免疫系統一下就能發現並識別它了。這就是結合疫苗的由來。

目前我國除了使用不同載體蛋白的單價Hib結合疫苗外,還有含有Hib疫苗成分的聯合疫苗。如A+C群流腦Hib結合疫苗(MCV-AC/Hib),吸附無細胞百白破、滅活脊髓灰質炎和b型流感嗜血桿菌(結合)聯合疫苗(DTaP-IPV/Hib五聯疫苗)五聯疫苗,無細胞百白破b型流感嗜血桿菌聯合疫苗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單價Hib疫苗,還是聯合疫苗,在我國都是屬於二類疫苗,需要大家自願、自費接種。而不同的聯合疫苗,其接種年齡,接種程序都不盡相同。因此,各位剛有或者即將有小寶寶的家長,可要及時的做好功課,給孩子們選擇合適的疫苗進行接種。

結語

包括流感嗜血桿菌在內的呼吸道病原菌的疾病負擔在我國是被低估的。相信看過專欄之前的一篇講肺炎鏈球菌的文章的朋友應該記得,我提到過美國的一個監測體系(Active Bacterial Core Surveillance,ABCs),這個監測體系是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急性感染監測體系(Emerging Infections Programs,EIP)的核心組成之一,除了監測我們介紹過的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外,還監測腦膜炎奈瑟菌、A群、B群鏈球菌。體系運行至今已經超過了20年,所以他們能把感染病例數精確到個位,而我們可能連個大概的總數也估計不出來。

洪捷:會「跳反」的肺炎鏈球菌zhuanlan.zhihu.com圖標

當然,美國等發達國家在這方面領先我們十數年是客觀的事實,也是我們努力追趕的目標。不過以目前國家對疾病預防控制,尤其是傳染病的預防控制的重視程度和投入來看,要想在短時間內實現對於呼吸道病原菌的完善監測還不太現實,但是我們已經在利用有限的資源試著做點事情,儘可能的去多了解一下這些「不起眼的疾病」,也希望大家試著去了解和關注它們。

寫於2018年元月末,小元寶一歲半了,希望這兩天正在生病的小傢伙能早日恢復,也祝願大家在2018年里能夠健康愉快!

進階閱讀

1.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 ,《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 of Vaccine-Preventable Diseases 》,美國CDC;

2.Haemophilus in?uenzae invasive disease ,《VPD Surveillance Manual 》,美國CDC;

3.b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接種技術指南;

4.DTaP-IPV-Hib五聯疫苗應用技術指南。

推薦閱讀:

霧化比輸液更危險?別又被謠言騙了!(詳解霧化吸入常用藥及注意事項)
寶寶5周歲了經常感冒,感冒後就咳嗽怎麼辦?
嗓子有痰,有好的方法可以幫助排痰嗎?
爸爸得了哮喘很嚴重,生活中應該注意什麼?
超敏降鈣素原對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診斷價值

TAG:呼吸道疾病 | 細菌 | 疾病預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