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成龍新片《機器之血》能打開中國「完片擔保」的大門嗎?

紅地毯、鎂光燈、大明星,2017年上海國際電影節正在如火如荼地舉行。期間,「完片擔保」在中國的最後一隻靴子正式落地:6月19日,全球業務量最大的完片擔保公司——美國電影金融公司(FFI)與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PICC)宣布達成保險合作協議,雙方將聯手推進中國影視完片擔保及製作保險本土化。

這也是FFI成立六十多年以來,首次選擇與中國的保險公司展開深入而密切的合作。

據美國電影金融公司透露,由成龍主演並擔綱監製的科幻動作片《機器之血》成為目前首部使用「完片擔保」服務並已經拍攝完成的國產影片。這意味著,一直「概念先行」的「完片擔保」在中國正式落地。

那麼,作為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機器之血》能否打通完片擔保在國內的市場呢?當「完片擔保」遇見中國電影,到底會摩擦出怎樣的火花呢?

什麼是「完片擔保制度」?

「完片擔保」一詞,最早出現在上世紀50年代初的好萊塢片場,它並不保證一部影片的盈利能力,而是擔保一部影片能夠在預算內完成,對電影工業標準化要求極高,同時也能提供相應的金融服務。

「完片擔保」機構不僅要充分掌握影視生產流程,還要對劇本質量、資金籌集、主創人員能力素質、製片方操控能力、後期發行收益等各個環節進行全方位評估,對影片製作過程進行監控,及時監督控制財務狀況。

在好萊塢,私募基金在向電影項目投資時,一定會要求這些項目取得完片擔保。提供完片擔保的公司需保證電影項目能按時完成,如影片超過預算,需提供超支資金;如製片方中途無法或不願繼續完成項目,由完片擔保方接手;在最糟情況下,當完片擔保方決定放棄完成電影項目,也要向影片投資方賠償已經投入的資金。完片擔保制度的建立,降低了投資者介入電影項目的風險,提高了投資信心。而完片擔保方為了降低自身風險,又建立了一系列配套的制度。

比如,在影片前期準備時派出專業人士對電影劇本、拍攝日程和預算方案進行細緻的評估,在製片過程中更會進行嚴密監控。他們會要求審核製片支出(支票必須經他們簽署才能兌現),拍攝時他們會在現場觀看所有的素材,並且要求製作方定期提交製作報告等。此外,完片擔保方還會要求製片方為一些風險較大的因素投放專門保險,以期分擔自身風險。

通過引入「完片擔保」,投資者實際上為製片方設定了一套嚴格的製片管理流程。相比之下,完片擔保方沒有維護關係方面的顧慮,因此能真正保證製片管理制度落到實處,將資金的流向清晰地呈現在投資方面前,使投資方能夠放心地將資金交予製片方使用。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完片擔保模式」在英美等影視發達國家已逐步成熟,並發展出一套完整而周密的機制和一定數量專門從事「完片擔保」的機構,如救火隊基金保險公司(Fireman s Fund)、國際電影保險公司(International Film Guarantors)、電影金融公司(Film Finance)等。

雖然「完片擔保」興起於西方國家,但在中國也並非一片空白。早在2014年,第17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就曾舉行影片完片擔保簽約儀式,此舉被視為「中國式完片擔保」的起步。2015年,全球最知名的完片擔保公司FFI 在上海自貿區成立分公司,也成為首個進軍中國的世界級完片擔保公司。2016年,第19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論壇上,中外電影界人士共同「把脈」當下重工業電影產業背景下的「中國式完片擔保」。

儘管國產電影與「完片擔保」越來越接近,但似乎還停留在「只可遠觀」層面上。談起「完片擔保」,國內電影人仍然心存疑慮:完片擔保是個「舶來品」,除了好萊塢主控合拍片,國產影片有幾部敢吃螃蟹?缺少本土的資金支撐體系,又有多少中國電影人對「完片擔保」有信心?

