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非著名導演田裡聊他的著名作品《河神》

「在行業里,大家在頻繁提到所謂電影質感,所謂如何把網劇拍成美劇,其實幹這行的人一直以來都有這個夢,都在喊這個口號。但是怎麼做才能實現?我覺得《河神》是在趟這條路,也許成功,也許輸的很慘,我是想賭一把。」

現在來看賭贏了

「跟陳導(陳國富)見了兩次面這個事兒就定下來了,第一次是互相認識一下,了解一下。第二次就是我做了一個類似導演闡述那樣的題報,把我對《河神》的想法期望說了一下,之後就水到渠成了。」講起兩年前關於《河神》的機緣巧合,導演田裡仍覺得這是一次雙方的冒險。

這部由工夫影業和愛奇藝聯手出品的網劇《河神》,如今以豆瓣評分8.4分收官。這不但使工夫影業在網劇之路上旗開得勝,更讓「非著名」導演田裡有了著名代表作。

田裡是一名80後新銳導演,本科和碩士均就讀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在《河神》之前,他拍過幾部短片:《一箱黃金》、《水彩》等。

遠在美國,田裡電話和我們聊了聊《河神》的里里外外。

反套路,賭一把

2015年底,手握天下霸唱眾多IP的工夫影業想換個開發模式。一味的電影化,某些故事確實不好呈現。彼時互聯網影視正在崛起,網劇網大成了新領域。而在田裡接觸之前,《河神》這個項目已經開發近兩年了。

按照往常,找一個靠譜的電視劇團隊來操控,是行業一貫的做法。優勢也顯而易見:熟悉市場,周期短、風險小。但陳國富對於這樣的風險規避已經有點膩了,如果所有的項目都這麼搞下去,那不就都是一個套路?既然在模式里求新,那就徹底改革一把。

田裡的攝影師朋友王博學成了田裡和工夫影業的連接人,見面兩次,陳國富就把這個故事交給田裡了。前沒有爆火的作品支撐這份信任,後沒有對市場的調研,陳國富是在下注,田裡開大小。

沒想到這一把押對了。以田裡為代表的團隊多是年輕人,對於新興的網路影視領域有自己的理解,在沒有受到太多影響之前,他們決定用自己的思路來打造不一樣的《河神》故事。

「如果是以豆瓣的評分標準來看,我給自己打分的話,一開始的預估大概是在8.0到8.1的樣子。其實我覺得這已經是有點奢求了,豆瓣能上8,已經是很不容易了。真的沒有想到會到8.4。」

最初,田裡根據製作費用、拍攝周期、平台播放等硬體對《河神》估了一個分,拍攝過程中他隱約覺得可以得到行業內的認可。如今非但拿到高分還成為爆款劇集,田裡心裡的底線被超越了。

資本找上門,大IP送過來,如今的影視行業就是誰厲害向誰靠攏。田裡面對越來越多的項目反而出現了不曾有過的擔心:你們真的能挺得住我的「事兒」嗎?

這個「事兒」不是貶義,而是導演田裡真的是對拍戲較真、較勁的細節控。

網劇成為影視行業新地標,各個影視公司都要衝上去。隨著近兩年的發展,網劇行業也已經成了億級資本的投放地。資本過熱,導致的就是泡沫化。2017上半年,網劇行業似乎也出現了低迷。

隨著《鬼吹燈》幾個系列的頹敗,一直鮮有能掀起大風浪的高關注度的網劇出現。即便是玄幻、修仙或者後宮、爭鬥劇,也是反響平平。如果非要分網、台、大銀幕來看,不論是從社會討論度還是製作水準來看,電影都更勝一籌。

但《河神》的爆火打破了這一局面。自在愛奇藝上線以來,演技在線、劇情緊湊、畫面高級等等溢美之詞都成了這部超級網劇的標籤。如今點擊量14.2億(截止至2017年8月25日22時53分),儼然是暑期檔末尾殺出的黑馬。

尊重原著的前提下大刀闊斧

看過《河神》的人都應該感受過被進度條支配的恐懼,這也是愛奇藝彈幕上出鏡率最高的一條內容。因為劇情太環環相扣又不同於原著,觀眾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還沒看夠,進度條已經到末尾,又是長達一周的等待。

這幾年IP影視化是熱潮,在享受原著粉轉化為票房點擊量的前提下,也自然承擔著不能讓其滿意而被罵的風險。大多數情況,能夠被搬上銀幕的IP都是粉絲量穩定且有一定基數的作品,作品影響也不會小。

所以往往會造成一個尷尬的情況就是,豆瓣上可能原著有七八分,改編之後有四五分甚至往下。包括《鬼吹燈》的改編,也只有《精絕古城》一部口碑相對較好,後面的《黃皮子墳》等都不是很理想。

對於《河神》的影視化改編,田裡直言在改的過程中完全沒有來自於原著黨的壓力。

「不管拍什麼作品,首要的考慮因素一定是這個故事好不好看,能不能吸引人,而不是說首要考慮如何關照原著黨。所謂的尊重原著,我覺得這是很多現在熱門IP改編走彎的一條路。熱門IP之所以熱門,是因為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同時在很多人心裡,就會有很多個對原著的想像。在腦海中把文學轉化為影像,這個能力太主觀了,眾口難調的。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無論再怎麼尊重原著,也會有很大部分原著粉不買賬。而真正的原著粉,是有寬容度的,前提是你得把故事說精彩了。把所謂的照顧原著黨作為一個出發點考量,不能說是錯誤,但肯定是個不適當的考量。」

