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電影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抱歉啊,這個格式好像都被玩壞了,但也想不出更好的表達方法。
我想知道的是1. 為什麼要談論電影?2. 當我們談論電影時,我們的真實需求是什麼?3. 如何談論電影?
疑惑好久了,昨天看到 David Bordwell 十多年前寫電影研究和普通討論的區別,好像回答了一點。
他末尾說電影研究的最好定義(還是解釋?)是不斷提出問題和尋求解答的過程,這個怎麼理解?研究電影
作者:David Bordwell
原文:http://davidbordwell.net人們談論電影,報刊雜志上也有人撰寫影評。那麼作為學術科目的電影研究,和常見的觀看、思考電影的行為,有沒有共通之處呢?不會完全沒有,我想,但有一些不同,一定要指出來。
首先,平常的電影討論主要是評價性意見。「那部電影好棒!我特別喜歡!」「不是吧?我並不覺得它有多好。」像這樣,影評人把給出評價看作頭等大事。大拇指朝上或朝下,是為了告訴觀眾電影能否值回票價。電影學術研究中也可提出評價,但電影學者不會,或者不總是會以它為目的。
其次,平常的討論一般不會涉及影史,似乎沒有把這部電影當作風格承襲或是長期趨勢的一部分。大多數影評人也傾向如此,要麼是寫不下要麼是不大懂,他們通常不會把一部電影放在影史中探討。就算引入歷史背景,多半是著眼於當下:評論者常把電影看作社會潮流的反映。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典型的電影討論缺少細致的分析。不會探究電影的各部分相互作用並且構成系統的方式,也不會剖析情節設計的技巧或者整體風格的各個方面,更不會檢查它可能用以宣傳意識形態的手段。影評人也許會提到一些,多多少少還能引起共鳴,但仍然只是隔靴搔癢罷了。
在我看來,電影研究的目的是理解電影,以及製作和消費電影的過程。電影學者則試圖解釋電影,解釋製作和消費電影的過程,而多數報刊雜志上關於電影的文章,不會問及「為什麼」,也不會深究下去。
解釋包含分析,至少是一定程度上的分析。分析則意味著分割整體並演繹其構成。因此,若有影史學者對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某個製片廠感興趣,會把它分成不同的功能單元(各個部門,或說電影製作的不同階段),而為了搞懂電影結構的作用原理,學術派影評人會把一部電影分成若干部分(場景、片段、動作)。解釋還包含描述。影史學者若要解釋那個製片廠的工作機制,需要描述它的日常時間表,這是解釋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同樣,學術派影評人需要詳細地描述某組鏡頭,這是讓別人理解為何它帶有特定涵義或效果的必要步驟。分析和描述在普通談論以及影評中極少看見,一是因為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二是因為電影學者感興趣的東西——解釋——難以感染其他觀眾。
解釋也分幾種。歷史學者經常尋找因果性的解釋,事件或環境 x 和 y 是如何逐漸造成事件 z 的。電影學者或理論研究者傾向於尋求功能性的解釋—— x 和 y 是如何相互作用而創造出整體 z 來的。平常的談話和影評基本上不會有這樣的考慮。
當電影學者談論影片時,常常加入自己的解讀——闡述一些不太明顯的含義。解讀可以看作是特殊的功能性解釋。它的前提是影片的各個方面(風格、結構、對白和情節)都影響著整體概念。
最後,我認為對電影研究的最好解釋,是一個提出問題和試圖解答的過程。絕大多數關於電影的討論有著其他目的:分享信息,社會化交換以及了解他人的口味。電影研究當然也包含這些目的,但如同其他的學術科目一樣,它在尋求一種系統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並且願意接受討論和批評。所以電影研究圍繞著特定類別的問題而進行:這種問題的答案往往是「解釋」。
不過,有一種關於電影的討論與學術研究很相似:影迷的討論。影迷亞文化群體熱衷於描述最愛的鏡頭,通常巨細靡遺,而且有時會對分析著迷。他們喜歡在討論中給出堅定的評價(「那場光劍對決好酷!」),只是,雖然看上去很厲害的樣子,但這種細分的影迷討論與學術討論並無交集。謝邀。我的理解如下,但前提是作為一個普通觀眾,而非業界人士:1. 為什麼要談論電影?必然是有好電影打動了人心,引起共鳴,所以渴望與其他人交流。2. 當我們談論電影時,我們的真實需求是什麼?真實需求即是對電影中的人物或者處境加以討論,從而引發對自身人生的思考。
當然與人交流藉此與人搭訕也是真實需求。
3. 如何談論電影?不學術的話,保持自己獨立觀點坦誠談論即可吧。作為從業者看了無數的電影也一樣無從說起呀。
自己覺得好看,想跟別人分享或者炫耀的心態。或者有沒看懂的地方問別人,別人開始裝逼。
不是改行業的相關從業人員,從業餘的角度來討論這個問題(水平太低不能算是回答啊)