《機器之血》「嘗鮮」完片擔保,開啟破冰之旅

這樣的疑慮在今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上終被打消。

FFI中國團隊兩年的鋪墊和努力沒有白費。繼《卧虎藏龍2》《長城》等中美合拍片「試水」完片擔保之後,由合一影業主控的成龍新片《機器之血》成為首部使用FFI完片擔保服務的國產影片。

據介紹,《機器之血》早在2014年就被合一影業簽下。這部投資近4億元人民幣的影片,採用全國產班底進行拍攝,取景橫跨悉尼、台北、北京三城,並最終如期按預算完成了拍攝。

雖然完片擔保對於國產片相對陌生,磨合需要時間,但《機器之血》在拍攝過程中的確體會到了完片擔保的益處。據悉,劇組在台灣進行拍攝時,連續遭遇颱風。而完片擔保費和製作方迅速調配行程,很快恢復了拍攝。

FFI中國區總裁葉禾卿坦言,《機器之血》與完片擔保的牽手,讓彼此收穫頗豐,業界對完片擔保的迷思也在逐漸被打破。舉例來說,為了讓國產影片的拍攝更好地對接國際體系,FFI針對國內劇組需要自主開發了雙語的財務軟體,能真正減少劇組工作量又能達到透明監管目的的財務報表。而在日常的拍攝工作中,FFI更徹底融入劇組的工作習慣,「國外劇組溝通寫郵件,但在國內,我們成立了上百人的溝通群,交流依然有效,一樣能達成目的。」

如今,以成龍新片《機器之血》作為突破口,吸引了不少業內人士對於完片擔保的關注。成龍是華語電影最具票房號召力的電影人之一,合一影業又背靠阿里大文娛具有很好的市場資源,再加上題材類型屬於國內缺乏的科幻題材,如果這部影片在賀歲檔取得成功,對於完片擔保充分打開市場絕對是個契機。

「完片擔保」在中國為什麼一直姍姍來遲?

數據顯示,中國每年生產的電影中有七成未能上映,其中更有不少在拍攝期間遭遇資金鏈斷裂、無限期延期拍攝的「爛尾」現象。而好萊塢成熟的完片擔保模式能有效避免這種風險。

完片擔保的優勢,大家有目共睹。有數據表明,在美國差不多成本超過200萬美金的獨立製片每年有50%到60%是使用完片擔保的。

然而,對中國影視業而言,「完片擔保」卻是姍姍來遲。在文創資訊看來,從形式上來說,完片擔保在中國已經落地,但兩年下來,成效甚微,與其當時呼之欲出的熱鬧圍觀形成明顯反差。換言之,該服務在當下中國,遭遇了許多瓶頸。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情況為什麼會是這樣呢?

1.水土不服,規則無法達成共識

作為成熟電影市場的標誌之一,完片擔保在好萊塢已得到廣泛適用。而「完片擔保」能在美國市場發展六十餘年,與「美國電影市場經歷了由金融市場倒逼進入工業化與標準化的時代」有關。

但當「完片擔保」進入中國,新制度、新規範,勢必會引起舊秩序的不適。合約上的一些條款在好萊塢是行得通的、是通行的法則,但在中國就難以被接受。比方說,如果一部影片的製作費用是1000萬元,按照中國的做法,開始只需支付一部分,比如200萬元。後續如果影片沒有完成,就只損失200萬元。但在好萊塢,首先需要支付1000萬元全款,完片擔保公司才會作擔保,這其中的風險顯然更大。另外,除了簽訂合同,具體拍攝中差異可能更大。例如國外對休息時間和拍攝時間是有嚴格限制的,包括場地和吃住行,都有細緻要求。而中方一般更多的是導演決定。

2.「導演中心制」與「製片人制度」間存矛盾

說到導演,這又反映了另一個現實問題,那便是中國影視行業長期處於「導演中心制」的模式,這與好萊塢的製片人制度明顯不同。事實上,完片擔保目前在中國很難普及一部分原因就是由於受制於「導演中心制」,而完片擔保更傾向於製片人中心制。「導演中心制」使導演在劇組中話語權過大,導演既負責藝術創作又負責劇組的日常事務,隨意性大,擔保公司無法從預算、拍攝程序和制度上真正起到監督、制衡的作用。一個典型例子是《滿城盡帶黃金甲》,雖然這部電影公告使用了完片擔保,但有學者表示,這個案例並不具備實際操作意義,因為很難想像完片擔保公司會派人在劇組裡監管導演張藝謀的工作。

