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拉克什米的味球

文 / 圖:戴夫杜特·帕特奈克(Devdutt Pattanaik)

2016年1月24日發表於mid-day

原文 devdutt.com/articles/ap

作為一個不住在奧利薩邦的奧利薩人,我經常被問起,「味球」(rasgulla)這款甜點起源於奧利薩還是孟加拉。如果我說起源於奧利薩,我就會顯得更為「科學」或「愛國」嗎?當我看到屏住呼吸,滿臉期待的那些人,我就知道無論我怎麼說都會被評判。我能說的只有我所知道的事實。

所以我們了解些什麼呢?本文有些事實(但都有激烈的爭議)。孟加拉的甜點用乳酪(chenna,徹那)製成,而印度其他地區的甜點用非乳酪製成,如凝乳、酥油和煮奶(khoa)。牛乳在印度教是神聖之物,因此分離牛乳(即加工乳酪)的工藝並不神聖,也不具有儀式性質,不屬於印度教主流飲食。供奉給黑天的有牛乳、黃油、酥油和凝乳,唯獨沒有乳酪。雖然乳酪在印度自古就有,但顯然並未廣泛流傳。

歷史學家把「巴尼爾」(paneer,烏爾都語的「乳酪」)的使用追溯到了10世紀後進入印度的土耳其和中亞王公,甚至可能更早,遠在一千年前控制西北印的印度-希臘王國。最初巴尼爾的製法是把牛乳裝在食草動物(如駱駝、羊、牛等)的胃製成的囊中。16世紀後與印度通商的葡萄牙人可能帶來了檸檬和其他蔬菜的加工使用,於是產生了「徹那」(chenna)。奇怪的是,雖然葡萄牙人與東印、西印、南印都有通商,唯獨東部地區將乳酪製成甜點。在本文中,東部不僅僅指孟加拉,還有奧利薩邦,這些地區都有漫長的海岸線和悠久的海洋歷史。相信「一切起源於印度」的民族主義者一般不認可這種舶來假說。

在札格納特的普里神廟,味球是祭禮的一部分。在乘車節結束後,扎格拉特神(Jagannath)返回家門,為了安撫被自己丟在神廟裡的拉克什米,他把味球送給妻子。雖然味球並不在禮神的56種標準食單之上,神廟祭祀的儀式性使它與眾不同,長久以來為大眾所知,接受度很高。請注意:即使在今天,奧利薩邦的神廟仍然不能供奉土豆,因為土豆是舶來物。因此,要進入祭禮,就得有很長一段接受過程,直到外來記憶消褪。有人說13世紀就這樣了,這有可能嗎?或許不可能。但可以確定的是,在經歷了漫長的接受期(超過300年?)後,它登上了奧利薩的食單,至少對奧利薩人來說是如此。然而它仍保持了一種異域性,這種供奉來自於「外頭」的路邊小吃,而不是「裡邊」的神廟廚房。這種食物可能緣起於帕哈拉(Pahala)附近的村子,受到札格納特「甜蜜的圓眼睛」的影響。

是誰讓這種食物風靡了全印度?這要歸功於19世紀加爾各答的糕點師納賓·旃德羅·達斯(Nabin Chandra Das),是他開發了這道甜點。這是他獨創的,還是從奧利薩的廚師那裡改良的?當時孟加拉的家庭普遍僱傭奧利薩的廚師。這點我們已不可能知道。

正如印度的小鄰居們不喜歡印度民族國的霸道,東印也與孟加拉關係不和,因為孟加拉目中無人地把什麼東西都據為己有,包括在普里創作《哥文達之歌》(Gita Govinda)的勝天(Jayadeva)。這容易引發爭議激化矛盾。但在當今網路民主下,這些久已為人忽視的怨意以虛擬戰爭的形式安全地表達出來,味球就是一個例子。對我而言,正如黑天有兩個母親——提婆吉和雅首達,味球(無論你想怎麼念這個詞都行)也是。然而,我們動物本能中的地域性並不允許如此。

譯註

1. 札格納特神廟的56種食品,叫做Mahaprasad,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混合品,包括了五穀雜糧,各種蔬菜和咖喱,另一種是乾果蜜餞類。可用於禮神和待客。在札格納特神廟的祭祀上,一天有6次Mahaprasad供奉。

圖源wiki

2. 勝天的出生地沒有定論,爭論已經持續百多年,雙方都有不少考據,目前看來貌似奧利薩邦的論據更充分一些,詳見en.wikipedia.org/wiki/J

3. 味球有很多不同的寫法,比如 rasagolla, rossogolla, roshogolla, rasagola, rasbhari, 和尼泊爾的rasbari,維基上翻譯成奶豆腐湯圓。這是一種用乳酪做成的圓球,然後在糖漿中煮熟,裡面可能有餡。

--

後記

最近關注普里的乘車節,覺得是個非常有趣的宗教節日,今天是rasagola dibasa(味球日),據說由來是因為札格納特(東印的毗濕奴神)帶著哥哥和妹妹出去巡遊9天,沒跟拉克什米打好招呼,拉克什米很生氣,關了神廟的門不給他回來,他只好獻上這種味球討好妻子。早上起來就看到推上咖喱國人民因為味球的起源吵成一鍋粥,津津有味看了半天,碰巧又看到DP一年前寫過這麼一篇,就翻譯了一下。

各種味球

路邊攤的味球

慶典活動上的味球

推上各種各樣的畫

甚至還有SRJ粉做的DKDM截圖...

乘車節的來歷是黑天兄妹(黑天,大力羅摩,妙賢)一年一度的回家,這個古老的節慶長達9天,慶典上,三兄妹坐在車輦上巡遊。這是普里的盛況。

海灘上三兄妹的沙雕

車輦上的情況,右邊黑臉的黑天,左邊白臉的大力,中間黃臉的妙賢

把黑天從神廟裡抬下來

三兄妹的迦爾基相,據說是Kanchi Abhijana王傳說的遺風

在乘車節最後一天,在這種巨大的陶罐裡面裝滿一種叫pana的飲料,這種飲料的成分有牛乳、果汁和某種草藥汁。

飲料要獻給札格納特,而且這位大神喝的時候還不能讓人看見,得用布兜住嘴。

「喝完」後,把罐子打碎,讓飲料從車輦上流淌下來,寓意福澤眾生。

在乘車節的前兩周,還有一個奧利薩的重大節日是沐浴節(Snana Jatra),三兄妹一年也就兩次從神廟出來亮相。這次是要用很多罐子里裝的飲品,為他們洗澡。然後按上伽內什(象頭神)的裝束展示出來,這也有傳說故事,但真相據說為了調和伽內什派。

好玩的是,沐浴節後,這些神竟然還要生兩周的病,生病期間(anasara),任何人都不能覲見,為了讓信徒得以參拜,在神廟門上貼了Patitapabana Pati的畫像,作為臨時替代。這種覲見就叫door-darshan。


推薦閱讀:

你眼中的印度是怎樣的?
2018-2019年印度財政預算即將公布,銀行業該注意什麼
扒一扒《極限特工》里的最美印度女神,反正我是流口水了
2017年8月15日班公湖衝突以及後續走向是什麼?

TAG:印度神話 | 印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