1、我們談論電影,因為它是作品,就像我們會對普洛斯的維納斯一樣,對蒙娜麗莎一樣,對《夜巡》一樣,觀之有感,心有所動,言語就表達出來了,可能這就是共鳴。對於我來說,電影與小說同動漫沒什麼差異,他們都是在講故事而已,這個故事可能平淡中折射感動,也有可能雖然宏大卻缺少靈魂,完全看這個藝術形式敘述水平高低而已。電影用光與影的方式向我們講述一個個故事,作為故事的知情者,我們可能下意識地認為我們也有必要把這個故事延續下去。同樣,要是這個故事被講述的很爛,我們也會批判講述人(亦即作者或導演)。總之,出於對原作故事和敘述手法的個人觀點,促使我們去評論一部電影。
2、從個人經驗來說,我談論電影,是在尋求一種信息的交互。看完一部好電影或是一本爛電影,我都會與別人交流,我通過一部電影與別人實現了交流,並且得到反饋,並借別人的反饋來重新看待我之前的看法,這樣,我們藉以實現認知上的矯正。我們可以通過電影,知道世界上不止是北京這五環,知道不是所有人都說中文,知道世界上還有人過著與我們不同的生活。我們渴求著信息,渴求獲取信息,也渴求交流信息。
3、我們怎麼談論一部電影?如果把一個電影當作一個故事的話,那麼故事本身是否精彩就是我們首先關注的問題,劇情片因為它的劇情而精彩,紀錄片因為它所記錄的內容而精彩,科幻片因為它所描述的未來世界的具體內容而精彩,當我們看完一部影片時,我們肯定會對故事本身發出自己的觀點;接下來,我們可能會關注這個故事會以什麼手法展現出來,這時候我們實際是在對導演的水品做出評論,他用了什麼樣的敘事手法?他花了多大力氣為觀眾展現這個故事的主人公?他怎樣安排對話與事件?這些與故事的主題內容關係不大,但是它反映了講述者的水平和狀態。同時,如果這個故事是以人類社會為背景並有人類演員的話,我們還會關注演員的演技如何,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因為他們要模仿和再現情景,演技如何決定了對這個故事再現程度。除此之外,光影、配樂之類的也會影響我們的觀影感受,因此他們也是我們的評論對象。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不贊同可以隨意評論,我也因此獲得矯正認知的機會=v=
電影就是造夢,談論電影,也就是美夢的延續吧。
我們在談論電影時我們在談論什麼?我把觀影者分為兩類,一類是期望獲得者,另一類是未發現期望獲得者。所謂期望獲得者,即你是有意去觀看這部電影,無論你是被某篇影評介紹帶動去的,還是你看過小說原著奔著神還原去的,你的有意會引導你進行思考,這一類人有一個明顯特徵,就是心中有個電影的大概,當然如果僅僅只是看了電影宣傳片就不能被歸到這一類人當中;在這個電影宣傳片比電影好看、廣告比電視劇好看、明星的臉比他們的綜藝好看的時代,另一類所謂未發現期望獲得者即是僅僅奔著宣傳片、影星或者電影院的情侶座而去的,他們在觀影時缺少思考,宏大的場面渲染、華麗的特效、優美的台詞、朋友圈的好評等流於表面的東西就能夠帶動他們對於一部電影的評價。
而事實是,需求不同,目的不同。我想很多人都不願意把自己歸於第二類,這一類人在我的描寫下顯得有些貶義,好像自己沒有腦子一樣。而事實上歸於第二類並沒什麼難看的地方。我的需求就是看一部可以讓我放鬆的音樂電影、舞台劇電影、小鮮肉電影,看這樣一部電影可以讓我忘記工作的煩憂以獲得難得的精神放鬆,何樂而不為。而大多數的我們都不是專業的影評師,我們看完一部電影能夠談論的就是我們對於這一部電影的感受。沒錯,答案很簡單,我們在談論電影時我們在談論自己的感受。
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個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成長環境,不同的學歷,不同的人生境遇,不同的三觀,因此每個人對於同一部電影的看法和體會都不會相同。就以上兩類人來說,第一類人會在看電影前或者看電影后去查閱相關人物資料、歷史背景等與影片相關的內容以獲得更多的信息量,這一類人在談論電影時會明顯地顯示出「裝逼」成分(相對於第二類人而言),他們會跟你侃侃而談影片的細節並談論主人公的行為分析&<情節分析&>,他們會向你介紹同一類電影並指出其中的不同&<影片類別&>,他們會拒絕你的小鮮肉並向你灌輸老臘肉的「香」&<演員&>,同時,這位&<導演&>的水平也會被「指手畫腳」——因此,在我們談論電影時,我們避免不了談論對於電影的「三大要素:導演、演員、劇本」的感受;而同時,大多數的我們也會談及電影的配樂(手機搖一搖搜歌),演員的服裝搭配,選址背景的美輪美奐等元素,更有各種原著小說的經典台詞的截屏、男女主配角路人甲乙丙丁戊戌辰的表情包等,都是我們談論的對象。
電影的票房說明不了什麼,某瓣對於電影的評分也說明不了什麼。就像文中提及的,需求不同,目的不同。拿電影《教父》來說,提及此片,我們的第一反應應該是「經典」這個標籤;然而我曾經好幾次試圖將它看完哪怕是其中的一部我也沒有做到,為什麼?這不是我的菜呀!
當我們在談論電影時,我們在談論自己對於這部影片的感受。
突然發現沒有回答被邀請的答案,很過分!我來添加一個特別的答案。當我們討論電影時,我們在討論自己的財富。~≧▽≦)/~這也是一種精神炫富。
在豆瓣標記已讀的電影,討論這個導演抄襲了什麼橋段,那個電影運用了手法,也是大伙兒在悄悄炫耀自己懂的很多的樣子。
但是,看爛片愛電影。談論電影,喜歡電影。大家晚安(*ˉ︶ˉ*)推薦閱讀:
※【d+玩跨界】從時裝設計到影視服裝設計 | 時尚的電影情結
※春節檔電影炒得再熱鬧 也要看貨真價實的劇情
※踏山尋虎———我們不曾面對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