事實上,在過去很長時間裡,中國的「完片擔保」模式尚在概念引進、市場培育階段,屬於一個新鮮事物的「襁褓期」,對絕大多數國內製作方來說,完片擔保會被視作「闖入者」或「管家婆」礙手礙腳,抵觸情緒頗多。

3.中國電影行業協會和工會的基礎薄弱

除了規則共識、導演中心制原因外,中國電影行業協會和工會的基礎薄弱也是限制完片擔保發展的因素。美國的完片擔保公司一般會和當地具有行業約束力的製片人工會等合作,如果製片方在製作過程中出現逾期超支等現象,在溝通督促無效的情況下,可以撤換原來的導演或製片人,由美國製片人工會鼎力支持,從工會裡調換新的導演、製片人等進行「補倉」。

而國內的行業工會或協會基本是在政府的主導下設立而非市場發展的必然產物,故帶有半官方性質,行政色彩濃厚,很難從產業的角度對電影行業給予協助和支持。除此之外,其他原因還包括從業人員標準化意識低、資金缺乏專業監控、電影製作標準化程度低等。

當然,在影視行業自身存在諸多缺陷外,相關行業的支撐不足也是造成完片擔保無法在國內施展開拳腳的壁壘。由於從產業結構到政策配套再到行業現狀,有太多的缺失與不足,註定了「完片擔保」在中國只能概念先行,落地執行上會「水土不服」。

從保底發行到完片擔保,中國距離電影工業化越來越近

受制於中國內地特殊的市場環境,「完片擔保」在內地一直無法大顯身手。與此同時,近幾年在內地電影市場大熱的保底發行一直被很多人所混淆是海外的完片擔保。但實際上,保底發行和完片擔保有著本質的不同。

保底發行所保障的更多是電影出品方的利益,而其中因為較多的複雜性存在「對賭」的成分,具有很高的不確定性。而完片擔保則全然不同,它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完成影片拍攝而設立的一種保障。早期完片擔保在內地難以打開市場的時候,保底發行作為一種「變種」的形式,在內地大行其道。

然而,因為較高的不確定因素,讓保底發行在去年開始迅速冷卻。起初,保底發行是許多新興公司迅速拿到頭部資源的一種方式,但在如今國產市場冷卻的情況下,這種方式的弊端顯露無疑。今年上映的國產片中,似乎很少再有公司高調對某一部電影進行天價保底發行。

眼下,中國的影視業融資現狀表現為,雖然影視業越來越受投資界的重視,好的項目普遍「不差錢」,但在真正融資運作時,項目的「可能性流產」仍是銀行等資金的心頭隱患。因此,國內一些機構也在自發地進行完片擔保的探索。

以文創資訊所見,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崛起與發展,進入中國電影市場的熱錢太多,過多的股權投資使得中國電影市場太多的項目存在風險自擔的狀態,但隨著電影市場投資收益分化的進一步嚴重,會有大量的股權類影視基金逐漸退齣電影市場,但同時也會有較多的股權類影視基金逐漸轉成債權型的影視基金或者夾層基金,由於後者背後的資金來源更多的來自於銀行、保險機構,資金的倒逼很有可能催動中國電影市場完片擔保制度的建立。

這一次,成龍的《機器之血》就是一次有力的嘗試!用香港導演唐季禮的話來說,完片擔保對電影工業標準化的要求極高,一旦涉足,將是一個系統改造。換句話來說,完片擔保的引入無疑將推動中國電影產業結構的不斷完善和工業化進程。

作者 | 文創資訊記者 黃梅梅

本文為「文創資訊」原創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文創資訊(文創資訊-國內權威的文化創意產業新聞門戶網站)


推薦閱讀:

奇物販賣店(下一)
但丁密碼(一):人口問題是根源
推薦六部讓你睡不著的小眾恐怖片,膽小慎點!
這個站著掙錢的男人,回來了——《邪不壓正》

TAG:成龍 | 電影 |