田裡的話說出了如今IP改編一個一直存在的弊病:一味的從原著出發追求「還原度」,反而可能適得其反。畢竟小說和電影還是兩碼事,造成的差異也是必然。

實質上,《河神》還不太一樣。它不是《鬼吹燈》,原著黨基礎沒有那麼大,這點的壓力也就比改編《鬼吹燈》和《盜墓筆記》小很多。田裡覺得,既然陳國富看重的是他們身上全新的氣息和冒險精神,那自己也沒必要被框架和壓力束縛。在尊重原著故事的前提下,就按照自己的路子大刀闊斧。

目前來看田裡沒錯,《河神》為如今的網劇開啟了一種改變新思路:永遠不要讓觀眾猜出你的下一步劇情。

「如果我接下來還要做大熱門IP的話,一定還是這種思路改編。IP改編,內心一定是尊重原著的,要不然我不會拍,不會選它。既然選擇要拍這個故事,一定是這個故事可以吸引人,起碼足夠吸引我自己。《河神》的內在氣質和大世界觀,是完全尊重原著的,如果那個東西丟掉了,即便你一字不落的按照原著來拍,那也一定不會好看。」

沒錯,畢竟原著的河神是個中年大叔了,看描述是郭德綱的氣質,而我們只想看有稜有角的郭得友。

《河神》開啟的「電影感」網劇時代

民國年間,天津還叫天津衛,一個地方,一片水域,一個小江湖。但是它魚龍混雜,怪力亂神,什麼都有,這是天下霸唱營造的世界觀和空間。而你可以在裡邊看到各種各樣有趣的事情。任何事情,你都可以說它很奇怪,都可以說它很奇幻,但不會說它錯。這是田裡帶來的光影效果。

這分別是天下霸唱創作的《河神》和田裡二次創作的《河神》。IP之所以成為IP,是因為它提供了無限的靈感和發揮餘地。

天下霸唱曾經說,自己的書寫得就像評書一樣,像民間的說書藝人,想到哪就說到哪,很多故事是往旁邊延伸的。所以在改編的時候,導演要做的是把在這塊沒有說完的故事加上自己的構想、故事走向和人物設置,新開發一條故事主線。

項目前期開發的那兩年,編劇團隊經常和天下霸唱一起討論劇情,關於他的想法和他的堅持。而到了後來田裡接手,天下霸唱已經沒有太多意見了。作為工夫影業的老搭檔,他對工夫影業的信任轉移到了田裡身上。

起初的《河神》是美劇形式的體量,一季13集。後來通過播出平台和製作周期的考量定下來24集。導致大量改寫工作襲來。現在大家看到的劇已經跟原著區別很大了,但是好在最原始、最核心的東西都留下來了。

如今《河神》被封神除了劇情和表演,還有它工業化的美術。很多評價是「一部電影質感的網劇」,但田裡說這樣的手法談不上有意為之。

「首先我是學電影的,為什麼要拍電影?這是我一直在探索和思考的,包括我本科的畢業論文也是講「電影感」,這個詞兒在圈內已經說爛了。到底怎麼才能營造齣電影感的東西來?這很難說得明白。如果一部作品拍出來,和看小說的體驗一樣。或者一部喜劇做出來,跟聽一段相聲,看一個小品的感覺也差不多。那它叫做「電影」的意義何在?還拍它幹嘛?電影被單獨拎出來作為一門藝術,是一定有它區別於其它七大藝術,獨有的那一個空間。這是一個很小,也很專業化的空間,擠進去,就贏了。」

一直以來,田裡的創作思路是不會太去區分所謂「劇」的創作和「電影」的創作模式。大家都把電視劇電影和網劇分開。在他看來,這三個東西其實最大的區分是製作上,而不是創作上,更不是在態度上。

「而我們現在的整個行業,對於這三個東西的區分,最大的反而是態度上,這個其實是挺致命的。」

田裡認為,這三個東西製作上區別很大,沒問題。但是在態度上不應該有任何區別。既然你決定了要做一個作品,態度上不可能有區別。但是,資本沒有試錯的機會,而是會在項目之初把成本、體量說得一清二楚,尤其是在態度上。

好在,大概是因為之前缺乏經驗,田裡還沒成為一個「混在行業里的油導演」。他暫時還不能在自己心裡劃歸齣電影有電影的拍法,劇有劇的拍法,網劇有網劇的拍法。

正是因為沒有這些,田裡才能對這些藝術形式一視同仁,用唯一的態度去創作、執行、完成、喊「cut」。

「那現在看《河神》還有什麼遺憾嗎?」

「有,很多很多遺憾。但無論如何,要對劇組的所有人說聲感謝。」


推薦閱讀:

《談判官》談一場針鋒相對的另類戀愛
《盲·道》:初心不負 盲失鋒芒
《爆裂鼓手》影評:獨居動物的癲狂、危險與榮耀
《壞爸爸》:兒子成才很難,爸爸成才更難
《莫斯科陷落》戰鬥民族的「獨立日」

TAG:影視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